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课讲稿】基层统战工作融入基层社会治理探析
摘要:基层统战工作作为基层治理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基层社会治理具有很强的内在关联性,在目标价值、主体力量、推进方式等方面高度契合、相得益彰,从而为二者共融共进、良性互动提供了充分前提和坚实支撑。应将基层统战工作融入基层社会治理并与之形成良性互动,强化党建引领,丰富平台载体,完善协同机制,探索数字赋能,在充分发掘统一战线优势效能,助力基层治理现代化的同时,促进新时代基层统战工作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统一战线;基层治理;社会治理;协商民主
基层治理现代化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础性工程,基层统战工作作为基层治理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处在整个统战工作的前沿阵地[1],应将基层统战工作融入基层社会治理并与之形成良性互动,在充分发掘统一战线优势效能,助力基层治理现代化的同时,促进新时代基层统战工作高质量发展。
一、基层统战工作与基层社会治理的内在契合性
基层统战工作与基层社会治理具有很强的内在关联,在目标价值、主体力量、推进方式等方面高度契合、相得益彰,从而为二者共融共进、良性互动提供了充分前提和坚实支撑。
(一)目标价值契合
当前,我国处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内外环境深刻变化,所有制形式更加多样,社会阶层更加多样,思想观念更加多样,亟须广泛凝聚共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国家治理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维护、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全局利益和长远利益,基层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人心是最大的政治,统一战线是凝聚人心、汇聚力量的强大法宝。完善大统战工作格局,坚持大团结大联合,动员全体中华儿女围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一起来想、一起来干。”[2]而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需要统一战线的制度机制保障。统一战线以大团结大联合为本质要求,能够团结联合不同党派、不同民族、不同宗教、不同阶层的统一战线成员,自觉接受、维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紧密团结在党的周围,在共同的目标下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统一步调,在坚持共同思想政治基础的一致性上,求同存异,聚同化异,正确处理利益多元、思想多元的多样性,关注广大统一战线成员的诉求,照顾同盟者利益。基层统战工作坚持党的领导,充分发扬民主,尊重包容差异,巩固已有共识,推动新的共识,找到最大公约数,画出最大同心圆,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从而推动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促进基层治理的现代化。
(二)主体力量契合
基层社会治理要以广大基层群众为治理主体,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激发人民群众创新创造的活力,充分调动群众在基层治理中的积极作用,通过党委政府和社会群众的多元主体协同合作,提升基层治理效能。基层统战是指县及县以下单位,包括乡镇、街道、社区、机关、学校、国有企业、非公有制企业、科研院所和医疗卫生等单位的统战工作[3],拥有各领域、各行业丰富的人才、智力、资金,众多基层统一战线成员拥有创业、创新的知识技术、社会资源,是当前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驱动力量。统一战线求同存异、体谅包容、民主协商的柔性工作方式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和机动性,在多方多元化治理主体的协调整合过程中能够发挥重要作用。基层统战工作深入群众,联系群众,为群众依法通过多种途径参与地方事务的管理提供制度保障和机制化渠道,为基层治理中多元化、多样化、多层次的群众诉求,提供了表达、整合的体制内机制、平台、渠道。通过卓有成效的基层统战工作协调关系,化解矛盾,能够团结最广泛的力量,凝聚最广泛的共识,有效地进行整合、优化配置,充分激发基层治理多元主体的活力,引领群众有序地参与基层社会治理,形成基层治理的社会多种力量合力,促使基层社会治理实现多元主体协同共治、协同共进的良好局面。
(三)推进方式契合
基层社会治理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础性工程,要求深入推进政府治理变革,由执政党和政府权力主导转为党委政府、社会、市场和群众之间的协商共治,需要广泛吸纳社会组织、市场主体和广大群众等,使这些治理主体通过制度化渠道合法有序、自觉主动地广泛参与公共事务的管理和社会治理。对此,协商民主成为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推进方式。通过党委政府、群众和社会组织的共同参与、民主协商,达成多方治理主体的最大共识,共同应对日益复杂社会环境中的新矛盾、新问题。统一战线为广大基层的统一战线成员参与社会治理、致力于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制度渠道和平台载体。基层统战工作联系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民族宗教界等方方面面的人士,整合、动员、集聚不同群体的社会精英和人才资源,拓展治理主体参与的多元性,促进统一战线成员和各阶层人士有序参与政治、表达利益诉求,凝聚多方共识,为经济社会的发展增加助力,减少阻力,聚集合力,引导、发挥其参与基层治理的积极作用,通过平等交流、民主协商广纳群言、广集智慧,提升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提升基层治理的效能。因此,基层统战工作与基层社会治理高度契合于基层协商民主的地方实践。
