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埠市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2022年工作回顾
刚刚过去的一年,是蚌埠发展进程中承压负重、勇毅前行,极其不易、极不寻常的一年。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全市上下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围绕“改作风、优环境,抓招商、推创新,增投资、建项目,惠民生、创幸福”工作主线,保持打基础、利长远战略定力,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经济运行稳中向好,社会大局和谐稳定,发展动能不断积蓄。继2021年挤去历史滚积的水分后,深入开展统计督察“回头看”整改工作,充分发挥统计监督作用,全面推进依法统计、依法治统,统计数据质量不断提升。预计,2022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7%左右,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0.5%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增长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3%,进出口总额增长10%,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6.1%,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4.5%、5.5%。
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全力以赴稳经济、稳市场主体,经济发展企稳回升、持续向好。疫情防控有力有效。面对反复延宕的新冠疫情,紧紧依靠全市人民,从严从细抓好疫情常态化精准防控,全面加强疫情防控能力建设,及时有效控制多轮点状散发疫情。落细落实“二十条”“新十条”优化措施,确保疫情防控平稳转段和社会秩序稳定。实体经济基本盘持续巩固。深入贯彻“一改两为五做到”,扎实开展“新春访万企、助力解难题”“优环境、稳经济”等活动,接待市场主体1512户,收集诉求建议2502条,形成交办件2585件,办结率99.4%,提振了企业信心、增强了市场预期。全面落实稳经济一揽子政策和接续政策,制定出台34项稳经济政策和133条支持市场主体提质扩量增效工作措施。新增减税降费及退税缓税缓费54亿元。推深做实企业培育“五大工程”,新增规上工业企业126户;净增高新技术企业200户、增长38%;新增产值50亿元以上工业企业3户;新增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3户、省专精特新冠军企业9户;新增上市在审企业2家。项目攻坚取得突破。在建亿元以上项目262个、增长27.2%,其中100亿元以上项目3个、50亿元以上项目9个。宝馨高效异质结电池和光伏组件生产线制造、壹石通碳中和产业园等一批重大项目开工建设,八一年产32万吨硝基氯苯氯碱系列产品、中粮年产30万吨燃料乙醇二期等一批重大项目建成投产。中国(蚌埠)传感谷建设加快推进,MEMS晶圆线项目通过国家窗口指导。固镇县、五河县、龙子湖区获省投资“赛马”激励。双招双引提质增效。成功举办第二届国际新材料产业大会等活动。新签约亿元以上项目423个,增长76.3%,其中50亿元以上11个、增长120%。实际到位资金1200亿元,居全省第6位、皖北第1位。建设高层次创新创业团队25支,引育博士、正高级职称人才383人。金融支撑稳健有力。人民币贷款余额2963.4亿元、增长14.2%。制造业贷款增长20.2%,高于各项贷款增速6个百分点。新增直接融资总额203.5亿元、增长74.4%。24个项目获国家中长期贷款支持,已投放金额10.3亿元、居全省第3位。民生银行、广发银行落户开业。
二、大力推动三次产业高质量协同发展,产业强市步伐加快。制造业“提质扩量增效”全面推进。抓细抓实六大新兴产业,集中精力攻坚突破新能源、新型显示、智能传感、生物化工四大产业集群,产业发展路径更加明晰。四大产业集群规上工业产值占全市比重达40%,提高5个百分点。工业基本盘保持稳健,1-11月份,规上工业利润总额增长43.2%,高于全省平均53.7个百分点,连续6个月居全省第1位;营业收入增长13.4%,高于全省平均5.1个百分点,居全省第4位。工业用电量增长13.3%,居全省第3位;工业用气量增长30.6%;工业供地152宗,面积10348亩、增长46%。报批各类用地4.9万亩,增长246%,约占全省1/10。滚动实施开发区“六大工程”项目128个,完成投资198.7亿元。盘活工业领域“双停企业”闲置土地4132.3亩、闲置厂房50.4万平方米。安徽工业互联网学院正式启动。新增省级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12个、省级绿色工厂8个,入选国家级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3个、居全省第2位。新增省“三首”产品21个、省新产品30个。入选国家老工业城市试点联系城市。禹会区显示模组产业集群入围2022年度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一产“两强一增”深入实施。粮食生产“十九连丰”。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66.5%,农作物综合机械化率88.7%。农业亩均产出率8195元/亩、增长6%。五河县获批国家数字畜牧业创新应用基地(奶牛)。希望食品、桂柳肉禽屠宰、雁湖精加工面粉等3个重大农业产业化项目建成投产,大成禽类屠宰及肉类加工、安徽(皖北)现代食品产业园等11个项目开工建设。新增规上农产品加工企业25家。新增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2个、“两品一标”获证产品40个。三产“锻长补短”初见成效。获批建设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入选全国供应链创新与应用示范城市、全省唯一。淮上智慧物流园区通过国家示范物流园区评审。徽商五源获批省级多式联运示范工程。快递业务量1.93亿件、增长6.3%。新增电商经营主体836家,实现网络零售额100亿元、增长4%。飞宇轴承、昊方机电获评省两业融合试点企业。新增规上服务业企业32户、限上批零住餐企业296户。
