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政协常委会会议大会上的发言材料汇编(23篇)

在政协常委会会议大会上的发言材料汇编(23篇)

目录
1.巩固深化改革成果奋力推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 3
2.围绕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献计出力助推自贸港创一流营商环境 6
3.民营企业要有为人民造福的更高自觉 9
4.充分发挥行业组织作用确保市场秩序“放得活”“管得住” 13
5.畅通货币政策工具传导机制加大对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金融支持 16
6.做好“数字金融”大文章牵引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 19
7.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夯实乡村振兴经济基础 23
8.正确区分科学、技术与工程有效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27
9.推动新质生产力同新质战斗力高效融合、双向拉动 30
10.引进用好留住高端人才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坚实人才支撑 33
11.认真学习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努力做好安全应急科研工作 36
12.以农业新质生产力为引擎提升粮食生产能力 40
13.健全强农惠农富农机制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发展 43
14.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46
15.牢记使命勇于担当以驰而不息的改革引领加快中国式农业现代化 49
16.扎实推进水利事业高质量发展 52
17.塑造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优势 57
18.统筹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进一步便利外商来华投资 61
19.发挥港澳在我国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中的作用 65
20.深化水利改革发展保障国家水安全 68
21.以文艺事业繁荣发展谱写中国式现代化xx篇章 72
22.守护绿水青山胸怀“国之大者”坚定不移做“中华水塔”守护人 75
23.大力推动贸易投资便利化开创高水平对外开放新格局 78
    

巩固深化改革成果奋力推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

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促进各种所有制经济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重要支撑,都不可或缺、不可替代。
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十年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民营经济进入了全面践行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从中央到xx、从发展理念到政策出台、从要素保障到舆论宣传,都持续积极为民营经济发展营造更宽松、更和谐的良好环境,深层次改革和高水平开放为民营经济发展注入强大动力。数据显示,2012年到2023年,民营企业占全国企业总量由79.4%提高至92.3%,民营企业进出口额年均增长11.1%,占全国进出口总额的比重由30%左右增长至50%以上。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必须继续把改革向前推进。下一步,我们将全面落实党中央和市委决策部署,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任务持续发力,有效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
为此,建议:
一是持续促进民营经济人士健康成长。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各地区各部门鼓足干劲抓经济,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经济运行中积极因素增多,动能持续增强,社会预期改善,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呈现增长较快、结构优化、质效向好的特征。我国经济基础稳、优势多、韧性强、潜能大,开局良好、回升向好是当前经济运行的基本特征和趋势,然而,经济持续回升向好仍面临诸多挑战,有效需求仍然不足,企业经营压力较大。工商联将持续在政治引领、凝聚共识上下功夫,提升理想信念教育质效,深化形势政策宣传解读,营造正确认识、充分尊重、积极关心民营经济的良好社会氛围,引导广大民营经济人士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不断提振民营企业家主动投身经济建设主战场的决心和信心。
二是有效助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工商联将认真学习贯彻落实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坚持乘势而上,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支持民营企业创造更多消费场景,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高品质消费需要,持续释放消费和投资潜力。促进实施好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新机制,充分激发民间投资活力。支持民营企业拓展海外市场,加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鼓励民营企业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扎实推进绿色低碳发展,统筹推进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壮大、未来产业培育,在更大范围内联动构建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
三是聚焦新质生产力发展精准建言献策。工商联将充分发挥桥梁、纽带及助手作用,依照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布局,协同配合各相关部门培育壮大新兴产业,超前布局建设未来产业,支持民营企业运用先进技术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进一步支持行业商协会加强标准引领和质量支撑。配合各职能部门加强重点行业统筹布局和投资引导,防止产能过剩和低水平重复建设,推动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鼓励企业深化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研发应用,并积极围绕支持新材料、创新药等产业发展,打造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新增长引擎建言献策,有效促进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助力打造更多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国制造”品牌。

围绕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献计出力助推自贸港创一流营商环境

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必须坚持对外开放基本国策,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依托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在扩大国际合作中提升开放能力,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通过学习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深感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自贸港创一流营商环境的关键。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特征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根基是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是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遵循,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关键,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础支撑,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是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的内在要求,高水平对外开放是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鲜明特点,法治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保障。
《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指出,在海南建设自由贸易港,是推进高水平开放,建立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根本要求;是深化市场化改革,打造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营商环境的迫切需要。
当前,一些地方的营商环境还不尽如人意,其中很重要的因素是,一些地方还存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需要进一步完善的问题,具体表现为:一些地方的政府及其职能部门在转变政府职能、明确职责定位、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等方面做得还不够好,在履职尽责上出现了缺位、越位和错位现象,其根源是少数干部中存在的形式主义等作风问题。比如:“重面子轻里子”,违规举债搞“形象工程”“面子工程”;“重说功轻做功”,做表面文章;“重痕迹轻实绩”,搞指尖上的形式主义;“重出彩轻出力”,只想揽权不想担责,等等。
为此,建议:
一、找准问题定位,有的放矢地针对政府及其职能部门是否存在缺位、越位、错位现象进行民主监督。比如,在市场失灵或者市场不完善的情况下,政府就应介入并有所作为,不能缺位或失职。再比如,该由市场做并能够做好的事情,政府则不应干预或插手其间,以避免越位或滥用权力。
二、创新监督方式,开展政协委员评价营商环境专项活动。一是建立政协委员评价营商环境流动哨,及时发现身边的营商环境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办
法;二是召开政协委员公开评价营商环境大会,对政府及其职能部门等评价对象进行面对面评价;三是开展营商环境满意度测评,应用计算机辅助电话访问系统对政协委员进行随机访问,对政府及其职能部门等评价对象进行营商环境满意度测评;四是充分运用政协委员评价营商环境的评价结果,加快改善自贸港营商环境。
三、确保监督实效,从剖析问题根源基础上提出举一反三的政策建议。一是针对发现的制度漏洞,及时向政府及其职能部门提出建立、修改和完善相关制度的政策建议;二是紧盯营商环境问题发生的主体责任,跟踪问题处理过程,把民主监督结果的运用落到实处;三是通过有效监测发现问题、快速反馈反映问题、精准纠偏解决问题,形成营商环境民主监督有效闭环。

