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6月中心组(支部)学习资料汇编

学习参考资料
    一、学习专题
   1.深入学习领会***总书记关于安全生产和应急管理的重要论述
   2.深刻领悟以学增智重要要求 推动主题教育走深走实
   3.学习运用浙江“千万工程”经验
   4.学习运用“浦江经验”
    二、参考资料
   1. 新华社新媒体:关于安全生产,***总书记这样说
   2. ***总书记关于应急管理重要论述
   3. ***:积极推进我国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
   4. 光明网:在以学增智中不断提升“三种能力”
   5. “千万工程”的巨大贡献与深远意义
   6. 解码新时代“浦江经验”
    三、自学内容
   1. 《***著作选读》(第一卷)
   2. 《***著作选读》(第二卷)
   3. 学习强国:***论教育工作
   4. 人民日报:牢固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
   
关于安全生产,***总书记这样说
   新华社新媒体
   【编前语】安全生产是民生大事,事关人民福祉,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一丝一毫不能放松。***总书记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工作,作出一系列关于安全生产的重要论述。新华社《学习进行时》为您梳理。
   要坚持底线思维,加强对极端恶劣天气的监测和预警,深入开展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
   ——2023年1月,春节前夕视频连线看望慰问基层干部群众时指出
   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建立大安全大应急框架,完善公共安全体系,推动公共安全治理模式向事前预防转型。推进安全生产风险专项整治,加强重点行业、重点领域安全监管。
   ——2022年10月,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生命重于泰山。各级党委和政府务必把安全生产摆到重要位置,树牢安全发展理念,绝不能只重发展不顾安全,更不能将其视作无关痛痒的事,搞形式主义、官僚主义。
   ——2020年4月,对安全生产作出重要指示强调
   要健全风险防范化解机制,坚持从源头上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真正把问题解决在萌芽之时、成灾之前。
   ——2019年11月,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九次集体学习时指出
   要加强交通运输、消防、危险化学品等重点领域安全生产治理,遏制重特大事故的发生。
   ——2017年2月,主持召开国家安全工作座谈会时强调
   安全生产是民生大事,一丝一毫不能放松,要以对人民极端负责的精神抓好安全生产工作,站在人民群众的角度想问题,把重大风险隐患当成事故来对待,守土有责,敢于担当,完善体制,严格监管,让人民群众安心放心。
   ——2016年7月,对加强安全生产和汛期安全防范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
   各级党委和政府特别是领导干部要牢固树立安全生产的观念,正确处理安全和发展的关系,坚持发展决不能以牺牲安全为代价这条红线。经济社会发展的每一个项目、每一个环节都要以安全为前提,不能有丝毫疏漏。
   ——2016年7月,对加强安全生产和汛期安全防范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指出
   确保安全生产、维护社会安定、保障人民群众安居乐业是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承担好的重要责任。
   ——2015年8月,就切实做好安全生产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指出
   人命关天,发展决不能以牺牲人的生命为代价。这必须作为一条不可逾越的红线。
   ——2013年6月,就做好安全生产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指出
   (2023年4月21日)
   
   
   
   
   
   
   
   
   
***总书记关于应急管理重要论述
   新形势下我国国家安全和社会安定面临的威胁和挑战增多,特别是各种威胁和挑战联动效应明显。我们必须保持清醒头脑、强化底线思维,有效防范、管理、处理国家安全风险,有力应对、处置、化解社会安定的挑战。
   ——2014年4月25日,在中央政治局第十四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充分认识维护公共安全的重要意义,牢记公共安全是最基本的民生的道理,自觉把维护公共安全放在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中来认识,放在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中来思考,放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来把握,努力为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编织全方位、立体化的公共安全网。
   ——2015年5月29日,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注意科学施救,防止发生次生灾害。加强各类灾害和安全生产隐患排查,制定预案,加强预警及应急处置等工作,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2015年12月20日,对深圳光明新区渣土受纳场发生山体滑坡作出重要指示
   必须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频发势头,对易发重特大事故的行业领域采取风险分级管控、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性工作机制,推动安全生产关口前移,加强应急救援工作,最大限度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2016年1月6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上讲话
   