三、着力提升城市能级和竞争力,城乡融合发展进程加快。重大基础设施加速推进。铁路枢纽总图规划、蚌埠港总体规划(2035年)获批。合新铁路、淮宿蚌城际铁路、五蒙高速、G329临淮关淮河大桥开工建设,G329蚌埠-怀远段一级公路、S313五河淮河大桥建成通车。浍河航道整治开工建设。大力推进总投资53.48亿元的主城区淮河防洪交通生态综合治理“靓淮河”工程,推动蚌埠从“跨河发展”向“拥河发展”转变。总投资104亿元的全省最大河灌区怀洪新河灌区工程开工建设,治理面积达343万亩,其中新增灌溉面积172万亩,年增收粮食10亿斤。龙子湖枢纽、荆山湖行蓄洪区提升改造等12个重点水利工程开工建设。城市功能品质持续提升。完成国土空间规划“三区三线”划定。建成古杏路等市政道路11条。改造棚户区(城中村)40个、老旧小区101个,竣工安置房1.57万套、回迁安置1.89万户。新增、改造绿地227万平方米。启动城市排水防涝二期工程建设。新建改造雨污管网34公里。新增城市停车泊位20328个。高质量完成国家公交都市验收工作,入选全国绿色出行创建达标城市。乡村面貌有效改善。全省率先完成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立法。完成无害化卫生厕所改造2.4万户,普及率83.8%。实现乡镇政府驻地建成区、美丽乡村省级中心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新创建美丽乡村省级中心村55个。建成高标准农田43万亩。基本实现20户以上自然村通硬化路。怀远县入围“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创建单位名单。生态环境不断优化。中央、省生态环保督察问题整改扎实推进。PM2.5平均浓度37微克/立方米,空气优良天数比例78.9%。7个县级及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植树造林2.1万亩,森林抚育5.3万亩。河(湖)长制工作获得国务院、省政府督查激励。
四、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创新、开放合作,发展动力不断增强。各项改革扎实推进。启动实施零基预算改革。蚌投集团、国控集团主体信用等级提升至******+,******+企业数跃居全省第2位。完成规上工业企业亩均效益试评价。省级以上开发区供应“标准地”46宗3627.17亩,占新增工业项目用地73.02%。新增村集体经济收入50万元以上强村150个。做大市级产业引导基金规模,着力构建“1+3”政府性投资基金管理体系。自主创新成效显著。获批皖北唯一的省“揭榜挂帅”科技重大专项,17个项目获省科学技术奖。新创建省级以上创新平台13家。规上工业企业中有研发活动企业占比达58.4%,居全省第1位。新增发明专利授权740件,增幅居全省第2位。技术合同交易额75亿元、增长19%。省新型玻璃装备技术标准创新基地获批筹建,凯盛工程获批全省唯一国家智能制造标准化试点。蚌山区富创通科技获评全省拟扶持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在皖创新创业项目***类第一名。有效注册商标量增长20%。高新区获批国家知识产权强国建设试点园区。创新驱动发展和科技创新能力成效明显,获省政府督查激励。获批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开放水平持续提升。甬蚌产业合作园区获省政府批复并正式揭牌,为首个获省批复的皖北结对合作共建园区。自贸片区新增市场主体1300家,增长28.1%;进出口总额79.8亿元,增长16.7%;外商直接投资1452万美元。实现市场采购贸易交易额31.4亿元、增长184.2%。新开通“蚌合欧”国际货运班列、蚌埠至宁波铁海联运点对点直达班列、蚌埠-太仓-宁波舟山港集装箱航线。铁海联运到发外贸重箱7110标箱,增长49.8%。蚌埠港吞吐外贸集装箱3575标箱,增长348%。新增进出口实绩企业74家。
五、持之以恒增进民生福祉,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升。民生实事有序推进。10项“暖民心”行动、20项省级民生实事和7项市级民生实事年度任务全面完成。98.3万农村居民喝上引调水,提前3年完成5年建设任务。新增青年见习岗位5049个、短期见习岗位1561个,开发公益性岗位3582个、临时专项岗位2224个。新增老年食堂、助餐点420个。徽菜师傅技能培训2448人。设立公立口腔专科医院1家;二级综合医院(含中医院)单独设置口腔科比例达到100%;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服务人口超过2万的乡镇卫生院配备专职口腔医师比例达到56.16%。新增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4150个,实现幼儿园延时服务全覆盖。建成标准化社区医疗卫生机构和村卫生室341所。提升改造全民健身场所180处。建立老年学校1084所。改造提升菜市场48个。新增家政服务人员8216人,员工制家政企业实现县区全覆盖。社会保障水平持续提升。新增城镇就业3.6万人。城乡低保标准分别提高至月人均739元、722元。社会救助工作成效明显,获省政府督查激励。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待遇调整后月人均增加130.23元。