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
目 录
1.中共政协全国委员会机关党组:
为美丽中国建设贡献政协智慧和力量 1
2.中共中央统战部:
坚持以党的创新理论指导推动新时代统战工作高质量发展 7
3.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14
4.自然资源部:
抓好海洋资源开发保护为建设美丽中国提供蓝色动力 22
5.中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党组:
深入学习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狠抓落实推动高质量发展 29
6.国家发展改革委党组:
深刻把握总体要求和政策取向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 37
7.中共工业和信息化部党组:
坚决扛牢实现新型工业化这个关键任务 42
8.中共民政部党组:
以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助力中国式现代化 49
9.中共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党组:
持续优化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56
10.中共中国作家协会党组:
识古今之变展时代气象 63
11.金华市科技局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
构建高效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体系打造科技成果转化最优地 69
12.中共江西省统计局党组:
全省经济回升向好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 72
13.天津经开区党委:
筑牢思想根基凝聚奋进共识为天津经开区高质量发展赋能助力 77
14.中共政协辽宁省委员会党组:
聚焦中心工作 持续提升政协履职质效 79
15.国务院国资委党委:
以新担当新作为开创国资央企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83
16.大庆油田党委:
牢记总书记重大嘱托奋力建设世界一流现代化百年油田大庆油田党委…88
为美丽中国建设贡献政协智慧和力量
中共政协全国委员会机关党组
党的二十大对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出重大战略部署。2023年7月17日,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A总书记进一步系统部署以美丽中国建设全面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战略任务和重大举措。人民政协要认真学习领会A总书记有关重要讲话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发挥作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重要渠道和专门协商机构作用,聚焦生态文明建设重大问题,组织广大政协委员深入调查研究、充分协商讨论、加强民主监督、广泛凝聚共识,努力为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贡献政协智慧和力量。
一、深刻把握A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要义、精神实质和实践要求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A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高度,深刻把握生态文明建设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要地位和战略意义,大力推进生态文明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创造性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思路、重大原则、目标任务、建设路径等作出全面谋划,形成了A生态文明思想。A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的重要讲话,深刻回答了新时代新征程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A生态文明思想。A生态文明思想作为A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中国共产党不懈探索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升华和实践结晶,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相结合的重大成果,系统完整、逻辑严密、内涵丰富、博大精深,为推动美丽中国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深刻阐明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保证。A总书记强调:“建设美丽中国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目标,必须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A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加强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全面领导,始终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以前所未有的决心和力度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新时代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之所以能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根本在于有以A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在于有A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A生态文明思想科学指引。新征程上,要深刻领悟“两个
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切实把党中央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决策部署落到实处。
深刻阐明生态文明建设的宗旨要求。A总书记指出,“建设生态文明, 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强调“要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把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作为民生优先领域”,“要呵护好我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生态环境,为子孙后代计,为长远发展谋”。总书记的重要论述,充分体现了人民至上的深厚情怀和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对子孙后代负责的鲜明态度,生动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新征程上,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以解决损害人民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加快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人民幸福生活的增长点。
深刻阐明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理念。A总书记指出,“既要绿水青山, 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强调“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生态财富,又是社会财富、经济财富”,“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自然价值和增值自然资本,就是保护经济社会发展潜力和后劲”,“我们绝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的一时发展”。总书记的重要论述,反映了对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当前利益和长远发展、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的科学把握,指明了实现发展与保护协同共生的新路径。新征程上, 要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不断拓宽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路径,完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深刻阐明生态文明建设的系统观念。A总书记指出,“生态是统一的自然系统,是相互依存、紧密联系的有机链条。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 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林和草,这个生命共同体是人类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强调“生态环境治理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统筹考虑环境要素的复杂性、生态系统的完整性、自然地理单元的连续性、经济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总书记的重要论述,蕴含着一以贯之的系统观念,为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科学方法论。新征程上,要遵循生态文明建设的整体性、系统性、协同性及其内在规律,统筹考虑自然生态各要素,助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服务美丽中国建设。
深刻阐明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路径。A总书记指出,“生态环境问题归根结底是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问题”;强调“要加快推动发展方式绿色低碳转型,坚持把绿色低碳发展作为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治本之策,加快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厚植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底色”,“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总书记的重要论述, 既部署“过河”的任务,又指导解决“桥或船”的问题,体现了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统一。新征程上,要紧扣美丽中国建设的重点任务,积极助推绿色低碳循环经济发展,大力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生活方式,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深刻阐明生态文明建设的全球倡议。A总书记指出,“生态文明建设关乎人类未来,建设绿色家园是人类的共同梦想,保护生态环境、应对气候变化需要世界各国同舟共济、共同努力”;强调“要深度参与全球环境治理,增强我国在全球环境治理体系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积极引导国际秩序变革方向, 形成世界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解决方案”。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体现了大国大党领袖的天下情怀,宣示了一个负责任大国致力于全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宽广格局和历史担当。新征程上,要站在对人类文明负责的高度来思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问题,在不断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同时,积极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 与世界各国携手共建清洁美丽世界。
二、聚焦生态文明建设重大问题献计出力
