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忌讽齐王纳谏原文及译,邹忌讽齐王纳谏原文及译文

邹忌讽齐王纳谏原文及译,邹忌讽齐王纳谏原文及译文

子路问事君。

子曰:“勿欺也,而犯之。”

子路问事君之道。孔子说:“不能隐瞒欺骗,必要时可以犯颜谏争。”

— 原典出处《论语 · 宪问篇第十四》

子路问的是什么问题?事君之道。好像很古老,其实子路的问题,也是今天的热门话题,古今都存在领导和被领导的关系。

转换成现代语言,子路问的是,如何向上管理?有什么可以遵循的法则?

孔子的回答是:勿欺可犯。

上章问君臣之道,孔子回答“君礼臣忠”,可见“忠”是臣事君之道。

不过“忠”这个字古今理解的差异很大。二千多年过去,现代人对“忠”的理解,大多已不是“忠”的本意。

“忠”是什么?尽己之谓忠。“忠”的对象不是别人,而是自己,是自己内心的价值观。

“忠”是一个会说话的字,上中下心,把心放在中间,不偏不倚,就是“忠”。我们现在说的“初心”,比较贴近“忠”的本义。

那“忠”的具体意思是什么呢?

勿欺可犯,这四个字可以看成对“忠”字的注解。

勿欺也,要诚实,是就是,不是就不是。文过饰非,花言巧语,都是“欺”。

容易做到吗?不容易。

如果是好事,“不欺”很容易。

如果是坏事,怎么说呢?如果做坏事的是领导,怎么说呢?

孔子的回答“可犯之”,必要的时候可以犯颜谏争。

勿欺可犯,就是事君之道,是对忠臣提出的要求。

邹忌讽齐王纳谏原文及译,邹忌讽齐王纳谏原文及译文

图片选自【蓁熙诗画】

历史上,谁是这样的忠臣呢?如,比干之于商纣,海瑞之于嘉靖。大家说,看来忠臣的结局都不好,孔子的话不能学啊。

忠臣也有结局好的,比如,魏征之于唐太宗包拯之于宋仁宗

唐太宗说:“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魏征没,朕亡一镜矣!”

宋仁宋说:“你只知道要官,你不知道如今的御史是包拯吗?”

忠臣有没有好的结局,还要看“君”是否贤明,是否能“使臣以礼”。

同样是犯颜谏争,也可以很有技巧。比如,邹忌讽齐王纳谏,触龙说赵太后,都是将自己作为主角,用讲故事的方式,对领导委婉地进行劝谏,引发思考,最终欣然纳谏,既保全了自己,也成全了君王的美名。

所以,“勿欺可犯”乃事君之道。道是原则不可变,可变的是行道的方式,可以更有艺术地去行道、去劝谏。

如果,真的碰到“望之不似人君”的领导,任何劝谏方式都不管用,怎么办呢?孔子说“以道事君,不可则止”,不能欺君也不能自欺,谏争没有效果,还可以选择离开。

坚持原则,讲究艺术。以道事君,不可则止。

圣人的教诲并没有问题,关键在于运用之妙。

参考阅读蓁熙品论语|(一一八)孔子论治道:君礼臣忠

邹忌讽齐王纳谏原文及译,邹忌讽齐王纳谏原文及译文

文章来源:

【蓁熙文化】微信公众号,敬请关注

更多内容也可搜索并关注:喜马拉雅、bilibili平台【蓁熙文化】

更多学习平台可搜索:小鹅通【蓁熙文化】

版权申明:

文中音视频作品及图片版权归【蓁熙文化】所有,未经正式许可或授权,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

............试读结束............

查阅全文加微信3231169

如来写作网gw.rulaixiezuo.com(可搜索其他更多资料)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2311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ezuomuban.com/84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