民营企业要有为人民造福的更高自觉

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吹响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号角,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动力支撑和制度保障。长期以来,民营经济在稳定增长、促进创新、增加就业、改善民生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制度的内在要素、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力量。全会再次强调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彰显中共中央一以贯之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坚定决心,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必将为民营经济发展壮大营造更好的法治环境,推动一系列制约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法律问题得到解决,确保民营经济更好地发挥中国式现代化生力军重要作用。全国工商联将深入学习贯彻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以高度政治自觉和强烈使命担当,始终围绕“两个健康”工作主题,积极引导广大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作为“先富群体”,在创造收益和积累财富的同时,牢固树立为人民造福的社会主义共富理念,积极投身国家重大战略中,主动承担起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社会责任,参与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和构建和谐社会,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贡献力量。
为此,建议:
一是要坚持人民至上,以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谋划企业发展。民营企业要深刻认识到,民营经济就是民生经济,来自人民、根植人民,也应造福人民。要牢固树立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正确发展观。要履行经济责任,将办好一流企业放在首位。要履行法律责任,自觉践行社会公德、商业道德,加强企业诚信体系和内控体系建设,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各项利益。要履行社会责任、道德责任,自觉弘扬新时代企业家精神,增强先富带后富的社会责任感,把共同富裕作为企业发展的价值追求,积极投身乡村振兴、促进就业、公益慈善等社会事业。
二是要勇担社会道义,积极参与国家重大战略。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强调必须统筹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党中央做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部署以来,全国工商联同农业农村部等发起了“万企兴万村”行动,习近平总书记先后6次肯定、鼓励行动。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民营企业要把自己的特色优势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结合起来、与落实国家重大战略结合起来,在“万企兴万村”行动
中助力乡村振兴。要探索民营企业“兴村”路径模式,把促进农民增收作为工作出发点,持续完善产业联农带农方法路径,促进小农户与现代产业体系联结,将产业链增值环节更多留在乡村,将增值收益更多留给农民。要提升农民资产性收入,通过租赁、合作、入股等方式盘活利用农村资源资产,提升分红分配比例。鼓励广大民营企业发展乡村文旅项目,将村庄的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统筹同步推进,实现一个项目带动一个村、一条线的乡村振兴。要守牢乡村振兴红线底线,既要体现互惠互利,又要弘扬光彩精神,自觉履行社会责任,要坚守“农地姓农”底线,防止耕地“非农化”“非粮化”。要秉持生态文明理念,正确处理发展与环境保护关系,守护好农村的绿水青山,助推农业农村绿色低碳发展。要充分尊重农民主体地位,以多种方式与农民建立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走出一条互惠互利、富有特色的共建共赢的路子,依法依规、充满感情地参与乡村振兴。
三是要善于应对新情况新变化,全面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民营企业要在企业内部积极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推动构建全体员工利益共同体,让企业发展成果更公平惠及全体员工。面对数字经济的发展和内外部不稳定因素对民营企业劳动关系产生的影响,民营企业要不断提升劳动关系管理水平,依法依规建立健全内部规章制度,依法建立适合本企业发展的用工管理、薪酬管理、休息休假、劳动保护等各项管理制度。要加强企业与员工对话沟通,减少劳动关系矛盾。
四是要扶危济困,提升参与社会慈善的力度。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无论是国有企业还是民营企业,都是促进共同富裕的重要力量,都必须担负促进共同富裕的社会责任。要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积极参与和兴办社会公益慈善事业,做到富而有责、富而有义、富而有爱。广大民营企业要关注民生福祉,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慈行善举、公益帮扶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为构建和谐社会、防止规模性返贫贡献力量。要聚焦典型开展宣传引导,弘扬企业家精神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引导民营企业家不断增强家国情怀,自觉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梳理建立典型公益项目库,加大可学、可比、可持续公益项目的推广力度,让高质量公益帮扶成果更公平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充分发挥行业组织作用确保市场秩序“放得活”“管得住”

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保障。必须更好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创造更加公平、更有活力的市场环境,既“放得活”又“管得住”,更好维护市场秩序、弥补市场失灵。创造市场环境、维护市场秩序,不仅要靠政府部门加强监管,也要靠企业主体自觉,更要靠行业组织自律。主要原因在于:
首先,政府部门面对亿万经营主体,显然“管不过来”,甚至还会出现“监管失灵”。截至2023年底,我国经营主体规模达到了1.84亿户,政府部门即使再借助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显然也较难管得过来。
其次,由大企业发起成立的行业组织相对而言自律作用更强,能够一定程度弥补政府“监管失灵”。大企业、正规企业往往更加期盼公正、规范的市场秩序,从而赢得更多竞争。
再次,我国行业组织还没有真正实现自办自管,其作用还没有得以充分发挥。早在2007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行业组织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强调“政会分开”。之后的2015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行业组织与行政机关脱钩总体方案》;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十个部门还在2019年印发《关于全面推开行业组织与行政机关脱钩改革的实施意见》。但我国行业组织还面临着改革不到位、职能不健全、作用难发挥等现实问题。
为此,建议:
一、厘清政府、企业与行业组织之间关系,确保行业组织做到自办、自管、自律。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应当要有政府、企业、行业组织这“三根支柱”。这就需要我们进一步厘清政府、企业和行业组织三者关系,尤其是厘清政府部门与行业组织的职能边界,尽快构建政府依法行政、社会组织依法自治的全新关系。全面总结各地行业组织脱钩改革试点经验,加快推进行业组织“去行政化”,还原其社会组织属性。不但要实现行业组织职能、机构、资产、财务、人员与政府部门彻底分离脱钩,其会长、秘书长要由“官员化”向“企业家化”转变,相关工作人员实现专职化,确保其真正做到自办、自管、自律。
二、进一步做好减政放权,引导和帮助行业组织提升服务管理能力。转变“政府全能主义”思维,坚持“放管并重,以管促放”,进一步激发企业、行业组织等经营主体活力。政府部门既要“从上往下”放权,还要“从内往外”减政,也就是要把那些不该管、也管不好的职务和事务移交给行业组织。鼓励、引导和支持行业组织积极参与立法起草、规划制定、政策评估、行业标准和数据统计等公共事务。充分发挥他们在制定行业指南、共性技术平台建设、第三方咨询评估、资质评定、国际经济交往等方面作用,不断提升服务能力和社会公信力,真正做到“放得开”“放得活”。
三、转变政府监管方式,通过管好行业组织来管住众多经营主体。进一步转变市场监管方式,政府更多通过管住行业组织来管住所有经营主体,不应由政府直接去监管亿万经营主体。为此,要定期对行业组织信用情况开展社会评价,建立健全行业组织年度报告制度,并向社会公开,接受社会、企业和群众监督。积极灵活运用各种监管方式,不断完善事中事后监管制度,真正做到“管得住”“管得好”。
四、加强党对行业组织的领导,充分发挥党组织和党员作用。要像重视“两新”组织党建工作一样,切实加强行业组织党建工作,进一步扩大行业组织党的组织覆盖面,实现各级行业组织党建工作全覆盖。充分发挥行业组织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和战斗堡垒作用,发挥行业组织中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确保其始终走在正确的发展道路之上。

