关于推进残疾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调研与思考

关于推进残疾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调研与思考
    我国现有残疾人口达到8500多万,并且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持续加深,残疾老龄化和老龄残疾化的叠加作用更加凸显,预计我国残疾人口数量和占比将持续增加。残疾人这一数量庞大的弱势群体,由于其生理方面的缺损,更容易发生心理健康问题,甚至罹患心理疾病。党的XX大报告明确指出要“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完善人民健康促进政策”,以及“完善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和关爱服务体系,促进残疾人事业全面发展”。新时代社会心理服务体系面向全体国民,而残疾人这类数量大且心理问题易感人群是服务的重点对象之一。因此,持续推进残疾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不仅有利于满足残疾人追求幸福美好生活的需要,更是“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和“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内容。
    一、推进残疾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取向
    推进推进残疾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是千百万残疾人的迫切诉求,也是提高人民生活幸福指数和社会和谐度的强烈需求,更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然要求。
    (一)实现党和国家残疾人社会心理服务顶层规划。2016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发布,强调“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加强对特殊人群的心理疏导和矫治”,并辟出专门章节论述如何提升残疾人服务保障水平。2016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加大对重点人群心理问题早期发现和及时干预力度”,要求“突出解决好妇女儿童、老年人、残疾人、低收入人群等重点人群的健康问题”。2016年12月,原国家卫生计生委等22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指导意见》,其中有10处提到了残疾人的心理健康问题,明确了残疾人是心理健康服务的重点对象,对残疾人心理健康服务的主体、方式、路径等进行了提纲挈领的规定。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同时强调“发展残疾人事业,加强残疾康复服务”。2018年11月,中国残联等10部门发出《关于印发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方案的通知》,要求利用残疾人康复机构等公共服务设施搭建基层心理服务平台,为残疾人及其家属提供心理辅导、情绪疏解、家庭关系调适等心理健康服务。2019年6月、2020年4月、2021年3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中国残联办公厅等多部门联合连续三年发布了《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重点工作任务》,均对残联等机构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中的功能与作用做出了更为具体的设定。2022年10月,党的XX大报告在“推进健康中国建设”部分再次强调“重视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以及在“健全社会保障体系”部分明确指出要“完善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和关爱服务体系,促进残疾人事业全面发展”。可见,残社体系顶层规划已经从初步酝酿、轮廓勾勒一步步走向了具体落实、先行试点、巩固完善。
    (二)解决残疾人心理健康的突出问题。我国残疾人心理健康总体状况不容乐观,较健全人呈现出更多的突出问题,残疾人对社会心理服务需求十分强烈。有调查指出,65.7%的残疾人可能存在心理症状,残疾人比健全人更易产生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积极应对方式有限。积极应对在一定程度上可缓解或抑制残疾人心理症状的产生,但是部分残疾人因生理缺陷导致学习困难,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加之社会融入度偏低导致社会经验不足,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其对心理问题有效应对方式的选择。面对挫折与压力,他们往往采用沉默、逃避、冲动对抗等消极且有限的应对方式。二是自我效能感不高。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在困难情境中对自我能力的感受和评价。一部分残疾人因生理缺陷,无法参与社会学习和劳动,甚至无法做到生活自理,因而产生较低的自我效能感;还有部分残疾人虽然能够自食其力接近正常生活,但是无法跟上互联网和智能手机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还是会产生被时代抛弃的负性感受。三是婚姻家庭状态不良。残疾人获得美满幸福的婚姻家庭生活的难度往往大于健全人,他们会更多地遇到家庭经济困难、家庭成员之间缺乏沟通等问题;而且一旦婚姻家庭产生重大变故,残疾人产生不良情绪的程度就会更深、持续时间就会更长。研究表明丧偶不利于残疾人抑郁症状的好转,不良婚姻状况是残疾人心理症状的催化剂。四是后天残疾人心理症状较多。后天残疾人本来拥有健康的身体,但突如其来的残疾导致其产生巨大的心理落差,在一定时间内会比先天残疾人表现出更多的心理症状。身与心是一个相互作用的统一体,与很难改善的身体残疾相比,个体的心理状况有着更大的可调节性和可干预性。研究发现68.4%的残疾人认为心理健康很重要,90.2%的残疾人认为接受社会心理服务很重要,残疾人群体已经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因此,在充分了解残疾人心理健康突出问题的基础之上,有针对性地建立相应的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就成为当务之急。
    (三)助力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新时代社会治理体系将建设社会心理服务体系作为重要组成部分,正是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社会治理思想,将人民群众的心理建设作为重要的突破口。我国残疾人在全国总人口中的比重达到6.34%,关联着2.6亿个家庭。如此数量庞大的群体,又有着区别于健全人群的心理特点和规律,理应成为我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关注的重点对象;更进一步,建设残社体系也是实现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抓手,是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的关键点之一。
    二、推进残疾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困境
    随着我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整体推进,针对残疾人的社会心理服务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一些地方,特别是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地区,引入社会工作者、志愿者、心理咨询师、心理治疗师等多种社会力量,将党群服务中心、社会工作站、村(居)委会等遍布城乡各处的社会治理基层机构作为开展心理服务的场所,为残疾人及其家属开展心理辅导、情绪疏解、悲伤抚慰、家庭关系调适等心理健康服务,对于行动不便或者因疫情等原因而无法获得“线下”服务的残疾人,则采取“线上”方式开展心理健康服务。不过,推进残疾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还处于初步探索阶段,在理论和实践层面还有一些困境需要面对。
(一)思想观念有待转变。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换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不过有些地区和部门的思想观念还未完全转变。具体到残疾人工作,将更多的人、财、物等资源集中在残疾人的物质生活保障上,但对于满足残疾人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以及心理建设和精神培育用力较少、手段不多,较少将残疾人社会心理服务有效融

............试读结束............

查阅全文加微信3231169

如来写作网gw.rulaixiezuo.com(可搜索其他更多资料)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2311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ezuomuban.com/1108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