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作者:石寿贵
龙神为中华民族传统观念中的祖神之一,俗话中的“中华民族是龙的传人”、“我们是龙子龙孙”等正好说明了这一点。苗族将龙神称为“绒剖绒娘”,若是哪家见喜添人口,人们都会说是“达绒包标”或者是“达绒求周”,意为龙神进家了。可见,人们对龙的信仰的确非同寻常。
龙,为苗族人民所信奉的吉祥物之一,认为龙神可以庇佑人丁,庇佑发家致富,可以保佑富贵双全,可以保佑兴旺发达等等。总之,一切有利益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如人们所说的福、禄、寿、喜,人丁、寿延等,一切好事的出现,一切理想与愿望的实现都离不开龙的庇佑,龙是传统观念中最吉祥的代表。
为了求得龙神的庇佑,人们在新建新房的时候,要选择一处“前有水抱,后有山靠”的龙堂凤地做屋场;在老母老父上山的时候,要选择一处“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中明堂”都要优良的“龙穴宝地”等,于是人们便堪舆风水,分辩山脉,分径拨向,寻找地气龙脉聚集之地。认为只要有龙的气息,便可得到龙的庇佑,得到龙的庇佑,便可得到人生的幸福,这是人们传统观念中最为突出的一点。
人们除了选择利用大自然中的舒适环境以安居之外,尚有将龙奉敬为神的作法,企图通过敬奉龙神来达到祈福保禄之目的。在湘西苗族村寨里,过去时代每家每户的堂屋都有龙穴一处,名曰“酷绒”即龙堂。内置一碗,装有一些碎金或碎银,碗内盛满清水,名曰“窝这绒”。上盖一块岩板,凿有黑白鱼“太极图”的图案,名曰“板柔绒”,即龙岩。整个设施称为“标绒标潮、标乖标令”,即龙屋龙宅、龙堂龙殿,专门用来安奉“便方便告绒剖绒娘、绒内绒骂、绒得绒嘎”,即五方五位龙公龙母、龙娘龙爷、龙子龙孙。
在安置这龙堂的时候,户主必须要举行“然绒”即接龙仪式,并且要三年举行一次,在九年之内举行三次之后才算圆满。之后可根据需求,或十年八年再做都行。
接龙有苗师接龙和客师接龙两种。苗师接龙称为“然绒雄”,其神辞全系苗语,属于苗族原生态的祭祀。客师接龙称为“然绒札”,其神辞全系汉语,是苗汉杂居而形成文化交融之后的祭祀。这里所介绍的是苗师接龙、苗族原生态的接龙祭祀科仪。
苗师接龙有十六堂仪式。具体包括第一堂、将棍空(请师出坛),第二堂、休足(藏身),第三堂、卜绒(小请龙神),第四堂、扛服扛能(敬吃供喝),第五堂、安绒(安龙神),第六堂、巴高绒(中请龙神),第七堂、留吾炯绒(大请龙神即水井迎龙),第八堂、几排绒(接龙问答),第九堂、袍酒包(敬入堂酒),第十堂、交书(交牲)十一堂、他数他那(解枷解索),十二堂、袍服袍能(送喝送吃),十三堂、几卡绒(嘱咐龙神),十四堂、忙叫安绒(夜晚安龙),十五堂、开牢总(开牢井),十六堂、长纵(回坛)。
接龙祭坛设置场景(周建华 摄)