全国政协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围绕有关重要问题积极开展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政协深入学习贯彻A生态文明思想和党中央有关决策部署,围绕“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的大气污染防治”、“加强草原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建立生态补偿机制中存在的问题和建议”等生态领域重要问题履职尽责。十四届全国政协深刻把握新征程上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形势新任务,找准履职方向和着力重点,深入调查研究、有效协商议政、开展民主监督、广泛凝聚共识,为推进美丽中国建设集思广益、凝心聚力。
认真学习贯彻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精神。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召开后, 全国政协党组和机关党组及时传达学习大会精神,深刻领会A总书记关于“四个重大转变”、“五个重大关系”、“六项重大任务”的重要论述,制定
《中共全国政协党组贯彻A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的重要讲话
和大会精神的意见》。报请党中央批准,以“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为主题加开一次专题议政性常委会会议,组织全国政协常委深入学习领会A生态文明思想,围绕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加快推动发展方式绿色低碳转型和能源革命、扎实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等深入协商议政、积极建言献策,提出许多高质量的意见和建议。全国政协机关党组积极协调、扎实推进,促进履职成果有效转化。
紧扣生态文明建设重要问题深入协商议政。十四届全国政协先后组织召开“推动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远程协商会、“加快建立新能源产业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双周协商座谈会、“强化战略性矿产资源安全保障”专家协商会等。主席会议有关成员就加强农村污水治理、建设美丽中国、推进新污染物治理、全面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加快推进国家水网建设等问题带队进行专题调研或牵头开展专项研究。组织召开“推进黄河流域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加强湿地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进一步完善绿色低碳金融标准和政策体系”、“完善环境公益诉讼制度”等重点提案办理协商会,形成了一批有分析、可操作的协商建言成果,多项意见和建议得到中央有关领导同志批示或被有关部委采纳。
充分发挥环境资源界委员履职担当的积极性主动性。全国政协环境资源界汇集了来自相关领域的85名委员。委员们坚持以学为先,通过参加A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座谈会、委员读书活动等方式,深入学习领会A生态文明思想以及党中央出台的一系列政策法规和制度文件,把握好履职方向和重点。包括环境资源界在内的广大政协委员积极履职,VX:3231169整理, 围绕生态环境保护问题提出提案700余件,报送社情民意信息1400余篇,为相关部门科学决策提供了有益参考。委员们还立足本职岗位,在各自所属的理论研究、科技研发、能源资源、工业制造等领域,带头落实生态环境保护和绿色低碳转型发展的责任,并积极参与委员履职“服务为民”活动,深入界别群众宣介形势政策,传播绿色发展理念。
三、立足新征程新任务,以高质量履职助力美丽中国建设
建设美丽中国任重而道远,需要统筹各领域资源、汇聚各方面力量。A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系统部署了新征程上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战略任务和重大举措,明确要求“各级政协要加大生态文明建设专题协商
和民主监督力度”。全国政协将认真贯彻落实A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发挥作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重要渠道和专门协商机构作用,以更高站位、更宽视野、更大力度,助力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把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落实在履职行动上、体现在工作成效中。
深化对A生态文明思想的学习研究。把A生态文明思想纳入机关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的重要内容,不断强化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使命担当。积极组织环境资源界等相关界别和相关专门委员会委员加强学习,进一步提升研究解决生态文明建设领域重大问题的能力水平。发挥人才荟萃、智力密集优势,助力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建设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组织机关干部职工深入学习领会A生态文明思想,增强服务政协委员履职的能力。深入推进绿色机关创建活动。
围绕美丽中国建设重要问题持续议政建言。加大统筹协调力度,在制定年度协商计划、开展有关履职活动时安排谋划好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相关议题,引导委员聚焦如何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在绿色转型中推动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如何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如何统筹好耕地保护和荒漠化防治、切实抓好盐碱地综合改造利用等深层次矛盾和重点难点问题,通过视察、考察、调研、协商会议和专题研究等方式深化研究,不断增强研究分析的穿透力,拓展协商议政的纵深度,提出更有分量的意见和建议。
紧扣党中央重大部署开展民主监督。围绕贯彻落实A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的重要部署,结合“十四五”规划重大部署落实情况,组织协调委员聚焦加快推动发展方式绿色低碳转型、生态保护和修复、长江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等重点问题开展民主监督。坚持协商式监督定位,综合运用协商会议监督、调研监督、提案监督等方式,把民主监督同反映社情民意信息等经常性履职结合起来,做到情况真实准确、立论有理有据、建议具体可行。把握好协商式监督的时、度、效,使民主监督的过程真正变成及时反映情况、深入研究问题、共同推动工作的过程。
广泛凝聚建设美丽中国共识。运用好全国政协宣传平台等载体,组织委员面向界别群众和社会大众,宣介好我国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 讲好各地区各部门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生动故事,面向国际社会讲好我国为全球生态环境治理、应对气候变化作出的重要贡献。发挥政协委员专业优势和社
会影响力,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科普教育,在青少年中播撒爱护自然、保护环境的种子。鼓励支持广大政协委员找准服务生态文明建设的切入点、结合点,在奋力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新征程上展现新担当。
坚持以党的创新理论指导推动新时代统战工作高质量发展
中共中央统战部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A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从全局和战略高度谋划和推进统一战线工作,开创了新时代统战工作新局面。A总书记以历史与现实相贯通、国内与国际相关联、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宏阔视野,围绕加强和改进统一战线工作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作出一系列重要部署,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在实践中形成了A总书记关于做好新时代党的统一战线工作的重要思想。这一重要思想是A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的统一战线百年发展史的智慧结晶和新时代统战工作实践的理论升华,是推动新时代统战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强大思想武器,必须全面学习领会、认真贯彻落实。
一、A总书记关于做好新时代党的统一战线工作的重要思想以一系列重大原创性成果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统一战线理论
2022年7月,党中央召开中央统战工作会议,A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这次会议最重要的理论成果,就是集中阐释了A总书记关于做好新时代党的统一战线工作的重要思想,概括为“十二个必须”,即必须充分发挥统一战线的重要法宝作用,必须解决好人心和力量问题,必须正确处理一致性和多样性关系,必须坚持好发展好完善好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必须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党的民族工作主线,必须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必须做好党外知识分子和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统战工作,必须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必须发挥港澳台和海外统战工作争取人心的作用, 必须加强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必须把握做好统战工作的规律,必须加强党对统战工作的全面领导。“十二个必须”是一个逻辑严密、内在统一的有机整体,是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既站在“两个大局”的高度明确了统一战线在党和国家事业中的重要地位、本质要求和基本方针,又从新时代统一战线的总目标出发,明确了统一战线各领域工作的任务和重点,谱写了马克思主义统一战线理论发展新篇章。
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统一战线理论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科学回答新时代统一战线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两个结合”是我们党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得出的规律性认识,是我们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根本途径。特别是在“第二个结合”上,中华优秀传统文
化作为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其中蕴含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思想内容,与马克思主义相融相通。A总书记关于做好新时代党的统一战线工作的重要思想坚守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是“两个结合”的重大成果。比如,继承和发展中华文明“德政”、“仁政”的思想主张,强调统战工作的本质要求是大团结大联合,解决的就是人心和力量问题;继承和发展中华文明“兼容并包、求同存异”的政治智慧,强调牢牢把握大团结大联合的主题,坚持一致性和多样性统一,找到最大公约数,画出最大同心圆;继承和发展中华文明的天下共治理念和“共和”、“商量”的施政传统,强调坚持好发展好完善好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努力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建设提高到新水平;继承和发展中华文明“六合同风,九州共贯”的大一统思想,顺应向内凝聚、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发展大趋势,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继承和发展中华文明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改革创新精神,强调构建亲清统一的新型政商关系,做好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工作,强化共同奋斗的政治引领;继承和发展中华文明海纳百川、厚德载物的博大胸怀,强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海内外中华儿女共同的梦,要完善大统战工作格局,动员全体中华儿女围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一起来想、一起来干,等等。这一重要思想创造性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核心价值理念运用到统战工作之中,推动马克思主义统一战线理论中国化时代化实现了新发展、开辟了新境界。