   要加强应急值守,全面落实工作责任,细化预案措施,确保灾情能够快速处置。
   ——2018年7月19日,对防汛抢险救灾工作指示
   要改革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体制,提高组织协调能力和现场救援实效。
   ——2016年7月21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上讲话
   组建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是党中央适应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出的战略决策,是立足我国国情和灾害事故特点、构建新时代国家应急救援体系的重要举措,对提高防灾减灾救灾能力、维护社会公共安全、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具有重大意义。
   ——2018年11月9日,在向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授旗时致训词
   国家消防救援队伍要对党忠诚、纪律严明、赴汤蹈火、竭诚为民,在人民群众最需要的时候冲锋在前,救民于水火,助民于危难,给人民以力量,为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而英勇奋斗。
   ——2018年11月9日,在向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授旗时致训词
   对波谲云诡的国际形势、复杂敏感的周边环境、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我们必须始终保持高度警惕,既要高度警惕“黑天鹅”事件,也要防范“灰犀牛”事件;既要有防范风险的先手,也要有应对和化解风险挑战的高招;既要打好防范和抵御风险的有准备之战,也要打好化险为夷、转危为机的战略主动战。
   ——2019年1月21日,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坚持底线思维着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专题研讨班上讲话
   应急管理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及时应对处置各类灾害事故的重要职责,担负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使命。要发挥我国应急管理体系的特色和优势,借鉴国外应急管理有益做法,积极推进我国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
   ——2019年11月29日,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灾害种类多,分布地域广,发生频率高,造成损失重,这是一个基本国情。同时,我国各类事故隐患和安全风险交织叠加、易发多发,影响公共安全的因素日益增多。加强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既是一项紧迫任务,又是一项长期任务。
   ——2019年11月29日,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要坚持依法管理,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提高应急管理的法治化、规范化水平,系统梳理和修订应急管理相关法律法规,抓紧研究制定应急管理、自然灾害防治、应急救援组织、国家消防救援人员、危险化学品安全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加强安全生产监管执法工作。
   ——2019年11月29日,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要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坚持社会共治,完善公民安全教育体系,推动安全宣传进企业、进农村、进社区、进学校、进家庭,加强公益宣传,普及安全知识,培育安全文化,健全公共安全社会心理干预体系,开展常态化应急疏散演练,支持引导社区居民开展风险隐患排查和治理,积极推进安全风险网格化管理,筑牢防灾减灾救灾的人民防线。
   ——2019年11月29日,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要健全风险防范化解机制,坚持从源头上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真正把问题解决在萌芽之时、成灾之前。要加强风险评估和监测预警,加强对危化品、矿山、道路交通、消防等重点行业领域的安全风险排查,提升多灾种和灾害链综合监测、风险早期识别和预报预警能力。
   ——2019年11月29日,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切实担负起“促一方发展、保一方平安”的政治责任,严格落实责任制。要发挥好应急管理部门的综合优势和各相关部门的专业优势,根据职责分工承担各自责任,衔接好“防”和“救”的责任链条,确保责任链条无缝对接,形成整体合力。
   ——2019年11月29日,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应急管理部门全年365天、每天24小时都应急值守,随时可能面对极端情况和生死考验。应急救援队伍全体指战员要做到对党忠诚、纪律严明、赴汤蹈火、竭诚为民,成为党和人民信得过的力量。应急管理具有高负荷、高压力、高风险的特点,应急救援队伍奉献很多、牺牲很大,各方面要关心支持这支队伍,提升职业荣誉感和吸引力。
   ——2019年11月29日,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要加强应急预案管理,健全应急预案体系,落实各环节责任和措施。要实施精准治理,预警发布要精准,抢险救援要精准,恢复重建要精准,监管执法要精准。
   ——2019年11月29日,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要加强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建设一支专常兼备、反应灵敏、作风过硬、本领高强的应急救援队伍。要采取多种措施加强国家综合性救援力量建设,采取与地方专业队伍、志愿者队伍相结合和建立共训共练、救援合作机制等方式,发挥好各方面力量作用。要强化应急救援队伍战斗力建设,抓紧补短板、强弱项,提高各类灾害事故救援能力。
   ——2019年11月29日,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要坚持少而精的原则,打造尖刀和拳头力量,按照就近调配、快速行动、有序救援的原则建设区域应急救援中心。要加强队伍指挥机制建设,大力培养应急管理人才,加强应急管理学科建设。
   ——2019年11月29日,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加大先进适用装备的配备力度,加强关键技术研发,提高突发事件响应和处置能力。要适应科技信息化发展大势,以信息化推进应急管理现代化,提高监测预警能力、监管执法能力、辅助指挥决策能力、救援实战能力和社会动员能力。
   ——2019年11月29日,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要针对这次疫情应对中暴露出来的短板和不足,健全国家应急管理体系,提高处理急难险重任务能力。
   ——2020年2月3日,在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上讲话时强调
   要健全统一的应急物资保障体系,把应急物资保障作为国家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按照集中管理、统一调拨、平时服务、灾时应急、采储结合、节约高效的原则,尽快健全相关工作机制和应急预案。
   ——2020年2月14日,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强调
