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篇)关于乡镇人才培养工作计划

关于乡镇人才培养工作计划
(8篇)

篇1
一、审时度势,抢抓机遇,构建农村中等专业实用人才培养平台

2006年,广西自治区党委办公厅、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广西农村实用人才工作实施办法》,要求2006―2010年在全区培养50万名左右覆盖农村经济各个行业领域具有一定专业技能的各类农村实用人才。广西自治区农广校审时度势,抢抓机遇,多次沟通,争取上级部门支持,促成自治区党委组织部、教育厅、农业厅联合下发《2006―2010年广西利用农广校开展农村中等专业实用人才培养规划》, 明确提出通过广西农业广播电视学校系统每年完成5000人,共2.5万人的培养任务,开启广西自治区农广校承担广西农村中等专业实用人才培养工作序幕,翻开了学校发展新的一页,标志着学校的发展进入了又一个崭新阶段。随着形势发展的需要,2009年,自治区党委办公厅、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下发《关于开展新一届村“两委”干部大培训的实施意见》,将培养任务增至每年8000人。为进一步落实和加强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工作,2011年,自治区党委组织部、农业厅、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教育厅、科技厅联合下发《广西壮族自治区农村实用人才和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2010―2020年)》,把农村中等专业实用人才培养纳入自治区农村实用人才和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并再次明确每年由广西自治区农广校负责培养8000人。2012年,自治区农业厅、自治区教育厅、自治区基层办联合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中等专业实用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再次对广西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工作做了详细部署,并提出具体要求。通过开展广西农村中等专业实用人才培养工作,广西自治区农广校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农村中等专业实用人才,为促进广西“三农”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二、狠抓落实,加强保障,大力推进农村中等专业实用人才培养工作

1. 加强部门配合。自治区教育厅、自治区农业厅、自治区基层办等部门在培养经费、办学政策等方面予以大力支持,每年联合召开全区农村中等专业实用人才培养工作会议,分析形势,明确目标,突出重点,分解任务,部署农村中等专业实用人才培养工作。各市县党委、政府,尤其是市县组织、财政、科技、林业、水产畜牧兽医、农机、妇联、团委等部门发挥其自身职能,积极参与农村中等专业实用人才教育培养工作,形成合力,召开相关会议,联合签署出台文件,落实培养经费;组成检查组深入基层检查督促,具体指导。部分市县把农村中等专业实用人才培养工作纳入年度主要工作。如贵港市各级党委和政府把农民科技培训工作列入年度工作目标考核内容;百色市将学历培养任务完成情况列入乡镇年度党建工作任务指标进行考核;上思县把培养农村实用人才工作作为检查经济建设与人才工作相结合的一项重要举措,作为考核各级党政干部政绩的重要内容,作为主管干部评先、评优的主要条件。

2. 落实经费支持。农村中等专业实用人才培养项目得到自治区党委组织部、财政厅、农业厅、教育厅、基层办等部门的大力支持,将农村中等专业实用人才培养经费列入年度财政预算,建立“财政拨一点、党费支一点、部门出一点、企业或协会补一点”的经费投入机制。自治区农业厅按每人950元安排专项经费;其余培养经费(含课本费等杂费)按每人500元,由自治区、市、县三级财政和个人分别负担30%、30%、20%、20%。个人负担的部分也可由县、乡镇、村、企业或协会给予补贴。财政经费主要用于补贴学杂费、解决办学经费不足、增加教学设施等。并加强对农村实用人才培训经费的监督管理,做到专款专用。

3. 依托体系办学。区农广校体系除自治区校本级外还涵盖市、县两级分校,设有14所市级农广校、73所县级分校及一批乡镇村教学点(班)。学校主要通过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和手段,多形式、多层次、多渠道开展农民科技教育培训。农村中等专业实用人才培养项目由市县分校具体负责实施,完善的体系是完成这项工作的基础。根据农业部印发的《关于加强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建设加快构建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体系的意见》文件精神,农广校体系正在进一步建设和完善。

