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春节我的甜
□孙凤山
有人说春节是365个日子共同邀来的,有人说春节是山峰般的思念压缩而来的,有人说春节是千家万户一齐喜庆来的,有人说春节是新春起步的号角,反正,不管怎么表述,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而我说春节是最能调动喜悦、发动欢乐、鼓动新生的大年,每一寸时光每一枚心跳都充满甜蜜。
我的春节我的甜,是贺春的甜。贺春是随着新年的钟声一起响亮的,也许是一个拜年的电话或视频,也许是一个祝福的短信抑或微博,也许是一个恭贺新禧的电子邮件抑或QQ、微信留言,也许是鞠躬抑或握手的新春致意,也许是拥抱抑或亲吻的道喜……这一切方式我都运用过,而且还会运用下去。反正,没有比诚挚的祝福更令人拥有新春伊始的甜蜜。走亲访友贺新春,还能享受到别有风味的美食: 阳春面条伸延着美好新年的希望,春卷炸出红火日子的香脆,鲤鱼清蒸出烂漫岁月的清香……当人们的胃口愈来愈大,餐桌愈来愈小的时候;当人们对食谱愈来愈挑剔,选择愈来愈少,当把目光扎根在乡村年糕的时候,围坐一圈的就不再是餐饮标准,而是吉利喜庆,反正,举杯致意的不是团圆就是彩头,此刻,年糕凝聚柔软的口味,辉映吉祥的兆头,甜蜜的是人们心头。庆贺新春,高跷踩出姑娘的爱情,龙灯串着小伙的激情,旱船划出小孩的纯情,麻将砌成老人的热情……春联彰显新春的气息和韵味,一幅是幸福和吉祥,一幅是祝福和祈盼。一年一轮回,虔诚地、默默地用“红”守卫祈盼和愿景,抬升着家庭的幸福和心灵的高度。祈求新年的安康和富庶,还有什么比拥有甜蜜和谐更令人心醉的呢?每一寸时光每一枚心跳都充满欢乐啊!
我的春节我的甜,是回乡的甜。自从大学毕业后,我几乎每年春节都回堪称圩乡旮旯的老家孙家村。我一嘴的普通话引起了乡亲们的注意:大多数人赞叹不已,表示必须走出偏僻圩乡旮旯才能有出息;有些人则表示理解,说只有讲普通话才能走遍天下;少数思想封闭的人则看不惯,说走出家乡就变“洋货”了,回家卖弄。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每当回老家祭祀,发现有“三多”:一是二层楼房多,二是外出打工的多,三是安装程控电话的多。新世纪初,每当我回家祭祀或过春节,发现有新的“三多”:一是三层楼房多,使用手机的多,讲普通话的多,但这些讲普通话的,基本上都是外出打工返乡的年轻人。他们返乡后还带动了家里人,尤其是其他年轻人都能讲上几句。我曾好奇地问过他们怎么讲起普通话。他们说,在外闯荡不讲普通话不好使,否则不好交流,事倍功半。他们坦言,讲普通话不是被“逼”出来的,就是自然而然“磨”出来的……前年应邀回故乡编纂家谱,我看见村口矗立着几幢楼房,煞是气派。走进大院才知道,是村里一个招商引资项目。68岁的广胜大叔,居然用比较标准的普通话与我寒暄,我大吃一惊!大叔仿佛看穿了我的心思,直截了当地告诉我:近几年实施乡村振兴,村上引进了好几家企业,在开拓市场和业务往来中,村上人都讲起普通话了!言语里,大叔透露出几分得意,就连布满皱纹的脸上,分明写满了自信,那种从未有过的自信。其实,江南偏僻圩乡讲起普通话的变迁,不正是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家乡,乃至祖国翻天覆地变化的一个缩影么?这样的春节、这样的回乡不甜么?
我的春节我的甜,是娱乐的甜。我非常愿意回乡过春节。春节期间乡下属于欢乐的海洋。在一阵紧似一阵的鞭炮声中,伴随着鼓乐的奏鸣,在龙珠的引导下,舞龙者手持龙具,跟着绣球做各种动作,不断地展示扭、挥、蹲、仰、跪、跃、翻、滚、跳、摇等多种姿势,充分展示龙的精、气、神、韵,庆祝旧年的丰收,祈求新年的安康和富庶,舞者的投入、观者的欢呼融为一体。我喜欢和亲戚们娱乐:扑克游戏在“上游”一帆风顺地开花,麻将“和”了一家人欢乐的组合……跟着红春联行进,留下一路新春的问候,融入新春灯谜的盛景,每一个悬挂的灯谜,牵动多少动人的故事,都能丈量旧年和新年的距离。在谜面和谜底之间游走,寻找透彻的人生,猜到一个谜底,这个时节便会成为自己的左邻右舍。含在内心密语的甜,唯有凤羽知情。有一种心跳叫同乐,有一种存在叫同喜,有一种起步叫春节,有一种娱乐叫甘甜。寒冷关不住喜庆欢乐,新春气氛从门外挤进来,也许还沉浸在春节联欢晚会里,也许团圆的欣喜还在酒杯里发酵,反正,守过旧年的尾巴,守过新年的牙尖,只需一碟新春贺词,便可小酌从新春甜蜜的光阴,还有什么比拥有甜蜜的和谐令人心醉的呢?
