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青岛信网】
(9月6日凌晨六医15人奔赴即墨抗疫乘车时。来源:受访者)
(来源:青岛市第六人民医院)
信网9月21日讯(见习记者 李如艺)从市区到即墨,一个小时的车程并不算长,但对青岛市第六人民医院消化内一科的柳富会来说,这不是简单的出差,而是去“打仗”——这场隐形的“防疫战”是他和同事们要携手打赢的。在疫情高风险区域,核酸检测每天一次,每位医护人员一天都要采集上千个样本,从凌晨忙碌到样本转移,才能稍作休息。作为整个团队的老大哥,柳富会用日记记录下在即墨的“抗疫生活”,其中有初秋清晨的寒凉,也有居民的配合与支持带来的暖意。
凌晨出征即墨 每天采集样本上千
9月6日凌晨3点,青岛市第六人民医院办公楼大厅内出现了众多匆忙的身影,大家忙着搬运物资、整理资料。一个小时后,15名医护人员坐上了开往即墨的大巴车。对柳富会来说,这样的场景并不陌生,作为医院消化内一科副主任,也是此次支援即墨医疗团队的负责人,他知道这是一场只能赢、不能输的“防疫战”。
清晨5点,柳富会和同事到达即墨,简单吃过早饭以后,他们由当地防疫部门分派到大信街道和金口镇的核酸采样点工作。疫情突发时,为了尽快排查,核酸检测时间紧、任务重,柳富会都是凌晨就要起床工作。领取防疫和检测物资,然后根据检测点的位置和人数进行分配,安排检测点上的人员分工……上午10点是检测样本的转移时间,只有到了这个时候,柳富会和同事们才能喘口气、歇一歇。“每个人一天的采集数都在1000以上,最多的一天采集了1400多个,采完以后胳膊都抬不起来了。为了不耽误检测进度,我们很多同事都是好几个小时不喝水,饭也不能按点吃。可我们是医务人员,疫情三年,我们随时都做好了支援一线的准备。”柳富会说,今年年初莱西疫情突发时,很多同事都抢着报名去支援当地的防疫工作,这一次来到即墨,大家同样是劲儿往一处使。
高风险区也要迎难而上 口罩后面传来声声感谢
刚到即墨时,大信街道还是低风险区域。可随着排查,大信街道的部分区域风险等级升高,这是柳富会和同事最不愿意看到的情况,“说不担心是假的,可我们来即墨就是做防疫工作的,高风险也难不倒我们。”
在当地防疫部门发布新的防控信息后,每天出发前柳富会都会再三提醒同事做好个人防护,特别是做好手部的消毒。每做一次采集,医护人员就要挤一次消毒洗手液,反复搓洗总要多花点时间,“一开始我们还担心居民会觉得这么做耽误时间,可大家都很配合,还提醒我们要多注意防护。”柳富会记得清早检测点有序排好的队伍,也记得口罩后面传来的声声感谢,更记得居民对医护人员工作的支持。
“刚到即墨的前几天,大信街道还是低风险,我们的医务人员在办公室吃午饭,一位居民端着一盘洗好的黄瓜进来,说是自己家种的,刚刚摘下来,让我们吃个新鲜。”柳富会说,那天的黄瓜特别清脆爽口,还有着淡淡的甜味,“我们还问他是哪家的,人家也不说。”
半个月写下数篇“抗疫日记” 用文字给即墨加油
从6日凌晨出发到现在,柳富会和同事已经在即墨工作半个月的时间。虽然所在区域的风险等级还没有降下来,但连续好几天没有社会面新增病例,这对支援一线的医护人员来说就是好消息。
柳富会有写日记的习惯,在来到即墨后,工作就成了日记内容的绝对主角,“有空的时候我就在本子上写,忙起来就在手机上记。”在他的日记里,有每天要叮嘱同事做好的个人防护,有街道工作人员送来的煮鸡蛋和小点心,也有初秋时节清晨的寒凉和中午头捂在防护服里的大汗淋漓。
“认真的小姑娘,张大嘴巴,使劲儿伸直胳膊,手指头还反翘着,勇敢地面对采集。大白叔叔则熟练地完成采集,尽可能减轻小姑娘的不适感。”柳富会在日记里记录过这样一个场景,居民的配合和医护人员的体谅组成了抗击疫情的“双向奔赴”,而这样的场景每天都在发生,也成为筑牢疫情防护网的重要一环。
在最近的几篇日记里,柳富会写下这样一段话:“身穿‘大白’的采样队员们显得有些臃肿,但在秋日的朝霞映照下,他们的身影变得非常高大。有了他们,即墨的疫情可以更快得以控制。即墨加油!即墨人民加油!援即的人们加油!”
在现在的即墨,有无数位像柳富会一样的医护人员忙碌着,他们坚守在工作岗位上,用每个人的力量凝聚抗击疫情的合力。随着越来越多的街道和小区降低风险等级,居民的生活也将慢慢恢复常态。这场“防疫战”,有了披挂上阵的“大白”,就一定能打赢——这不仅是柳富会的愿望,也是所有人的愿望。
(工作时柳富会也随手记录下抗疫的点滴日常。来源:受访者)
本文来自【青岛信网】,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ezuomuban.com/40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