三、规范办学,加强监管,努力提高农村中等专业实用人才培养质量

1. 创新招生培养模式。第一,明确办学性质。自治区农村中等专业实用人才培养的办学性质为两年制成人在职中专学历教育。第二,依托产业办学。根据农业产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结合各地产业特色,鼓励、动员各县(区)、乡镇、村屯、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和村干部、村后备干部、种植大户、在家务农的中青年骨干农民以及种养大户踊跃报名参加学习。第三,优化专业结构。招生专业以学校现有办学资质的农村经济综合管理、现代农艺技术、畜牧兽医、桑蚕生产与经营等四个专业为主。第四,强化培养目标。以年龄在18~45岁之间、具有初中(或相当于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村组党员干部、农村经纪人、种养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复转军人和农村初高中毕业生等为主要培养对象,力争经过2~3年的系统学习实践,将其培养成为基层组织建设的骨干力量和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带头人,推动实现“一村一名大学生”、“一村多名中专生”目标。

2. 规范教学过程。第一,坚持集中培训与个人自学相结合。按照成人学历教育“自学为主,集中授课为辅”的要求,根据教学计划每学期安排一定时间进行集中培训,其他时间由学员在班主任指导下自学。第二,坚持课堂教学与生产实践相结合。充分发挥涉农专业与农业生产紧密联系的优势,要求授课老师在课堂教学的同时,加强生产实践指导,适当扩大实践教学的课时比例。第三,坚持统发教材和地方特色教材相结合。以自治区教育厅和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统一发行的文字教材和声像教材为主,结合本地实际组织编写通俗易学、简明实用、形式活泼、可操作性强的地方特色教材,努力打造实用人才培养教材体系。第四,坚持远程教育与现场指导相结合。结合当地经济社会和农业产业发展需要,借助广播、电视、计算机网络、党员现代远程教育网,用好“农家课堂”、“送教下乡”、“流动课堂车”等教学阵地,让农民在家门口参加学历教育培训。

3. 坚持农学结合。根据农民学生特点,选择农时比较闲的时候,进行集中授课,其他时间进行生产。让学生学习“不离开田园,不离开产业,不离开创业”,坚持统一考核与教师考核相结合,坚持文化课、专业基础课实行考教分离,由自治区校统一命题组织考试,实习课、专业课由县校按要求组织考试。

4. 完善教学管理。一是加强教学质量督导。制定了《广西农村中等专业实用人才培养质量督导实施办法》、《广西新型农民教育培训“三进村”实施方案》、《广西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教师管理办法》和《教学水平评估指标体系》等工作制度,并每年印发年度工作计划,要求全区各级分校组织实施,以制度规范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工作管理,确保实现“每办一个班,形成一个产业,打造一个品牌,造福一方群众,促进农村发展”的办学目标。农广校每年都印发通知部署教学质量督导工作,每个校领导带一个督导专家组,对全区各级分校办学情况进行督查指导,重点督查教学方案、教学计划、上课教案、授课质量、学员作业和相关档案管理等,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反馈和指导;同时,了解实训基地建设情况,指导教学实习(实训)体系建设。二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按以兼职为主、专兼职结合的原则,采取内选外聘的方法,组建不同专业的师资队伍。基础课讲解除了已有的专职教师外,可聘请当地中学和职教教师。专业课聘请当地对口专业的技术人员任教、县职教中心专业教师兼任或采用声像教材授课。同时,重视发挥当地技术先进、经营效益好的种养大户、加工大户的传授、指导、示范作用,推广他们的科技致富经验。出台《广西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教师管理办法》,进一步明确教师资格、教师职责、教师工作规范、教师考核办法、激励机制等。每年组织开展自治区级教学评比、课件评比等,不断提高教学培训水平。