畅通货币政策工具传导机制加大对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金融支持

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必须完善宏观调控制度体系,统筹推进财税、金融等重点领域改革。发挥好货币政策的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在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期尤为重要,当前货币政策工具运用及信贷投放出现区域分化趋势,部分领域货币政策运用规模成效有待加强,政策协同配合机制尚需进一步健全。
为此,建议:
一、完善构建政策目标实现稳定畅通传导机制。当前经济整体下行压力较大,经营主体预期转弱。一些重点国家战略和行业领域市场失灵、适应性体制机制尚未确立的情况下,金融货币政策工具业务难以可持续开展,金融机构的积极性也将难以充分释放。建议建立“一行业一部门一主办银行”推进机制,针对各项政策工具涉及领域,各相关政府行业部门加强与主办银行和金融部门的信息共享,聚焦经济发展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及时梳理符合条件项目清单、充实项目库,形成重点领域企业“白名单”,积极开展融资精准对接专项行动。引导金融机构打破传统路径依赖,积极拓宽企业发展融资渠道,围绕转型升级方向培育具有成长性优质企业项目,精准靶向发力推动经济结构调整优化。
二、更好发挥政策跨周期和逆周期稳增长调控功能。当前经济仍面临有效需求不足,国内大循环不够顺畅,外部环境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上升等困境,要统筹谋划运用好货币政策,通过统计监测和信贷政策效果评估,着眼信贷总投放规模和双重货币政策实施效果,切实发挥货币政策逆周期和跨周期调节功能,用足用好直达实体和重点领域的总量和结构性政策。增强结构性货币政策资金规模,创新再贷款、再贴现支持模式,发挥好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激励带动作用,针对碳减排支持工具、普惠养老专项贷款、民企债券融资支持工具等领域,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科技创新、绿色转型、普惠小微、数字经济等方面的支持力度。同时盘活存量金融资源,着力提升资金的使用效率。围绕企业贷款利率创新低、个人按揭和中长期投资的贷款定价基准下调、社会融资成本降低等有利趋势,支持稳投资和促消费等经济重点领域。
三、稳步提升政策执行精准度和有效性。强化财政政策、监管政策、产业政策等协同配合,立足地方实际和经济基础,建立风险补偿、税收优惠、贷款贴息、费用补贴、奖励补助等配套政策机制,探索推进支小助微贷款“见贷即保”模式,对支农、支小再贷款提供担保费用补贴和风险代偿补偿资金保障。同时,对于支小助微成效明显的地方法人机构、政策担保公司给予增资支持,扩大再贷款利用规模。着力用好“三大工程”、房地产平稳健康发展、大规模设备更新改造和消费品以旧换新及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五篇大文章”等领域货币政策。同时,针对民营、小微企业面临的资金到期还款压力和因缺乏担保品而贷款难这两大痛点,用好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工具和支农支小再贷款支持计划。

