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在《战国策》看冯谖和孟尝君的故事,只感动于冯谖和孟尝君之间的情谊,却忽略了最重要的狡兔三窟,实在是买椟还珠。
故事开始时,冯谖家里穷的揭不开锅了,不得不投奔孟尝君,去他手下做门客。
之所以选择投奔孟尝君,冯谖也是打过小算盘的。孟尝君是战国四公子之一,有权有势又有钱,养得门客多,号称门客三千,一来养得起自己,二来名声在外不会计较太多,是个很理想的雇主。
当然,孟尝君虽然好客,钱也不是大风刮来的,不是什么人都要的,还是走了一下面试流程,问了问冯谖的兴趣爱好和能力。
冯谖估计是人穷志不短,不愿意说一些博眼球的话,就直说自己一没兴趣,二没才能。
面试到这里,一般人早就让冯谖滚蛋了,但偏偏孟尝君不是一般人,或许是出于同情,或许是真的求才心切,或许是为了自己的名声,孟尝君最后收留了冯谖。
看到这里,咱也能明白冯谖为啥穷的揭不开锅了,他的性格多多少少和韩信有点类似,都属于人穷志不短类型,没有搞好营销,遇不到慧眼识英才的人,估计不是饿死也是才华无处施展。幸好他生在战国时代,还可以投奔孟尝君。
不管咋说,冯谖还是留在了孟尝君那里,但因为面试的时候表现不佳,孟尝君的脸色估计不大好,孟尝君手底下的人一看,估计这冯谖也没啥大出息了,所以给冯谖的待遇比较差,和其他的门客没法比。
按说从穷的揭不开锅到有口饭吃,已经算是巨大的飞跃了,一般人也就满意了,但冯谖明显不是一般人,坚决认为自己的才能值得更高的待遇。
但刚到人家那里上班,张嘴就提升职加薪明显不合适,毕竟是因为人家好心才能留下来。
冯谖对此心知肚明,也没有张嘴明说。为了委婉的提出自己的要求,他采取了一种试探性的动作,一来试试能否改善自己的待遇,二来看看孟尝君是否真的好客。
就这么着,冯谖贴着一根柱子弹着自己的剑,边弹边唱,“我那可怜的剑儿呦,吃饭的时候连鱼都没有”。
做这件事的时候,冯谖显然是算准了时机的,专门等孟尝君在家的时候弹,不然其他人估计也没工夫搭理他。看到这里,咱们也能明白,冯谖并不像他自己说的那样一无是处,而是有才艺的,起码会弹剑,会唱歌。
冯谖这么一唱,孟尝君自然听到了,立刻派人出来看看是个啥情况,咋还有人弹剑呢。问明原因之后,孟尝君也很大度,大手一挥,咱不差这点东西,批准了冯谖的加薪申请。
就这样,冯谖的第一个请求得到了批准,心底对孟尝君也有了评价。
但生活还得继续,该折腾的还是要折腾。
住了不久,冯谖又开始弹剑,这次是为了要车马,孟尝君依然批准,但手底下的人对冯谖就鼻子不是鼻子,眼睛不是眼睛了,你小子来了没多久,啥成绩都没出,这都加了两次薪了,凭啥呀?就凭你会弹剑啊?!