5. 坚持送教下乡。为方便群众,就近办学,把学校教学重心下沉,把班办到农民的家门口,把课堂放在生产一线,坚持不懈地开展送教下乡活动。教学班主要设在乡镇政府所在地,同一个乡镇、村、屯招生人数达30人以上可独立建立教学班,也可几个乡镇、村、屯就近联合建班。班主任由乡镇组织委员或农业服务中心主任担任。在开展送教下乡活动中,结合品牌产业建设和发展,采取“培训教师进村、人才培训进村、媒体资源进村”等措施,大力开展技术培训、技术指导。

6. 助力学员服务产业。从2006年起凡取得中专以上文凭且回乡建设新农村的农民可享受以下待遇:一是由县(市、区)、乡(镇)党委纳入农村实用人才开发规划,并为他们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才能提供必要的政策保障和工作平台;二是由县业务主管部门优先录用为农民技术员、村动物疫病防治员;三是由自治区农广校择优推荐到农业龙头企业和乡镇企业就业;四是优先承包农村山林、土地;五是优先实施政府支持农村的项目;六是优先享受国家农业综合开发优惠贷款。从2007年起全区每年选择100~200名有致富思路、有初步的产业基础(或已制定可行的创业致富方案)、有组织带动能力的学员,按实际发生额给予1000元以内的贷款贴息。在全区范围内每年重点选择100个自然村、1000个以上农户开展品牌产业技术培训,促进“一村一品”的形成。通过对重点农户的品牌产业培训,提高综合素质和“双带”能力。

乡镇人才培养工作计划篇2
一、人才培养工程的实践与体会

近年来,余杭区牢固树立人才第一资源理念,由党委牵头抓总、政府宏观引导、部门各司其职、社会各界齐抓共管,全面实施人才培养工程,多个层面的优秀人才得到了培养和锻炼,人才队伍整体素质有了较大提高。

(一)基本做法和成效

1、6个政策支撑工程。区委、区政府下发《关于大力实施人才强区战略的决定》,明确要以能力建设为核心,开展人才培养工程,加强对党政领导人才、高层次和紧缺急需人才、高技能人才、农村实用技术人才的培养。同年,下发了《关于余杭区2004年度干部教育培训意见的通知》,首次提出“750”培训工程的概念,并从**年开始正式开展“750”人才培训。2005年下发了《关于加强人才培养引进和使用工作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强技能型人才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强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以及《人才引进与培养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等文件,进一步细化了各项政策,使各类人才的培养都能“对号入座”。

2、“750”培训工程。为切实加强干部执政能力建设,提升人才队伍整体素质,区人事局于2004年推出一项精品培训工程——“750”培训工程,即每年从全区各类人才中分七个层面,每个层面选择50人左右参加区级组织的脱产培训。并以“750”干部培训工程为主轴,建立起经常化、规范化的人才培训良性合作机制和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全方位立体化的培训体系。“750”工程实施以来,区管正职领导干部、区管后备干部、优秀中青年领导干部、规模以上企业经营管理者、农业企业经营者、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负责人、纪检党务干部、城建干部、社区(村)党组织书记、中高级科技人才等多个层面的人才都得到了菜单式培训。“750”培训工程不仅注重抓好区内培训,还采取“走出去”的方式进行人才培训。近十年来,余杭区每年都组织中青年党政领导干部和企业经营管理者赴北大、清华等国内知名高校接受专门培训。共组织140多名党政人才和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赴北京大学、中央党校培训,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在此引导和带动下,区内一些大的系统和乡镇也先后组织下属单位和骨干企业到国内名校接受培训,并开创乡镇政府出资组织企业经营者到北大培训之先河。此外,还多次输送中高级专业人才到新加坡等国培训深造。

