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刻领悟伟大建党精神

深刻领悟伟大建党精神

    精神的力量是无穷的。中国共产党之所以历经百年而风华正茂、饱经磨难而生生不息,就是凭着那么一股革命加拼命的强大精神。2021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首次提出伟大建党精神:“一百年前,中国共产党的先驱们创建了中国共产党,形成了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这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党的二十大报告用86个字开宗明义点明大会主题,特意强调“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3周年之际,深入宣传阐释伟大建党精神,进一步深化对伟大建党精神的研究,对于传承弘扬这一伟大精神,凝聚起团结奋进新征程的磅礴力量,具有重要意义。
    伟大建党精神的历史方位
    伟大建党精神在中国共产党先驱们寻求真理的不懈探索中生根发芽,在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实践中丰富发展,构筑起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这一伟大精神是时代的产物,要深刻理解伟大建党精神是怎样形成的,就必须把它放到中国近代以来历史的大背景中加以分析和考察。
    众所周知,中华民族是世界上伟大的民族,有着5000多年源远流长的文明历史,曾经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1840年英国入侵中国的鸦片战争是一个重要转折点。1840年至1900年的60年间,西方列强先后发动了两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等五次大规模侵略战争。清朝统治者腐朽无能、墨守成规、军备废弛,被迫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孙中山把这些条约形象地称为“卖身契”。伴随着侵略战争而来的是政治控制、经济掠夺和文化渗透,中华民族面临着亡国灭种的危机,人民群众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中国人民是不甘忍受殖民主义、帝国主义侵略和反动势力统治的,无数志士仁人为挽救民族危亡进行了各种形式的斗争。但农民阶级、地主阶级洋务派、资产阶级维新派所作的努力,以及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都先后失败了。中国迫切需要新的思想引领救亡运动,迫切需要新的组织凝聚革命力量。
    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1917年,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给苦苦探寻救亡图存出路的中国人民指明了前进方向。以俄为师,走俄国革命的道路,成为中国先进分子的抉择和向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开始广泛传播开来。同时,中国社会内部结构也在发生深刻变化,工人阶级的力量进一步壮大起来,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奠定了坚实的阶级基础。在这个历史大潮中,一个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勇担民族复兴历史大任的政党——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列宁主义,为中国人民点亮了前进的灯塔;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人民有了前进的主心骨。”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在实践层面的成果是创建了中国共产党组织,在精神层面的成果是形成了伟大建党精神。
    历史从哪里开始,精神就从哪里产生。近代中国的特殊国情,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挽救民族危机的历史召唤,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思想觉醒,中国工人阶级的成长壮大,这一特定的历史方位决定了中国共产党的先驱们由接受马克思主义发展到坚持真理、坚守理想,由救国救民、救亡图存升华为践行初心、担当使命,由彻底反帝反封建凝练出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由践行党的性质宗旨彰显出对党忠诚、不负人民,形成伟大建党精神。这一伟大精神,谱写了中国共产党百年壮丽精神史诗的伟大开篇,积淀着中国共产党与生俱来的红色基因,是中国共产党生生不息的精神之源。
    伟大建党精神的文化底蕴
    伟大建党精神源自于马克思主义真理,扎根于中国具体实际,厚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共产党人不懈奋斗的集中体现,充分彰显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力量。
    中国共产党自创立之日起就把马克思主义鲜明地写在自己的旗帜上,把实现共产主义确立为最高理想。毛泽东同志指出:“自从中国人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以后,中国人在精神上就由被动转入主动。”一百多年来,正是因为在革命、建设、改革进程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不动摇,我们党才在错综复杂的形势中始终把握正确方向,使全党有了“共同语言”,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有了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从而得以战胜前进征途中的各种艰难险阻,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伟大建党精神的内涵中,首要的就是坚持真理、坚守理想,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主义信仰信念,并根据发展着的实际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
    中国共产党既是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和践行者,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弘扬者。毛泽东同志指出:“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对于传承中华文化,他提出了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的科学方针。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总书记进一步强调:“‘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让我们能够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伟大建党精神既凝聚着中国共产党人的独特思想和精神风貌,又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的集中展示,又为中华文化注入了红色养分。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许多先贤志士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不懈努力。春秋战国时期,大诗人屈原在《离骚》中发出了“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呼声。诸子百家围绕“知”和“道”展开了论争,“知”是人对事物的认识,体现了理性探索、求真意识和知行合一;“道”是人对规律的把握,体现了天人合一、有无相生和守正创新。中国古代思想家推崇“格物致知”,力求探寻事物原理。《礼记》中阐释了“礼运大同”、“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思想。北宋思想家张载提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认为“民吾同胞,物吾与也”,天地之间民皆同胞,万物皆

............试读结束............

查阅全文加微信3231169

如来写作网gw.rulaixiezuo.com(可搜索其他更多资料)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2311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ezuomuban.com/1212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