苗师接龙要用一头猪、一块肉、一桌豆腐、一两百斤的糯米打糍粑、一只花鸡、青油、香纸蜡烛、白酒等做贡品。要在堂屋中铺一新晒席,在晒席上铺三层新织的丝绸花布。在布上摆一纸扎的龙屋,屋内点青油灯。龙屋外按五方摆设,每方各有两捆新稻草把,草把上按方插五色龙旗。草把行内接连堆放两路糍粑,名曰龙街粑。五方有五个大粑,大粑上有用糍粑捏成龙形状一条,谓之“龙粑”。五方外各点青油灯一盏,蜡烛一对。五方五位插有五色纸五束,下有香米一碗,酒肉各一碗。龙屋前方陈设新绸缎花衣花裙,金银项圈、胸挂花串,指戒耳环等物。晒席前边沿地下有烧蜂香烟的香碗一个,再接摆巴代的竹柝、蚩尤铃、骨卦等物,巴代坐在前面,背朝大门敲竹柝、诵神辞。
苗师接龙要两夜一天的时间。第一天晚上剪纸、扎龙屋,到半夜时盗龙。第二天清早摆设祭场,早饭后启建,接龙。晚上安龙、送祖师完毕。
第一堂:将棍空 (请师出坛)
在苗乡,苗师“巴代雄”一般都以二人以上为一个坛班,每个坛班都有一个祖师坛,一般都是安设在掌坛师(师父)家里的堂屋后壁中。祖师坛又称神坛,苗语称为“纵寿吉标、秋得吉竹”,简称“纵棍雄”,里面供奉着苗族巴代的启教宗师和历代祖师,苗语称为“葵汝产娥棍空、傩汝吧图棍德”,简称“棍空棍德”。
巴代在接受各处祭主们的奉请之后,在出发去祭主家之前,得先在其家祖坛前烧黄蜡宝香请坛内祖师出坛,一同前往祭主家里主持祭议,这一仪式称为请师出坛,苗语叫做“将棍空”。
第二堂: 休足、封牢总 (收祚、封牢井)
接龙是苗族较高级别的祈福仪式,时间虽不太长,但参与人较多。为了保证在祭祀期间不出差错和问题,使其由始至终都能吉利平安,因而巴代在从其祖坛出发去祭主家的半路途中,在四周没有人看见的情况下,找一避静处于地下挖一小土孔,祭祀术语称为“牢井”。用诀法把在祭祀中可能出现的病灾瘟疫、是非口嘴以及邪师邪教用邪法邪诀来进行拢乱破坏接龙活动的这些不良因素全部封押在此牢井之内。
封牢井的方法很简单,先于地上烧几张钱纸,叩师。然后用小木棍在地下或打或挖出一个孔眼,先用诀法将上面所提到的各种不良因素收拢在一张钱纸上,然后揉成一小砣扎入孔眼中,收三次,扎三砣,然后用土盖好,并放上一些杂草盖住新土,勿让他人发现就行。到回来的那一天,还要拿酒拿肉并烧几张钱纸来开牢井,释放这些被封押了的不良因素才行。
第三堂:卜绒 (小请龙神)
传统观念认为:大凡家道财气冷落,五谷不丰,六畜不旺,人丁不发者,一般都会对龙神许愿,求其赐财赐福,发家旺人,如愿以尝之后,即行接龙进家,以求长久兴旺发达,荣华富贵。
小请龙神又叫做预告,仪式在户主家的堂屋举行。何以谓之预告?之所以言预者,原因之一是因为用夜深人静之时去小请龙神,并且不敲锣打鼓,不放鞭炮,不敲竹柝而是用一只竹筷敲碗作伴凑,属于小规模进行,因而言预告。二则是因为龙神虽属水中灵物,但在人们的传统观念中,龙神早已被他人请过了几千几万次了,为了请得龙神,只有用夜深人静之时先去预告奉请他们,让他们有个思想准备,先对他们表示尊重,第二天才能请得。
介时,于信士家的龙穴盖板岩上摆一碗米,上插三根香,摆一盏灯,香米碗后面摆一草把,将五色纸束插于草把上。五方五位分别点上一盏清油灯、一支蜡烛、摆上一柱糍粑、一碗酒、一碗肉,供奉五方五位龙公龙母、龙娘龙爷、龙子龙孙。再于香米碗的前方再摆一碗肉,三碗酒,一个烧蜂蜡香的香碗。“巴代雄”手左手拿着一个响碗,右手拿一根竹筷,面对龙岩坐定,边敲响碗边吟诵神辞。
第四堂:扛服扛能 (敬吃供喝)
龙神受到奉请,从那大海大洋、名山大川、京城都市、官贵富翁家堂等处来到祭主家中,为了表示主家的虔诚与好客,当即便要马上敬吃供喝“扛服扛能”了。