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突出强调统一战线凝聚人心、汇聚力量的强大法宝作用。在我国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我们党先后建立了国民革命联合战线、工农民主统一战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人民民主统一战线、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尽管统一战线在不同时期担负的历史任务有所不同,团结联合的范围对象有所变化,采取的政策策略也有所区别,但大团结大联合的本质要求始终没有变,凝聚人心、汇聚力量的法宝作用始终没有变。进入新时代,我们面临错综复杂的外部环境和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的新形势,党中央强调必须把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为最大的政治,必须把坚持高质量发展作为新时代的硬道理,擘画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统一战线作为党的总路线总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党的中心任务和世情国情的发展变化,
担负着更重要的使命。特别是统一战线处在反分裂反渗透斗争的前沿阵地,在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上的作用更加重要,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上的作用更加重要,在增强党的阶级基础、扩大党的群众基础上的作用更加重要。A总书记鲜明指出,党所处的历史方位、所面临的内外形势、所肩负的使命任务发生了某些重大变化,越是变化大,越是要把统一战线发展好、把统战工作开展好,强调统一战线是党克敌制胜、执政兴国的重要法宝,是团结海内外全体中华儿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法宝。A总书记关于做好新时代党的统一战线工作的重要思想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中应运而生、顺势而成,联系微信3231169 9, 深刻回答了新时代为什么需要统一战线、需要什么样的统一战线、怎样做好新时代统一战线工作等重大问题,为新时代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指明了前进方向、确立了行动指南。
准确把握新时代爱国统一战线的历史方位,以全新视野深化对统一战线和统战工作的规律性认识。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了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统一战线发展成为新时代爱国统一战线。新时代的统战工作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新的任务要求,需要把握大势、承前启后、与时俱进。A总书记突出强调“做好新形势下统战工作,必须掌握规律、坚持原则、讲究方法”,强调要处理好固守圆心和扩大共识、潜绩和显绩、原则性和灵活性、团结和斗争“四对关系”。这些重要论述既讲“两点论”又讲“重点论”,既讲矛盾的普遍性又讲矛盾的特殊性,体现了战略与策略的有机结合,充满了对立统一的辩证法, 具有很强的思想性、针对性,为新时代统战工作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方法论指导。比如潜绩和显绩的关系,统战工作是做人心的工作,是有看得见的显绩,但更多的是打基础、利长远的潜绩,很难进行量化评估,不是说短时间就会发生很明显的变化。我们既要充分认识统战工作“等不得”的紧迫感,做到只争朝夕、把握当下,又要对统战工作“急不得”有清醒认识,保持战略定力和历史耐心, 做到持之以恒、久久为功。A总书记关于做好新时代党的统一战线工作的重要思想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深刻洞察新时代统一战线面临的时与势、肩负的使命任务、内部结构的发展变化,谋长远之策、行固本之举,不断解决统战领域深层次的矛盾问题,标志着我们党对统一战线和统战工作的规律性认识达到新高度。
二、A总书记关于做好新时代党的统一战线工作的重要思想指导新时代党的统战工作取得历史性成就
先进的思想文化一旦被群众掌握,就会转化为强大的物质力量。A总书记关于做好新时代党的统一战线工作的重要思想是在直面和解决新时代统战工作重点难点问题、科学总结新时代统战工作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体现出深刻的历史洞察力、强大的实践指导力。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A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A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A总书记关于做好新时代党的统一战线工作的重要思想的科学指引下,新时代统战工作取得历史性成就,统一战线呈现出团结、奋进、开拓、活跃的良好局面,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作出新的贡献。
加强党对统战工作的全面领导,统战工作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水平进一步提升。党中央召开中央统战工作会议、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全国宗教工作会议、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中央西藏工作座谈会等一系列重要会议,颁布《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中国共产党政治协商工作条例》等一系列重要法规文件。从党中央到省市县各级党委,都成立了统一战线工作领导小组, 与统战工作任务密切相关的党政部门和人民团体纳入成员单位。推动党委(党组)落实统战工作责任制,增强统战工作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党委统一领导、统战部牵头协调、有关方面各负其责的大统战工作格局初步形成。
坚持好发展好完善好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建设不断加强。党的十八大以来截至2023年底,党中央召开或委托有关部门召开政党协商会议201次,其中A总书记亲自主持和出席的达48次,就一些全局性战略性问题充分听取党外人士意见。各民主党派中央、无党派人士围绕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深入考察调研、积极建言献策,为促进科学决策、民主决策发挥重要作用。受中共中央委托,各民主党派中央、无党派人士先后开展脱贫攻坚、长江生态环境保护等专项民主监督,开辟了多党合作服务党和国家中心工作的新领域,开创了彰显我国新型政党制度优势的新实践。支持各民主党派深入开展“凝心铸魂强根基、团结奋进新征程”主题教育,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建设,使新时代多党合作展现出勃勃生机。
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 的生动局面更加巩固。深入学习贯彻A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主线和民族地
区各项工作的主线,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坚持依法治理民族事务,加强民族地区和民族工作干部队伍建设。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治藏方略,加强抓稳定和促发展两方面工作的统筹结合,把依法治疆、团结稳疆、文化润疆、富民兴疆、长期建疆各项工作做深做细做实;推动藏传佛教界内部管理规范化、制度化、现代化,深入开展反分裂斗争,有力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各民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我国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迈出新步伐。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坚持我国宗教的中国化方向,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贯彻落实《宗教事务条例》,进一步完善宗教工作政策法规体系,按照“保护合法、制止非法、遏制极端、抵御渗透、打击犯罪” 的原则,着力解决宗教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按照“政治上靠得住、宗教上有造诣、品德上能服众、关键时起作用”要求,加大宗教人才培养力度,自觉抵御境外利用宗教进行的渗透,宗教关系日益健康和谐。
加强对党外知识分子和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的思想政治引领,组织动员更加有力、发挥作用更加有效。在党外知识分子中开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弘扬爱国奋斗精神、建功立业新时代,学党史、跟党走等主题教育,加强政治引领、价值观引领、事业引领。在新的社会阶层人士中开展“凝聚新力量·筑梦新时代”系列主题教育活动,研究制定重点群体统战工作政策文件,进一步完善政策保障。持续加强实践创新基地建设,引导新的社会阶层人士不断巩固与党同心、团结奋进的思想政治基础。
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民营经济统战工作进一步加强。贯彻落实《关于加强新时代民营经济统战工作的意见》,加强思想引导和相关政策法规的宣传解读,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帮助民营经济人士把握发展大势、稳定发展预期、坚定发展信心。评选表彰优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积极推动构建亲清统一的新型政商关系,深入推进工商联改革和建设,充分发挥工商联在民营经济人士思想政治建设中的引导作用, 引导民营经济人士爱国敬业、守法经营、创业创新、回报社会,在助力共同富裕的伟大实践中受教育、作贡献。
做好港澳台和海外争取人心工作,凝聚侨心侨力,海内外中华儿女大团结
不断加强。坚定不移贯彻“一国两制”方针,坚定不移落实“爱国者治港”、“爱国者治澳”原则,持续发展壮大爱国爱港爱澳力量,增强港澳同胞的爱国精神,加强港澳代表人士队伍建设,深入开展各类爱国团体工作,形成更广泛的国内外支持“一国两制”的统一战线。始终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坚持“九二共识”政治基础,深化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发展,广泛团结海内外台湾同胞,稳步推进反“独”促统工作,厚植支持和追求国家统一的民意基础。坚持凝聚侨心、汇集侨智、发挥侨力、维护侨益,加强华侨权益保护,引导海外侨胞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广泛团结海外侨胞致力于国家现代化建设。
三、切实将A总书记关于做好新时代党的统一战线工作的重要思想转化为推动新时代统战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
“为学之实,固在践履。”贯彻落实A总书记关于做好新时代党的统一战线工作的重要思想,关键是把学和做结合起来、知和行统一起来,在增共识、聚人心、促团结上见实效,着力推动新时代统战工作高质量发展。
从A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整体中理解把握这一重要思想, 进一步增强学习贯彻的思想自觉。A总书记关于做好新时代党的统一战线工作的重要思想与A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其他方面重要思想、重要论述是密不可分、相互贯通的有机整体。必须对党的创新理论做到整体把握、融会贯通,特别是深入理解和把握A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方法论和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切实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真正做到在学思践悟中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坚决做到“两个维护”,不断巩固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政治基础。