做好“数字金融”大文章牵引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3年召开的中央金融工作会议上,首次提出“加快建设金融强国”“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健全促进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制度。这是党中央着眼新时代世界经济发展潮流和数字中国战略目标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机制优势和要素禀赋做出的科学决策。
从政策导向看,中央持续强化顶层设计,为数字金融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的政治保障和战略牵引,一系列政策性文件,为数字金融发展提供了动力、指明了方向。
从市场规模看,我国庞大的数字经济体量和金融市场规模,为数字金融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
从实现路径看,我国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成果丰硕,为数字金融提供强大要素支撑。我国是全球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所列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拥有世界上最完备的工业体系。我国移动支付平台和金融科技公司的技术水平、用户数量和业务规模都全球领先,并广泛参与电子商务、移动支付、数字内容等领域的国际规则制定。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新时代背景下,我们有信心和底气做好“数字金融”这篇大文章,牵引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但与此同时,我们也需要正视我国数字金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采取针对性措施。
当前我国数字金融发展面临的突出挑战:在金融转型内生动力方面,我国金融体系体量巨大,金融数字化面临巨大的投资、转岗压力;在金融科技方面,数转智联同时面临软硬件短板问题。包括银行在内的众多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还处于起步阶段,硬件建设、人力资源都不足,海量数据识别提取、智能计算、安全防护、AI等领域还有待突破;在金融基础设施方面,以数字化为核心特征的基础设施体系还未建立。在金融系统内,多数机构对基础设施的理解还停留在“网点”层面,服务场景还未实现由线下“客户流”向线上“数据流”的转变;在金融风险方面,数据风险方面,金融数字化对于数据脱敏脱密、计算、网络防护提出了更高要求;在国际金融服务层面,主要聚焦在旅游消费和合作项目领域,人民币国际化与国内金融机构国际合作还要进一步加强;在国内金融层面,金融服务场景还较少,且主要以嵌入微信、支付宝的生活金融服务为主。为此,建议:
完善对做好“数字金融”这篇大文章的规划引领,提升金融机构转型动力。加速《“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数字金融篇”细化工作,探索建立金融数字化“指标/指数体系”,强化数字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导向,明确数字金融发展目标路径。重点指导国有银行、保险、证券等行业推进数字化转型,对历史数据数字化进程、数字技术和人才资金投入占比、员工培训和薪酬计划等提出明确量化要求。优化金融机构资产目录,将数据、数字基础设施、金融技术、信用及安全能力等“数字要素”纳入金融资产评估体系。
推进金融科技研发应用,确保全链条科技自立自强和重点领域、重点环节竞争优势。利用我国文字、语音自动识别方面的技术优势,加快金融机构历史数据数字转化,加大对少数民族和世界主要语种的覆盖,激活数据资产。推动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区别化技术研发和应用试点,在AI技术、大模型、云和分布式应用建设、大数据技术、区块链技术、RPA技术(机器人流程自动化)、量子技术等核心领域加强集中、协同攻关,避免重复投入,推进成果共享。加大AI技术和生物识别技术开发,提升AI客户服务质量和安全水平,提高线下业务向线上转移的比例和效能。
优化基础设施布局,超前部署数字基础设施体系。推动基础设施形态由自然空间向网络空间的转移,优化各级分支机构布局,超前部署集中式数据中心、分布式算力中心、征信中心、灾备中心等数字设施建设,提升数据集中存储、传输、处理能力。加强对拟建数字基础设施相配套的能源资源和生产生活设施建设,特别是交通物流、电力供应、防震防灾等强关联设施配套,强化产业支撑。加快建设“云设施”,打造个性化的金融“云业厅”,推动金融与企业管理、人力资源、财税、物流等相互嵌合的综合性“云平台”。
加快打造数字化保护网,提升金融数字化治理水平。建立健全与数字金融相适应的法律体系,与时俱进推进立法修法工作,对数字保密、数据资产保护、数字权利、数字金融监管提供法律保障,推进“数字防火墙”建设。数字赋能金融监管推动金融数据与非金融数据联网共享,提升金融机构数字化内控、监督机构数字化监管、究责机构数字化办案效能,落实“全部纳入监管”要求,提升金融安全水平。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方式推进金融治理,针对“网贷暴雷”“恶意违约”“跨国金融诈骗”“校园贷”“暴力催收”“冒用生物特征”等典型金融治理难题开展专项工作,防范化解金融风险。
推动数字金融出海,服务畅通国际国内大循环。做好“公海”文章,鼓励我国金融机构分享数字金融经验,推进数字金融国际规则制定和综合治理,提升我国数字金融产品的影响力。做好“外海”文章,以推进“一带一路”共建为契机,将中国企业在丝路共建国家的合作项目和企业运行数据纳入授信目录,加大项目贷款、数字支付等金融支持。做好“内海”文章,利用数字人民币、互联网支付技术优势,鼓励在华外国金融机构与国内金融机构合作,共同开展数字金融服务,探索国内“数字金融”与国外传统金融的衔接机制,助力外国企业、民众融入国内。

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夯实乡村振兴经济基础

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是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举行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紧紧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这个主题擘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战略举措,主题鲜明,重点突出,务实可行,是指导新征程上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纲领性文件,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共中央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历史主动。
中共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社会化服务,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再次提出,“要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支持制度,深化土地制度改革。”
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是促进农村治理现代化的物质基础,是实现农民共同富裕的必要条件,能让农村治理架构更科学、经营方式更稳健、发展途径更多元。家庭农场巩固了家庭经营基础性地位,能更好发挥农民主体作用,拓宽经营性增收渠道,提高农业生产比较效益,符合我国农村现实基本情况。近年来,全国各地积极探索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路径,加快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得到有效巩固。
以xx省xx市为例,近年来,该市学习借鉴xx“千万工程”经验,大力实施强基层组织、强集体经济、富农民“口袋”、富农民“脑袋”的“强村富民”三年行动,落实“一把手”责任制,形成“四级书记”共抓共管推进、资源整合、利益联结“三项机制”,探索成立强村富民公司、工坊、金融、人才服务“四个平台”,明确龙头企业带动、资产资源入股、提供社会服务、组织订单生产、承接工程项目“五种路径”发展集体经济,实现了基层组织增强、集体经济增资、农民群众增收。
由于城镇化的加快推进,大量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和家庭农场发展仍然面临一些瓶颈:一是农村基层组织短板明显。村组干部服务发展能力较弱,乡村管理服务机制还不完善。二是乡村人才培育存在差距。城市化的进程、乡村人才的流失、传统农艺的断裂,乡村管理、农技等方面人才
培育成为当务之急。三是乡村产业发展质量不高。由于缺少龙头企业带动,人才、资金等发展要素瓶颈突出,各级财政投入农村形成的公共资产确权到村的机制有待完善,农村资源资产变现难、产权交易难,农村资源资产运营渠道较窄,脱贫攻坚期间形成的资产部分闲置且难以找到有效的盘活路径。四是生产组织方式有待优化。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较低,部分地区特别是欠发达地区农业生产服务体系有待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服务能力不足、服务覆盖面较窄,加之服务成本较高、服务效益偏低,农业生产的效率有待提升。五是发展要素体系尚需完善。农业生产资料大多不能作为融资抵押物,贷款融资渠道较窄,集体经济发展面临瓶颈;由于传统农业产业发展风险较大,保险机构发展农业保险意愿不强,家庭农场发展保障较弱。为此,建议:
健全完善工作机制,提升乡村治理水平。建议从国家层面出台政策措施,完善乡村振兴投入机制,在治理基础较好和治理基础薄弱地区,分类建立乡村治理示范试点,健全完善村干部激励机制,支持村干部带头发展集体经济,发动群众积极参与村集体经济发展,夯实村集体经济发展的群众基础。
建立人才培育计划,夯实乡村发展基础。建议从国家层面出台政策措施,完善欠发达地区分层分类帮扶制度,支持脱贫地区高等院校加大农学相关专业人才培养力度,鼓励发达地区与脱贫地区开展农业技术合作,鼓励全国知名高校在脱贫地区建立院士工作站,在农业人才培训项目上向脱贫地区倾斜。
加快发展特色产业,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建议从国家层面出台政策措施,鼓励发达地区农业龙头企业到民族地区创办产业基地,支持民族地区发展产地初加工、建设现代农业园区、培育乡村新产业新业态,鼓励大中城市与民族地区深化产销合作,支持民族地区农特产品在大中城市开设销售档口。
优化生产组织方式,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建议从国家层面出台政策措施,对民族地区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实施政策性补贴,鼓励、支持和引导金融保险机构合理延长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还款期限、增加农业保险险种和覆盖面,推动民族地区加快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农业生产比较效益。
补齐发展要素短板,夯实农业发展基础。建议从国家层面出台政策措施,加大对以人饮为主水源工程支持力度,支持民族地区完善农村水网体系;从土地宜机化整治、农机作业补贴等方面,支持民族地区发展农机社会化服务;鼓励政策性银行及国有商业银行在乡村增设分支机构、拓宽“三农”业务。