龙神初来乍到,原先准备供奉龙神的牲猪要到第二天大请大迎龙神的时候才宰杀,因而这次酒席也很简单:五碗酒、五碗肉、五柱糍粑,这是供奉给五方五位龙神的。巴代当面的三碗酒、一碗肉、三柱糍粑是供奉给信士家祖、不村寨祖和巴代祖师的。供品基本上就是这些。
巴代左手摇蚩尤铃,右手拿骨卦,坐于龙屋前摇铃打卦吟诵神辞。
第五堂: 安绒 (安龙)
在上面第四堂的科议中,已经让五方五位龙公龙母,龙娘龙爷,龙子龙孙吃饱喝醉了。酒食过后,就要给龙神安排住处,好让龙神安心歇息。
安龙仪式在龙屋的五方五位各摆一碗香米,各各插上三柱线香、点一盏清油灯、一支蜡烛、一沓钱纸即可。
巴代用一碗蜂蜡香烟,按从东到西、从南到北、最后在中央逐方用诀并念神辞安龙。
第六堂:巴高绒 (中请龙神)
“巴高绒”实际上便是中请龙神的仪式。在头天晚上的“小请龙神”仪式中虽然也请过了龙神,但那是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悄悄地请,原则上为小请,不是大请。通过了小请龙神的仪式,或许龙神只来了一部分,或许龙神全部都来了。不管来不来完,都要“人请三回,神请三道”,头天晚上预告时小请一次,现在又中请一次,此堂仪式结束后又要去水井边大请一次,如此的三番奉请,足显苗家人好客敬重福神之心意。
此番迎请龙神仍在主家的堂屋中举行。要用一头猪、一块肉、一桌豆腐、一两百斤的糯米打糍粑、一只花鸡、青油、香纸蜡烛、白酒等做贡品。要在堂屋中铺一新晒席,在晒席上铺三层新织的丝绸花布。在布上摆一纸扎的龙屋,屋内点青油灯。龙屋外按五方摆设,每方各有两捆新稻草把,草把上方插五色龙旗。草把行内接连堆放两路糍粑,名曰龙街粑。五方有五个大粑,大粑上有用糍粑捏成龙形状一条,谓之“龙粑”。五方外各点青油灯一盏,蜡烛一对。五方五位插有五色纸五束,下有香米一碗,酒肉各一碗。龙屋前方陈设新绸缎花衣花裙,金银项圈、胸挂花串,指戒耳环等物。晒席前边沿地下有烧蜂香烟的香碗一个,再接摆巴代的竹柝、蚩尤铃、骨卦等物,巴代坐在前面,背朝大门敲竹柝、诵神辞。
此堂中请龙神在过去时代要从头至尾举行三次,第一次敲击竹柝以伴奏吟诵神辞,第二次边作手诀边吟诵神辞,第三次又转敲击竹柝吟诵神辞,是一堂极为繁锁的仪式。
水井接龙(周建华 摄)
第七堂:留吾炯绒 (大请龙神即水井接龙)
前面说过,龙神是要三请的。第一次于头天晚上所进行之第三堂仪式“卜绒”是小请,第二次是当天清早,即上面第六堂仪式“巴高绒”是中请,第三次即是本堂仪式“留吾炯绒”便是大请了。小请时于夜深人静时,在龙岩前敲碗来请,中请时于清早良旦时在设置好了的龙堂龙殿前敲竹柝、用诀法来请,本堂的大请是在人们吃过了早饭,在全村全寨人都已得空时,组织青年男女穿着华贵盛装、敲锣打鼓、吹凑唢呐长号、打着龙旗、燃放鞭炮,要到村寨东边的井泉或河流边去请。回到家时,还要在屋内屋外对答吉祥话语,进门时还要抛糍粑、散糖果凑以热闹,其人数之多,场面之大,气氛之热烈让人欢喜涌跃。
水边接龙队伍由青年男女、巴代、端香盘(筛子)的香蜡师、打击乐的锣鼓师、吹凑长号及唢呐的乐队、燃放鞭炮的炮手等人组成。扮龙女龙郎的男女还要戴伞,巴代头师敲碗在前,二师手拿一束五色长钱纸随后,到水边后,边敲碗边诵接龙辞,二师不时往水里撒米迎合。最后燃放鞭炮,鼓乐齐凑回转主家。
接龙(周建华 摄)
第八堂:几排绒 (接龙对答)
