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遂平作协有一大幸事,那就是海洋主席的散文集《洁白的槐花》出版了。
认识海洋兄,大抵十年有余。因文相识,因文相交,时而聚之论道,时而聚之谈文,时而聚之品酒,其为人为文,皆为吾之楷模、学之榜样。
花甲之年的海洋兄出生于遂平西部凤鸣谷管委会的李园村。自幼家贫,甚爱读书,成绩优异。1981年师范毕业后,回家乡任教,曾任班主任、教务主任、校长等职。1995年转到政府部门工作,后任县委宣传部新闻科科长。退居二线后,他仍活跃在各个领域,在作协,带领作家们采风撰文,为县域的经济发展鼓与呼;在宣传部,积极参加各种宣讲活动,为基层党员干部宣讲党的方针政策;在文促会,深入挖掘整理,为古老厚重的遂平文化奔走呼号、树碑立传。
捧着刚刚出版,还散发着油墨清香的散文集《洁白的槐花》,插着一束槐花的文集封面顿时让人耳目一新,不知是插图,还是封面文字的冲击,也许二者兼有吧,一股清新、素净、典雅的槐花香顿时扑面而来。
轻轻翻开目录,散文集分成【往事悠悠】【人在旅途】【生活感悟】三个部分,作为同是农家子弟的我,更喜爱第一部分往事悠悠中的52篇乡土散文。
沏茶一杯,立即如饥似渴地品读起来,过后掩卷而思,仿佛时空倒流,与睿智博学、诚实忠厚的海洋兄一起又回到了六七十年代生他养他的小山村。
《快乐的小石河》《寨外那口老井》《温暖的牛屋》等篇章写出了农家儿童向往的乐园。挥汗如雨的盛夏,成群结队地来到村西的小石河里游泳捉鱼,渴了,舀一瓢那口老井的清水,甘甜如蜜;大雪纷飞的寒冬,在小队的牛屋里席地而坐,围火取暖,再听着饲养员讲的民间故事,如醉如痴,午夜时分踏雪而归,有时就钻进麦秸草堆里过夜。
《看电影》《赶年集》《当年我曾捡炮放》《打山果》等散文形神兼备地描绘了那年那月少年儿童的童真童趣。跑十里八村,去看一场露天电影,虽然分不清八路军还是解放军,总而言之,我们胜利了;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赶年集,买鞭炮,是男孩子的最爱。大年初一,万家齐鸣的鞭炮声唤醒了整个山村,小朋友冒着嘣手的危险,挨家挨户去捡鞭炮;靠山吃山,金秋十月,漫山红遍,串串的山里红、小灯笼似的山柿子、喷香的山核桃、毛栗子……至今想起仍口留余香、哈喇子直流。
那时的物质生活真的匮乏,偶尔改善一下生活,那真是莫大的享受,在《香香的饺子》《病号饭》《洁白的槐花》中我们都有切身的感受;偶尔买来一两件稀罕物,那也是莫大的心里满足,在伙伴面前也可炫耀一下,在《那块宝石花手表》《第一辆自行车》《骄傲的胶鞋》中都可体会到作者儿时的欣喜炫耀之情,是啊,那时的“三转一响”,上学时的一双胶鞋,就是骄傲的资本。
读书是农家子弟最好的出路,特别是在计划经济时代。作为农家子弟的海洋兄,更是嗜书如命,最终跳出农门。在《连环画》《油灯伴我把书念》《借书》《难忘高中那两年》《那年,我参加高考》等文字中真实记录了在那条件异常艰苦的岁月里,海洋兄勤学不辍,立志苦读的经历。在他的身上,我们也看到了自己少时求学的影子,怎会不感同身受呢?
第二部分【人在旅途】中的7篇游记,是海洋兄最近几年游览祖国大好河山之后的描写与感悟。其中有伟人故地·韶山、革命摇篮·井冈山、神奇的张家界、大美云台山、美丽的山东半岛、边陲云南等。大自然鬼斧神工的描写,无产阶级革命胜利的来之不易的豪情的抒发尤为突出。
第三部分【生活感悟】中的15篇,是海洋兄多年来对人生、对世界、对工作的思考感悟,读后受益匪浅,对年轻人的工作生活家庭都极富有指导意义。
文学百花园中散文较为灵活,被誉为“文艺轻骑兵”,它能快速反映生活和现实。一篇好散文的特点就是思想美、语言美。《洁白的槐花》这本散文集就具备了这两点。
文如其人,海洋兄的散文语言就如他的为人,最大特点就是朴实无华,自然流畅,又不乏凝练而富有人生哲理。
每每打开《洁白的槐花》这本书,总是被作者浓浓的乡音乡情感动着,心潮澎湃着,那浓浓的乡音乡情啊!就像故园里洁白无瑕、芬芳四溢的槐花香,扑面而来,沁人心脾,陶醉其中。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ezuomuban.com/23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