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课:深入推进“第二个结合”传承弘扬红色家训
同志们:
***总书记强调:“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红色家训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家训文化的升华,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结晶,是中国共产党政治文化的重要标识。弘扬红色家训,对于我们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意义重大。
一、开启中华优秀传统家训文脉传承新阶段
端蒙养、重家训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在家国同构的传统宗法社会中,家训是国法的重要支撑和补充,两者以儒家伦理道德为精神纽带,体现了德法共治的价值取向。家训一般只在家族内部传承、付诸实践,能够高度真实地反映国人内心深处的道德观和价值取向。优秀传统家训的主导精神是相对稳定和深入人心的,在中国历史上,它对于稳定社会秩序、保证社会正常运转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国内学界自20世纪初新文化运动开始,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对传统家训文化多持否定态度。新中国成立后的一段时间对家训的学理性研究多局限在文学、文字、训诂等方面。改革开放之后,各种古代著名家训受到社会各界青睐,被一再重印,大量发行。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高度重视家风家训的传承与弘扬,特别强调对于先人传承下来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中国传统家训并非“篇篇药石,言言龟鉴”,而是良莠并存、金沙相杂,必须有扬弃地予以继承以继承。
中华优秀传统家训文化是红色家训植根的文化沃土。优秀传统家训以“文”化“人”,以“德”齐“家”。儒家“三不朽”的价值取向深刻影响了古人的教育观念,修、齐、治、平是优秀传统家训所要实现的人格理想与社会理想。国、家、个人是互相依存、密不可分的。古往今来,前贤先烈拥有与国家民族命运休戚与共的情怀、以天下为己任的使命感,无不是因为受到了良好的家庭教育。“家法最正,相传最远”的《颜氏家训》将德育置于教育的首位,注重以德立身成人,强调“君子当守道崇德,蓄价待时,爵禄不登,信由天命”。而在修养品德与追求“富贵功名”的关系问题上,优秀传统家训普遍以修德存心为原则,为人生之根本。所谓“富贵功名,上者以道德享之;其次以功业当之;又其次以学问识见驾驭之。其下,不取辱则取祸”,强调靠高尚的道德享有富贵功名才是最好的,其次才是功业和学问,否则就会“德不配位”。这里所体现的精神追求优于物质追求的价值观,与孔子称赞颜回不为物欲所累的贤德以及孟子“修其天爵,而人爵从之”的观点是高度契合的。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中华优秀传统家训文化所蕴含的家国一体、尊礼贵和、重仁务实、革故鼎新等思想,宛若川流不息的江河,滋润着每个人的精神家园。时至今日,虽然传统的宗法制度早已不复存在,家庭(家族)结构也在悄然发生变化,但是,农耕文明伦理型文化独特的基因已经镌刻在中国人的思维观念、行为方式中。“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是中国人家庭教育的永恒主题,也是信念与目标。***总书记指出:“尊老爱幼、妻贤夫安,母慈子孝、兄友弟恭,耕读传家、勤俭持家,知书达礼、遵纪守法,家和万事兴等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铭记在中国人的心灵中,融入中国人的血脉中,是支撑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重要精神力量。”红色家训并非无根而生、横空而来,而是有其先导与基础的。中华优秀传统家训文化已经成为一种集体意识,这些文化基因在中国共产党人的身上,得到了进一步的熔铸与升华。红色家训是一种育人之法,更是一种治家、治国之道,能够帮助个体理顺与家庭、社会、国家的关系,将个体的价值取向与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结合起来,找准自身定位,进一步把稳信仰之舵,树立为祖国为人民赤诚奉献的坚定理想。
二、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
红色家训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结晶。100多年来,马克思主义深刻改变了中国,中国也极大丰富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人民革命与建设的历史进程中,将马克思主义先进理论与优秀传统家训文化相结合并用于家庭教育,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红色家训文化。
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只有植根本国、本民族历史文化沃土,马克思主义真理之树才能根深叶茂。中华优秀传统家训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ezuomuban.com/824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