到水边接龙的一行人,吹吹打打,摇摇摆摆地从水井边回到村寨之后,有意绕村子走一圈,然后回到主家门外。此时村察的三班老少都已齐聚,热闹非凡。
一行人于门外停住,燃放一阵鞭炮。巴代头师先进到屋里,站在门内中间,面朝门外,旁边站着一个酒师,手端大红木盘,盘内装着五碗酒和一碗肉。巴代二师带领一行人站在门外,旁边站着两个准备抛撒糍粑的人,身边各放一筐糍粑。
接龙对答神辞共分五段,分别为东、南、西、北、中五方五位龙神赐福的内容。每每对答完一段话语,屋内外的巴代和有关人员要相对作揖,迎进一个扮龙的人,喝酒吃肉后站到方位上去。同时凑一阵鼓乐,放鞭炮,乐止后再进行下一段对答。最后一次,众人皆进,每人喝一口酒,吃一片肉。然后抛撒糍粑糖果,作乐鸣炮。
请龙(麻秀生 摄)
第九堂:袍酒包 (敬入堂酒)
龙神受到奉请,从那大海大洋、名山大川、京城都市、官贵富翁家堂等处来到祭主家中,为了表示主家的虔诚与好客,当即便要马上敬吃供喝“扛服扛能”了。
龙神初来乍到,原先准备供奉龙神的牲猪要到第二天大请大迎龙神的时候才宰杀,因而这次酒席也很简单:五碗酒、五碗肉、五柱糍粑,这是供奉给五方五位龙神的。巴代当面的三碗酒、一碗肉、三柱糍粑是供奉给信士家祖、不村寨祖和巴代祖师的。供品基本上就是这些。
巴代左手摇蚩尤铃,右手拿骨卦,坐于龙屋前摇铃打卦吟诵神辞。
接龙祭祀(麻老先 摄)
第十堂:交书 (交牲)
交性又可叫做交生,即是供牲还没打杀,尚是活物之意。交牲即交送供猪,把猪交送给龙神。
交牲科仪分为两大部分内容:
一、喂猪水。古代设教者出于人性化的考虑,认为此猪将死,在死之前,出于可怜,饲其饭食,以尽其善。更为重要的是要向牲猪述明,此次丧命,是受户主之命,并非巴代所为,不要怪罪于巴代。
二、送猪。巴代首先烧钱纸奉献给祖师等神,好让其尽力尽责。然后清修道路,据说从凡间信士家中到龙神的本堂本殿共有三段路程要清修:第一段从阳间到鱼、肉神堂;笫二段从鱼、肉神堂到家祖神堂;第三段从家祖神堂到龙神堂。要清修这三段路程中的孤魂孑孓、魑魅魍魉、邪魔夭鬼以及长刺大岩等阻碍物,否则难以将猪送到。
修好道路之后即可送猪,把猪交送到龙神堂之后返面回阳,才能由户主家的刀手将猪宰杀。
第十一堂: 他数他那 (解枷解锁)
传统观念认为,人们之所以不健康,患疾病,是因为被一些鬼魅恶煞、魑魅魍魉所缠缚,在人们的身上捆系了肉眼看不见而又身体又有痛苦的枷锁纯索。人的健康就是人生的一大幸福,而龙神本身又是一种福神,如今龙神进家了,并且又已经吃了“入堂酒”和纳受了供猪。如今趁人们宰杀供猪、办供之际,正好求龙神给户主的祖先以及家人、族人解脱身上的枷锁纯索,以求得身体健康、幸福的人生。
解枷脱锁虽然只是一种说法,但通过巴代神辞的内容及其作法,在人的意识上可取到“放下袍袱”而增强战胜病魔灾难的意志和决心。
解枷脱锁时,叫来信士家人站在龙堂前,巴代边念“解枷脱锁”的神辞,力用一束五色长钱纸从其人的头上扫下,在逐个扫过以后,将纸束烧化于门外边即可。
第十二堂:袍服袍能 (送喝送吃)
供猪通过交生送给龙神之后,交给刀手宰杀。修净切割,留下猪头、猪颈项、一支前腿、一支带尾的后腿肉之外,其余的可根据在场人多少的情况,切肉下锅,煮熟之后,用碗装五碗摆在五方,各方加上一碗酒、一碗饭,此是供五方龙神的。装一盘或一盆摆在龙屋前,三碗酒、三碗饭,此是供在场诸神的。