但这还真是冤枉冯谖了,人家冯谖这次并不是为了坐车出去臭显摆,而是为了宣传孟尝君。领到车马之后,冯谖专门乘车到自己朋友那里,让朋友看看孟尝君给自己的待遇,这种效应不是道听途书可以比拟的。
都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冯谖的朋友肯定不是一般人,估计也很有能力,冯谖现身说法,很好的帮助孟尝君做了一次营销,圈了一波粉,以后朋友也想出去做门客,自然首选孟尝君了。
虽然这次冯谖是帮孟尝君做宣传,但并没有让人知道这事,因此,冯谖在孟尝君的门客里依然很不起眼,而且还受到了嘲笑,笑他贪心。
冯谖对此不置可否,依然故我。
这不,过了不久,冯谖又弹剑长歌了,而且这次师出有名,要养活家人。
老话都说了,再一再二不再三,但短短的时间里,冯谖弹了三次剑,剑疼不疼不知道,反正孟尝君的手下是疼了,对冯谖的不满已经溢于言表了,都责怪他太贪心,拿孟尝君当冤大头。
虽然手下已经受不了了,但孟尝君就是孟尝君,二话不说派人去照顾冯谖的老娘。
感动了,这下冯谖彻底被感动了。从此以后,冯谖心满意足的在孟尝君这里扎根了,再也没弹过剑。
当然,是金子走到哪里都会发光,如果不发光,也不会被记录到《战国策》里了。
冯谖的神操作马上就登场了。
有一天,孟尝君发了个布告,问手下有没有门客能去自己的封地收债,这时候,冯谖挺身而出,说自己能办这事。孟尝君都蒙了,这小子谁啊?怎么没印象?
这就可以看出冯谖有多低调了,在人家手下都弹了三次剑了,楞是没碰过面。也侧面反应出冯谖在门客里的地位确实低,高级门客起码能和孟尝君碰面,不至于不认识。
不过人怕出名猪怕壮,孟尝君的手下倒是都认识冯谖,就打趣说,这小子就是那个老弹剑的人。
孟尝君一听就想起来了,也乐了,是这小子啊,面试的时候说啥也不会,这不是会弹剑长歌嘛,看来是我没发掘出他的潜力,赶紧带过来让我看看。
就这么着,冯谖得到了去收债的机会。
在临行前,冯谖询问孟尝君,咱这次收债能得不少钱,这么多的钱顺道置办点东西吧,您看买点啥好?孟尝君家大业大的,也不缺啥,以为冯谖想趁机捞点油水,也没在意,很大度的说,你看我家里缺啥就买点啥吧。
冯谖二话不说就上路了,到了孟尝君的封地后,先按照单据核对每个人的欠债,核对完成之后,冯谖并没有收钱,而是直接把债券给烧了,说这是孟尝君的意思,百姓一看这场面,眼泪哗哗的,真心实意的喊出了万岁,场面很是感人。
事情办完了,冯谖快马加鞭的返回孟尝君那里。
孟尝君又蒙了,就问,收债的事都办好了?咋能回来这么快呢?
冯谖心理素质很好,说自己都收齐了。
孟尝君又问,那你买了点啥回来?
冯谖回答,当时你说家里缺啥就买啥,我看你家不缺吃不缺喝,就缺义,我把所有的钱都拿去买义了。
孟尝君脾气挺好,也没发飙,接着问,啥是买义?咋买的?
