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县打造社区“五金”推进搬迁社区治理体系工作报告
XX县紧扣搬迁群众“稳得住、能就业、可致富”的工作目标,不断深化后续扶持“五个体系”建设,着力打造“五金”幸福社区,有效推进社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各项工作实现高质量发展,社区搬迁群众生活质量不断提升。
一、打造群众就业“金饭碗”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为确保搬迁群众能够稳定就业,XX县注重在技能培训、拓展途径上下功夫,依托XX职校、XX正大职校培训机构,开展“订单式”培训,开设烹饪、电工、家政、挖掘机等就业培训班,今年累计开展就业培训8场次526人,实现就业420人;进行“立体式”推荐,利用招聘会、入户讲解、便民墙发布、X广播宣传等方式,做好就业信息宣传、发布和岗位推荐,今年共发布就业信息5000余条,开展就业招聘会11场次,提供就业岗位1600余个;抓好“集中式”输送,组建XX县同协产业专业合作社联合社总社,以及XX等社区劳务合作社分社,抓好劳务输出,截至目前,组织到XX、XX等地稳定务工2000余人。
通过创办扶贫车间、合作社吸纳务工、开发公益性岗位等措施稳定就业,充分利用XXXX、XXXX等地对口帮扶资源,累计投入东西部扶贫协作资金及财政扶贫资金488万元,在移民小区及周边建成洗涤、制衣、蜡染等车间4个,吸纳稳定就业230人,人均年收入增加1.5万—5万元,提供临时就业岗位500余个,人均年收入增加0.4万—3万元。
积极整合财政扶贫资金盘活社区闲置土地,大力发展生产周期短、效益好的农业产业项目,今年共投入财政扶贫资金404万元,发展辣椒、硒锌商薯、林下中药材、鸡等种养殖产业,带动脱贫劳动力务工3560余人次,日增收80—150元;在移民小区开发楼道管理、巡逻员、网格员、环卫协管、社会治安协管、门卫保安等公益性岗位316个,优先帮助无法离乡、无业可就的搬迁劳动力实现就业,人均年收入1万元以上;设置人社专项招聘岗位42个,人均年收入1.8万元以上。
二、打造公共服务“金品牌”
XX县进一步强化教育、健康、社会保障等综合服务,不断提升社区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通过建立“学校+社区”教育服务沟通机制,将1187名搬迁户子女转入社区周边学校就近就学,创新创办“四点半学堂”,对三年级及以下学生进行免费托管。XX街道建成县XX中学,校舍面积22.7万平方米,共4690个学位,教师287人,满足搬迁户子女的就学要求。
建立“医院+社区”医疗卫生服务机制,将所有慢性病人档案转入社区管理,定期联系医务人员上门服务,举办卫生健康培训,组织妇女儿童健康体检,就近安排卫生防X服务;配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县疾控中心、XX医院以及社区卫生室,配备医务人员,定期组织县医院骨干医生到社区开展业务指导,落实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满足搬迁群众基本医疗卫生需求。
建立健全便民服务大厅,设立7个便民服务窗口,为搬迁群众办理民政、养老保险、水电缴费代理等10多项服务;设立社区服务站,建立完善老年服务中心、儿童活动中心、职工之家、法律服务站等功能健全的服务机构;成立物业管理公司强化物业管理,承担水电收费、社区绿化、公共维修、隐患排查、投诉受理等服务事项;鼓励和支持搬迁群众开办购物超市、餐饮、家政物流等商业服务行业200余家;进一步优化养老尊老服务,建立“老人+”服务机制,提供劳务、托教、文娱、用餐、医疗、交流学习等服务,确保“老有所乐”。
三、打造社会治理“金钟罩”
XX县将安置区按照区位和人口分布成立4个易地扶贫搬迁社区,设立基层党组织和居民委员会,将4个移民安置社区划分成75个网格,实行网格化管理,依托XX基金的扶持,选派75名搬迁群众担任网格员,形成“居委会—网格—楼栋”的网格化管理机制;引导社区居民积极参与社会治理,组建应急救援队、义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ezuomuban.com/420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