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课: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美好生活思想的核心内容

党课: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美好生活思想的核心内容
    带领人民创造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是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与责任担当,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原则的根本体现,更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伟业的价值归宿和最终落脚点。“美好生活”既是一个不断生成、发展和完善的历史性概念,又是一个不断发展和进阶以趋向无限美好的历史性过程。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人民美好生活凸显为一条明线标定、调整、检验着党和国家的一切政策和行动。立足新的时代特点,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中国共产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从主体论、目的论、动力论、保障论等方面构筑起美好生活思想的核心内容。
    一、主体论:坚持人民是美好生活的创造、享受和评价主体
    人民主体论是对中国共产党革命、建设和改革时期历史经验的高度概括和凝练,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人民是党执政的最大底气,也是党执政最深厚的根基。”新时代,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强调要以满足人民的现实需要作为美好生活建设的方向,继续依靠和发挥人民的主体力量推动美好生活进程,在治国理政实践中彰显着人民主体观。
    1.人民群众是新时代美好生活的创造主体。第一,更加丰富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必须由人民来创造。实现生活资料的生产和生产方式的升级是美好生活要解决的基础性问题。要生产高质量的物质生活资料,就必须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创造力。第二,人民群众实践活动的广度和深度决定着美好生活的宽度和质量。“历史过程中的决定性因素归根到底是现实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新时代的社会生产明显拓宽了实践活动的范围,使人们对美好生活有了更全面的认知和需要,直接决定着新时代美好生活的建设方向。第三,美好生活的实现程度由人民群众的实践水平决定。实现绝对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是新时代美好生活的底线要求。***强调,“脱贫攻坚,群众动力是基础。必须坚持依靠人民群众,充分调动贫困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要坚持扶贫与扶志相结合,重点培养贫困群众的生产技能和脱贫能力,引导人民群众用自己的“内生动力”实现脱贫摘帽。
    2.人民群众是新时代美好生活的享受主体。人民群众不仅是美好生活的创造主体,也是美好生活的享受主体。在历史上,资本主义制度下生活的创造者和享受者是分离的,广大无产阶级创造出大量的社会财富,却过着异常艰辛、勉强维持生存的悲苦日子,相反,资产阶级却依靠占有和剥削他人的劳动成果过着奢侈无度的生活。马克思恩格斯由此提出了实现无产阶级付出劳动与享受生活一致性的路径,即推翻资本主义社会,建立一个创造财富与享受财富相统一的社会。中国共产党继承了这一思想,自诞生以来,从领导人民翻身做主人到着眼于实现人民看得见的物质利益,从努力解决温饱问题到历史性解决绝对贫困问题,所有实践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了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我国广大人民群众始终是生活的享受者。新时代,中国共产党进一步回答了“发展为了谁”这一根本问题,坚持人民“共建”与“共享”的统一,在把“蛋糕”做大的同时更加注重公平合理分配。推动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国共产党人民至上价值理念的体现,也是中国共产党致力于让每个人都过上美好生活的决心和担当,这是共享发展理念在现阶段的最好呈现,进一步确证了人民是美好生活的享受主体。
    3.人民群众是新时代美好生活的评价主体。在中国共产党美好生活思想体系中,对美好生活的评价,一方面涉及客观评价指标的量化,如经济总量、住房标准、公共服务设施投入量等;另一方面涉及评价主体的取向,即由谁来评价美好生活的问题。中国共产党历来强调一切工作的成效如何,最终要看人民对既得利益是否满足和满意,要把评判和检验标准聚焦在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上。具体在实践中,就是要把利益的取得和分配转换为生活中人民的具体感受,即人民是否有获得感、安全感、满足感。这样就可以把衡量工作的标准特别是衡量美好生活的标准设置得更加细化、具体和科学,真正从有利于人的发展的立场出发,彰显了人是美好生活最高评价主体的地位。
    二、动力论:充分发挥精神、实践和主体的聚合动力
    马克思主义认为历史的发展是由一个综合的、多层次的动力系统组成的,其中,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因。新时代美好生活的实现作为一项系统而复杂的社会任务,需要一套完整的动力系统发挥合力。
    1.精神动力。精神动力是历史唯物主义范畴。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书中指出,个人行动的动力要通过人的头脑转化,进一步“转变为他的意志的动机”,才能促使人最后付诸行动。换言之,人需要把外部世界的需求转变为精神动力,再发挥精神动力变为理想的力量,促成目的的实现。中国共产党在带领人民实现美好生活的过程中注重调动和发挥精神动力的驱动作用,主要体现在注重精神信仰和个人审美方面。第一,就精神信仰体系来看,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指导思想和精神信仰指引着中国不断前进。正如邓小平所言,“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是中国革命胜利的一种精神动力”。同样,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也是推进美好生活建设的精神动力。要引导人们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第二,就个人的审美认知体系来看,它主要依靠个人的审美偏好、价值观等追寻生活的意义。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积极引导人们构建正确的审美认知体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人们明确什么是对的、什么是美的、什么是我们倡导的、什么是我们反对的,以此来不断调整自身的认知,形成对美好生活的正确认识,进而发挥正向的精神动力作用。
2.实践动力。社会改革作为主体变革社会的实践活动,在历史进程中成为社会发展的实践动力。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是推动中国人民“富起来”的最直接动力。党中央把全面深化改革作为推动人民实现美好生活最深层次的实践动力,立足全体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着力“提高改革整体效能,扩大改革受益面”,突破长期以来形成的利益固化的藩篱,为全体人民共享改革成果提供保

............试读结束............

查阅全文加微信3231169

如来写作网gw.rulaixiezuo.com(可搜索其他更多资料)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2311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ezuomuban.com/462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