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然发现:“听课”跟“吃饭”有点相似
以下文章来源于付步雄的文字生活 ,作者付步雄
付步雄的文字生活.
发布教育感悟,书写教育人生。
生而为人,活在世上,吃饭是首要的事情。一辈子究竟要吃多少饭,除了算命先生在流年上标注的“饭禄”“酒禄”外,估计无人统计,也无法统计。
作为教师,行在江湖,听课是不可或缺的事情。做一辈子教师究竟要听多少节课,听了多少节课,这个也无法统计。
教书二十多年,吃了很多饭,听了很多课。忽然有一天,我发现:“听课”跟“吃饭”有点相似。
“推门听课”跟“不期而至”的尴尬相似。推门听课,顾名思义就是学校管理者事先没有跟授课老师约定,而扛着板凳直接推门而入听课,目的是考验授课者的教学常规以及常态教学水平。从管理者的角度看,这是督促老师上好常态课的一个妙招,但这种方式因出其不意往往使老师很尴尬,甚至抵触。
常规教学中,老师按照自己的节奏开展教学,优哉游哉走进教师,冷不丁发现领导进来听课。逐客令当然是不能下,但内心还是有点不情愿,只好硬着头皮尽力展示出自己的浑身解数。至于效果如何,那要看领导的评价。
领导借由推门听课的评价,往往是一段时间内的终结性评价。对于授课老师讲,有时候还真要看运气,如果精心准备了,课堂呈现效果好,那在领导心中的印象不错,反之,因各种主观和客观因素,印象自然不佳,甚至经常被领导拿来说事儿。
同样,大多数家庭按部就班上班、作息、饮食,忽然某一天午餐或晚餐时刻,正准备开吃的时候,忽然闯进一个客人。
随便吃?
将就一下?
饭菜够不够?
待客周不周?
这些都是主人需要考虑的问题。如果主人一向注重饮食,每餐都很丰盛很精致,那忽然造访的客人的评价当然高,反之,不但贬低你的生活品味,甚至还有待人接物的能力。
这种尴尬,类似不?
“全员授课”跟“轮流请客”的公平相似。校本教研中,很多学校会要求每个科组全员上课,或以学期为单位,或以学年以单位。这种方式很好,首先是公平,大家没有推诿的借口;其次是对不同梯级的教师都有触动,年长老师或在经验上有独到之处,年轻教师或在创新方面有突破;再者,对学校教育教学教研生态有利,人人亮剑,互相学习,形成浓厚的教研氛围。应该来说,只要认真对待,不同梯级的教师都能从中收到启发和刺激,有利于专业发展的精进,进而有利于教师整体素质的提升。
轮流请客也是这个道理,固定圈子内,大家轮流做东,菜系、菜品、环境或不尽相同,但人人都参与,人人都有以主人的身份出现,大家互不相欠,几杯美酒,相逢一笑,拉家常、发牢骚、吹吹水,既减压放松,又增进感情。一举几得,岂不快哉?
这种氛围,这种效果,相似不?
“受邀听课”跟“主动请客”的热忱相似。现实中,经常有好学的老师主动邀请领导或名优教师去听课,目的是为了诊断课堂、发现问题、提出改进意见。其态度值得点赞,其准备相当充分。这种听课,受邀者往往乐意为之,授课者也是心甘情愿。最终结果往往也能取得实质性的效果。
生活中,也有不乏主动请客的现象,不管出于什么目的,但最起码心意是诚的,准备是足的。如果不是“鸿门宴”,大家对宴请还是比较认同的。觥筹交错间,家长里短中,气氛必然融洽,情感自然升温。
不同的是,受邀听课,往往是在肯定中找茬,直接让人受益。主动请客,可不能找茬,不能对饭菜挑三拣四,否则将会没朋友。但,两者的主动性和热忱是相似的。
“听竞赛课”跟“厨艺比拼”的角逐相似。或校内,或区内,或更高的平台,都有优质课竞赛。竞赛课一般经过多轮磨课,力图把最好的一面展示出来。一般来讲,听课者以欣赏、学习、模仿的心态对待,期待能给人启发,能学习和借鉴到某方面的优点。因此,听课的时候也往往比较认真,很少有人打瞌睡。厨艺比拼则是使出浑身解数,拿出看家本领,从艺术的角度来品味和欣赏。这两者,都会评选出等级和颁奖。
那么,听课到底听的是什么?吃饭到底吃的是什么呢?这两者之间似乎也有相同和相通之处呢?
一般来讲,听课者会从课堂技术层面、教育教学理论层面、课堂文化等方面来观察。其实,现在老师听课,大多关注的是课堂技术,但我觉得听课最高层次是观察课堂文化。教学技术是课堂文化的显性表现,也足以反应一个人的教学价值和文化品质。这跟人们常说的“饭局,吃的不是饭而是局”有点类似,吃什么无关紧要,大家都已经远离了饥饿年代,但跟谁吃,气氛如何,情感如何,这个值得关注。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ezuomuban.com/75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