二、基层统战工作融入基层社会治理的必然逻辑
A总书记指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发挥统一战线优势、广泛凝聚共识。”[4]新时代新形势下,亟须统一战线更好地挖掘制度优势,积极融入基层社会治理这一国家治理的基础性工程。
(一)汇聚多元共治合力的必然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高速发展,城乡融合的大趋势已不可逆转。随着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胜利,乡镇在基础设施方面已经与城市实现了一体化发展,基本公共服务、医疗服务得到切实保障,从而为统战资源下沉基层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大量的投资创业沉淀在社区、工业园区等基层一线。新的统战工作对象的“流动性”特征鲜明、职业选择多样、思想观念多元,这需要通过细致深入的统战工作,关注更加广泛多元的基层统一战线成员的需求,将这些分散、流动的力量紧密地凝聚、团结起来,夯实党执政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尽管人们工作、学习的流动性大为增强,但他们日常住所相对固定。因此,开展社区统战工作具有以基层社区为单位的天然平台,有利于各类社会组织、多元社会主体共同打造多元主体协同合作体系。在统一战线领域,党外、体制外的成员数量比较多,但他们为基层社会治理和经济社会发展贡献智慧与力量的渠道相对较窄。基层统战可为组织、团结、引导他们参与基层社会治理提供平台和渠道;同时,能够充分发挥统战工作的政策优势和方法优势,将包括民主党派在内的各方面的丰富统战资源和力量紧密联合起来,有效整合起来,使其在地方现代化建设和社会治理中发挥积极作用。
(二)维护社会稳定和谐的必然要求
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阶层结构的分化,群众诉求不断趋于多元化、多样化,社会矛盾错综复杂,叠加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国际影响,国家治理、社会治理中安全风险隐患多发、频发。在互联网高度发达的信息时代,突发状况、偶然事件等引发的舆情更容易发酵扩散,对社会的和谐稳定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绝大多数矛盾萌芽于基层、肇始于基层,基层治理处于防范化解矛盾风险隐患、促进社会稳定和谐的一线前沿,在国家治理体系中的重要性、紧迫性日益凸显。基层统战工作通过直接联系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工商联、政协委员、人民团体、社会组织,可吸纳统一战线成员广泛参与基层社会治理,使他们就基层社会各种问题进行民主协商、对话沟通,寻求最大公约数,从而协调利益关系,化解基层治理中的矛盾。基层统战工作能够将所联系的不同阶层、界别、群体的多样化意愿诉求加以收集、反映;同时,发挥上传下达的桥梁纽带作用和集思广益的智库功能,将基层群众的所想、所盼、所愿、所求反映到党委政府。基层统战工作通过做党外人士这个特殊群体的工作促进政党、民族、宗教、阶层、海内外关系的和谐,有助于统筹安全与发展,防范化解统一战线领域重大风险隐患,从而在良政善治中促进安全与发展相统一,秩序与活力相统一。
(三)促进科学民主决策的必然要求
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使得基层治理所涉及的公共政策决策愈加精细化、复杂化、专业化。虽然党委政府有大量的专业性人才提供专业性咨询,但仍不能穷尽基层治理极其广泛繁琐的方方面面,这需要通过充分吸纳所有利益相关方在决策前和决策过程中开展民主协商,以提升决策的民主性和科学性。因此,除吸纳广大群众的参与以外,需更加注重各行业、各领域专业人士的意见建议。统一战线汇集了大量各行业、各领域的专业人才,基层统战工作能够从中组织相关人员发挥自身特长,就基层高质量发展、现代化建设进行调查研究、建言献策、民主监督。其中,民主党派成员以中高级知识分子为主体,专家学者众多,能够提供更具专业性的意见建议。人民政协作为囊括各党派、各团体、各民族、各阶层以及各界人士的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能够组织政协委员就基层治理中的经济社会问题进行广泛深入的民主协商,从而集思广益,广求善策。新的社会阶层人士中有较多律师、会计师、资产评估师等专业人士,他们提出的意见建议往往能够为党委政府的经济社会发展决策提供参考,使决策更加贴近民生需求,更接地气,更容易为基层广大群众所接受,有助于推动政策顺利落地、产生实效。
三、基层统战工作融入基层社会治理的实践路径
当前,基层统战工作仍是大统战工作格局中相对薄弱的一环,基层治理现代化给基层统战工作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要在党委集中统一领导下,构建基层统战工作与基层治理现代化互促共融的发展格局,健全相关机制,加强品牌建设,以基层统一战线的发展汇聚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合力,助力基层治理现代化。
(一)强化党建引领
《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明确,地方党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ezuomuban.com/1371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