正确区分科学、技术与工程有效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必须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出“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中国式现代化要靠科技现代化作支撑,高质量发展要靠科技创新培育新动能。
科学、技术与工程在国家经济社会建设和发展中各自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它们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推动着国家的进步与繁荣,对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至关重要。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对三者的区分还存在若干问题,主要体现在对它们的定义、作用及相互关系上的理解不够清晰和明确,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和跃升。在科研项目管理中,过于强调科学发现而忽视技术的实际应用;在工程项目管理中,过于追求短期效益而忽视科学的长期指导作用。
实际上,科学理论需要转化为技术才能产生实际效益,而工程实践则是将技术应用于实际的关键环节。只有当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相结合之时,才能形成具有竞争力的核心技术体系。工程实践涉及复杂的系统集成和管理问题,需要丰富的实践经验、精湛的工艺技能和科学的管理方法。但是,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工作中,常常将科学、技术与工程混为一谈,忽视它们各自独特的性质和作用,结果产生了两大问题:
一是片面强调某一方面的作用。过分强调科学的理论价值,认为只要有了先进的科学理论,就能自然而然地推动技术和工程的发展;过分依赖技术引进,忽视自主创新,认为通过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就能快速提升自身技术水平;忽视工程实践的重要性,认为只要有了好的科学理论和技术方案,就能顺利完成工程项目。
二是忽视三者的相互关系和协同发展。割裂三者的联系,将科学、技术与工程视为孤立的发展领域,忽视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和相互促进作用。实际上,科学为技术提供理论支持,技术为工程提供实现手段,而工程实践又可以推动科学和技术的进步。
出现上述两大问题的基本原因是对科学、技术与工程的评价体系不完善,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评价标准单一,在科技和工程评价中过分强调论文数量、专利数量等量化指标,忽视科技成果的实际应用价值和经济社会效益。
二是缺乏长期评价机制,忽视对科技成果长期影响和潜在价值的评估。
为此,建议:
明确任务分工。让科学关注探索和发现自然规律,形成系统的理论知识和方法体系;让技术注重将科学知识转化为实际应用,解决“做什么、怎么做”的问题,成为实现先进生产力的主要手段;让工程着重解决“做出了什么”的问题,实现科学技术的综合应用,通过工程实践将科技成果转化为实际产品或服务。
鼓励创新发展。重点关注科学研究的深入、技术创新的推进以及工程实践的落实,以实现高质量发展为目标,不断提升国家的整体竞争力和人民的生活水平。将科学的作用定位在提供理论基础、引领发展方向、提升国家竞争力,技术的作用定位在推动产业升级、促进经济增长、改善民生福祉,工程的作用定位在实现科技成果转化、提升国家制造业水平、解决“卡脖子”问题、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优化评价体系。综合考虑科技成果的创新性、实用性、经济性和社会效益等因素,建立长期跟踪评价机制,对科技成果的后续发展进行持续关注和评估,以全面反映其真实价值和意义。建立多元化的科技和工程评价体系,建立适应三者发展的评价体系,这样才能充分发挥科学、技术与工程在新质生产力发展和跃升中的重要作用。
建立协调机制。既要正确区分科学、技术与工程,又要有效注重三者的相互关系和协同发展。就“两弹一星”、飞机和汽车发动机、光刻机和芯片而言,它们既是科技成果也是工程成果,它们都融合了科学理论与工程实践的精髓。因此,应建立综合协调机制,加强跨部门、跨领域的合作与交流,促进科学、技术与工程的深度融合和协同发展。

推动新质生产力同新质战斗力高效融合、双向拉动

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xx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习近平总书记在出席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解放军和武警部队代表团全体会议时强调,“要乘势而上,把握新兴领域发展特点规律,推动新质生产力同新质战斗力高效融合、双向拉动”。
“两个新质”,一个关乎高质量发展,一个关乎高水平安全。统筹推进新质生产力同新质战斗力发展,才能实现强国强军两大目标,对于有效提升新兴领域战略能力,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意义。为此,建议:
深刻理解推动“两个新质”的战略考量。“两个新质”,核心是自主创新。回望历史,20世纪60年代,美苏等国对我进行技术封锁,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我们取得了以“两弹一星”为代表的卓越成就,奠定了国防安全的基石;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聚焦高质量发展作出了发展“两个新质”的重大部署。推动“两个新质”才能有效应对各种风险挑战,为维护国家战略发展重要机遇期提供支撑,对于统筹发展与安全、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加快建成世界一流军队都具有重要意义。
准确把握推动“两个新质”的内在关系。恩格斯指出,人类以什么样的方式生产,就以什么样的方式作战。新质生产力和新质战斗力是相辅相成的,新质生产力是供给侧,给新质战斗力赋能;新质战斗力位于需求侧,将新质生产力提供的技术装备和产品用于国防建设,对新质生产力发展具有需求牵引和拉动作用。从技术生成过程看,新质生产力和新质战斗力都是以先进技术的革命性突破为前提,用于创造社会财富的技术装备和用于军队作战的技术装备都需要经历工程化、产业化和市场化的过程;从技术应用看,科技进步带来的先进技术具备双向转化应用的条件;从产业发展看,新兴领域是新质生产力的主导产业,是新质战斗力生成的支撑产业,能够促进生成一体化的新兴战略能力。
不断探索推动“两个新质”的实践路径。按照需求侧牵引和供给侧技术创新推动相结合的思路,健全对接机制,深化国防科技工业体制改革,健全先进技术敏捷响应、快速转化机制,畅通军民技术快速转换、平战转换的通道,构建同新兴领域发展相适应的创新链、产业链、价值链。搭建新域新质资源要素共享共用智慧平台,架起连接军事需求和政府、军工集团、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民口企业的桥梁,培育一批优势特色军民先进技术转移转化平台,打造军民协同创新高质量发展新高地。进一步统筹新质生产力和新质战斗力的布局,加强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建设,形成军民一体、协同推进、高质量发展的新兴领域军民双向发展格局,不断巩固提高一体化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

