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对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出部署,强调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保障。必须更好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创造更加公平、更有活力的市场环境,实现资源配置效率最优化和效益最大化,既“放得活”又“管得住”,更好维护市场秩序、弥补市场失灵,畅通国民经济循环,激发全社会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
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什么重要意义?如何理解增信制度、首发经济、惩罚性赔偿等名词及其意义?记者采访了南京大学长江产业发展研究院常务院长刘志彪、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江宇、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王声啸。
注重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把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摆在突出位置
记者:《决定》在第二部分对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出部署。如何认识这一部署的重大意义?
刘志彪: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是我们党的一个伟大创举。它不是照搬照抄西方体制,而是与国情相结合,既有一般市场经济的共性,又有中国国情方面的显著特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创造,已成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党的二十大对“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出部署,《决定》提出“到二〇三五年,全面建成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强调“聚焦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
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既要“放得活”又要“管得住”。坚持两手发力,推动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更好结合。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需要高质量发展带来的坚实物质基础,也需要有力的制度保障。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仅能够破除体制机制束缚,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劲动力,为中国式现代化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而且由于经济体制改革对其他方面改革具有重要影响和传导作用,因而可以有力促进其他领域深层次矛盾的化解,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把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制度保障。
王声啸:以重点带动全局,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方法论。从目标导向上讲,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发展仍然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根本、最紧迫的任务;从问题导向上讲,市场体系仍不健全,市场发育还不充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尚未完全理顺等问题目前仍然存在,经济体制改革的任务远远没有完成,经济体制改革的潜力还没有充分释放出来,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从体制机制上推动解决;从改革重点上讲,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体制改革具有牵引作用,要牵住改革的“牛鼻子”,有力促进其他领域深层次矛盾的化解,使各方面改革协同推进、形成合力。
坚持和落实“两个毫不动摇”,促进各种所有制经济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记者:《决定》指出,健全民营中小企业增信制度。什么是增信制度,健全这一制度对民营企业发展有什么作用?
王声啸:增信制度是指以担保、保险、信用衍生工具、结构化金融产品或法律法规、政策以及行业自律规范文件明确的其他有效形式,为提升融资主体债务信用等级、增强债务履约保障水平、提高融资可得性、降低融资成本,帮助债权人分散、转移信用风险的一种专业性金融服务安排。
当前,民营经济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不同程度存在,加快建立民营企业信用状况综合评价体系,健全民营中小企业增信制度,是突破传统贷款方式、拓宽企业融资渠道的重要突破口。赋予中小企业新的信用资源并使其变现,有效解决银行不敢贷、不愿贷的问题,显著加强民营企业金融服务,充分提高中小企业融资的可得性、便利性,把更多金融资源用于促进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绿色发展和中小微企业,不断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
刘志彪:“两个毫不动摇”是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内容。改革开放之所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两个毫不动摇”发挥了重要作用。《决定》强调,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并对深化国资国企改革、推动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等作出部署,促进各种所有制经济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民营企业作为非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改革开放政策的推动下,从小到大、由弱到强,在稳定增长、促进创新、增加就业、改善民生等方面发挥了重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ezuomuban.com/1356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