   既要立足当前,科学精准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更要放眼长远,总结经验、吸取教训,针对这次疫情暴露出来的短板和不足,抓紧补短板、堵漏洞、强弱项,该坚持的坚持,该完善的完善,该建立的建立,该落实的落实,完善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健全国家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
   ——2020年2月14日,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强调
   要抓实安全风险防范各项工作。生命至上,安全第一。各地区各部门要压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全面做好安全生产和森林草原防火、防汛抗旱等防灾减灾工作。要深入排查各类安全隐患,完善各类应急预案,提高应急处置能力,确保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
   ——2020年4月8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上讲话时强调
   当前已进入防汛关键期,各级领导干部要始终把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放在第一位,身先士卒、靠前指挥,迅速组织力量防汛救灾,妥善安置受灾群众,严防次生灾害,最大限度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解放军和武警部队要积极协助地方开展抢险救灾工作。国家防总、应急管理部、水利部、交通运输部要加强统筹协调,强化灾害隐患巡查排险,加强重要基础设施安全防护,提高降雨、台风、山洪、泥石流等预警预报水平,加大交通疏导力度,抓细抓实各项防汛救灾措施。
   ——***对防汛救灾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据新华社北京2021年7月21日电
   坚持党中央对国家安全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完善高效权威的国家安全领导体制。强化国家安全工作协调机制,完善国家安全法治体系、战略体系、政策体系、风险监测预警体系、国家应急管理体系,完善重点领域安全保障体系和重要专项协调指挥体系,强化经济、重大基础设施、金融、网络、数据、生物、资源、核、太空、海洋等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健全反制裁、反干涉、反“长臂管辖”机制。完善国家安全力量布局,构建全域联动、立体高效的国家安全防护体系。
   ——2022年10月16日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积极推进我国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
***
   新华社北京11月30日电 中共中央政治局11月29日下午就我国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进行第十九次集体学习。中共中央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强调,应急管理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及时应对处置各类灾害事故的重要职责,担负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使命。要发挥我国应急管理体系的特色和优势,借鉴国外应急管理有益做法,积极推进我国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
   清华大学教授薛澜就这个问题作了讲解,并谈了意见和建议。中共中央政治局各位同志认真听取了讲解,并进行了讨论。
   ***在主持学习时发表了讲话。他指出,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始终高度重视应急管理工作,我国应急管理体系不断调整和完善,应对自然灾害和生产事故灾害能力不断提高,成功应对了一次又一次重大突发事件,有效化解了一个又一个重大安全风险,创造了许多抢险救灾、应急管理的奇迹,我国应急管理体制机制在实践中充分展现出自己的特色和优势。
   ***强调,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灾害种类多,分布地域广,发生频率高,造成损失重,这是一个基本国情。同时,我国各类事故隐患和安全风险交织叠加、易发多发,影响公共安全的因素日益增多。加强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既是一项紧迫任务,又是一项长期任务。
   ***指出,要健全风险防范化解机制,坚持从源头上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真正把问题解决在萌芽之时、成灾之前。要加强风险评估和监测预警,加强对危化品、矿山、道路交通、消防等重点行业领域的安全风险排查,提升多灾种和灾害链综合监测、风险早期识别和预报预警能力。要加强应急预案管理,健全应急预案体系,落实各环节责任和措施。要实施精准治理,预警发布要精准,抢险救援要精准,恢复重建要精准,监管执法要精准。要坚持依法管理,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提高应急管理的法治化、规范化水平,系统梳理和修订应急管理相关法律法规,抓紧研究制定应急管理、自然灾害防治、应急救援组织、国家消防救援人员、危险化学品安全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加强安全生产监管执法工作。要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坚持社会共治,完善公民安全教育体系,推动安全宣传进企业、进农村、进社区、进学校、进家庭,加强公益宣传,普及安全知识,培育安全文化,开展常态化应急疏散演练,支持引导社区居民开展风险隐患排查和治理,积极推进安全风险网格化管理,筑牢防灾减灾救灾的人民防线。
   ***强调,要加强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建设一支专常兼备、反应灵敏、作风过硬、本领高强的应急救援队伍。要采取多种措施加强国家综合性救援力量建设,采取与地方专业队伍、志愿者队伍相结合和建立共训共练、救援合作机制等方式,发挥好各方面力量作用。要强化应急救援队伍战斗力建设,抓紧补短板、强弱项,提高各类灾害事故救援能力。要坚持少而精的原则,打造尖刀和拳头力量,按照就近调配、快速行动、有序救援的原则建设区域应急救援中心。要加强航空应急救援能力建设,完善应急救援空域保障机制,发挥高铁优势构建力量快速输送系统。要加强队伍指挥机制建设,大力培养应急管理人才,加强应急管理学科建设。
   ***指出,要强化应急管理装备技术支撑,优化整合各类科技资源,推进应急管理科技自主创新,依靠科技提高应急管理的科学化、专业化、智能化、精细化水平。要加大先进适用装备的配备力度,加强关键技术研发,提高突发事件响应和处置能力。要适应科技信息化发展大势,以信息化推进应急管理现代化,提高监测预警能力、监管执法能力、辅助指挥决策能力、救援实战能力和社会动员能力。
   ***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切实担负起“促一方发展、保一方平安”的政治责任,严格落实责任制。要建立健全重大自然灾害和安全事故调查评估制度,对玩忽职守造成损失或重大社会影响的,依纪依法追究当事方的责任。要发挥好应急管理部门的综合优势和各相关部门的专业优势,根据职责分工承担各自责任,衔接好“防”和“救”的责任链条,确保责任链条无缝对接,形成整体合力。
   ***指出,应急管理部门全年365天、每天24小时都应急值守,随时可能面对极端情况和生死考验。应急救援队伍全体指战员要做到对党忠诚、纪律严明、赴汤蹈火、竭诚为民,成为党和人民信得过的力量。应急管理具有高负荷、高压力、高风险的特点,应急救援队伍奉献很多、牺牲很大,各方面要关心支持这支队伍,提升职业荣誉感和吸引力。(2019年11月30日)
   