五方用五个接龙的人坐定、三男两女。巴代于龙堂前,左右各坐肉师和酒师。巴代左手执骨卦,右手摇蚩尤铃,口诵神辞,给龙神敬喝供吃。
第十三堂:送麻盐 (交余供)
在上面第十二堂的仪式中,五方五位龙公龙母、龙娘龙爷、龙子龙孙已经肉饱酒醉,吃饱喝足了。但是,按照苗师“巴代雄”祭祀仪规,神灵吃过之后,巴代的祖师们还必须将其吃剩喝余的供品打包给神灵交送过去才行。传说如此作法,一来表示对神灵的尊重和恭敬、表示信士的虔诚和礼仪,二来与苗族人民的勤俭节约、珍惜食物的优良传统直接有关。将吃剩喝余了的食品打包收藏起来,下顿还可再吃,而不是象今天有些人一样的将食品倒掉。因而,这种将吃剩了的食品打包给神送去的作法,无疑是直接记录和刻画过去的时代背景和苗族人民的生活方式。
龙神吃剩了的食品包括供酒甜酒(酒豆酒江)、盘菜碗饭(达锐这列)、盘鱼碗肉(达缪这昂)、糍粑糯供(白糯白然)等等。巴代在神辞中交待其祖师们将这些食品集中起来,打包在“送酒布”条(提仲提岭)内,送到龙神的龙堂龙殿(标绒标潮)里的肉堂酒铺(几得穷酒、吉秋穷列)中收藏起来,让龙神下顿再吃再喝。
第十四堂:忙叫安绒 (夜晚安龙)
到了晚上半夜,主家办供人炒好肉,装做六碗,五碗摆在五方五位,加上五碗酒、五碗香米、上插三柱香、一对蜡烛、香米边有一沓钱纸、一个钱纸筒(卷做一筒来表示龙神的金仓银库)、一柱糍粑、一个龙粑、这是供奉五方龙神的。一碗肉、三碗酒、三柱糍粑摆巴代当面,是供奉祖师等东道主神的。另外,还要用一只大雄白鸡来安龙神。
巴代先请祖师,敬送酒肉,然后安龙。每安完一方,便可将龙堂中此方的“龙街”龙旗一应纸扎纸剪物及钱纸随方烧化,奠酒敬肉、撒米,并扯下几皮鸡毛烧于火中。四方安好之后,烧化龙屋,待火熄后,取一些纸灰摆到龙穴中打底,表示龙堂龙殿已在此中。然后摆上龙碗,将白天从接龙水井中舀回来的清水倒进碗中,并放些碎金碎银及朱砂在水内,然后再安中央龙。
安龙仪式完毕后,再烧一些钱纸,送祖师等神回坛。整堂在主家所进行接龙仪式到此时才算结束。
第十五堂:开牢总 (开牢井放邪师)
在前第二堂有“封牢总”即封邪师的仪式,意思是巴代在去主家主持接龙大典仪式之前,恐怕在仪式中遭到邪师邪教用邪诀邪法来进行破坏和捣乱,干扰甚至于阻碍祭祀活动,因而在去主家的半路上,于避静的地方,挖一尺把深的小土孔,用神咒和诀法将此小土孔化变为“千丈深潭,万丈深井”,以此为牢来关押那些会用邪法闹事的邪师,俗称为“封牢井”。如今接龙大典顺畅结束,巴代已从主家回来了,路经此处,便要打开原先封闭的牢井,放出邪师,让其自由活动。
开牢井在原先封牢井的地方举行。巴代用一瓶(壶)酒,一块熟肉,三柱香和一沓钱纸。先打开原先所填的泥土,取出原先所埋下的小纸砣,与钱纸、香一起烧化,吹气送以酒肉即可。
第十六堂: 巴代长纵 (回坛敬师)
巴代把主家主持完毕接龙大典仪式之后,拿得一些酒肉、糍粑、香纸等物回到家里。一进家门,放下行头,第一件事便是在家中祖师坛上的香炉碗内燃蜂蜡香,在坛前地下烧钱纸,奉请祖师回坛,领受供奉,然后才能去做其它事情。
届时,将酒肉等供品摆到祖师坛前的供桌之上,巴代边烧钱纸,边念请师回坛的神辞,通呈保佑,最后敬酒敬肉,嘱咐祖师安位守坛。
作者:
石寿贵,男,苗族,(1951—2022),花垣县董马库乡大洞冲村人。
本家祖传苗师“巴代雄”第32代掌坛师
