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对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治理逻辑的思考与探索
***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鼓励各地高校积极开展与中小学思政课共建,共同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提出“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承担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思政课教师队伍责任重大。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对推进学校思政课改革创新,引导学生立德成人、立志成才,全面提升学生思想政治理论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治理”由“管理”演变而来,体现的是系统治理、依法治理、源头治理、综合施策。相较于管理而言,治理更加强调多元协同、权责均衡的共建共治。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是一项复杂、动态的教育实践。应不断加强大中小学思政课建设,促进社会参与,形成制度化、常态化、长效化的教育治理体系,构建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思政课育人格局,提升教育治理效能,增强立德树人成效,积极推进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治理价值上,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着眼新时代伟大变革和思政课发展规律,全面把握以治理逻辑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独特价值;在治理向度上,推动从教育管理向教育治理的理念转变,从一元主导向多元共治的机制转变,从内部治理向内外协同的方式转变,从行政导向向综合施策的能力转变,科学绘制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治理蓝图;在治理策略上,着力增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管理整体性、队伍层次性、实施协同性和评价可操作性,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与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趋势同向同行、同频共振。
治理价值
治理理念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提供了新的范式,对应对学生发展面临的困境,破解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中存在的难题,增强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系统性和协同性具有独特价值。
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强化系统治理。在人类社会发展中,人的价值在于创造价值,是一切价值中最高的价值。思政课建设是对学生自身的一种完整、能动的造就,学生不是割裂、抽象的人,而是完整、现实的人。应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研究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接受特点,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努力实现学生的自由全面发展。一是主动适应学生精神生活需要。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科技发展带来的物的依赖”悬置了人们对崇高生活意义的精神追求,它与“怎么都行”的相对主义生存情绪交织,使一些学生在精神世界中寻求“相对之绝对”,缺乏自我超越的精神动力。要从这样的生存与发展困顿中突围,就需要超越感性与理性、物质与精神的对立,实现自我否定和自我超越,在物质富足的基础上实现精神富有。二是遵循学生的道德发展规律。思政课不是简单的知识教育和理论灌输,而是促进学生成长发展的重要方式,须以遵循学生的道德发展规律为前提。长期以来,亲和力和针对性不足一直是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具体表现在:教学内容与学生认知水平不匹配、教学方法与学生学习生活方式不同步、教育形态与学生实际需要不符合等。其原因在于没有遵循学生的道德发展规律,没有有效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应系统研究和把握学生的道德发展规律,从教师主导传授知识向学生主动学习思考转变,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主建构知识体系和价值观念,在发挥个人潜能过程中实现其自由全面发展。
应对时代变革需要,强化协同治理。问题是表现时代最实际的呼声。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成为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基本原则。办好思政课,要将其放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中来看待。思政课建设只能加强、不能削弱,必须切实增强办好思政课的信心,全面提高思政课质量和水平。一是世界之变带来国家意识形态安全风险。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全球性问题加剧,意识形态领域存在不少挑战。应把思政课建设作为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和加强学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内容,融入学校人才培养全过程。二是中国之变给思政课“价值引领”带来更多机遇。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正在经历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在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改革发展稳定面临不少深层次矛盾。“价值引领”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维度,应正确认识和深刻领会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坚持思政课在课程体系中的政治引领和价值引领作用,增强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如筑牢思政课的主渠道主阵地,积极构建课程体系与工作体系协同推进的模式,实现二者资源共享、方法整合和效果评价考核一致,确保思政课教学内容的即时性、精准性、灵活性。三是“后疫情时代”与“人工智能时代”叠加冲击着传统教学方式。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关闭学校成为多数国家遏制疫情扩散的重要措施。后疫情时代改变了传统的教学空间、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也加速了第四次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进程,以人工智能、智能制造、物联网、虚拟现实等为代表的新兴技术迅猛发展,为有效开展教育教学提供了技术支持。应将线下教学与线上新兴技术手段相结合,打破物理教学时空的界限,提升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时效性。
化解教学矛盾,强化源头治理。一切事物都包含内在矛盾,我们既要认识矛盾的普遍性,更要认识矛盾的特殊性,从而找到事物发展变化的原因及化解矛盾的方法。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思政课建设,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思政课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同时也要看到,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有的地方和学校对思政课重要性的认识还不够,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仍存在一系列问题。一是体制机制有待完善。体制机制是管根本、管长远的。当前,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专门管理机构还有待建立,地方教育部门配套政策还有待健全,开放共享的协同机制还有待完善,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管理体系尚未形成。二是教师选配和培养工作存在短板。教师队伍是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关键。从总体上看,中小学思政课专职教师配备比例较低,教师队伍专职化专业化水平不够,不同学段思政课教师队伍结构不平衡,思政课教学共同体尚未形成。三是教育教学存在学段壁垒。教育教学是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核心,当前,各学段教育教学重点区分不明晰,思政课课标及教材统编不充分,思政课实践教学衔接不足,直接制约了不同学段思政课的有机衔接。四是评价体系有待健全。科学有效的评价体系是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当前,思政课建设教学评价标准有待提高,评价目的不够明确,评价内容不够系统,评价方法不够多样,多方参与的评价体系不够完善。五是学生对思政课的获得感不强。学生既是教育对象,也是评价主体,只有不同学段思政课都能赢得学生的接受和认同,才能从整体上促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此外,学生对思政课的喜爱程度需不断提升,这直接影响思政课建设的整体水平。应依靠各级各类学校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的原则,以思想政治理论为课程内容,以教学实践为课程形式,实现思政课教学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
治理向度
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治理逻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治理的根本逻辑”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逻辑”的辩证统一,基于此形成的治理向度,应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在治理理念上,推动从教育管理向教育治理转变。治理在概念上与统治、管制、管理等交叉使用。19xx年世界银行的一份报告在概括当时非洲的情形时,首次使用了“治理危机”一词。此后,“治理”被广泛用于政治发展研究中。有学者认为,“多一些治理,少一些统治”成为xx世纪世界主要国家政治变革的重要特征。“治理”是对“管理”的超越,管理是由政府或其他国家公共权力单一主体自上而下单向实施的政治行为,侧重于强制性的法律约束结果;而治理则是由政府、企业组织、社会组织及居民自治组织等多元主体自上而下或平行实施的协同行为,更侧重于协商性的契约共治过程。转变治理理念,指引多元主体在平等协商中实现共建共治,实现思想政治教育逻辑、学科知识逻辑、教育教学逻辑和学生成长逻辑相统一。一是从工具性思维向过程性思维转变。教育管理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ezuomuban.com/354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