建成乡镇街道社工站75个。实施职工医保门诊共济保障制度改革,推动门诊保障模式由“个人积累”向“互助共济”转变。完成“难安置”项目42个,完成率居全省第2位。建立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无一户返贫。社会事业蓬勃发展。六中滨湖校区、新城临港校区等7所中小学建成投用,新增公办学位19360个。完成北师大附属学校、三实小2所学校“民转公”工作。新增学前公办学位4550个、市特优类幼儿园5所。市一院通过三级甲等医院省级评审。国家级区域医疗中心浙大二院安徽医院开工建设。禹会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龙山文化保护区项目竣工。垓下遗址公园入围省首批考古遗址公园。文旅投集团挂牌成立。龙子湖游船项目(一期)建成运营。成功举办市十五届运动会、首届残运会。2人获评“中国好人”,4人获评“安徽好人”。民族宗教、外事侨务、地震、气象、供销社、公积金、工会、共青团、妇联、文联、残联、科协等工作取得新成效,红十字、慈善、老龄、关心下一代等工作作出新贡献。平安蚌埠建设深入推进。扫黑除恶斗争常态化机制化推进。“雪亮工程”项目通过国家评估验收。坚持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全面推广“一组一会”制度。生产安全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受伤人数“三下降”。获批创建第四批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扎实推进信访积案攻坚,信访形势持续向好。妥善化解固镇新淮河村镇银行等风险。实现全省双拥模范城“九连冠”。国防动员、人民防空、民兵预备役、退役军人事务等工作取得新进步。
各位代表,过去一年,我们坚决履行管党治党政治责任,衷心拥护“两个确立”、忠诚践行“两个维护”,毫不动摇把党的领导贯穿政府工作全过程,坚定不移改进工作作风,为民办实事为企优环境。自觉接受人大、政协监督和社会各方面监督,提请市人大常委会审议地方性法规3项,办理市人大常委会审议意见和监督意见书24件、人大代表议案建议204件、政协提案461件。首创首成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市。一体推动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持续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常态巩固基层减负成果,抓细抓实巡视反馈、审计监督发现问题整改,政府系统政治生态持续净化优化。
各位代表!一年来,蚌埠发展一路承压、一路向好,全市人民一道拼搏、一道前行,成绩来之不易。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人民,向各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向中央和省驻蚌单位,向驻蚌部队官兵、政法干警、消防救援人员,向所有关心支持蚌埠发展的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
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不少问题。稳增长的基础还不牢固,消费和投资需求都需要提振,部分企业生产经营还面临一些困难。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步伐不快,新兴产业发展不足,科技资源优势还没有完全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中心城市首位度不高,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仍有欠账,城镇化进程滞后。教育、医疗、养老、文化等民生和社会治理领域还有短板。少数干部精神状态、专业能力和工作作风还不能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虚、躲、冷、粗、假”等顽瘴痼疾在一些地方和单位仍比较突出。对此,我们将直面问题、勇于斗争,采取有力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扎实做好2023年各项工作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开局之年,也是实现“两年大进步、四年上台阶”目标的关键之年。纵观今年发展形势,我们面临的仍然是一个机遇与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的环境。我们要看到,当前宏观经济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仍然较大,我市高质量发展的风险和挑战增多。一是作为老工业城市,我们的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低于全省平均水平4个百分点左右,2022年新开工制造业投资增速全省靠后,投资50亿元以上项目少。二是作为安徽省第一个设市的城市,我们的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低于全省平均2.5个百分点。三是县域经济体量偏小,三县人口占全市总人口的三分之二,但GDP总量占全市比重不到一半,规上工业增加值占全市比重不足四分之一。四是能耗指标制约突出,单位GDP能耗远远低于全省平均水平,能耗下降空间有限、新增用能空间不足,部分重大项目难以落地。五是环境容量不足,空气质量综合指数排名全省靠后,涉气项目审批困难;河湖治理任务艰巨,区域限批压力较大。