3、“139”培养工程。滚动实施“139”优秀中青年人才培养计划,每轮“139”按三个层次培养和选拔优秀中青年科技人才130名。使那些在一线工作确有成绩的人才纳入培养计划,并对他们的科研项目给予资金支持。此外,还组织年轻干部和科技人员到上海等地挂职学习、到基层指导农村工作开展和重点项目推进,加强他们在实际工作中的能力锻炼。近年来,通过实施“139”人才培养等工程,多个层面的优秀人才得到了培养和锻炼,农业、卫生等多条战线上具有开拓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脱颖而出。32人入选上一轮市“131”优秀中青年培养人选,47人入选新一轮市“131”培养人选,4人入选省“151”优秀中青年培养人选;30人被先后评为区“突出贡献人才”;5人获得国务院特殊津贴,1人获得杭州市政府特殊津贴;多名中青年党政人才得到提拔使用。区第一人民医院的副院长袁红,是区“139”优秀中青年人才重点培养对象。她通过自身努力和区内重点培养,成为市级医药卫生学科带头人,并因其在心血管内科的成就获得杭州市科技进步三等奖。列入区“139”第一层次培养人选的区疾控中心检验主任医师张心会,先后开发新项目55个,主持开展的《余杭区部分动物源性食品中呋喃唑酮残留现状的研究》等项目被评为国内先进水平并获余杭区科学技术三等奖。老板集团引进人才赵继宏,为企业多次取得产品年度销量全国第一的业绩发挥了重要作用。

这些通过实施人才培养工程成长起来的人才,在各自岗位上引领众多人才和人才团队,对推动余杭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主要特点和体会

余杭区人才培养工程能够顺利实施并取得成效的,主要得益于以下几个方面:

1、培养工作保障力实。我区人才培养工程能大面积、成体系地开展,首先得益于区委、区政府的高度重视。近年来下发的《关于加强人才培养引进和使用工作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文件,为人才培养工程的开展搭好了政策框架。建立并调整充实了区委干部教育培训领导小组,形成目标化的培训工作机制,制定五年干部培训总体规划、分类管理分规划和周密的培训工作计划,为干部培训工作的开展铺设了制度轨道。早年起就建立了人才引进与培养专项资金制度,落实财政经费,专款用于人才资源开发,目前这一专项资金已达到300万一年,为人才培养工程的开展提供了经费保障。

2、培养对象覆盖面广。余杭区人才培养工程以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企业技能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五支队伍为对象,涉及区管正职领导干部、区管后备干部、优秀中青年领导干部、企业经营管理者、纪检党务干部、中高级科技人才等多个层面和行业。

3、培养内容针对性强。在确定培训班次前,通过调研了解广大干部的培训需求,科学设置培训内容,涉及政治理论、公共管理、企业管理、高新科技、城乡一体化等多个领域,做到干部队伍能力建设与培训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如对党政干部的培训安排领导艺术等课程,对企业经营管理者的培训开设企业人力资源战略等课程,对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开设创新能力培养等课程。

4、培养形式灵活性高。既有课堂集中学习等封闭式教学形式,又充分利用网络平台进行开放式教学;既安排理论知识学习,又安排到大型企业实地考察(如燕京啤酒等);既进行课堂集中灌输式教学,又进行辩论教学、情景模拟等互动形式培训;既邀请知名专家、教授来我区讲课,又组团到知名高校办班培训。

(三)存在问题及原因

从这几年的实践看,我区的人才培养工作还需把握以下一些问题。一是在充分发挥党委政府部门职能作用的同时,如何更好地调动其他积极力量。要争取用人单位的积极配合和社会力量的共同参与,最大限度地挖掘和开发利用各种资源,在全社会形成重视人才培养的良好环境。二是在大力培养重点人才队伍的同时,如何更好地拓展培养新兴人才队伍。在创建“生活品质之城”的新时期,专业人才、民间艺人等群体也应成为人才培养工作关注的对象。三是在集中抓好人才培养工作的同时,如何更好地促进后期成果转化。在抓好人才培养

............试读结束............

查阅全文加微信3231169

如来写作网gw.rulaixiezuo.com(可搜索其他更多资料)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2311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ezuomuban.com/252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