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课讲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乡村文化振兴的路径构建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乡村文化振兴的路径构建
    在乡村全面发展的进程中,政治、经济、文化相互融合,政治是保障,经济是基础,文化是灵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凝结着中华儿女共同的价值追求,所倡导的价值目标与实施乡村文化振兴战略的目标具有一致性。在新时代乡村文化建设中,应加强乡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解放农民,唤起农民积极进取的意识,激发农民追求幸福美丽生活的愿望,动员和掌握农民群众,从思想上和行动上解决制约乡村文化发展的瓶颈性问题。因此,进一步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优势,更好保障和促进乡村文化振兴是我们要解决的现实问题。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乡村文化振兴的价值意蕴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乡村文化振兴提供思想基础
    马克思主义认为,“随着每一次社会秩序的巨大历史变革,人们的观点和观念也会发生变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党新时期的理论创新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新时期主流的价值观,在文化层面处于统领和核心地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乡村意识形态工作的精神纽带和方向盘,为乡村文化振兴提供思想道德基础,指引前进方向和奋斗目标。文化的灵魂是价值观。一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国家精神、集体精神和个人精神的统一,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要求,在整个价值体系中起支配作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乡村文化振兴,是使乡村文化符合时代需求的必然之路。另一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的共性又蕴含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个性,既有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又张扬了鲜明的时代特征,能够发挥强大的感召力和凝聚力,为乡村文化振兴提供强大的思想保障。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乡村文化振兴提供精神动力
    马克思曾详细阐述了人的活动与动物的活动的区别,认为人相较于动物而言是有意识地从事生命活动。这种有意识使人们明确自身的需求,从而产生实践动力,最终推动具体实践活动的展开。当前我国普遍的需求是尽快实现乡村文化振兴,这一需求集中体现在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它明确了建设什么样的国家、社会,培育什么样的公民等需求。关于理论为什么能产生力量,即证明精神动力的存在,马克思有过一段经典的论述:“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整合性的精神动力,既不是由无数个体精神动力随机相加而成,也不是无数相斥精神动力的有机组合,而是无数精神动力相互贯通、相互作用形成的产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大于个体精神动力之和的新的整体的精神动力,对社会的实践活动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乡村文化振兴提供行动指南
    乡村文化振兴的目标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内容具有内在统一性,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个倡导”引领乡村文化振兴目标的构建,使得这一目标更加具体且有据可循,才能不偏离其发展方向。首先,乡村文化振兴宏观目标的构建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国家层面的价值倡导为根本遵循。国家层面的价值倡导与乡村文化振兴的总体目标高度吻合,体现了国家目标与乡村目标的有机统一。“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这一目标的提出,既丰富和发展了乡村文化建设的战略思想,又符合乡村文化振兴实践发展的新要求。把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融入乡村文化振兴内容之中,使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农民自觉行动,农民素质显著提高,乡村精神、乡村价值、乡村力量成为中国发展的重要影响力和推动力。其次,乡村文化振兴微观目标的构建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个人和社会层面的价值倡导为基本导向。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民的价值观念日益呈现出多样化、歧异化、激荡化等特点,集中体现为对价值关系的不同倾向。新时代要坚持以正确的价值观引领乡村文化振兴,引导农民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与集体、自我与社会的关系问题,自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倡导为行动指南,助推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二、乡村文化振兴面临的突出挑战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乡村主流意识形态建设式微
    21世纪以来,国家全面推进健康美丽乡村建设,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开展的脱贫攻坚战,在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生态环境等方面积极作为,实行“资源、人员和思想”等進村,伴随相关资源所带来的各种福利促使先前所忽视的国家意识形态建设开始回归农村,重新嵌入农村社会治理现代化中。但一些单位和个人对国家下乡资源的侵蚀和腐败行为给乡村文化建设带来了消极的影响。长期以来,农村基层干部在农村工作中“重经济轻文化”,只注重农村经济建设,却忽视了农村思想文化工作。他们认为发展经济是硬任务,而思想文化建设是软任务,实际上这种观点是片面和错误的。列宁曾经指出:“工人本来也不可能有社会民主主义的意识。这种意识只能从外面灌输进去。”农民群众意识形态工作事关农村的长治久安,先进的思想文化一旦被农民群众掌握,可以转化为强大的物质力量,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武器。农村思想宣传工作者欠缺扎实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没有遵循实际、遵循规律做好农村舆论导向工作,存在凌虚蹈空、脱离实际等风险。在宣扬主流价值观时,行动上没有重视做好农民的思想工作,价值观要达到入耳入脑入心的目的,就要与人连接、与人融合。
    (二)乡村公共文化短缺
伴随着改革開放,乡村公共文化发展出现严重的失衡。传统乡村公共文化呈现逐渐萎缩的趋势,新的适应现代化农村社会发展、满足农民群众娱乐需求的公共文化尚不成熟。同时,乡村公共文化活动平台普遍缺位,农民自发形成的文化活动缺乏制度性保障和长效的组织引导。从具体的实践情况来看,政府致力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乡村的全覆盖,却脱节于农民缺少进行科学的调查与了解,在进行乡村公共文化建设时,往往由非需求主体进行发声和提案,导致政府的供给与农民的需求并不对称。乡村公共文化产品供给从上至下,没有实现草根性和主导性的良性互动,很难激起农民群众产生价值认同和情感共鸣。乡村公共文化设施呈现大覆盖、大建设局面,但却陷入了文化发展上的“表面结构”。一些地区,为了完成任务,挂个牌子、添张桌子、加些电脑书报就算是乡村基层综合公共文化服务站,更有甚者,一些公共文化场所常年都是“铁将军

............试读结束............

查阅全文加微信3231169

如来写作网gw.rulaixiezuo.com(可搜索其他更多资料)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2311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ezuomuban.com/216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