在以学增智中不断提升“三种能力”
光明网
   近日,***总书记在西安听取陕西省委和省政府工作汇报时强调,以学增智,就是要从党的科学理论中悟规律、明方向、学方法、增智慧,把看家本领、兴党本领、强国本领学到手。***总书记在讲话中深刻阐述了“以学增智”的重要内涵,明确提出了一系列实践要求,为广大党员干部提升政治能力、思维能力、实践能力指明了奋进方向,必将有力推动全党主题教育深入扎实开展。
   在以学增智中提升政治能力。政治能力是党员干部的基本功和必修课,在党员干部干好工作所需的各种能力中,政治能力是第一位的能力。提升政治能力,要善于从党和人民的立场、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出发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党员干部要坚持人民至上,心怀“国之大者”,善于从政治上研判形势,善于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想问题、办事情,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提升政治能力,要善于从繁杂问题中把握事物的规律性,从苗头问题中发现事物的趋势性,从偶然问题中认识事物的必然性。必须深刻认识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指导我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科学理论,深刻回答了重大时代课题,不断深化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对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作出重大原创性贡献。我们要在实践中发挥好这一强大思想武器的“望远镜”和“显微镜”作用,做到见微知著,从错综复杂的矛盾关系中把握政治逻辑。提升政治能力,还要善于驾驭复杂局面、凝聚社会力量、防范政治风险,切实担负好党和人民赋予的政治责任,真正成为政治上的“明白人”。
   在以学增智中提升思维能力。思维能力体现的是思想深度,反映的是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既讲“是什么”“为什么”,又讲“怎么看”“怎么办”,生动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因此,必须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方法论和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作为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总钥匙”,内化为看待事物、理解问题的科学思想方法。***总书记强调,要切实提高战略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创新思维、历史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能力。这为党员干部提升思维能力提供了基本遵循,要求党员干部在具体工作中善于用普遍联系的、全面系统的、发展变化的观点观察事物、解决问题。尤其要把握好全局和局部、当前和长远、宏观和微观、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特殊和一般的关系,在面对各种矛盾问题和重大风险挑战时始终做到方向明确、头脑清醒、应对有方、行动有力。在实际工作中,要真学真信真用、学懂弄通做实***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既要强化理论学习,又要深入调查研究,真正做到善于把握事物本质、把握发展规律、把握工作关键、把握政策尺度,增强工作科学性、预见性、主动性、创造性。
   在以学增智中提升实践能力。作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源自实践,又指导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实践性的有机统一。这一富有实践伟力的强大思想武器坚持守正创新,以新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聚焦实践遇到的新问题不断提出真正解决问题的新理念新思路新办法。因此,提升实践能力,必须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学风,全面把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实践要求。党和国家事业越发展,对领导干部的能力要求就越高,主题教育明确强调,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新成效检验主题教育成果。这要求党员干部必须真抓实干、务求实效,聚焦问题、知难而进,发扬斗争精神、提高斗争本领,坚决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和挑战。因此,提升实践能力,必须增强推动高质量发展、服务群众、防范化解风险本领,加强斗争精神和斗争本领养成,着力增强防风险、迎挑战、抗打压能力。当前,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不断涌现,“知识半衰期”越来越短,不少干部存在“本领恐慌”,担心能力跟不上“时代节拍”。因此,提升实践能力,必须及时填知识空白、补素质短板、强能力弱项,不断提高专业化水平。
   新时代新征程上,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前无古人的开创性事业,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难挑战。面对大量改革难题、发展课题、矛盾问题,我们必须坚持以学增智,不断提升政治能力、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切实把学习成果转化为干事创业的强大动力,汇聚起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的磅礴伟力。
   《光明日报》( 2023年05月30日 11版)

