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对省低碳经济发展的问题及对策

关于对省低碳经济发展的问题及对策

    目前中国正处于“十四五规划”期间,*省实现2030年碳排放达峰的目标,完善循环经济产业链,落实绿色产业,降低碳排放强度等都是*省“十四五规划”中绿色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位于中国中部地区的*,近些年来经济得到了快速增长,但是产业结构、能源结构、环境问题等也在制约着*的发展。因此,低碳经济的发展已成为*省经济发展的主要引领力,如何转变传统生产发展方式,走资源、环境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是*省经济发展探索的重点。
    一、*省低碳经济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能源加工转换效率较低
    能源转换率是一个能考察能源加工设备、生产技术及管理制度的关键指标。它主要反映一段时间内,能源经过加工后,产出的产品数量与投入的原料数量的比率。随着加工设备的更新,技术水平的提高,*省的能源加工转换率也一直在增长,2016年是近些年的最高值,达到了75.03%。从1995年至今,能源加工转换率提升幅度不大,而且2016年之后不进反退,一路回落,到2020年为69.59%,相比1995的59.73%,仅增长16.5%。能源加工转换率主要有发电及供热效率、炼焦效率、炼油效率。纵观数据可以发现,虽然炼焦效率、炼油效率比率增长缓慢,但是到了2020年,它们的效率都在95%以上。反而是发电及供热效率较低,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到2018年才超过45%,至今仍然低于50%。因此想要提高*省的能源加工转换效率,影响最大也最见成效的应该是尽量提高发电及供热的效率(表1)。
    与中国整体的能源加工转换效率相比,2019年中国的能源加工转换总效率为73.3%,*省为69.75%,效率相对偏低。从1995年至今,*省增长速度比中国整体要快,不过还是达不到整体水平。同属于中原地区的*省,起点很低,1995总效率仅为38.73%。但是后来居上,2016年达到了74.8%,已超过了全国平均水平,之后继续提升,与*省相比,*省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表2)。
    (二)能源消耗较高
    从表3可以看出,*省近些年的能源消耗总量一直在增加。从2010年的1.8964亿吨标准煤,增加到2020年的2.2752亿吨标准煤,增幅为20%。人均生活用能从2010年的179.79万吨标准煤到2020年359.68万吨标准煤,增幅为100%。能源消耗总量持续增加,居民日常能源消耗量增长迅速。目前,*省正处于工业化全速发展时期,一方面,*省的支柱产业还是以制造业为主,资源消耗较多;另一方面,随着技术的发展,大量的高能耗电器步入了人们的生活,空调、冰箱等大功率电器方便了人们的生活,但也带来对高能耗需求的急剧增长。同时,大量温室气体被排放导致了环境的持续恶化,而高碳能源的消耗会增加温室气体的排放。
    因此,*省对能源的需求只增不减,这与低碳经济发展相矛盾。然而*省的主要发展产业就是工业,又是高能耗、高污染的主要领域。从表3可以看出,从2010—2020年,*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采矿业能源消耗量下降明显,制造业仍然消耗能源较多。*省这种资源型产业发展很难快速得到根本性的改变,主导产业层次较低,结构单一,导致*省不得不依靠传统产业来促进经济发展,难以突破经济增长的上限。如何在不影响工业经济发展的同时,促进低碳经济模式发展,低碳环保是必经之路。
    (三)产业结构不均衡
    产业结构层次较低。按照我国产业结构划分标准,第一产业包括农林牧副渔,能耗较低,但产值也相对较低。第二产业以工业为主,产值相对较高,能耗也比较高。第三产业是以服务业为主的其他产业,产值较高,能耗相对较低。根据低碳经济模式,发展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可以保持经济增长,同时,能源消耗也相对较少。第二产业能源消耗高,发展越快,碳排放越高,与低碳经济发展相矛盾。
    由此,实现产业低碳化,对低碳经济发展起重大作用。从统计年鉴数据来看,*省各产业比重近些年变化较多,第一产业由13.8%降到了9.75;第二产业由53.75降到了41.6%;第三产业由32.5%升到了48.7%。随着第一、第二产业比重下降,第三产业占比越来越大,*省的产业结构愈发合理。相比2010年,高能耗的第二产业比重下降了22%,而产值相对较高,能耗相对较低的第三产业比重提升了将近50%,这符合低碳经济发展的要求。不过相比全国,在2020年,第三产业比重已经达到了54.5%,占比在一半以上,更加低碳高效,*省产业结构还要继续优化调整。
工业产业结构能耗呈现“三高一低”的特点。*省的第二产业在产业结构中比重较大,其中化学加工、金属冶炼、电力供应等高能耗行业在工业中占比较大,占规模以上工业的35.8%。在2020年规模以上工业中,还是以传统行业为主导,冶金、建材等传统行业增加值占

............试读结束............

查阅全文加微信3231169

如来写作网gw.rulaixiezuo.com(可搜索其他更多资料)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2311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ezuomuban.com/593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