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孝宗时期,长江中下游地区发生了严重的旱灾。宰相王淮推荐朱熹为浙东提举,前往浙江救灾。此前,朱熹就曾在南康救灾得力,深得民心。当时南康军久旱不雨,十塘九涸,又遭遇严重的蝗灾,粮食因此绝收,大量饥民流落街头,随处可见。
朱熹在未请示孝宗皇帝的情况下,紧急截留了进贡粮米,又发动当地富户大贾筹措钱粮。经过一系列有效的赈灾措施,朱熹在较短的时间里汇集了足够的钱米,拯救了南康三县22万灾民,使他们安然度过灾荒。
由于在南康赈灾救灾中的突出表现,朱熹得到了朝野认同,更令宋孝宗十分感动。孝宗皇帝为此不惜捐弃与理学的分野,公开表扬嘉奖了朱熹,授予他直秘阁的头衔,树其为救灾典型。
其实,孝宗皇帝与朱子的分歧并不是爱民护民的具体政治,而是在思想主张上,两人有很大分歧。孝宗崇信佛学,对苏轼极为喜爱,因而极为排斥王安石,也不喜程颐程颢。他每次会见朱熹也都是十分敷衍。朱熹却好似没这回事一样,仍然坚持用正君心的道理教育帝王,搞得两人关系一直很尴尬。
此次朱熹在南康的表现令孝宗皇帝刮目相看,他本以为朱熹不过是个酸腐文人,只会空谈性命,没想到还能在地方官任上做得如此出色。南康救灾结束后,宋孝宗便考虑如何给朱熹一个更好的安排。朱熹此时任期已到,便卸任回家。
与此同时,浙东也发生了大规模的旱灾。宋孝宗认为朱熹可堪大用,便与宰相王淮商议,决定任命朱熹为浙东提举,前往救灾赈灾。
由于浙东旱情十分严重,朱熹接到诏书后不敢有丝毫怠慢,立刻单车赶赴行在,向孝宗皇帝汇报自己的救灾计划,并请朝廷拨款30万贯,用以前期赈济使用。然而,朱熹低估了浙东旱灾的顽固性,那里的灾情并不像南康那样简单,它不只是天灾,更是人祸。
浙东地区几乎所有官吏商贾都与朝廷有利益往来,盘根错节。在救灾中,他们不为饥民所动,不肯开仓放粮,造成愈演愈烈的灾情。甚至有官员借机敛财,随意加税,中饱私囊,使得浙东灾情更是雪上加霜。
朱熹到任后就发现,除了皇帝支持赈灾救灾,竟再无人声援自己。朱熹竟是以一己之力试图挽救浙江的天灾人祸,对抗有着深厚背景的整个浙江官场。宋孝宗时期,长江中下游地区发生了严重的旱灾。宰相王淮推荐朱熹为浙东提举,前往浙江救灾。此前,朱熹就曾在南康救灾得力,深得民心。当时南康军久旱不雨,十塘九涸,又遭遇严重的蝗灾,粮食因此绝收,大量饥民流落街头,随处可见。
朱熹在未请示孝宗皇帝的情况下,紧急截留了进贡粮米,又发动当地富户大贾筹措钱粮。经过一系列有效的赈灾措施,朱熹在较短的时间里汇集了足够的钱米,拯救了南康三县22万灾民,使他们安然度过灾荒。
由于在南康赈灾救灾中的突出表现,朱熹得到了朝野认同,更令宋孝宗十分感动。孝宗皇帝为此不惜捐弃与理学的分野,公开表扬嘉奖了朱熹,授予他直秘阁的头衔,树其为救灾典型。
其实,孝宗皇帝与朱子的分歧并不是爱民护民的具体政治,而是在思想主张上,两人有很大分歧。孝宗崇信佛学,对苏轼极为喜爱,因而极为排斥王安石,也不喜程颐程颢。他每次会见朱熹也都是十分敷衍。朱熹却好似没这回事一样,仍然坚持用正君心的道理教育帝王,搞得两人关系一直很尴尬。
此次朱熹在南康的表现令孝宗皇帝刮目相看,他本以为朱熹不过是个酸腐文人,只会空谈性命,没想到还能在地方官任上做的如此出色。南康救灾结束后,宋孝宗便考虑如何给朱熹一个更好的安排。朱熹此时任期已到,便卸任回家。
与此同时,浙东也发生了大规模的旱灾。宋孝宗认为朱熹可堪大用,便与宰相王淮商议,决定任命朱熹为浙东提举,前往救灾赈灾。
由于浙东旱情十分严重,朱熹接到诏书后不敢有丝毫怠慢,立刻单车赶赴行在,向孝宗皇帝汇报自己的救灾计划,并请朝廷拨款30万贯,用以前期赈济使用。然而,朱熹低估了浙东旱灾的顽固性,那里的灾情并不像南康那样简单,它不只是天灾,更是人祸。
浙东地区几乎所有官吏商贾都与朝廷有利益往来,盘根错节。在救灾中,他们不为饥民所动,不肯开仓放粮,造成愈演愈烈的灾情。甚至有官员借机敛财,随意加税,中饱私囊,使得浙东灾情更是雪上加霜。
朱熹到任后就发现,除了皇帝支持赈灾救灾,竟再无人声援自己。朱熹竟是以一己之力试图挽救浙江的天灾人祸,对抗有着深厚背景的整个浙江官场。
在浙东的短暂任期内,朱熹竭尽所能拯救百姓,力图使灾情的危害降到最低。他根据南康经验清点灾民数量,发现当地官员敷衍塞责,漏报灾民数达一半以上。朱熹因此重新核实,不肯漏掉一人,最终确定了八万多灾民,并就地筹措粮米对灾民进行赈济。灾民中还有不少老弱病残,朱熹为他们寻找安身之所,治疗疾病,并托专人对他们进行看护料理。同时,他又派人前往外地购粮,并请求朝廷加强赈灾力度,免除浙江税赋。
然而,朱熹赈灾还没完成,却已招来了闲言碎语。朱熹救助灾民的行为触及了不少富商巨贾的利益。他们痛恨这位只为百姓着想,对官吏富商毫无礼节的提举大人,因而开始编造谎言,诬陷朱熹。朱熹对此充耳不闻,他亲自巡视浙东,亲自在现场指挥救灾,亲自出面解决粮米问题。为了尽早地缓解灾情,救民于水火,朱熹早已顾不得那些流言蜚语了。(未完)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ezuomuban.com/9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