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有个游戏,一人比划一人来猜,美曰其名“心有灵犀”。参与者,要么是夫妇二人,要么是兄弟、姐妹搭档,总之是互相比较熟悉的人,——这样才“心有灵犀”嘛!
但,即使如此知根知底的人来做这游戏,也不一定百分之百地猜对,对个百分之八十就算是好的;差的基本上都没脸下台了。
其原因,在于理解上出现偏差;而避免的方法,就是要猜的人去百分之百地领会别人的意思(或理解)——这就有点难度,即使在至亲至爱的人之间也是如此。
那么,甲比划给乙,乙理解(可能有偏差)后比划给丙,丙理解(可能有偏差)后比划给丁,最后让丁将理解的答案反馈给甲,答案偏差之大一定会令人(甲)大吃一惊!
由此,我想:春秋晚期的孔夫子所写的《论语》、《大学》、《孟子》等儒家经典,经汉朝时期大儒董仲舒解读,然后传至唐朝人去解读,然后让北宋大儒“二程”、南宋朱熹去继承、传扬,再经明清到现代,书中所传达的还是孔圣人的意思吗?不尽然。
也许,有人会说,你可以去读原著啊——但在读书过程中,总会受到后来解读人的影响,比如你的老师、你的父母等等。
由此可知,即使在所有愿意学习的学生之间,理解力强的人,其学习效率要高,反之,理解力差的人,其效率必然低下——因为理解错了嘛!
这与努力不努力无关,与天赋有关联。
当然,“勤能补拙”,理解差的人也能成功,只不过多辛苦点罢了。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2311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ezuomuban.com/5542.html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ezuomuban.com/55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