引进用好留住高端人才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坚实人才支撑

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就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重要部署,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共中央站在发展新质生产力、推进强国建设、实现民族复兴高度作出的重大决策。在习近平总书记亲自部署和引领下,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实施,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改革一体推进并取得重大进展。但从国际国内形势来看,我国引进用好留住高端人才工作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如前沿领域高端人才相对匮乏、引才政策与人才现实关切错位、海外人才引进渠道不畅、高端人才引进政策执行不到位等。为进一步做好高端人才工作,有力支撑中国式现代化,提出以下建议:
一是完善符合国际惯例的海外高端人才引进政策。生活上,聚焦海外高端人才择业的真正关切制定引才政策,将工作机会、收入水平、生活成本以及生活保障等作为引才政策突破口,积极回应海外高端人才的生活关切,为他们提供安全、稳定和有保障的生活。科研上,针对海外高端人才关注的“宽松的科研环境”,充分尊重科技创新规律,在项目申报、经费使用、成果考核等方面给予更大自主权,在科技创新上多一些“长期主义”,打造具有国际比较优势的科研项目管理环境。
二是着力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平台。聚焦我国最有基础、最有优势和最需突破的领域,加快建设国家大科学装置、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等高能级科研平台,鼓励各地加大力度建设省级科研创新平台,并引导更多创新载体纳入国家创新体系。进一步加大技术转移中介机构培育建设力度,鼓励建设国家“区域概念验证平台”“区域中试平台”“区域技术转移中心”等,集聚优势创新资源,补齐补强创新链条,打通从科学研究到技术开发再到市场推广的创新链和产业链。
三是灵活推进高端人才引进制度创新。进一步发挥市场化聚才用才机制作用,培育本土专业国际猎头,运用专业猎头机构招聘、国际公司合作交流、海外专场招聘等方式,建立从美英德法等科技发达国家引才的渠道,拓展从瑞典、芬兰等具有科技比较优势的国家引才渠道。更好发挥用人单位主体作用,指导关键用人主体制定“一人一策”个性化引进方案,鼓励“以才引才”,借助144小时免签政策引发的“ChinaTravel”热潮,构建高效便捷出入境和停居留服务体系,吸引集聚海外高端人才。
四是持续优化高端人才创新创业服务保障。优化高端人才托举支持工程,扩大战略前沿和新兴交叉领域及科技领军企事业单位资助名额。优化科技项目服务与实施流程,探索多元投入渠道,支持高端科技人才多层次参与运营,强化跟踪评价,提升全链条服务效能。以质量和创新为导向落实人才评价激励,增加应用型人才认定标准,丰富细化人才评价指标,扩大人才认定领域,健全完善高层次科技人才的认定、评价和考核体系,构建充分体现知识、技术等创新要素价值的收益分配机制。

认真学习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努力做好安全应急科研工作

学习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体会亲眼所见、亲身经历的包括安全应急事业在内的新时代以来国家各项事业取得的伟大成就,更加深刻领悟了“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更加坚定了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制度自信,更加增强了加快推进中国特色应急管理现代化的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
    一、全会回应人民群众的新期待,明确系统全面回答了推进中国现代化的若干重大问题
对中国式现代化更加自豪。中共二十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共中央,团结带领全国人民,面对严峻复杂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三个统筹”,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进一步推动和谋划全面深化改革,实现了经济回升向好,全面深化改革取得伟大成就,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迈出坚实步伐。
对全面深化改革更加期待。中国式现代化是在改革开放中不断推进的,也必将在改革开放中开辟广阔前景。必须自觉把改革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必须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按照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的要求,推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对全面完成总目标更加自信。有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共中央的坚强领导,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有全国人民的团结奋斗,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一定会如期完成。
    二、全会强调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总结和运用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宝贵经验,为如何做好新时代安全应急工作指明了方向
坚持党对安全应急工作的全面领导。2021年修订的安全生产法明确“安全生产工作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今年6月修订的突发事件应对法规定,突发事件应对工作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建立健全集中统一、高效权威的中国特色突发事件应对工作领导体制。到2023年底,全国应急管理部门全部实现了党组改为党委,完成了党对应急管理工作全面领导的部署。
新时代安全理念更加深入人心。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安全宣传要“五进”,通过持续开展全国防灾减灾日、安全生产月活动,人民至上、生命至上逐渐成为全社会共识,安全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安全的保障逐渐深入人心,从源头上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推动安全治理模式向事前预防转型正在改变着安全应急工作模式,安全生产“三管三必须”、全员安全生产责任制、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落实落地。
安全应急工作取得重大成绩。2023年与2022年相比,生产安全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同比下降9.2%和0.6%;2023年自然灾害受灾人次、因灾死亡失踪人数与近5年均值相比下降24.7%和2.8%;2023年办理涉及安全生产的公益诉讼1.7万件;近五年来,修订了突发事件应对法、安全生产法、消防法、道路交通安全法、防震减灾法等,对重要的安全应急法律进行了全面修订;实现了安全应急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
    三、全会指出要统筹好发展和安全,提出国家安全是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的重要基础,更加激发了安全应急工作者奋斗的激情和干劲
认真学习,不断增强履职本领。作为一名政协委员、一名民革党员,要学习领悟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人民政协工作的重要思想,认真学习统一战线发展史、民革历史,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落实政协工作政治原则,自觉强化委员的责任担当。作为一名安全应急工作者、一名科研人员,要认真学习领悟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安全应急工作的重要指示和重要讲话,结合本岗位行业领域的情况,在充分调研、切实弄清问题实质、成因的前提下,运用所学专业知识,认真履行政协委员职责。作为一名国家干部、一名国家监委特约监督员,要不断审视自己的“三观”,切实改进作风,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做到清正廉洁。
努力工作,完成好本职工作。要认真学习全会精神,更加激发“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更加激发“时不我待”的紧迫感使命感。要提高对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紧迫性艰巨性的认识,认清安全生产、自然灾害防治及其科研工作的基本国情,唱响新时代以来应急管理深化改革的成功实践和伟大成就,为做好安全应急工作凝聚磅礴力量。要紧跟时代步伐,正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适应时代要求开展安全应急科研工作,拿出适应国情、解决问题、具有创新性前瞻性的安全应急科技成果。