我们更应该看到,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淮河生态经济带等国家战略在蚌埠叠加,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中国(安徽)自由贸易试验区蚌埠片区、沪苏浙城市结对合作帮扶皖北城市等重大平台在蚌埠交汇,为我们追赶超越、加快发展提供了更好条件,赋予了更广阔的舞台。同时,省委、省政府对蚌埠的支持力度前所未有。更为重要的是,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势头逐季向好,全市上下精神振奋、干劲十足,人心思齐、人心思进、人心思变、人心思干的氛围越来越浓,振兴蚌埠其时已至、其势已成。
各位代表!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我们要以破釜沉舟的决心、滚石上山的力度、上下同欲的气概、铁锤砸铁钉的作风、俯首为民的情怀,坚决打赢发展、形象、作风三场翻身仗,加快蚌埠振兴、再现蚌埠辉煌。
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省委经济工作会议和市委经济工作会议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大力提振市场信心,坚持扩大内需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并重,突出做好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工作,有效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实现经济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8.5%;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1%;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增长15%,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12%,进出口总额增长12%,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相协调;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同步;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省下达目标以内。在推进落实中,我们将细化分解更高标准的工作目标,自我加压,力争实现目标更高一些,全力争取更好更快发展。
重点做好以下8个方面工作:
一、以四大产业集群为突破,纵深推进产业强市战略。统筹六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和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重点突破新能源、新型显示、智能传感、生物化工四大产业集群,握指成拳、靶向发力,推进制造业提质扩量增效,撑起产业强市“四梁八柱”。
全力攻坚四大产业集群。坚持顶格推进。每个产业集群明确一名市领导牵头、成立一个工作专班、制定一套行动方案、结对一个高校院所、组建一个产业联盟、构建一套企业全生命周期基金支持体系,一手抓存量升级改造,一手抓增量“双招双引”,集中精力,集成政策,集聚资源,集群发展。坚持重点突破。新能源产业集群重点发展光伏、锂离子电化学储能,在高效太阳能电池及组件、智能逆变器及配套装备、动力电池和储能电池等方面加快延链补链强链。新型显示产业集群聚焦玻璃基板、柔性玻璃、显示模组3个关键环节,主攻关键材料、显示面板、显示终端3个关键领域。智能传感产业集群依托MEMS晶圆线等项目重点攻关芯片产业,加快建设以“一谷三园”为总体布局的中国(蚌埠)传感谷。生物化工产业集群要统筹利用有限环境容量,集中发展生物基材料及生物能源、生物医药、化工新材料等优势细分产业。坚持龙头带动。支持中建材玻璃新材料研究总院、中国兵器214所、丰原集团、中粮生物科技、帝晶光电、国显科技、弗迪电池等龙头企业发展成为具有生态主导力的产业链“链主”企业。积极引导中小企业围绕重点产业链“链主”、头部企业需求,提供配套产品和服务,实现“一企带一链,一链成一片”的链式集群发展。四大产业集群产值分别达到250亿元、200亿元、75亿元、400亿元。
着力培育壮大市场主体。深入落实国家稳经济一揽子政策和接续政策措施,出台新的稳定经济发展政策措施,着力增强政策知晓度、提高兑现率、扩大惠及面,确保各项政策直达基层、直接惠及市场主体,该免的免到位、应减的减到位、能缓的缓到位,让市场主体活起来、多起来、大起来、强起来。全力以赴保通保畅,紧盯重点区域、重点企业,着力破解物流不畅、原材料供应不到位等难题,确保疫情政策调整后各行业迅速复工达产。净增规上工业企业80户;净增高新技术企业130户;新培育专精特新企业40户,省专精特新冠军企业、国家级“小巨人”企业、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8户;新培育产值百亿元以上企业1户,50亿元以上企业达4户、10亿元以上企业达18户;新增上市企业2家、报审企业2家、辅导备案企业3家。
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紧扣“一改两为五做到”,严格执行“十做到”“十严禁”正负面清单,抓关键事、关键人、关键环节,抓正反两方面典型,确保营商环境整体评价进入全省第一方阵,确保60%以上指标进入全省前5位,市场主体满意度95%以上。持续深入开展“优环境、稳经济”活动,把企业发展的痛点难点作为改进政府服务重点要点,不断健全国企敢干、民企敢闯、外企敢投、群众敢首创的制度环境。强化服务意识,切实做到“有求必应、无事不扰”。推进“证照分离”“一照通”改革试点,提升“智慧办”“跨省通办”水平,争创政务服务“一件事一次办”工作指南国家标准试点单位。加快“数字政府”建设,加强跨地区、跨部门、跨层级业务协同和信息共享,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加强诚信政府建设,杜绝“新官不理旧账”和“诺而不践”,以政府诚信,带动企业诚信,引领社会诚信,争创国家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城市。提升96388监督专线实效,有反映就调查、有问题就处理,决不遮掩、决不姑息。