从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理解把握这一重要思想,进一步增强学习贯彻的政治自觉。统战工作是党的政治工作,政治性、政策性很强。学习贯彻好A总书记关于做好新时代党的统一战线工作的重要思想,首先是要增强政治敏锐性,善于从政治上分析形势的发展变化和趋势, 谋划重大战略、制定重大政策、部署重大任务和处理解决矛盾问题,都要把准政治方向、落实政治要求。特别是要提高政治站位,坚持和加强党对统战工作的全面领导特别是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认真落实统战工作责任制,引导统一战线广大成员紧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这个最大的政治、高质量发展这个新时代的硬道理履职尽责、发挥优势,努力为完成党的二十大提出的各项决策部署、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广泛凝心聚力。
从贯彻落实中央统战工作会议精神、做好新时代统战工作实践中理解把握这一重要思想,进一步增强学习贯彻的行动自觉。A总书记关于做好新时代党的统一战线工作的重要思想是不断展开的、开放式的科学理论体系,随着实践深入丰富发展,需要我们不断在深化内化转化上持续用力。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突出问题导向、实践导向、结果导向,深入开展新时代统一战线重大理论问题和各领域重点难点热点问题的调查研究,树立统战思维,增强统战意识,善于运用统战资源和统战方法,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 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不断推进新时代统战工作高质量发展,推动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落地落实。
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2023年12月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传达学习了A总书记关于做好“三农”工作的重要指示。总书记指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不懈夯实农业基础,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要“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循序渐进、久久为功,集中力量抓好办成一批群众可感可及的实事”。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全局高度,阐明了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战略要求和主攻方向,为做好新时代新征程“三农”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做好“三农”工作,必须深入贯彻落实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锚定建设农业强国目标,把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作为新时代新征程“三农” 工作的总抓手,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为引领,找准切入点和突破口, 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不断取得实质性进展、阶段性成果,以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更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一、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引领乡村全面振兴
A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千万工程”,经过20多年持续努力,不仅深刻改变了浙江农村的整体面貌,更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作出了先行探索和示范引路。“千万工程”是学习贯彻A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深悟透A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最生动最鲜活的案例教材。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为引领,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具有深厚的实践支撑和深远的战略意义。
“千万工程”创造了整省全域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成功样本。“千万工程” 最早从整治农村环境、解决农民群众反映最强烈的环境“脏乱差”问题入手, 由点及面,不断扩容建设。从“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引领起步,到“千村精品、万村美丽”深化提升,再到“千村引领、万村振兴”迭代升级,“千万工程”的范围不断拓展、内涵不断丰富,已经成为涵盖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在内的一项系统性工程。20多年来,浙江省把“千万工程”作为“三农”工作的主抓手、推动山乡巨变的总引擎,持之以恒、久久为功,实现了浙江乡村由“脏乱差”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精彩蝶变。“千万工程”经验,生动诠释和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乡村、怎样建设乡村这一历史性课题,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了实践样本。
“千万工程”经验具有普遍的借鉴意义和旺盛的实践活力。浙江省在推进
“千万工程”过程中,形成了一套系统成熟、行之有效的发展理念、工作方法和推进机制。比如,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稳扎稳打、久久为功;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从农民群众期盼中找准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系统观念,统筹推进城乡发展和建设;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培育壮大乡村富民产业;坚持党建引领、大抓基层,不断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等等。乡村振兴各方面工作都能从中找到相对应的可学可鉴的实践参考。同时也要看到,浙江省推进“千万工程”经历了不同阶段,不同的市县也有不同的基础和条件,但贯穿其中的理念、思路和方法是相通的。不管是东部还是中西部,不管是发达地区还是相对欠发达地区,都可以借鉴“千万工程”经验,找到适合自身发展振兴的路子。
“千万工程”经验的灵魂和精髓在于蕴含其中的理念方法。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不是要原封不动照抄照搬浙江某个点上的具体做法,更不能脱离实际搞一窝蜂,关键是学深悟透“千万工程”经验蕴含的理念方法,因地制宜转化运用到乡村振兴全过程各领域。要把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作为深入贯彻落实A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的实践载体,紧密结合各地发展阶段、发展条件等客观实际,创造性开展工作,从农民群众反映强烈的实际问题出发,进一步明确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抓什么、怎么抓,不断提高工作实绩实效。这也是检验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成效最根本最重要的衡量标准。
二、深刻把握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主攻方向和重点任务
贯彻落实A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精神,按照中央农村工作会议部署,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工作重点,可以概括为“两个确保、三个提升、两个强化”。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2023年,我国粮食产量再创历史新高,连续9年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发挥了安民心、稳大局的“压舱石”作用。图为2023年10月31日拍摄的广西柳城县古砦仫佬族乡云峰村稻田景色。新华社发黎寒池/摄
(一)“两个确保”: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
确保国家粮食安全。2023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我们战胜了黄淮罕见“烂场雨”、东北华北局地严重洪涝、西北局部干旱等较为严重的灾害影响,实现了农业丰产丰收。粮食总产量达到13908.2亿斤,再创历史新高, 连续9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发挥了安民心、稳大局的“压舱石”作用。面对今后各种风险挑战和不确定性,必须始终把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
供给摆在首要位置,确保14亿多人的饭碗端得更稳更牢。
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稳定并完善种粮农民补贴,继续扩大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政策实施范围,探索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深化多渠道产销协作,更好调动农民种粮、地方抓粮这两个积极性,确保粮食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
主攻大面积单产提升。我国耕地资源稀缺,扩大耕作面积的空间有限,潜力主要在单产提升,这方面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有不少差距。要把粮食增产的重心放到大面积提高单产上,集成推广良田良种良机良法,推动粮食单产和产能迈上新台阶。
加强耕地保护和建设。这是确保粮食安全的命根子,要在健全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制度体系上狠下功夫。坚决整治乱占、破坏耕地违法行为,改革完善耕地占补平衡制度,牢牢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优先把东北黑土地区、平原地区、具备水利灌溉条件地区的耕地建成高标准农田,加大建设投入和管护力度,适当提高中央和省级投资补助水平,确保建一块成一块。
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趋势,立足大国小农的基本国情农情,支持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把分散小农户与统一大市场联结起来,在农村人口老龄化背景下解决好“谁来种地” 问题。
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除了用好传统耕地资源外,还要拓展利用森林、草原、江河湖海等资源,农林牧渔并举,多途径开发食物来源,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让全国人民吃得饱、吃得好、吃得健康。
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当前,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总体形势是好的, 没有出现整村整乡返贫现象,脱贫地区农民收入保持较快增长。但返贫致贫风险始终客观存在,必须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持续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
强化监测帮扶。继续压紧压实防止返贫工作责任,进一步提升防止返贫监测精准性、帮扶实效性,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对存在高额医疗费用负担的,及时落实医疗保障和救助政策;对存在因灾返贫风险的,可先行落实帮扶措施,及时消除返贫风险。抓紧研究推动防止返贫帮扶政策和农村低收入人口常态化帮扶政策衔接并轨。
强化产业帮扶。做好帮扶产业分类指导,加快补上技术、设施、营销等短
板,强化产业帮扶资金项目绩效管理,推动产业提质增效、可持续发展,让留在当地的脱贫人口有稳定的产业支撑。
强化就业帮扶。实施防止返贫就业攻坚行动,发挥好东西部劳务协作、就业帮扶车间、公益岗位等作用,稳定脱贫劳动力就业规模,让有劳动能力的脱贫人口有稳定的就业岗位。
强化内生动力。帮扶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不能光靠“输血”,重在增强“造血”能力,更多依靠自己努力富裕起来。要落实对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易地搬迁集中安置区等重点地区的财政、金融、土地、人才等支持政策,努力在改善发展条件、提升发展能力上下功夫,推动建立欠发达地区常态化帮扶机制。
(二)“三个提升”: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提升乡村建设水平,提升乡村治理水平