冯谖回答:老大,薛是您的封地,也就是您的根基,您不但没有很好的爱护子民,反而在那里放高利贷,这不合适。为了帮您树立起高大的形象,我直接把债券给烧了,当时百姓那个乐呦,您是没看见,您要是看见也得乐。这就是我给您买的义。
到了这一步,孟尝君脾气再好也忍不住了,一脸的不高兴,但好歹素质不错,还是让冯谖下去休息了。
一年后,齐国新君上位了,一朝天子一朝臣,,作为老臣的孟尝君,好日子到头了。
新上位的齐闵王直接对孟尝君说,哥,你是我老子的心腹,我可不敢使唤您,您就歇了吧。
形势比人强,名满天下的孟尝君也不得不低头认输,只能带着自己的门客回自己的封地。
离封地还有上百里的时候,家乡的男女老少就出来迎接了,场面那可是相当壮观。孟尝君一问,才明白是冯谖一年前烧债券的壮举让家乡人民记住了自己的恩义。
人在低潮的时候能得到这样的安慰,铁石心肠的人也会感动的,何况孟尝君呢。
面对此情此景,孟尝君强忍着泪水,回头对冯谖说,先生为我买的义,今天我总算看见了。
啥也不说了,都记心里了。
感动归感动,孟尝君此时的状况并不安稳,毕竟一个名满天下的人,到哪里都会有风波,如果没有足够的实力,很容易遭人暗算。
冯谖对此当然心知肚明,主动站出来帮孟尝君出主意:
兔子为了活命,都会有三个洞。现在虽然您的封地很稳定,但也不是高枕无忧,我再帮你找两个出路。
您现在无权无势,封地太小,也没有兵,还是要有大国撑腰才行,你先给我安排车马和钱财,我帮您去魏国开路。只要魏国想招您,您就不算丧家之犬了,热度就上去了。
这是第一条路。
等这条路成了,齐王肯定还会再把您找回去,这回咱可不能跟之前似的那么被动了,要主动出击,主动申请把先王的灵位放在自己封地里,这样以后齐国肯定不会放任其他国家攻打您的封地,您的位置也就稳了。
这是第二条路。
此时的孟尝君对冯谖那可是言听计从,要啥给啥。
冯谖依计行事,当然得到了想要的效果。
首先是魏王派人带着一大堆人马和钱财来慰问孟尝君,想要让他去魏国上班,来来回回谈了好几次,场面一次大过一次,诚意十足。
齐王一看这架势,回过味来了,明白孟尝君名满天下,想就业是很容易的事,他在齐国干了那么多年,掌握了不少机密,万一去人家那里上班,泄露出去可不得了。于是乎,齐王赶紧派人拉着更大的队伍来找孟尝君,连说自己当时是一是糊涂,上了小人的当,想让孟尝君回齐国上班。
就这样,皆大欢喜,孟尝君重新回到齐国上班,又干了很长时间的宰相。魏国得到了礼贤下士的名声,而齐王则得到了知错就改的美誉。
这个故事到这里就结束了,我们可以从中看出很多东西。
第一点,名声确实有大用。
正是因为孟尝君表里如一的好客积攒了足够的名声,才吸引到了冯谖的加入。而冯谖为孟尝君打造的义更在孟尝君最落魄的时候给了他强力的支持。
影响力越大,人能够链接的网络越大,越可能找到别人看不到的机会,网络到别人不认识的人才。
按照孟尝君的名声,当个大网红也能把小日子过得舒舒服服了,也不用考虑去哪里上班的问题了。
第二点,人要不断扩大自己的选择权。
在冯谖投入孟尝君门下前,孟尝君已经位高权重,名声在外了。虽然如此,但孟尝君并没有很好的利用名声扩大自己的选择权,一心一意在齐国上班,看着威风,说白了也就是个高级打工仔。一旦新齐王不喜欢他,立马就得卷铺盖走人,要多狼狈有多狼狈。
经过冯谖运作之后,孟尝君有了更多的选择,这才算是稳定下来。
孟尝君尚且如此,我们普通人只能是更加的不如了,所以平时要多听多看,积极的寻找出路,不要抱着一个饭碗不撒手,万一情况有变,短期内会很难受。
第三点,人要学会推销自己。
冯谖当然是有才的,而是是大才。但如此大才,刚一开始都穷的揭不开锅了,也是因为没有很好的推销自己,没有更广泛的对外链接。以冯谖的才干,如果提前做好营销,怎么也不会沦落至此。
第四点,谈判要有技巧。
冯谖总共弹了三次剑,待遇提高了三次。虽然很多人对此不以为然,但冯谖和孟尝君却都因此而受益匪浅。冯谖对于尺度的拿捏确实非常巧妙,既明明白白的提出了自己的需求,也不会让自己处于尴尬的状态,整个过程中,孟尝君和冯谖甚至连面都没见,待遇就给涨上去了。一方面确实说明孟尝君厚道,另一方面也因为冯谖的技巧,给双方都留了余地。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ezuomuban.com/19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