客师“巴代扎”第11代掌坛师
民间正一道第18代掌坛
湘西文化研究会首届理事
巴代文化学会会长
州曲艺家协会会员
中国民俗学会蚩尤文化研究基地蚩尤文化研究会副会长
湖南省、湘西州、花垣县诗词楹联学会会员
湖南省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花垣县第七、八届政协委员
首届感动花垣十大人物
吉首大学客座教授
中国和合文化研究中心苗族巴代文化研究主任
长期从事巴代文化、道坛丧葬文化、民间习俗礼仪文化等苗族文化的挖掘、整编、译注及传承工作,颇有建树。传授弟子200余人。出版《苗族道场科仪汇编》、《苗师通书诠释》、《湘西苗族古老歌话》、《湘西苗族巴代古歌》等著作 4 本,累计700 余万字。表演巴代苗语电视节目30余期。2009年至2011年,《团结报》曾13次、《湖南日报》曾9次对其进行报道,《广州日报》《中国民族》也对其事迹进行过专题报道。
他曾获过国家级曲艺展演三等奖、州县文学创作文化贡献奖、研究会先进个人奖、省级优秀论文奖、政协先进个人奖、先进传承人奖等奖项15次。其巴代文化研究基地已建立起巴代文化的三大仪式、两大体系、八大板块、三十七种类苗族文化数据库,成为全国乃至海内外唯一的一家苗族巴代文化的单位。
石寿贵编著反映苗族文化主流的《湘西苗族民间传统文化丛书》是他历时多年追寻苗族巴代文化,投入30多万元,挖掘、译注、主笔编撰。《苗族巴代文化系列丛书》入列2018年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2019年由中南大学出版社出版。全套丛书共26册,字数达800多万,收图达1400多幅,可谓是一套“鸿篇巨著”。全面系统地介绍了湘西苗族的历史渊源、天文地理、人文自然、伦理道德、饮食服饰、医药卫生、生产生活、发明创造、人际交往、文学艺术、音乐曲谱、生育繁衍、习俗礼仪等方面。
民间信俗(苗族“巴代”)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石寿贵的事迹和他在苗族文化的奉献在各种书刊、央视各频道、海内外各电视台皆有过多次报道。
(全文完)
版权信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仅供分享不作任何商业用途,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我们尊重原创,重在分享,如有来源标注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如需联系我们或需转载原创授权文章,请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处理,谢谢。
邮箱地址:fmxx0743@foxmail.com
编辑/李艾家 周登友 黄沙沙
审核/尚欣 王向远
更多资讯
持续关注!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ezuomuban.com/22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