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这些年,各地在发展乡村产业方面下了很大功夫,已经有了一定基础,但规模小、主体弱、链条短、同质化等问题仍然较为突出。抓好乡村产业,关键是把“土特产”三个字琢磨透,坚持产业兴农、质量兴农、绿色兴农,把农业建成现代化大产业。
促进产业融合。充分挖掘农业多种功能、乡村多元价值,推动农产品加工业优化升级,高质量发展农村流通,大力培育新产业新业态,加快构建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并举、产加销贯通、农文旅融合的现代乡村产业体系,打造乡村经济新的增长极。
建好平台载体。统筹抓好现代农业产业园、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农业产业强镇等各类平台载体建设,集成政策、集合要素、集中服务,充分发挥其辐射带动作用,着重提高区域内产业集聚发展能力,通过平台载体提档升级促进产业提质增效。
完善利益联结。发展乡村产业根本要让农民增收致富,不能富了老板、穷了老乡。要强化产业发展联农带农,促进企业和农户在产业链上优势互补、分工合作,把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涉农企业扶持政策与带动农户增收挂钩,让广大农民更多参与产业发展、分享增值收益。加强资本下乡全过程监管,有效防范和纠正投资经营中的不当行为。
提升乡村建设水平。乡村建设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内容。这些年, 乡村建设取得重要进展,但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欠账还很多。要围绕“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的目标,从各地实际和农民需求出发,抓住普及普
惠的事,干一件成一件,不断提高乡村基础设施完备度、公共服务便利度、人居环境舒适度。
加强乡村规划引领。重点是适应乡村人口变化趋势,优化村庄布局、产业结构、公共服务配置,避免在空心村无效投入、造成浪费。编制村庄规划要注重实效性、可操作性和执行约束力,确保真正有需要、能落地、真管用,不能为编而编,防止规划变成“纸上画画、墙上挂挂”。
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补短板。坚持问题导向,统筹推进农村水、电、路、气、房、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教育、医疗、养老等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先解决“有没有”的问题,再解决“好不好”的问题。乡村建设要注意保护传统村落和乡村特色风貌,不能盲目照搬城镇建设的模式,把乡风乡韵搞没了。
深入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把改善人居环境与发展生产、富裕农民结合起来,因地制宜推进生活污水垃圾治理和农村改厕,完善农民参与和长效管护机制。
加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持续打好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攻坚战,一体化推进乡村生态保护修复,推动乡村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不断擦亮乡村绿色本底。
促进县域城乡融合发展。现阶段,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仍是大趋势,要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把县域作为城乡融合的重要切入点,提升县城综合承载能力和治理能力,促进县乡村功能衔接互补、资源要素优化配置。
提升乡村治理水平。治理有效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必须坚持党建引领、大抓基层鲜明导向,深入推进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不断提高乡村善治水平。
强支部。强化县级党委抓乡促村责任,建好建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村级组织体系。加强村干部队伍建设,健全选育管用机制,优化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选派管理。健全基层职责清单和事务清单,持续为基层减负赋能,推动解决“小马拉大车”等基层治理问题。只有农村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引领力凝聚力提高了,我们党的群众基础和执政根基才能更加坚实,农村改革发展稳定才更有保证。
抓治理。健全党组织领导下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强化县乡村三级治理体系功能,推动治理重心下移、资源下沉。围绕提升治理效
能,进一步完善推广积分制、清单制、数字化、接诉即办等务实管用的治理方式。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完善矛盾纠纷源头预防、排查预警、多元化解机制,把矛盾纠纷尽可能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
树新风。改进创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推动城市优质文化向乡村延伸覆盖, 加强乡村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增加有效服务供给。坚持疏堵结合、标本兼治,创新移风易俗抓手载体,发挥村民自治作用,强化村规民约激励约束功能,持续推进高额彩礼、大操大办、散埋乱葬等突出问题综合治理。
(三)“两个强化”:强化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强化农民增收举措
强化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乡村振兴靠什么?归根结底要靠创新驱动。要协同推进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激发农村各类要素潜能和主体活力,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注入强劲动力。
强化农业科技支撑。加大核心技术攻关力度,完善联合研发和应用协作机制,加快推进种业振兴行动,提高农机装备研发制造推广应用水平。围绕提升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整体效能,优化农业科技创新战略布局,支持重大创新平台建设,解决各自为战、低水平重复、转化率不高等突出问题。加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条件建设,VX:3231169整理,强化公益性服务功能,打通科技进村入户“最后一公里”。
强化农村改革创新。启动实施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整省试点, 稳慎推进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促进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健康发展。持续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农垦改革和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等。在坚守底线前提下,鼓励各地实践探索和制度创新, 强化改革举措集成增效,激发乡村振兴动力活力。
强化农民增收举措。近年来,农民收入总体上保持持续较快增长,城乡居民收入比逐步缩小。但要看到,支撑农民增收的工资性收入和家庭经营性收入“两大动力”同步减弱,农民增收面临不少挑战。必须紧紧围绕增加农民收入这个“三农”工作的中心任务,拓宽农民增收渠道,让农民的腰包越来越鼓。
稳定农民外出务工收入。工资性收入是农民收入的大头,2022年占比达41.96%。要加强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健全跨区域信息共享和有组织劳务输出机制,培育壮大劳务品牌,在重点工程项目和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积极推广以工代赈方式,促进农村劳动力就业增收。
挖掘产业经营增收潜力。家庭经营净收入占农民收入的34.63%,其中超过
60%来自农业经营收入。要实施农民增收促进行动,支持农户发展特色种养、手工作坊、林下经济等家庭经营项目,持续壮大乡村富民产业,促进产业经营增收。
拓展转移性收入。转移性收入占农民收入的20.88%。要持续加大惠农富农政策力度,聚焦农村低收入人口,进一步加大帮扶支持力度,逐步提高农村社会保障水平。
赋予农民更加充分的财产权益。财产净收入仅占农民收入的2.53%,这方面增长空间还比较大。要鼓励通过出租、合作开发、入股经营等方式,进一步盘活利用农村资源资产,多措并举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
三、确保党中央关于“三农”工作的决策部署落地见效
在2023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A总书记专门强调了抓落实问题,提出要不折不扣抓落实、雷厉风行抓落实、求真务实抓落实、敢作善为抓落实。党中央关于2024年“三农”工作的部署要求已经明确,关键是铆足干劲、真抓实干,以钉钉子精神狠抓各项任务落实落地,确保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见行动、见实效。
全面落实乡村振兴责任制。乡村振兴是一项历史性任务和系统性工程,必须动员更多力量、用更大的力度来推进。《乡村振兴责任制实施办法》细化明确了乡村振兴的部门责任和地方责任,要以责任落实推动工作落实、政策落实。要落实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责任,推动各级党政“一把手”把责任真正扛在肩上、抓在手上,特别是发挥县委书记“一线总指挥”作用,明确主攻方向,扎实组织推动。落实部门推进乡村振兴责任,推动各有关部门结合部门职责任务, 加大对“三农”工作支持力度,强化部门协同配合,形成强大工作合力。发挥督查考核“指挥棒”作用,既要突出实绩实效,减轻基层迎检迎考负担,又要通过督查考核推动真抓实干、补齐短板,及时纠正工作偏差。
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我国各地农村情况千差万别,往往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自然条件、风土人情、发展水平、工作基础各不相同。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不可能一把尺子量到底、一个模式包打天下,必须坚持从各地实际出发,“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充分尊重地域差异性,确保各项工作同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同当地文化和风土人情相协调。多给基层一些自主权,多提定性要求,少提定量指标,鼓励基层把中央精神和地方实际结合起来创造性贯彻落实,不能搞“一刀切”,不能层层加码压指标。
把握好工作的时度效。一年有四季,务农讲农时。做好“三农”工作需要顺应自然规律、经济规律、社会发展规律,循序渐进、久久为功。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坚持数量服从质量、进度服从实效,不能急功近利、刮风搞运动。统筹考虑财力可持续、农民可接受,尽力而为、量力而行,不能超越发展阶段、盲目举债大拆大建。方向一经明确,蓝图一经绘就,就要锚定目标,锲而不舍、久久为功,一件接着一件抓,一年接着一年干。只要坚持不懈抓下去,乡村面貌就一定会有一个大变化。
尊重农民意愿、保护农民利益。农民是最讲实际的,“三农”工作做得好不好,关键要看农民高兴不高兴、满意不满意。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必须坚持实事求是,办实事、讲实效,真正惠民生、暖民心,坚决反对搞形象工程、做表面文章。要尊重农民意愿,保护农民利益,不能大包大揽、代替农民选择, 更不能搞强迫命令,干任何工作都不能劳民伤财甚至侵害农民利益。多做看得见实惠的工作,调动农民参与乡村振兴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避免出现“政府干、农民看”的“两张皮”现象,让广大农民真正成为乡村振兴的参与者和受益者。
抓好海洋资源开发保护为建设美丽中国提供蓝色动力
自然资源部
海洋是支撑未来发展的资源宝库和战略空间,我国是海洋大国,利用好、保护好海洋资源是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重要任务。党的二十大作出“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加快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部署。A总书记2023年7月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强调,构建从山顶到海洋的保护治理大格局,加强海洋和海岸带国土空间管控。2023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建设海洋强国。我们要深入学习领会A总书记关于海洋资源开发保护的重要论述精神,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 以科学方案和务实行动不断强化海洋利用、海洋保护、海洋治理,为建设美丽中国提供蓝色动力,为建设海洋强国作出更大贡献。