   
   
   
   
   
   
   
   
“千万工程”的巨大贡献与深远意义
浙江省***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
   根据省委学习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第二期读书班统一安排,省委理论学习中心组5月20日上午举行专题学习会,深入学习***总书记关于“千万工程”和“浦江经验”两个重要批示精神,深刻领悟***总书记对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城乡融合发展和做好人民信访工作的高度重视、指引指导,进一步用足用好我省宝贵资源,彰显主题教育的政治味、浙江味、实干味,推动全省党员干部更加坚定自觉地紧跟总书记、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
   “千万工程”的巨大贡献
   “千万工程”是***同志在浙江工作时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一项重大决策。2003年6月,***同志作出了实施“千万工程”的重大决策:从全省选择1万个左右的行政村进行全面整治,把其中1000个左右的中心村建成全面小康示范村,“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应运而生。20年来,“千万工程”先后经历了示范引领、整体推进、深化提升、转型升级等四个阶段,经历了从温饱型生存需求向小康型发展和共富型发展需求的演变,实现了从“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向“千村精品、万村美丽”,再向“千村未来、万村共富”的迭代升级。
   20年来,“千万工程”贡献巨大,意义深远,不仅造就了浙江万千美丽乡村,而且造福了万千农民群众,取得了明显成效。2018年9月26日,“千万工程”荣获联合国“地球卫士奖”。2020年5月,浙江成为中国首个生态省。20年的“千万工程”实践与迭代升级,“千万工程”的内涵和意义已不断深化和升华,“千万工程”改变的已不仅仅是乡村的人居环境,而且还触及了乡村发展的方方面面,深刻地改变了乡村的发展理念、产业结构、公共服务、治理方式以及城乡关系。因此,“千万工程”不仅是乡村人居环境整治与改善的乡村建设工程,而且也是惠民工程、民心工程和共富工程,是乡村振兴发展和城乡融合发展的基础性、枢纽性工程。
   20年来,“千万工程”对浙江的乡村人居环境、公共服务、产业发展、农民收入等方面带来了显著的正向效应,其中对乡村带来最直接、最显性的变化是人居环境的改善。随着“千万工程”的不断迭代升级,乡村的公共服务设施和服务能力大大提高,村庄文化礼堂的建立,不仅让村民活动有稳定去处,而且也使乡村文化与历史有了承载和显示的空间,有的还成为农文旅产业的组成部分。数字化基础设施的建设促进了数字乡村的快速发展,浙江乡村数字化水平高于全国乡村近30个百分点,不仅带动了乡村居民的数字消费,促进了乡村一二三产的数字化发展,而且大大促进了乡村集体经济组织治理体系的数字化、乡村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的共建与共享、村与村的联盟化发展。“千万工程”改善了人居环境和公共服务,实际上也改善了乡村的营商环境,优化了乡村产业发展空间。最明显的是,经过20年的“千万工程”建设与深化,许多传统的村庄演变成了宜居宜业宜游的发展空间,而不仅仅是村民居住的生存空间。这大大促进了浙江乡村一二三产的融合发展、多功能发展和城乡融合发展,使许多美丽乡村蝶变为美丽经济,使村庄既要建设、更需要经营的理念成为浙江乡村发展的重要共识和趋势。浙江“千万工程”在乡村人居环境、公共服务、产业发展等方面所带来的直接或间接的效应,反映在广大乡村居民身上,就是他们生活环境的改善、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个人与家庭收入的不断增长。2022年,浙江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7565元,连续38年居全国省区第一。浙江正在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尽管仍存在城乡、地区、收入等方面的不平衡和差距,但是相对而言,这些差距并不是很大,这不能不说是与20年的“千万工程”所产生的多重效应有关。
   “千万工程”的深远意义
