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是由于找寻到了自己的人生目标 所以,就对究竟该“怎样阅读一本书?”,并进而形成自己的一整套读书方法产生了迫切渴求和浓厚兴趣。只是可惜我之前语文功底太弱了,导致理解能力太差,或是人生阅历太浅了(人生也是一本大书,我的人生这本大书还如同一张白纸),以前的尝试都以失败而告终。比如,虽然《如何阅读一本书》(第一次只看了70页左右,由于实在看不懂就给搁置了,这一放就是七八年之久。等到第二次重读时,心里没有一点底,甚至非常忐忑,怀疑自己是否能坚持读完。没有想到的是,居然毫无阻碍地给读完了,即便到现在也没有弄明白其缘由)这本书早就买了,而且在买之前,也下载了该书的电子版。但是之前就是读不下去,更看不明白。
看来要想读懂一本书,方法固然重要,但是阅历与知识的增长和积累也是必要的。就好像是时间在与我们开玩笑一样,不到某一节点,干什么也行不通。但是这次重读《如何阅读一本书》时就感觉毫无阻滞,一气呵成,没有读不下去的感觉,这怪不怪?
记得在上学时,不管是小学,初中,还是高中,只要一遇到作文,就感到发怵,不知所措。因为不知从何写起,更不知去写些什么(肚子没货,没有积累)。
现在想来其原因,第一,可能是课外读物,尤其是文学类的,读得太少了(即便是到现在,文学类的书也没看过几本,金庸的武侠小说倒是看过几本。但这也只是在初三时读过两三本《射雕英雄传》);第二,也可能是老师在上语文课时没有用心听讲,有时甚至从心里排斥语文老师,认为其讲得不好,而不愿意去听,也就不奇怪自己的语文越来越差。第三,从来没有用心注意观察过身边的人和事,或者说,从来没有去想过“仔细观察”这件事情。
只是到了近一年才又开始真正思考起学习方法和效率的问题(与别人相比,恐怕晚得太多了,因为都近50周岁的人了)。无疑从前读的那些书只能算是死记硬啃,只是停留在问题的表面,并没有真正理解透彻,属于囫囵吞枣,根本没有消化,融合。其主要根源在于之前在初中,高中,乃至大学阶段没有意识到,或想到读书还需要一些方法,其收获自然也就寥寥,因此根本谈不上有什么学习方法可言。这很可能就是我从小学直到大学,虽然感觉自己一直在努力,但是一到关键的考试总是掉链子之所在。
昨天在看到《认知天性——让学习轻而易举的心理学规律》P17一段话时,才算是找到其原因所在。重复阅读与集中练习只会让你越做越熟练,以为自己已经掌握了知识(我就属于这一类,认为只需要通过多做练习题,就是所谓的“题海”战术,就可以提升自己的学习成绩。因此希望很多人能从自己的教训中获得警示),但是实际上,这种方法达不到真正的精通,也不会产生持久的记忆,只是在浪费时间。既然从未掌握一套适合自己的一套学习方法,那么学习效率对我来说就更无从谈起了,这也就是自己总以为很努力,但成效却不大的主要原因,事倍功半。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ezuomuban.com/35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