一、党的创新理论引领新时代我国海洋资源开发保护取得重大成就
A总书记对海洋资源开发保护历来高度重视。在沿海地方工作期间, 总书记就对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有深刻洞见和独到见解。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总结历史经验教训、把握时代发展潮流,不断丰富完善海洋资源开发保护的理论内涵与实践要求,为我国海洋事业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 指引我国海洋事业实现一系列突破性进展,形成一系列标志性成果。
海洋资源开发保护事关现代化建设全局。海洋在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中发挥着桥梁和纽带作用,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稳固的资源能源保障和接续空间。A总书记对此一直有深刻思考。在福建工作时, 就提出了建设“海上福州”战略,发出“向海进军”的号召。党的十八大以来, 总书记进一步将海洋资源开发保护作为建设海洋强国的重要方面加以深刻阐述,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紧密联系,强调“海洋是战略资源的重要基地”,“海洋在国家经济发展格局和对外开放中的作用更加重要,在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中的地位更加突出,在国家生态文明建设中的角色更加显著,在国际政治、经济、军事、科技竞争中的战略地位也明显上升”。总书记关于海洋资源开发保护的重要论述,展现了深切的海洋情怀和深远的战略考量。
在A总书记领航掌舵下,我国海洋资源开发保护重大改革与重大工程扎实推进。健全海洋资源开发保护制度,严格管控围填海,加强海岸线保护与利用管理并建立自然岸线保有率目标管控责任制,深化海域、无居民海岛有偿
使用改革。推动海洋空间规划全面融入陆海统筹、多规合一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开展海洋督察工作,实现对海洋开发保护活动及行政管理工作的全方位监督。海洋重器接连问世,“蛟龙”号、“深海勇士”号、“奋斗者”号、“海斗一号”、“雪龙2”号、“天鲲号”等成为总书记“公开点赞”的国之骄傲。海洋油气勘探开发实现水深3000米的跨越,“蓝鲸1号”在南海成功试采可燃冰。实施海洋预报“芯片”工程,突破海洋预报关键核心技术,风暴潮、海啸、海流等预警报模式实现自主化和业务化运行。
海洋资源开发保护事关高质量发展成色。A总书记多次就发展海洋经济的战略意义、主攻方向、方法路径作出重要指示,强调“海洋经济发展前途无量”,“发达的海洋经济是建设海洋强国的重要支撑”,要求“提高海洋开发能力,扩大海洋开发领域,让海洋经济成为新的增长点”,“要坚定走人海和谐、合作共赢的发展道路,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加快培育新兴海洋产业”, “着力推动海洋经济向质量效益型转变”。总书记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对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作用,强调“尤其要推进海洋经济转型过程中急需的核心技术和关键共性技术的研究开发”。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海洋经济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取得显著成效。海洋生产总值由5万亿元增长到9.46万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保持在8%左右,在“稳增长”和保障经济安全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海洋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速, 海产品产量多年位居世界第一,海上油气成为国家能源重要增长极。海洋工程装备总装建造能力进入世界第一方阵,海水淡化工程规模已达235.7万吨/日, 自主研发的海洋药物占全球已上市品类的近30%,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海洋微生物资源保藏库。出台一系列政策,助力沿海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全国累计批准用海用岛项目超过3万个,面积约261万公顷,涉及投资额超过63万亿元。
海洋资源开发保护事关美丽中国建设。A总书记将海洋保护摆在十分重要的位置,系统阐述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定位、原则及目标,强调“我们要像对待生命一样关爱海洋”,指出“加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把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纳入海洋开发总布局之中,坚持开发和保护并重、污染防治和生态修复并举,科学合理开发利用海洋资源,维护海洋自然再生产能力”。
贯彻落实A总书记重要指示要求,我国注重严格管理、系统保护、科学修复,进一步筑牢海洋生态安全屏障。推进实施基于生态系统的海洋综合管
理,节约集约利用海洋资源,综合运用多种监管手段及时发现并制止违法用海用岛。全面划定海洋生态保护红线,海洋自然保护地面积达9.4万平方公里。组织实施“蓝色海湾”综合整治、渤海生态修复、红树林保护修复、海岸带保护修复工程等海洋生态保护修复重大项目,整治修复岸线2000公里、滨海湿地4万公顷。制定海洋碳汇行动计划,实施蓝碳生态系统调查监测,逐步摸清我国蓝碳生态系统碳储量本底和碳汇潜力。海洋污染防治力度不断加大,全国近岸海域水质持续向好。
海洋资源开发保护事关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海洋的连通性、流动性、开放性,决定了海洋资源与生态环境问题需要世界各国共同面对,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置身事外、独善其身。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享有同一片“蔚蓝色”。A总书记深刻指出,“我们人类居住的这个蓝色星球,不是被海洋分割成了各个孤岛,而是被海洋连结成了命运共同体,各国人民安危与共”。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充分体现了全球海洋“一脉相通、互联互动”的自然属性与生态特征,有效融合了全球海洋“保护优先、和平合作”的主导价值与目标愿景。总书记多次在不同场合就海洋国际事务提出倡议、作出承诺,主张促进海上互联互通和各领域务实合作,积极发展“蓝色伙伴关系”,把深海、极地等领域“打造成各方合作的新疆域,而不是相互博弈的竞技场”,为全球海洋治理朝着更加公正合理方向发展提供中国方案。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全面推动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走深走实,深度参与并支持全球海洋治理。在联合国框架下关于深海采矿、国家管辖范围以外区域海洋生物多样性的养护和可持续利用等规则的制定中,发挥建设性作用。结合国情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积极参与联合国“海洋科学促进可持续发展十年”等倡议和行动。继2017年发布《“一带一路”建设海上合作设想》后, 在2023年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首次举办海洋合作专题论坛, 发布《“一带一路”蓝色合作倡议》和蓝色合作成果清单,海上合作取得丰硕成果,中国方案被广泛接受。“蓝色伙伴关系”机制更加成熟、合作更富活力, 2022年联合国海洋大会期间,我国举办“促进蓝色伙伴关系共建可持续未来” 边会,共同发布《蓝色伙伴关系原则》,促进形成“可持续的蓝色伙伴关系合作网络”,推动“蓝色伙伴关系行动”,展现了负责任大国形象。深海与极地保护利用迈上新台阶,“数字化深海典型生境”大科学计划纳入联合国“海洋科学促进可持续发展十年”倡议,我国在国际海底区域已拥有5块、面积达23.5
万平方公里勘探矿区,成为拥有矿区数量最多和矿产种类最全的国家。持续组织开展南极考察和北冰洋考察,中国成为亚洲首个驾驶破冰船到达北极点的国家,承办第40届南极条约协商会议,共建“冰上丝绸之路”取得积极进展。
二、准确把握新形势下海洋资源开发保护要求
党的十八大以来海洋资源开发保护的成就来之不易、令人鼓舞,充分彰显了A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真理力量和实践伟力。同时也要看到, 国际海洋形势日益复杂,全球海洋治理关键领域国际规则正在酝酿,增加了海洋资源开发保护的外部矛盾风险和潜在机遇;国内构建新发展格局、推进高质量发展,海洋资源供需矛盾和优化开发利用问题亟待破解,人民群众对海洋所承载的美好生活要求更加广泛和多元。要统筹好国内与国际两个大局、开发与保护两种关系、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安全两件大事,以更有力措施提高海洋资源开发保护水平。
坚持陆海统筹。陆海统筹是党中央推动建设海洋强国一以贯之、一脉相承的重要观念。A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强调,坚持陆海统筹、河海联动,持续推进重点海域综合治理。新征程上,要进一步增强系统观念, 在“统”的基础上更加体现“筹”的创新。立足“陆海一体化”基本规律,探索统筹陆海资源配置和生态保护的有效路径。立足国家重大战略,优化重大基础设施、重大生产力和公共资源布局,形成以陆促海、以海带陆的发展局面。
坚持创新驱动。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贯穿海洋资源开发保护各领域、各环节且起决定性作用的关键因素。与发达海洋国家相比,我国战略性、基础性、颠覆性的海洋科技创新能力不足,原创性和高附加值创新成果较少, 核心技术与关键共性技术“卡脖子”问题还比较突出。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 把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作为战略目标,持续深耕关键领域,着力突破海洋核心装备和关键技术瓶颈。
坚持生态优先。美丽海洋是美丽中国的重要组成部分,碧海蓝天也是金山银山。统筹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发展和保护的关系是推进海洋强国建设的重大原则。要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妥善处理海洋资源开发、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的关系,推进基于生态系统的海洋综合管理,强化科学布局、整体保护、系统修复、高效利用,守牢生态安全边界,给海洋休养生息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全面提高海洋资源利用效率。
坚持人民至上。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海洋的多层次多样化需求,是衡量海
洋强国建设水平的重要标准。要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让人民群众吃上绿色、安全、放心的海产品,享受到碧海蓝天、洁净沙滩”。要针对当前人民群众切身感受、反映突出的海洋资源开发保护“痛点”和“短板”重点施策,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生命财产安全、优质海产品供给品质、海洋生态环境健康、亲海空间的诉求,进一步增强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
坚持合作共赢。作为发展中的海洋大国,海洋日益成为中国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重要主题。要拓展参与全球海洋治理的深度和广度,立足我国资源禀赋及发展阶段,把握好路径和方式、节奏和力度,把应当做的且当前能够做的先做起来。既要将国内海洋保护利用行动与履行国际条约和义务相结合,展现负责任大国担当;也要积极将海洋治理的中国智慧、中国成果与国际共享,不断扩大“海上朋友圈”。
三、抓细抓实抓牢海洋资源开发保护
新征程上,要坚持以A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力落实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 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抓细抓实抓牢海洋资源开发保护各项任务,确保党中央各项决策落地见效。
优化海洋开发保护空间布局。贯彻落实《全国国土空间规划纲要(2021— 2035年)》,印发实施《海岸带及近岸海域空间规划(2021—2035年)》,整体谋划、科学构建海洋空间利用秩序,推动形成点上开发、适度集聚、优近拓远的海洋空间格局。强化陆海主体功能匹配,打造北部、东部、南部三大海洋经济圈的重要支撑空间。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加强保护成效监测评估及措施优化。积极引导海洋产业优化布局和融合发展,加强海水养殖、海上风电等产业活动及沿海港口、海底电缆等重大基础设施布局统筹。拓展滨海旅游空间,塑造高品质亲海空间。充分考虑风暴潮、海平面上升等海洋灾害风险因素,优化海岸带城乡空间布局。