   “千万工程”意义深远,可以从不同的视角去透视和解析。从乡村建设的视角看,“千万工程”就是乡村的“建设工程”,它给我们的启示意义至少有四点。一是乡村建设既要坚持政府主导,又要重视引入市场力量。大力实施乡村建设行动,资金需求量很大,单纯依靠政府的力量是不够的。必须在加大政府对乡村建设投入的同时,创新乡村建设思路,发挥政府财政金融政策“四两拨千斤”的杠杆作用,引入市场机制、建构利益机制,吸引企业、社会、村集体和村民多元主体共同投资和参与乡村建设,这将是解决乡村建设供给不足、资金短缺问题的重要路径。二是乡村建设既要实现有效供给,又要实现有效管护。实践中,乡村社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于发展需要,不仅与供给乏力有关,而且与这些项目设施的营运与管护不力有关。因此,必须解决好政府、企业、集体、农民等主体谁来营运与管护乡村社区公共性基础设施的问题。基本的思路是:明确相关公共设施的产权归属及其管护主体;强化公共设施规制及其监督监管;发挥乡村社区治理体系中的自治功能;在乡村公共基础设施营运管护中导入市场机制。三是乡村建设既要防止大拆大建,又要避免低效率配置。也就是说,乡村建设不仅要防止脱离乡村自然与文化特点,甚至侵犯农民权益的大拆大建,也要避免忽视乡村公共基础设施具有空间效应与规模效应特征,避免守成不变的低效配置。这意味着,往村覆盖、往户延伸的乡村建设并不是静态的过程,而是动态的过程,是在乡村规划先导下,体现乡村人口相对集聚、空间布局不断优化、公共服务效率不断提升的过程。四是乡村建设既要注重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又要注重发展性。乡村建设必须从自身实际出发,体现乡村发展的阶段性特点。在温饱社会阶段,乡村建设主要着眼于基础性、普惠性、兜底性的生存型乡村建设,但到了小康社会乃至更高社会阶段,乡村建设应体现发展型特点。我国现阶段的乡村建设,大部分地区重视体现乡村的多功能发展,乡村建设要与乡村的产业、生态、文化、治理以及公共服务相结合,促进乡村价值的转化与提升,实现乡村更快更好发展。浙江“千万工程”经验表明,与乡村发展阶段和乡村发展功能有机结合的乡村建设,能包容多元建设主体和多种运行机制,是有效解决乡村建设供给乏力、管护不力、形态单一、活力不足的重要路径。
   从乡村建设的治理视角看,“千万工程”也是“治理工程”。20年来,浙江在“千万工程”实践过程中充分发挥多种治理制度的功效,探索建立了“四位一体”的治理体系,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与应用价值。一是“党政合一”的科层治理。浙江“千万工程”之所以能一以贯之、一抓到底,关键在于发挥“党政合一”垂直治理的制度功能。首先,坚持“一把手”亲自抓。坚持把“千万工程”列为“书记工程”,落实“一把手”责任制,建立各级党政主要领导联系一个村制度,形成“五级书记”共抓共管的推进机制。其次,坚持各方协同和分级负责抓。各级均成立“千万工程”领导小组,建立党委领导、政府负责、职能部门实施、多方共同参与的工作推进机制和落实机制。二是“智治合一”的精准治理。在“千万工程”的实施过程中,针对公共产品管理虽有规制措施但规制主体职责不清和不到位的难题,探索了将压实地方责任和数字化、信息化相互匹配的规制办法。先后探索出了河长制、道长制、所长制、林长制、田长制等可参照的“简约化”制度选择与安排。农业农村领域数字经济“一号工程”的全面推广,将数字与信息技术同“千万工程”责任制相匹配,实现“智治合一”的精准问责和精准治理。三是“调动群众”的柔性治理。群众不仅要发动和带动,更要通过合适的制度安排来激励,其中德治与自治是关键。首先是深化村民自治。建立村民互助会、议事会、乡贤促进会等相关自治组织,推动乡村公共事务自我管理、自我监督、自我服务。其次是增强法治保障。引导干部群众形成自觉守法、全民懂法、遇事找法的乡村法治秩序。再次是激发德治活力。将乡风文明与治理结合,发挥优秀传统文化等对村民行为的引导,用崇德向善的力量,调动群众参与的积极性。四是“激励相容”的市场治理。市场机制是最能体现激励约束相融的制度,不仅在非公共性领域,而且在公共性领域,通过一定的制度设计,也能发挥高效作用。浙江在“千万工程”建设中,积极引入市场机制,赋予相关主体(农民、企业)生态资源利用和公共设施建设(或管护)的使用权与经营权,不断丰富乡村人居环境内涵,提高人居环境水平,激活人居环境市场,将乡村公共产品转化为市场产品,促进“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化,同时转变相关主体的公共行为。这一系列安排不仅促进了乡村各类休闲产业、高效生态农业的发展、城乡要素的互通和融合发展,而且也实现了乡村自然生态环境、人居环境设施保护与绿色经济发展、公共服务提质的相互促进。
   浙江“千万工程”四位一体的制度设计和安排,充分体现了乡村社区公共事务和公共产品治理中党政领导和群众参与的相互协同、科层制度与市场制度的功能互补、他治与自治的合理匹配、法治与德治的相互融合、数智与治理的有效结合,为乡村建设中社区公共品的有效供给和营运管护,提供了既有理论创新又契合中国特色与实践的治理模式,很值得借鉴。
   面向新征程,浙江不断深化与提升“千万工程”,以“千万工程”为牵引和龙头、美丽乡村为底色、未来乡村为愿景、共同富裕为追求,致力于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构建“千村向未来、万村奔共富、全域呈和美”的乡村发展新格局,全方位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加快走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省域实践新路径。(来源:浙江在线)
   
   
   