我的春节我的甜,是感恩的甜。春节不只是一个欢庆的名词,也是一个感恩的动词。在春节感恩,用一年的祝福,一年的呼唤,一年的祈祷,一年的渴望,擂响欢聚的鼓点,点点挥洒吉祥的印记。这里有最高的祝福,她是领袖的平民情怀;这里有最诚的问候,她是领导的节日情结;这里有最浓的关爱,她是社会的和谐氛围;这里有最大的帮助,她是无私的同志情谊;这里有最美的年画,她是传统的心灵装饰;这里有最佳的菜谱,她是精彩的生活标识;这里有最红的春联,她是纳福的美好向往;这里有最响的炮竹,她是吉庆的欢乐世界……学会感恩,把价值观移植到脚下,丈量365个果实的高度;学会用一身的热量接纳和谐社会的气象;学会感恩赐我骨血和姓氏、唤我一辈子乳名的父母;学会用语法、修辞和逻辑践行皇天厚土的嘱咐,有所感恩,那是365个甜。虽然孝敬弥漫在365个日子里,但春节的拜年毕竟压缩了最厚的情感。尊老爱老,是大写的传统美德,总让人心安,总让人向善。拜年去,在这喜庆的新春里,在这团圆的氛围中,我向长者鞠躬、向尊者弯腰、向师者敬礼。如果新春的门大开,还怕赢不来天高地阔的新年么?
我的春节我的甜,是“福”到的甜。踏进新春,是“福”追随着我们,还是我们伴随着“福”,反正从关于“福”字开始。看啊,门楣、壁柱、水缸、粮囤、衣柜等处张贴上红彤彤、喜盈盈的“福”字。“福”字点缀着年画、春联,吉祥、欢乐、幸福的新春佳节气氛便霎时浓郁起来。“福”字现在的解释通常是“幸福”,而在过去多指“福气”、“福运”。张贴年画、春联,表现欢乐吉庆气象;张贴“福”字,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是祈盼在新年里风调雨顺,丰衣足食,福满门庭,更是为了寄托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和美好未来的祝福。为了更形象地表达这种祈盼、向往和祝福,很多人还特意将“福”字倒过来贴,取其“福到了”的吉意,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过去,人们张贴“福”字,更多的是为了祈福,祈求新年有好东西吃、有新衣服穿。且看“福”字的组成,就可看出人们对幸福的理解,“福”字的左旁为示旁,表示祈求;右旁是一口田,意思是一口人十亩田,这就是福。
现在,我们张贴“福”字,更多的是对既有的幸福生活的肯定,祈福的内容已发生了质的变化。张贴“福”字,是发自内心深处的,是对国富民强、社会稳定的赞许,是对经济繁荣、和谐发展的感叹,是对物阜年丰、民心向上的称颂……“福”包括长寿、富裕、康宁、修德、善终五个方面。如今,我们祈求的确实是高品位的“福”,是三个文明的“福”!换句话说,在追求小康生活的和谐时代,人们祈福多为心灵,将“福”字制作得愈来愈精致可爱、形象生动,“福”字被精雕细刻得愈来愈光彩夺目、富丽堂皇。且看寿星、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等图案的“福”字,从不同的角度,将人们美好的愿望表达得淋漓尽致,将幸福生活烘托得更加红火亮堂。当然,真正的“福”还需我们不断地开拓进取,经济增长的曲线才会抬升新的高度,翻了身的土地才会呼唤新的粮仓,神奇的网络平台才会拓展新的商务市场,小康生活才会悄更加美好。我们的“福”真甜!
作者简介:孙凤山:安徽芜湖人,1994年加入中国作协。已在《人民日报》(作品版)等3290余家媒体发表作品,已获《人民文学》第二届“科学精神与中国精神”全国征文大赛一等奖等1290余项。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ezuomuban.com/62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