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切实落实“两个毫不动摇”,对各类市场主体一视同仁,推动市场准入持续放宽和规范,建立负面清单动态调整机制,清理政府采购、招投标等领域不合理限制,保障生产要素和政策支持平等获取,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支持民营企业参与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科技创新、生态保护、乡村振兴等领域建设。紧扣“两个健康”主题,切实发挥工商联和商协会桥梁纽带作用。
加快开发区改革和创新发展。坚持“市场化、去行政化”,聚焦主责主业,全面推行“管委会+公司”改革,探索实行竞争赛马、揭榜挂帅等选人用人机制。完善开发区考核评价体系,明确重点指标年度目标任务,按季度考核通报。大力推进基础设施优化、环保安全设施提标、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新型基础设施布局、产城融合创新、体制机制创新“六大工程”,滚动实施“六大工程”项目92个,完成投资202亿元。全面推开“亩均论英雄”改革,建立激励约束机制,依法实行差别化财税、用地、用电等政策。省级以上开发区以“标准地”形式供地达80%以上。大力推进工业领域“双停企业”处置,盘活土地1500亩以上。
加快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坚持以需求为牵引、产业化为目的、企业为主体,构建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创新体系。支持领军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鼓励企业与高校院所共建高水平新型研发机构。推进浮法玻璃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重组。高质量运行建设玻璃新材料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支持凯盛工程等5家企业创建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和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完善蚌埠科技大市场线上线下服务功能,技术合同交易额100亿元以上。推进专利、标准、品牌、质量四大工程,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达9件;立项国际标准2项,立项、发布国、行、地标10项,支持丰原集团牵头创建国家级生物基材料技术标准基地,建成省技术标准创新基地1个;争创第五届中国质量奖。加大首台套、首批次、首版次培育和示范应用,新培育“三首”产品20个。
大力培养引进人才。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实行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统筹开展线上云端揽才+线下上门招才、全职引进+柔性引才系列活动,扎实推进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技能大师工作室等平台建设。发挥蚌埠籍在外人才资源优势,深入推进“雁归珠城”聚才行动。建立“赛场相马”竞才机制,举办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大赛,搭建以赛聚才平台。推动建立蚌埠人才发展集团,建立人才贷、人才投等人才项目金融支持机制,全方位做好人才分级分类服务,营造拴心留人、近悦远来的人才发展环境。引进培育省级以上领军人才20名,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团队20支,博士学历、市级领军人才200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硕士学历、高级职称人才2000名,技能型人才、大中专毕业生20000名。
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推进工业互联网赋能增效。建设运营安徽工业互联网学院。支持淮上化工园区、丰原生物、帝晶光电等创建区域型、行业型、企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推出5G和工业互联网典型应用场景10个。规上工业企业实现应用羚羊工业互联网平台全覆盖。协同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坚持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导向,实施八一化工新厂区二期、液力机械扩建及智能制造基地等亿元以上重点技改项目100个,技改投资增长12%。培育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20个、省级以上绿色工厂5个,服务型制造示范和工业设计中心10家。建设5G基站1500个以上,培育“数字经济”典型案例10个以上。加快建设蚌埠软件园,集聚软件企业10家以上。
二、以重点项目建设为抓手,千方百计扩大有效投资。把项目和投资工作摆在突出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ezuomuban.com/127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