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当代大学生“顺逆境观”教育调研报告
***总书记在中国政法大学考察时强调:“青年在成长和奋斗中,会收获成功和喜悦,也会面临困难和压力。要正确对待一时的成败得失,处优而不养尊,受挫而不短志,使顺境逆境都成为人生的财富而不是人生的包袱。”大学生顺-逆境观是大学生对顺境与逆境的基本看法和态度,关乎其是否能正确面对顺逆境及选择什么样的方式处理人生中遇到的不同境况。大学生顺-逆境观教育正是针对大学生顺-逆境观的养成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和引导,有助于大学生顺境不骄、逆境不惧,勇担时代责任,积极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建设中,是一项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工作。
一、当代大学生顺-逆境观存在的问题及成因探析
本文基于心理学视角,围绕当代大学生的顺逆境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对7所高校中的20名大学生和10名教师进行访谈,结果发现部分学生受访者的顺-逆境观存在顺逆境认知自我中心式、顺逆境态度间歇性消极、顺逆境意志阶段性消沉、顺逆境行为两极性凸显等问题,并对相关问题进行了成因分析。
1.顺逆境认知自我中心式。部分大学生从功利化角度出发理解顺逆境,对顺逆境的关注呈现出自我本位。第一,功利化的顺逆境价值认知。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多元思潮并存、新旧价值观激荡,在实用主义、功利主义等不良价值导向下,部分大学生把成功与否归因于顺逆境的现实存在,把“能否带来成功”作为衡量顺逆境价值的唯一标准。在问及“如果一帆风顺便可成功,是否还有必要经历磨炼”时,一半以上的受访者表示最重要的是成功,只要能达到令人满意的结果就没有必要再经历磨炼。这体现了部分大学生从功利化、实用性角度理解顺逆境价值,忽略了顺逆境本身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意义。第二,自我本位的顺逆境关注视角。受市场经济效益最大化带来的“利己性”取向和后现代主义对“自我中心”倡导的影响,部分大学生对个人利益及顺逆境的关注多于对国家利益及顺逆境的关注。一半以上的受访者表示国家的顺逆境很遥远,自己更关注个人的顺逆境,并认为在国家的顺逆境面前,个人力量过于渺小,只需管好自己的事情。这体现了部分大学生不能完整、准确地理解个人与国家顺逆境间的紧密关联,更多是从自我利益出发,未能从集体、社会层面思考其在所处顺逆境中的责任,担当意识不足。
2.顺逆境态度间歇性消极。部分大学生容易情绪化面对顺逆境,存在过度亲顺境恶逆境的情感倾向,间歇性出现消极情绪。第一,情绪化面对顺逆境。部分大学生身心发展还不成熟,加之缺乏社会经历,在身处顺逆境时容易出现情绪化面对问题。不少受访者表示很多时候困难并没有想象中大,只是因为自己的悲观情绪加深了对逆境挫败和焦虑的心理暗示。这反映出部分大学生不能正确认识逆境,因而产生身处逆境时的焦虑与惧怕。此外,一半以上受访者表示自己存在怕麻烦的心态,倾向于一帆风顺地成功。还有部分受访者以怕麻烦为借口,通过降低自我要求与期待躲避逆境的挑战,反映出其存在趋乐避苦的享乐心态。第二,消极情绪间歇性出现。“emo”是指一种不定期出现的抑郁、伤感状态,“emo一下”“我又emo了”“今天你emo了吗”等高频流行话语作为当代大学生群体顺逆境生活常态的真实写照,反映了部分大学生面对顺逆境时会间歇性出现消极情绪。“emo”不仅常出现在逆境中,部分受访者表示自己在顺境中也会不定期心情低落、消极对待事情,可见无论有无触发情绪的缘由,消极情绪总会间歇性出现并影响着大学生群体的顺逆境生活。
3.顺逆境意志阶段性消沉。部分大学生在顺境中易懈怠懒惰,在逆境中易无力消沉,缺乏稳定意志调控。第一,顺境易懈怠懒惰。在享乐主义、消费主义的驱动影响下,部分大学生在顺境中无法持续奋斗。过半以上受访者表示自己在顺境中容易懈怠,完成阶段性小目标后便无法继续保持冲劲。第二,逆境易无力消沉。部分大学生由于缺乏目标意识和坚定的意志力,在面对学习、人际关系、情感、就业等阶段性压力时,常感到无力应对。大部分受访者都表示自己曾有过面对困难很无助、力不从心的经历,而对困难的畏惧心理催生的无力感又使其自我评价降低,不能正确认清自我处境,甚至会过度放大困难程度,最终选择“躺平”应对。由于缺乏明确的目标和坚定的意志力,即使度过这一阶段,面对下一个逆境,又会同样陷入无力消沉的状态中。
4.顺逆境行为两极性凸显。大学生顺-逆境观终将外化为其行为,部分大学生不正确的顺-逆境观导致其在顺境中易自满虚度,在逆境中极易受挫躺平。第一,顺境易自满虚度。当代大学生身处物质条件优渥的年代,没有经历过艰难困苦,加之缺乏相关的顺-逆境观教育,身处顺境时易骄傲自满,缺乏居安思危意识。在问及如何度过顺利时光时,超过三分之二的受访者选择及时行乐、无所事事地虚度。可见,部分大学生危机意识不足,未能抓住顺境带来的机遇努力充实自我。第二,逆境易受挫躺平。部分大学生由于缺乏人生经历和磨难,在面对理想与现实的残酷差距时极易受打击,抗压能力弱。部分受访者在理想与现实的反差下,选择在逆境中从“佛系”到“躺平”。在问及对“佛系”“躺平”的看法时,虽有部分受访者认为这是暂时的心理调适和过渡,但过半的受访者表示既然再怎么努力也无用,躺平又有何不可。可见部分大学生身处逆境时易受挫,甚至为逃避压力而降低自我期待,发出“万物皆可卷”的叹息。
二、大学生顺-逆境观教育心理理论依据
遵循大学生顺-逆境观形成的心理规律,从心理学视角寻找相关理论依据,以期有针对性地从认知形成、态度培养、意志锤炼、行为塑造等方面为探索大学生顺-逆境观教育路径提供科学、合理、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ezuomuban.com/1135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