提高海洋资源利用效率。开展全国海洋资源调查并形成定期调查制度,查清我国海洋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家底。加强海洋和海岸带国土空间管控,逐步形成并完善海域海岛海岸线全覆盖、用海行业与用海方式相结合的用途管制体系与制度。严格管控新增围填海,有效利用存量资源。强化海岛资源保护,严格无居民海岛开发利用管理。加强海岸线分类保护,推进建立海岸建筑退缩线
制度。研究重点用海行业或具有战略意义的产业集约用海政策要求,促进行业用海精细化管理。有序推进海域立体分层设权工作,探索海洋功能立体分区, 研究建立低效用海退出机制。
提升海洋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全面完成海洋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科学论证、扎实推进国家公园建设,构建海洋生态廊道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继续推动实施海岸带生态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坚持陆海统筹、河海联动,“一湾一策”推进近岸海域海洋生态保护修复,不断提升红树林等典型海洋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持续巩固提升海洋碳汇能力,建立健全蓝碳交易规则体系。抓好海洋环境污染防治,治理海洋垃圾和微塑料。创新海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健全海洋生态预警监测体系,推进国家全球海洋立体观测网。建设平安海岸带,提高重大海洋灾害风险早期识别能力,因地制宜实施生态系统修复和海堤生态化改造,促进生态和减灾协同增效。
促进海洋经济绿色低碳发展。推动海洋经济深度融入国家区域重大战略, 建设一批高质量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特色化海洋产业集群和现代海洋城市。推动海洋新兴产业蓬勃发展,促进海水淡化规模化利用,提升海洋药物与生物制品产业转化平台服务能力。引导海洋传统产业转型,发展深水远岸养殖和可持续远洋渔业,加强海洋油气安全生产保障和应急处置能力建设,发展绿色港口。促进海洋文化和旅游业品质升级。推进潮流能、波浪能、浮式风电、海上能源岛等新能源和清洁能源装备制造发展,服务推进碳达峰碳中和。
深度参与海洋国际治理。全面参与联合国及其专属机构、区域组织的海洋治理机制和相关规则制定与实施,实施好“海洋科学促进可持续发展十年”中国行动。围绕构建蓝色伙伴关系,与沿海国家开展全方位、多领域、深层次的双边多边合作,将蓝色经济合作纳入国际次区域一体化合作。开展更高水平、更深层次的“一带一路”建设海上合作,积极完善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共建国家的对话合作机制。发起国际海洋公共服务共建共享计划,努力推动形成更多公共服务产品和解决方案。打造好全球滨海论坛以及中国与东南亚国家、非洲国家、岛屿国家论坛等国际和区域平台,放大海洋生态和可持续发展治理影响力。加强深海矿产资源和生物多样性调查评价,持续做好南北极科学考察和保护,参与北极务实合作,提升我国参与深海极地保护利用及治理能力。
强化海洋资源开发保护支撑保障。统筹各领域资源,汇聚各方面力量,打好法治、监管、科技、宣传“组合拳”。加强法治保障,推进海洋环境保护法、
深海海底区域资源勘探开发法实施,开展海域使用管理法、海岛保护法及相关配套制度的制修订。强化监督管理,健全海洋资源开发保护制度,完善海洋督察、海洋监管及海上执法协调机制,构建中央与地方联动、事前事中事后全链条管理的监督体系。加强科技支撑,推动开展海洋资源开发保护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强海洋领域国家实验室、全国重点实验室等国家科技力量布局,推进国家海洋综合试验场建设及高效运行,提高海洋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成效,打造一批创新能力强的龙头企业和“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重视海洋文化宣传,持续推动海洋知识“进教材、进课堂、进校园”并重点向内陆省市延伸,打造海洋文化品牌,在全社会营造保护海洋的良好氛围。提升国际传播能力,讲好中国海洋故事。
深入学习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狠抓落实推动高质量发展
中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党组
A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全面总结2023年经济工作,深刻分析当前国内外形势,系统部署2024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任务,为做好下一步经济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A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扎实做好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
一、全面看待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进展成效
2023年,我国外部环境变乱交织,经济工作的复杂性、挑战性多年未有。在以A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顶住外部压力、克服内部困难,经济运行回升向好,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迈出坚实步伐。
宏观经济主要指标平稳运行。前三季度,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5.2%, 呈现前低、中高、后稳态势,明显快于2022年全年3%的经济增速,也快于新冠疫情三年年均4.5%的增速,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居于前列,对全球经济实际增长的贡献超过30%,仍是全球增长的最大引擎。就业物价基本平稳,前11个月, 城镇调查失业率平均值为5.2%,比2022年低0.4个百分点;居民消费价格上涨0.3%,与全球其他主要经济体高通胀形成鲜明对比。国际收支基本平衡,外汇储备规模稳定在3万亿美元以上。内需拉动作用进一步增强,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83.2%。
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取得重要进展。突出体现为一产稳、二产增、三产快, 结构趋优、走势向好。农业生产形势良好,全年粮食总产量13908.2亿斤,再创历史新高,连续9年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工业生产稳步恢复,前11个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3%,其中制造业增长4.7%,电气机械和汽车行业增加值均实现两位数增长;全年新能源汽车产销量预计均在940万辆左右,汽车出口有望突破500万辆,成为汽车出口第一大国。服务业对经济增长支撑作用较强,前三季度,服务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63%。
科技创新实现新的突破。重大科技创新捷报频传,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顺利返航,神舟十七号成功发射,C919大型客机实现商业运营并进入产业化发展阶段,全球首台16兆瓦海上风电机组并网发电,全球首座第四代核电站正式投入商业运行。新动能加快成长壮大,集成电路、高端芯片、仪器仪表设备等领
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扎实推进,新能源、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发展加快。
改革开放向纵深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持续深化,国有企业发展质量效益持续提升,民营经济发展活力有效激发,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 持续推动市场准入放宽,外资外贸结构趋优。以人民币计价的货物进出口总额同比持平,新优势产品出口较快增长,前11个月,电动载人汽车、锂离子蓄电池、太阳能电池“新三样”产品出口合计增长41.7%。一批外资标志性项目落地, 实际使用外资规模在2022年创历史新高的基础上保持基本稳定,其中,高技术制造业实际使用外资增长9.5%。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扎实推进,雅万高铁正式开通运营,前11个月,中欧班列累计开行1.6万列、运送货物175万标准箱, 同比分别增长7%、19%。海南自由贸易港加快制度型开放步伐,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出台实施。
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持续深化。区域重大战略深入实施,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三大动力源地区引擎带动作用得到加强,规模经济效益、创新要素集聚、人才高地建设、对外开放开发等走在前列。长江经济带、黄河流域等重要功能区关键作用进一步发挥,生态环境质量显著提升。雄安新区进入大规模建设与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并重的阶段。区域板块发展平衡性进一步增强, 支持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东部率先发展的政策体系持续完善, 各地区比较优势进一步发挥,区域经济布局更趋优化。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持续推进,新型城镇化战略深入实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加快建设。
民生保障有力有效。居民收入稳步提高,前三季度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5.9%。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持续完善,社会保险覆盖面稳步扩大,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生态环境治理持续加强,前11个月,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PM2.5平均浓度不超过30微克/立方米;Ⅰ—Ⅲ类水质断面比例为87.8%,同比上升0.6个百分点。碳达峰碳中和有序推进,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占比超过50%, 历史性地超过煤电。
安全发展基础巩固夯实。着力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挑战,努力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的良性互动。耕地保护持续强化,粮食等民生商品量足价稳。能源矿产等初级产品保障有力,用能高峰期间能源供应总体平稳。重大技术装备攻关工程扎实推进,产业链供应链抗冲击能力持续增强。数据基础制度
体系初步构建,数据安全能力不断提升。
总的看,2023年我国经济顶住了来自外部的风险挑战和国内的下行压力, 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特别是经济转型升级深入推进,转方式、调结构、增动能取得新突破。取得这样的成绩,是以A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运筹帷幄、坚强领导的结果,是坚持用A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科学指引的结果,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一致、不懈奋斗的结果。
二、准确把握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形势和趋势
综合起来看,我国发展面临的有利条件强于不利因素,经济回升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改变。我们要深刻理解、全面认识,既增强忧患意识、直面问题和挑战,更增强信心和底气、充分认识我国经济发展的韧性和潜力。
一方面,外部风险挑战有所增多。地缘政治风险加大带来外部不确定性, 国际原油天然气供给可能进一步紧张,大宗商品市场价格波动加剧,对世界经济和通胀走势带来不利影响,对我国保障能源资源安全带来压力。全球经济增长动能不足,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2023年世界经济增长3%,2024年增长2.9%, 明显低于疫情前(2000—2019年)3.8%的平均水平。全球金融市场风险持续累积,一些发达经济体政府债务规模屡创新高,持续加息下基准利率水平升至历史高位,部分发展中国家货币贬值加剧、资本持续外流、偿债难度增加,可能引发国际收支危机和主权债务危机。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加快调整重构,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本地化、区域化发展将更趋明显,区域价值链体系加快形成,我国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地位面临削弱风险。