解码新时代“浦江经验”?
浦江纪委
   信访工作是了解社情民意和为政得失的重要窗口,是党的群众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2003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把浦江县作为领导干部下访接访群众的第一站,亲自倡导并开创了省级领导干部下访接访的创新实践,形成“浦江经验”并在全国推广。在全党上下深入开展学习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的当下,回顾和总结***同志关于下访工作的为民情怀和深刻逻辑,分析“浦江经验”的核心内涵,使之在新时代熠熠生辉,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一、“浦江经验”的生成逻辑
   (一)理论逻辑: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是领导下访接访工作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只有充分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调动起最广大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才能真正凝聚起人民最广泛的智慧与最大的力量。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的核心,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中国共产党来自于人民又根植于人民,历来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将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一以贯之的执政理念和执着追求。
   “浦江经验”是***同志亲自倡导并带头下访接待群众形成的好做法,是为密切干群关系、广泛听取民众呼声、及时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而出台的重要制度。
   (二)历史逻辑:高度重视信访工作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创新思想
   早在革命战争年代,共产党在苏区和抗日敌后根据地就制定了一些鼓励广大工农反映情况、建言献策的信访文件。新中国成立后,我党对信访工作依然很重视。1951年5月16日,毛泽东同志在《关于处理群众来信问题的报告》上批示:强调“必须重视人民的通信,要给人民来信以恰当的处理,满足群众的正当要求……”同年,政务院发布《关于处理人民来信和接见人民工作的决定》,此后各级信访机构逐渐完善。改革开放后,信访工作体制机制不断完善,信访工作机构多次调整。2000年,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信访局升格为国家信访局。党的十八大以来,各级党委、政府更是把信访工作看作是为群众排忧解难、密切联系群众、维护群众权益的重要方式,是落实党和国家各项法律、法规和政策,维护社会稳定的一项基础性工作。
   (三)实践逻辑:领导干部下访接访是***同志丰富实践经验的总结
   领导干部下访接访的形成离不开***同志数十年如一日为民造福的实践。在河北正定,***同志白天下乡调研,晚上研读县志,还上街摆桌子听取群众意见建议,专门设计调查问卷,问计于民、问需于民。在宁德,***同志提出信访接待下基层、现场办公下基层、调查研究下基层、政策宣传下基层的“四下基层”要求。在浙江,***同志面对当时浙江“三访”(越级访、重复访、集体访)增多、信访热点问题突出的现状,倡导领导干部下访,希望通过领导干部下基层,与群众面对面解决信访问题。从2003年开始,***同志4次深入基层——浦江县、临安市、德清县和衢江区下访接待群众,率先在全国建立省级领导下访接待群众制度,有力推动了全省各级领导干部下访接待群众制度化、规范化和常态化。
   (四)现实逻辑:领导干部下访接访是解决上访数量激增的现实需要
   本世纪初,随着各方面改革的深化和发展的加快,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逐渐显现。浙江作为一个市场经济先发、经济比较发达的省份,改革力度大、进展快,各类矛盾和问题也带有先兆性,群众反映诉求的意愿强烈,群众来信来访数量居高不下。处于浙江中部的浦江县也遭遇社会问题和矛盾的早发多发。水晶产业是浦江的支柱性产业,但因为无序发展,违建滋生、污水横流、基层腐败等问题导致社会矛盾激化,浦江信访量急剧攀升,是全省乃至全国有名的信访大县。群众上访的严峻形势也迫切呼唤领导干部寻求群众工作形式和方法上的突破。2003年9月18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同志选择了情况最复杂、矛盾最尖锐的浦江县开展第一次下访,拉开了浙江省领导干部下访接待群众的序幕,也深化了浙江省寻求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齐头并进的探索。
   二、新时代“浦江经验”的核心内涵
   (一)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是新时代“浦江经验”的根本保证
   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是信访工作始终沿着正确政治方向前进的根本保证,也是信访工作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内在要求。“浦江经验”始终坚持党委统领、领导带头,按照“党建+信访”工作体系,将领导干部下访接访工作情况纳入市县乡村四级党组织述职评议、评优争先和巡察等重要内容,积极开展“无信访党支部”创建活动,并在全省率先推行“领导包案+专班化解”模式。
   (二)以人民为中心是新时代“浦江经验”的政治本质
   人民立场是领导下访接访的根本立场,人民至上是领导下访接访的价值追求。“浦江经验”集中反映了***总书记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的崇高政治品格和“人民信访为人民”的工作理念,变被动为主动,不等群众找上门,主动沉下去,坚持定期接访,力促关口下移;重点约访,力促矛盾化解;包案化访,力促难题攻坚;上门回访,力促满意提升;源头止访,力促实事办理,切实解决好百姓关注的操心事、揪心事、烦心事。
   (三)逐级兜底化解是新时代“浦江经验”的方法路径
   “浦江经验”坚持关口前移、兜底化解,依托“一中心四平台一网格”,与村务监督的“后陈经验”、诉前调解的“龙山经验”有机结合,构建了信访矛盾“源头治理、递进负责、逐级兜底”的工作体系:即村一级全域创建“后陈式”法治村,努力推动“小事不出村”;乡一级推行“乡镇吹哨、部门报到”机制,通过共享法庭、派出所、司法所、检察室等多调衔接,努力推动“大事不出村”;县一级坚持领导干部下访接访常态化、制度化,通过“主官办信”“领导包案+专班化解”,努力实现“矛盾不上交”。
   (四)多元共治是新时代“浦江经验”的根本属性
   基层矛盾千头万绪,牵涉众多,无法单靠群众自治来解决,需要依靠党委政府对社会的管理以及社会对于这种权力“下沉”给予反馈而形成的共治。“浦江经验”一方面坚持各级领导干部带案下访、重点约访、分类接访,另一方面有效整合各方治理力量,充分发挥全市15万余名基层网格员、1.5万民情民访代办员和8000余名驻企服务员“三大员”以及“两代表一委员”、律师、村社干部、乡贤等社会力量在信访矛盾治理中的作用,形成多元共治的良性循环。
   三、新时代“浦江经验”的深化发展
   (一)强化党建引领,推动社会善治
   深化发展新时代“浦江经验”,既要在全面依法治国战略部署下推动实现良法善治,更要从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的角度,实现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夯实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基层基础,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安全稳定的政治社会环境。要不断丰富基层党建的各种引领路径,充分发挥党建的政治领导、组织引领、能力引领、机制引领作用,开创新时代基层党建的全新格局。
   (二)坚持群众路线,密切联系群众
   新时代的群众工作呈现新特点新规律。深化发展新时代“浦江经验”,要突出强调群众观念、群众立场、群众感情,坚持以群众需求为导向,下沉一线、听取意见、了解需求,在思想上尊重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行动上深入群众、工作上依靠群众。牢记为民解难、为党分忧的政治责任,真正把解决问题的过程作为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做好群众工作的过程。要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观察问题、解决问题,切实增强战略思维能力,提升做好新时代群众工作的本领。
   (三)坚持源头治理,提升预防与化解社会矛盾的能力
   基层是产生信访问题的源头,也是解决信访问题的主体。深化发展新时代“浦江经验”,就是从基层治理的源头查找各种社会矛盾产生的原因,排解潜在的重大社会风险,寻找问题解决方案,从而防止小问题拖成大问题、一般性问题演变成信访突出问题的一种行之有效的信访工作方式。要转变社会治理的惯性思维,实现社会风险化解的关口前移,从注重事后化解转变为事前预防。
   (四)加强数字赋能,推动信访工作现代化
   深化发展新时代“浦江经验”,要进一步畅通信访渠道、加强网上信访,多方解决信访群众诉求。加强网上信访治理共同体建设,充分调动各方调解资源上平台、进网络,多途径、多渠道引导群众在“家门口”解决矛盾纠纷,以数字化手段提高纠纷化解效能。组建线上调解队伍,线上突出网格化处理简易矛盾纠纷,线下汇集各职能部门、社会各界力量、群团各类资源,协同处理复杂矛盾问题。(来源:金华发布)
   
