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家属参加的一堂廉政党课:树立良好家风 涵养清廉政风

家属参加的一堂廉政党课:树立良好家风 涵养清廉政风

各位干部家属、同志们:

  在学习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工作会议上,***总书记强调,要廉洁奉公树立新风,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增强纪律意识、规矩意识,持续纠治“四风”,把纠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做到公正用权、依法用权、为民用权、廉洁用权,推动形成清清爽爽的同志关系、规规矩矩的上下级关系、亲清统一的新型政商关系,当好良好政治生态和社会风气的引领者、营造者、维护者。清正廉洁,是融入中国共产党人血脉之中的不变本色,也是中国共产党人代代传承的红色基因。历史和现实都表明,始终保持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既是我们党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制胜法宝,也是共产党人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生动实践中不能动摇的基本遵循。

  刚才,部分同志和家属代表作了很好的发言,有的是结合自身的经历讲了感悟,有的是结合家庭传统讲了体会,都讲得非常真切、非常实在。借此机会,我围绕“如何以廉洁家风涵养清风正气”,谈几点体会。

  第一,好家风是修身齐家的“必修课”。“参天之树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高度重视家风建设,从“养不教,父之过”,到“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从《诫子书》,到《颜氏家训》,再到《傅雷家书》,无不体现了家风建设的重要性。5000年历史,从先秦到明清,我国流传下无数古语家训,如诸葛亮教诲儿子修身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祖孙三代被后人誉为“三世忠贞”;包拯要求后代不犯脏滥,不违其志,否则就不是包家子孙,死了也不得葬在包家祖坟。因此,对党员干部而言,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是全家人的方向标,要从严律己、率先垂范,把加强家风建设作为社会责任,作为修身养性的必经路,时时事事处处带头走好路子。

  第二,好家风是抵御贪腐的“防火墙”。家风不端,不仅个人贪欲丛生,而且在亲情面前底线失守,最终与家人一起走上不归路。从近年来查处的大量腐案件看,不乏贪腐“父子兵”、受贿“亲兄弟”、敛财“夫妻档”,很多落马的领导干部,都栽在了家人手上,吃了家风不正的亏。他们有的一人当官全家捞钱,有的自己前台唱戏,家人后台收钱,对亲属放任纵容,最终“祸起萧墙”,使自己和家人堕入违法犯罪的深渊。“一人不廉,全家不圆”,家风不正导致全家沦陷的情况比比皆是。据统计,中央纪委近年来查处的党员干部违纪案件中,40%以上与其家庭成员有关,省部级以上领导干部违纪通报中,涉及亲属、家属比例更是高达62%。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律处分条例》,首次明确将“家风建设”上升到**的高度,以负面清单模式进行倒逼,对不严格履行家风建设的党员领导干部予以**处理。因此,培育清廉家风,不仅是对廉洁政治的恪尽职守,更是对家庭圆满的最大保护。

  第三,好家风是滋养初心的“保鲜剂”。家风无言,润物无声。自中国共产党诞生以来,一代代共产党人为践行初心使命,始终秉承着勤俭齐家、廉洁自律的优良传统,为党员干部树立了价值典范、行为标杆。焦裕禄严格要求子女,教育孩子不准看“白戏”,并以此为契机,起草了《干部十不准》。谷文昌“亏待”女儿,让女儿做临时工十几年。杨善洲严格约束家人,严禁公车私用,连打“顺风车”也不行……谆谆家训、磊落家风,这些红色家风故事为我们树立了崇高的榜样,更展现了共产党人的鲜明本色。党员干部要在优良家风中汲取先进典型的精神力量,要努力推动全社会注重家风建设,激励子孙后代厚植家国情怀,努力成为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材。

  二要守公德,做清廉家庭的践行者。清代名臣张伯行有句名言,“一丝一粒,我之名节;一厘一毫,民之脂膏。宽一分,民受赐不止一分;取一文,我为人不值一文。”作为领导干部,手中或多或少都有一定的权力和资源,这是职务赋予的公权力。一旦获得这种权力,就要求我们一定要有正确的“权力观”,要知敬畏、知戒惧、知进退,坚决摒弃“有权不用枉做官”“有权不用过期作废”等错误思想,特别是面对家庭、面对亲友、面对社会的时候,更应该把握好公与私的界限,努力提升修养,克制私欲,把权力用在工作事业上,用在服务群众上,切不可因私废公、徇私妄为。

  一要提醒“枕边人”。周恩来总理曾将“一人做官、全家享福,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称为“特殊化的官僚主义”,予以

............试读结束............

查阅全文加微信3231169

如来写作网gw.rulaixiezuo.com(可搜索其他更多资料)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2311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ezuomuban.com/508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