以农业新质生产力为引擎提升粮食生产能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上强调,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国家必须统筹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当前,进一步完善我国农业面临的某些问题,提升农业全要素生产率,以农业新质生产力为引擎,坚持自主创新,有利于提升产能,保障粮食安全。
为此,建议:
一是培育新型农业主体,激发人才动力,打造粮食产能提升的主力军。抓牢“种粮人”这一粮食产能提升的核心要素。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强化农业科研团队建设,设立农技培训体系,定期为农民提供服务;加速种粮技术的推广应用,确保农户将先进技术运用到粮食生产中。大力培育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等,发展多形式经营模式与社会化服务;将土地、资本要素集中到“想种粮,种好粮”经营主体。适度推广规模化经营,整合细碎化土地,提高生产效率;优化城乡资源配置,推进“数字乡村”建设,支持高技能和专业技术人才等到田间地头开展科技服务,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让科研成果更“接地气”。整合并打造粮食产能提升的主力军。
二是赋能科技创新,强化装备支撑,驱动粮食产能提升的助推器。引进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强化农业科技创新,提升粮食科技含量,支撑从传统的耕地农产品向全域大食物供给转型。加强科技管理,完善产学研协同创新,促进粮食生产与人工智能深度融合,放大粮食产能提升的空间。提高农业研发投入,加大关键技术攻关,坚持技术研发与应用并举,切实将论文写在农田里,把科技成果应用在产业上。加强智能化、复合型农业机械研发应用,普及遥感、大数据,精准监测农田、植株,实现农田精准管理,加快装备“适老化”和耕地“宜机化”改造;完善设备、区块链,促进科技与农机装备发展,多途径提高粮食生产率及质量效益。使科技创新成为粮食产能提升的助推器,真正实现“藏粮于地、藏粮于技”。
三是采用良田、良种、良法,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筑牢粮食产能提升的蓄水池。加大粮食生产领域的基础设施投资,大力普及喷灌、滴灌等节水灌溉,推广新型种植技术和水肥一体化、一喷多促技术,提升农业废弃物资源化的技术运用,打造高产良田;完善育种平台,做大做强“育繁推”一体化种业企业,采用生物基因技术和现代化智能管控,选育推广多抗广适、高产优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突破性新品种。加强农业防灾减灾,健全研发推广机制,提升农户技能与效益,借助新品种、农机、土壤改良剂、肥料等新农艺,实现农业生产全过程管理。严格耕地监管制度,遏制“非农化”“非粮化”,优化基本农田布局,加大秸秆还田和有机肥综合利用,提升耕地质量,补齐农业基础设施短板,努力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筑好铸稳粮食产能提升的蓄水池。

健全强农惠农富农机制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发展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支持制度;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新时代以来,各地区各部门积极采取有效措施,修路架桥、接电连网,持续促进城乡商品交换和要素流动,大力拓展衔接城乡的致富之路。截至2023年底,全国农村公路总里程达460万公里,通电通商通信通邮服务覆盖了100%的行政村,既让百姓进出有好路走,又打通了城乡循环新通道,使农村产业有出路、农民致富有门路,2023年乡村消费品零售额同比增长了8%。今年“五一”假期,乡村旅游、“农家乐”“村BA”“村超”“村晚”和特色采摘等热度居高不下,带动了服务下沉,活跃了农村市场,让大伙都挣到了钱。大家纷纷为畅通便捷的通道点赞。
与此同时,我们在调研中感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路子还不够宽、机制还不够活,农特产品出村进城还存在明显短板,乡村“最后一公里”公共服务的问题比较突出:一是农村快递物流设施比较脆弱。乡一级快递服务基本上解决了,但村一级服务仍有不少障碍。不少村民为了小小的快递不得不搭上半天时间去乡镇网点取件或付费求人代投,既费钱又误时,成了大家的烦心事操心事;二是农特产品生产流通多以小农和中小企(社)经营为主,易受地域和渠道限制,难以实现规模运营。由于冷链设施严重不足,流通中的高损耗降低了产地农民和流通商户的收益;三是乡村发展的人才、资本和技术等要素匮乏,传统生产模式制约和现有扶持政策落实效果欠佳等也是影响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重要原因。为此,建议:
第一,深化农村公共服务供给理论研究。加强政府市场协同,对带有普惠性、基础性的非基本公共服务采取因地制宜政策,以便把“两个作用”更好统筹起来,使广大农民更好享受公共服务,也使经营主体能够持续运营下去。具体对乡村公交和快递服务,建议进一步落实地方政府职责,细化服务标准,加强公共服务投入,完善运营支持政策,重点强化县级公共配送中心建设,稳定乡村公交网络,拓展邮快合作和客货邮共配模式,以有效解决农民出行和工业品下乡、农产品进城的难题。
第二,强化农特产品产业带和产地产业链建设。建议出台政策支持地理标志产品基地、农特产品产业带建设,改变传统产业流通方式,提高标准化品牌化水平。推动建设“农产品优选+冷链配置+直播电商”产业融合模式,以解决农业“接二连三”问题,重点加强农特产品分拣包装、冷链物流设施建设,培育壮大农村直播电商等职业队伍,开展专业人员培训。鼓励金融机构加大支持服务力度。
第三,促进城乡要素双向流动。打通“新农人”下乡进村通道,解决农田无人种、没技术、缺资本等问题。“新农人”是乡村振兴的一支重要生力军,其中有新思维创业者和农场主,有熟悉农业生产的种粮大户、养殖大户,还有在外经商引资返乡的成功人士。目前一些“新农人”积极发展林下经济,建设智慧农场、“海洋牧场”,拓展第三方“新农技”等业务,取得一定效果。建议有关部门出台政策支持“新农人”创业发展,对表现突出的予以表彰奖励。