   
   
   
***论教育工作
学习强国
   改善教师的工作、生活条件和落实民办教师待遇,尊重和大力支持他们的光荣劳动。
   ***1982年12月27日在正定县精神文明建设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代表会议上的讲话,选自《知之深 爱之切》,河北人民出版社,2015年12月版
   我们自己要学习,更要重视教育事业。我县教育仍然是个薄弱环节,要从战略高度重视这个发展重点,加强初中级人才的培养。
   ***1984年3月2日在全县传达省委召开的地市县委书记会议精神会议上的讲话,选自《知之深 爱之切》,河北人民出版社,2015年12月版
   除了县统一考虑之外,各乡各村各系统都要考虑自己的培训人才计划。
   ***1984年3月2日在全县传达省委召开的地市县委书记会议精神会议上的讲话,选自《知之深 爱之切》,河北人民出版社,2015年12月版
   如果现在还不重视中小学教育,培养不出文化科技后备军,20世纪90年代、21世纪的骨干力量就将无以为继,对各业工作都将带来深远影响。
   ***1984年3月2日在全县传达省委召开的地市县委书记会议精神会议上的讲话,选自《知之深 爱之切》,河北人民出版社,2015年12月版
   从调查研究入手,以改革精神为指导,认真抓了教师队伍整顿、教学条件改善、教育体制改革、教材教法研究工作,致力于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多出、快出、出好人才。
   ***1984年5月16日在石家庄地委召开的县委书记会议上的发言,选自《知之深 爱之切》,河北人民出版社,2015年12月版
   在人力、物力、财力上为教育事业开口子,在规划、决策、安排上为教育事业让位子,在会议、行文、工作上为教育事业吹喇叭。
   ***1984年5月16日在石家庄地委召开的县委书记会议上的发言,选自《知之深 爱之切》,河北人民出版社,2015年12月版
   在办好普通中学的同时,还抽出力量转办、筹备了新安农中、北楼农技校,研究了发展商业、司机等职业学校的规划。
   ***1984年5月16日在石家庄地委召开的县委书记会议上的发言,选自《知之深 爱之切》,河北人民出版社,2015年12月版
   科技教育和经济发展是互为因果的关系,我们不能等经济发展了再来办教育。“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误了几年,就是误了一代。
   ***:《正确处理闽东经济发展的六个关系》(1989年2月),选自《摆脱贫困》,福建人民出版社,1992年7月版
   科技教育和经济发展的矛盾只是提醒我们注意:第一,要用长远的战略眼光来看待科技教育,要把科技教育作为闽东经济社会发展的头等大事来抓;第二,在经济实力不足的情况下,要讲求办科技教育的效益;第三,要努力把科技教育的热能转化为经济发展的动能,既强调科技教育的普及,又讲究科技教育的“实效”。
   ***:《正确处理闽东经济发展的六个关系》(1989年2月),选自《摆脱贫困》,福建人民出版社,1992年7月版
   就教育而言,要实行“普及教育”与“成人教育”并存的方针;要特别重视职业教育和农村的扫盲工作;全社会都要为教育办几件实事,多渠道、多形式办学。
   ***:《正确处理闽东经济发展的六个关系》(1989年2月),选自《摆脱贫困》,福建人民出版社,1992年7月版
   什么是新的教育观呢?它不再是过去那种就教育论教育,而是把教育问题同经济、社会的发展联系起来,看这个地方的教育是不是适应并且促进了本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
   ***:《我们应怎样办好教育》(1990年2月),选自《摆脱贫困》,福建人民出版社,1992年7月版
   越穷的地方越难办教育,但越穷的地方越需要办教育,越不办教育就越穷。这种马太效应,实际上也是一个“穷”和“愚”互为因果的恶性循环。
   ***:《我们应怎样办好教育》(1990年2月),选自《摆脱贫困》,福建人民出版社,1992年7月版
   必须站在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高度来思考教育问题。经济靠科技,科技靠人才,人才靠教育。教育发达——科技进步——经济振兴是一个相辅相成、循序递进的统一过程,其基础在于教育。古人提出“敬教劝学,建国之大本;兴贤育才,为政之先务”是很有见地的。我们必须站在这样的战略高度上看问题,真正把教育摆在先行官的位置,努力实现教育、科技、经济相互支持、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
   ***:《我们应怎样办好教育》(1990年2月),选自《摆脱贫困》,福建人民出版社,1992年7月版
   我们办教育,要舍得花时间,舍得花精力,舍得下本钱。“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问题是绝对不允许“等一等”的。
   ***:《我们应怎样办好教育》(1990年2月),选自《摆脱贫困》,福建人民出版社,1992年7月版
   正确处理数量与质量的关系,坚持持续、稳定、协调地发展教育事业。考虑到办教育受财力制约这个重要因素,我们除了要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的基本国策,创造条件,增加投入,保证教育事业必要的、合理的速度和规模以外,还必须做到两个相结合:一是把数量发展和教育结构的调整结合起来;二是坚持普及与提高相结合。具体的目标,就是要建立“三位一体”的教育体系,即: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成人教育。
   ***:《我们应怎样办好教育》(1990年2月),选自《摆脱贫困》,福建人民出版社,1992年7月版
   基础教育是一般的文化科学知识的教育,这是整个教育体系的奠基工程。尽管我们过去讲基础教育比较多,但基础教育的规模还不够,质量更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我们应怎样办好教育》(1990年2月),选自《摆脱贫困》,福建人民出版社,1992年7月版
   职业技术教育主要是培养新一代劳动者和中、初级技术人才。列宁在《关于提高人民劳动生产率》中说:“提高劳动者生产素质最可靠的办法就是在广大人民群众中普及职业技术知识的本领”。
   ***:《我们应怎样办好教育》(1990年2月),选自《摆脱贫困》,福建人民出版社,1992年7月版
   职业技术教育理所当然地要同闽东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以及同农民脱贫致富的需要紧密结合。特别是开展职业技术教育要重视实践,不能只在“黑板上种田”,一定要教给学生实际本领,使他们回家后有可能成为生产能手。
   ***:《我们应怎样办好教育》(1990年2月),选自《摆脱贫困》,福建人民出版社,1992年7月版
   成人教育的重点应放在岗位培训上,要广泛地开展岗位培训,提高从业人员本岗位需要的工作能力和生产技能。成人教育不是单纯的文化、技术教育,而是全面开展政治、文化、技术、管理教育,全面提高劳动者的思想道德和科技文化素质。
   ***:《我们应怎样办好教育》(1990年2月),选自《摆脱贫困》,福建人民出版社,1992年7月版
   为了持续、稳定、协调地发展教育事业,我们必须走一条国家办学与社会办学相结合的路子。调动各级各方办学的积极性,多渠道筹措经费,增加投入。对教育经费在各县财政支出中的比例,以及社会如何负担,都应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特别应当强调的是,我们要十分重视提高有限教育经费使用的效益,一分钱的投入就要有五倍、十倍、百倍的产出。
   ***:《我们应怎样办好教育》(1990年2月),选自《摆脱贫困》,福建人民出版社,1992年7月版
   闽东地区主要是农村,需要有一个“泥土味十足”的教育特色。我们的目标是培养更多的能脱贫致富的知识型劳动者。为此,必须把发展基础教育和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成人教育结合起来。
   ***:《我们应怎样办好教育》(1990年2月),选自《摆脱贫困》,福建人民出版社,1992年7月版
   大量文盲的存在,不但使农民缺文化、少技术,不善经营,致富门路窄,还导致愚昧落后的习俗滋生蔓延。所以闽东的教育必须注意重视扫盲。尽管这个起点很低,却很实在,决不能认为“扫盲不扫盲一个样”“剩一些文盲也无关紧要”。今年是国际扫盲年,我们应拿出实际办法来。扫除文盲需要愚公移山的精神,一年扫一点,几年扫一片。
   我们的扫盲方针是:把扫盲教育同学习实用技术、帮助农民脱贫致富密切结合起来——这是立竿见影的方针——只有在文盲感到学文化是关系自身切身利益的大事时,才能有学习的自觉性。
   ***:《我们应怎样办好教育》(1990年2月),选自《摆脱贫困》,福建人民出版社,1992年7月版
   这里必须强调一点,科技兴农必须以教育兴农为基础,提高闽东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除了加强基础教育外,当前应以在乡知识青年为主要对象进行职业技术教育,使他们成为农村脱贫致富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带头人。
   ***:《走一条发展大农业的路子》(1990年4月),选自《摆脱贫困》,福建人民出版社,1992年7月版
   又到了高考录取揭榜的时候。考上大学固然可喜,但没考上大学也不用悲观,更不能绝望。路就在脚下。一个人能否成才,关键不在于是否上大学,而在于他的实际本领。
   ***:《路就在脚下》(2003年7月11日),选自《之江新语》,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8月版
社会本身就是一个大学校,留心

............试读结束............

查阅全文加微信3231169

如来写作网gw.rulaixiezuo.com(可搜索其他更多资料)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2311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ezuomuban.com/433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