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你有没有在意,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要定期不定期公布的一些字的字音,用来指导大众语言发音的标准规范,比如我们在读书时代所熟悉“铁骑”这个词,最新的读音已经调整纠正为tieqi。还有更多的类似这样的调整,“发酵”的“酵”,现在的字典里已经明确的标注为xiao,“确凿”的“凿(zuo)”,也被调整为确凿(zao)。类似这样的调整还有相当多。
这让人多少有一点不适应,不习惯,甚至有一点排斥。怎么说呢?比如像铁骑有两个读音,当他读ji的时候,指的是一人一马,有它内在的特殊的含义。你把它读成铁qi,这个意思就不存在啦。
为什么进行这样的调整呢?这个现象不是得引起我的深思。
后来我发现似乎也没有什么高深的道理,那就是文化向现实的妥协。
稍微读过书的人知道那个字,念铁ji,但是没有读过书的人,或者是不认真读书的人,就认为它是qi,而且义正辞严地坚持,态度让你挠头。
同样“发酵”的“酵”,我不认识这个字,那我就读这个字的半边,半边就是xiao,那就是faxiao。大家都这样读,你再坚持,有的时候让人感觉这就是你的错。你比如还有一个“校对”的“校”,这个读音应该存在了上千年,但是大部分人都给读成了xiao。jiao对变成了xiao对,jiao场变成了xiao场,还真的成了笑场了。
那么,从事文字研究工作的人怎么办呢?你总不能说“世人皆醉我独醒”吧,你更不能说“世人皆浊我独清”啊,没办法,向现实低头,既然大家都认为这个字读xiao那就xiao吧。
这是典型的向现实低头。不过反过来讲,你语言文字的终极目的是干什么的?不就是为民众服务嘛!你的约定俗成,跟世俗习惯相冲突的时候,那你也就只有从属于世俗理念,世俗的习惯,世俗中的约定俗成。你再较真,再偏执,反而显得你不合时宜。
刚才在海鲜市场闹了个笑话。中秋节啦,想搞点海鲜,就去了海鲜市场。看到了在水池中乱吐泡的那些蛏子,就有了欲望。跟工作人员说,给我捞些chengzi。结果引起周边人群的哄笑。有一个满脸善意的老太太说,哎呀,这个这是shengzi,不是chengzi。
我有些意外,什么时候变成sheng子了?字典上明确地,标注读cheng子嘛!但是看着大家好奇的眼光我恨不得把自己的眼镜摘下来,一是去掉我这个读书人的标记,二是把眼镜摘掉,视线一模糊,就看不到他们满脸的笑意了。
联想一下前面说的字音调整,我估计,浸泡在水中的这些东西,早晚有一天还是被叫做sheng子的。!
中秋节啦,逗你一乐。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ezuomuban.com/14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