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上指出:“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支持政策,深化土地制度改革。”这为深化农村改革指明了方向。下面以xx探索为例,对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谈四点认识:
    一、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客观要求
实行以家庭承包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这是农村改革的重大创新,顺应了当时农村生产力水平和人民群众愿望,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但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农业发展,原有的经营方式出现了局限性和不适性。一方面,从“分”的层次看,土地细碎化、经营规模小。这种分散的、粗放的经营方式,越来越不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另一方面,从“统”的层次看,统一经营发展滞后,统的功能弱化,缺乏对分户经营的服务和带动能力,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日益凸显,制约了农村生产力的整体跃升。
    二、发挥两只手作用,以土地整治和土地流转推动农地细碎化治理
xx省从两方面发力:一是以政府推动为主导,鼓励各地整合涉农资金,采取“承包权不动,经营权连片”的方式结合高标准农田建设、土地整治,优先流向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专业大户等规模经营农户。二是以农民意愿为导向,积极引导土地流转规模经营。坚持依法、自愿、有偿方针;建立健全准入制度;把握土地流转价格合理区间;严格土地流转用途管制。总体是健康有序的。
    三、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
实践证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有效克服了传统农业小、散、弱等劣势,促进了农村土地、资金、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合理聚集整合,强化了双层经营中“统”的层面,把分散小农户与统一大市场、现代化农业进行了联结,有效解答了“谁来种地”“地怎么种”的困扰,已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新生力量。
从xx经验看:一要把握好土地经营权流转、集中、规模经营的度。不能片面追求快和大,要与城镇化进程和农村劳动力转移规模相适应、与农业科技进步和生产手段改进程度相适应、与农业社会化水平提高相适应。二要把握好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扶持小农户的关系。要注重发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作用,培育各类专业化、市场化服务组织,提升小农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改善小农户生产设施条件,提升小农户抗风险能力,扶持小农户拓展增收空间,把小农生产引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三要把握好规模经营与科技支撑的结合。实践证明,规模化和科技化双轮驱动,是现代农业发展缺一不可的重要引擎。四要把握好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扶持力度。在税收、财政、金融、保险和用地指标等方面,加大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支持。
    四、建立完善联农带农利益机制,让农民成为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参与者和受益者
在调研中干部群众反映,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最关键的是要尊重农民意愿,保护农民合法权益。xx各地创新了五条措施:一是保持承包地流转后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不变;二是健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小农户的紧密利益联结机制,实现小农户家庭经营与合作经营、集体经营、企业经营等经营形式共同发展;三是鼓励龙头企业通过“公司+农户”“公司+农民合作社+农户”等方式延长产业链、保障供应链、完善利益链,将小农户纳入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四是推行土地经营权入股,使农民拥有更多的流转方式选择,让农民分享农业全产业链利润,拓展农民财产性收入来源;五是鼓励发展农业产业化联合体,通过统一生产、统一营销、信息互通、技术共享、品牌共创、融资担保等方式,与小农户形成稳定利益共同体。

牢记使命勇于担当以驰而不息的改革引领加快中国式农业现代化

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紧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主题,提出诸多新的观念、新的思想、新的重大谋篇布局、新的重大原则、新的使命任务,从中读出了从全面深化改革到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所面临的新形势,读出了系统科学的改革韬略,读出了直击问题的改革导向,深刻感受到这次全会是新时代新征程上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向广度和深度进军的总动员、总部署,会议审议通过的《决定》是指导新征程上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纲领性文件。
学习贯彻全会精神,从农业和农村委员会初步学习情况看,要紧盯农业现代化中的矛盾问题,突破思想桎梏和发展困境,稳守底线、稳慎推进,因地制宜、创新驱动,注重效益、控制成本,以改革精神引领推动乡村建设提质增速。
为此,建议:
一要把握“稳”与“进”的着力重点。在深化农村改革中,要始终稳住“国之大者”、国之命脉,守牢确保粮食安全的底线。要以改革适应时代变化,着眼未来构画建设新时代乡村,通过推进农村现代化,满足农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要以改革催生新质生产力,通过机械化智能化提高生产效率,推行会种地的种地、适合种地的种地、科技赋能种地、适度规模化种地,回答“谁来种地”的时代之问;要以改革扭转农村发展理念,由建设农村向经营农村转变,办好乡镇小学,建好与市县挂钩的医共体,推进人居环境整治,布局做强产业,提升公共服务,营造“老青幼”共同享受现代生活的美丽幸福乡村。
二要兼顾“大”与“小”的愿望诉求。对内,要紧贴“大国小农”的基本国情,既要有规模化经营、社会化服务、机械化智能化农业,发展大农户、大农业、大粮仓,也要保护小农户利益,为他们种粮致富谋出路,构建小农户进入

............试读结束............

查阅全文加微信3231169

如来写作网gw.rulaixiezuo.com(可搜索其他更多资料)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2311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ezuomuban.com/1367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