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谊是汉初洛阳才子,是一位杰出的思想家、文学家。他少有识见,颇富大略,行文承诸子之余绪,文章老辣持重,气势如江河奔腾而雄肆,条理如临阵迎敌而森严。惜锋芒过露,遭人嫉妒,书生救国,一腔赤诚,终因梁王堕马,抑郁而终。一代英才在夜空中划过一道灿烂的亮光。
《过秦论》(上)是他留给我们的一篇佳作,是他对秦朝之所以灭亡的历史经验总结,以此为汉初统治者提供借鉴。本文针对高中语文教材选入的《过秦论》注释做一增补说明,依据的底本是中华书局版新编诸子集成《新书校注》(阎振益、钟夏校注),并酌情下以己意。教材中的注释以【课本】表示,校注以【校注】表示,本人按语则以【本人按】标注。为简明起见,【课本】【校注】大多概括叙述,并非原文。原文请读者字形参考相关书籍。
【原文】
①秦孝公据函之固。
【课本】标注了具体地理位置。
【校注】指出:崤,他本作殽。
【本人按】《说文解字》无崤字,有殽字。殽,本为杂乱义。后写作淆。假借为表示山名,即嵚崟(qīn yín)山,即崤山。《说文通训定声》:殽,字亦变作崤。殽、崤古今字,同为肴声,变殳为山,这是汉字的表义类化现象。
②叩关而攻秦。
【课本】注叩为攻打。
【校注】引颜师古注,以为仰关是因为秦地势高,所以六国仰攻秦关。
【本人按】
攻城皆为仰攻,自不必曲为地势高低之说。叩为敲击义,可以引申出攻打。因叩仰古文字形相似,或为传写错误所致。似【课本】为合理。但是这样,叩关和攻秦就有意思上重复,在没有版本证据的情况下,【课本】还是应改叩为仰为好。
③争割地而赂秦。
【课本】无
【校注】是秦割让土地给韩、魏,来求和,不是九国割让土地给秦。此乃贾生饰言耳。
【本人按】这句话,是贾谊为说明九国外强中干,人心不齐,不堪一击的夸饰说法。在战国历史上,六国贿赂秦国土地的情况很少,大多数都是在战败的情况下发生的,属于被迫补偿,并非贿赂。可证苏洵《六国论》“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这个观点的片面。应该在【课本】注释中说明,否则容易造成误解。
④隳名城
【课本】无
【校注】引应劭:坏坚城,恐人复阻以害己也。
【本人按】名城,非为“坚城”,乃大城。所谓名山大川,大,自然有名。城,就是城墙。【课本】应径注为:高大的城墙。
⑤然后践华为城
【课本】拒守华山作为帝都的城墙。
【校注】引服虔:断华山为城。又引《释名·释姿容》:践,残也。使残坏也。
【本人按】【课本】全对。【校注】应加按语说明。
⑥而迁徙之徒也。
【课本】被征发的人。指陈涉被征发戍守渔阳。
【校注】无
【本人按】据《史记·陈涉世家》: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谪戍”是因为犯罪而被惩罚,去戍守边疆,这不是简单的徭役问题。秦法规定平民作为戍卒,服兵役需驻守边疆一年。但是“谪戍”是没有期限的。“失期,法皆斩”,秦法并无这样的规定,虽有处罚,但不至死罪。倒是对在兵役中逃跑的人,要处于腰斩之刑。因此,“迁徙之徒”似应注为:因犯罪而被征发长期戍守边疆的人。说明:本人对秦简及文献中的秦法并不熟悉,审慎地参考了网络资料做出以上说明。
⑦而倔起阡陌之中
【课本】倔起:兴起。
【校注】倔起作俛起。即俯仰。阡陌作什佰,指十人、百人之长。
【本人按】上文有“蹑足行伍之间”。什佰对应行伍,表示陈胜吴广的戍卒身份,并非农夫。所以阡陌(田间小路)不当。有人以为陈涉曾为人佣耕种地,就是农夫身份,但他当时并未发动起义。所以课本应改为什佰为好。
说明:【校注】第十页注释四十六:故锁兵器以象之。锁为销之误。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ezuomuban.com/82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