另一方面,国内周期性、结构性矛盾并存。有效需求不足,外需恢复仍存在较多不确定性,稳定出口压力较大;居民就业增收预期偏弱,消费能力受到抑制;投资增长面临制约,房地产开发投资呈下降趋势,后续投资还将继续承压。部分行业产能过剩,一些领域存在重复建设,受订单不足、库存偏高、成本高企等影响,企业生存发展面临较大压力。一些领域风险隐患仍然较多,局部地区地方政府隐性债务存在风险隐患;个别行业金融风险跨国境、跨市场、跨领域传导的可能性明显增强,可能加剧国内股市、债市、汇市、期市、楼市波动。国内大循环存在堵点,制度型开放还需加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隐性壁垒仍待破除,要素有序流动仍受到制约。
同时更要看到,我们所面临的是前进中的问题、发展中的烦恼,我国发展仍然具备良好支撑基础和许多有利条件。
政治保障坚强有力。“两个确立”是我们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应对一切不确定性的最大确定性、最大底气、最大保证。前进道路上,坚持以A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坚持A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导,我们一定能够汇聚起万众一心、共克时艰的磅礴伟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不可阻挡。
制度优势日益彰显。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续写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在外部环境复杂严峻的背景下,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持续显现,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我国经济展现出抵御风险、应对考验的强大韧性,并将不断释放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力。
物质基础更为坚实。我国拥有全球最完备的产业体系,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制造业增加值的比重为30%左右,规模连续多年位居世界第一,粮食、能源资源、重要产业链供应链安全保障能力不断提升。我国已建成世界上最大的高速铁路网、高速公路网和世界级港口群,建成全球规模最大、技术领先的5G网络, 还有海量数据资源和丰富应用场景等优势,将助推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和新兴产业加快成长。
发展活力不断增强。我国拥有14亿多人口、4亿多中等收入群体,是全球超大规模且最有增长潜力的市场,居民衣食住行和精神文化需求潜力巨大,短板领域、薄弱环节和开辟产业新领域新赛道投资还有很大空间,促进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也将为需求扩大注入活力。运用改革的思路和创新的办法,用好超大规模市场和产业体系完备优势,我国经济增长的潜力和活力必将不断释放。
调控政策空间较大。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有力有效应对一系列困难挑战的斗争实践中,我国宏观调控经验更加丰富、体制更加完善、手段更加充足。我国政府债务水平显著低于世界主要经济体,通胀水平近年来保持低位,具备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和稳健货币政策的充分空间。同时,我国储蓄率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为进一步扩大投资提供了坚实基础。
总之,我国发展面临的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总体上机遇大于挑战。在以A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们有信心、有能力、有条件、有底气,不断推动经济结构持续向优、增长动能持续增强、发展态势持续向好。
三、深刻领会新时代做好经济工作的规律性认识
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A总书记明确提出“五个必须”,体现了对发展规律认识的守正创新,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A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A经济思想,对做好新时代经济工作、以高质量发展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指导意义。
深刻领会必须把坚持高质量发展作为新时代的硬道理,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发展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也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我国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的关键阶段,新的使命任务和发展环境对经济发展提出了更高、更为紧迫的要求。只有持续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壮大经济实力,才能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才能充分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在世界百年变局加速演进中牢牢把握战略主动。新征程上,必须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确保完成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目标任务。
深刻领会必须坚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着力扩大有效需求协同发力, 发挥超大规模市场和强大生产能力的优势,使国内大循环建立在内需主动力的基础上,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供给和需求是经济发展的一体两面,也是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的重要着力点。越是面临复杂形势和不确定性因素,越要坚持系统观念、更好统筹供给侧和需求侧,不断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持续扩大释放消费新潜能,在推动供给与需求双升级进程中畅通经济循环。新征程上,要进一步深化对经济规律的认识把握,统筹推进扩大内需和优化供给,打通两者结合的断点堵点卡点,增强国内大循环的内生动力和可靠性,形成消费和投资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促进经济持续回升向好、长期向好。
深刻领会必须坚持依靠改革开放增强发展内生动力,统筹推进深层次改革和高水平开放,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激发和增强社会活力。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前途命运的关键一招,是中国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推动高质量发展、加快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强大动力。深化高水平对外开放特别是制度型开放,既是我国打造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的需要,也是主动作为彰显大国担当、为全球经济治理作出中国贡献的需要。新征程上,要以更大的决心和力度推进市场化改革、扩大高水平开放,不断增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动力活力。
深刻领会必须坚持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以高质量发展促进
高水平安全,以高水平安全保障高质量发展,发展和安全要动态平衡、相得益彰。发展是安全的基础,安全是发展的前提,发展和安全是一体之两翼、驱动之双轮。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一个重大原则。面对各种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既要通过高质量发展不断壮大物质技术基础,增强维护国家安全能力,又要通过高水平安全为高质量发展营造有利环境,增强发展的安全性稳定性。新征程上,必须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不断增强我国的生存力、竞争力、发展力、持续力,确保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顺利推进。
深刻领会必须把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为最大的政治,在党的统一领导下, 团结最广大人民,聚焦经济建设这一中心工作和高质量发展这一首要任务,把中国式现代化宏伟蓝图一步步变成美好现实。中国式现代化是具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实际的现代化,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 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最集中最具体体现,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中心任务, 是最大的政治。新征程上,要紧密团结在以A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 牢牢把握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目标任务,咬定青山不放松,撸起袖子加油干, 不断创造新的历史伟业。
四、有力有效推动党中央决策部署落实落地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了2024年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和政策取向,系统部署了9个方面的重点任务,强调要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我们要始终保持干事创业、开拓进取的精气神,不折不扣、雷厉风行、求真务实、敢作善为抓落实,确保党中央决策部署落到实处、见到实效。
加强经济分析和政策研究,巩固和增强经济持续回升向好态势。强化经济监测预测预警和政策预研储备,推动政策工具创新和协调配合,加大宏观调控力度,强化宏观政策逆周期和跨周期调节。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加强财政、货币、就业、产业、投资、消费、价格、区域、科技、环保等政策的协调配合,把非经济政策纳入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评估,确保同向发力、形成合力。加强对重大战略规划、重大政策、重大改革、重大工程的评估和督导,充分发挥应有效能。做好经济形势和政策宣传解读,及时回应市场关注和社会热点, 讲好中国经济发展故事。
发挥中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的导向作用,切实推动国家重大战略部署有效
落地。结合中期评估推进“十四五”规划落实,研究提出“十五五”经济社会发展基本思路。编制实施好年度计划,积极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新型城镇化、乡村振兴等重大战略年度重点工作。把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摆到更加突出位置, 统筹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和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全面融入城市。把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有机结合起来,促进各类要素双向流动,形成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促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协同发展,以城市群、都市圈为依托构建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格局。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加快城中村改造、保障性住房、“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等建设,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
用好各类资金加强项目建设,更好发挥有效投资关键作用。加力提效用好2023年增发1万亿元国债、中央预算内投资、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等政府投资,支持交通基础设施、能源、农林水利、区域协调发展、现代化产业体系、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基础设施、节能减排降碳、灾后恢复重建和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安全能力建设等领域,按照“资金跟着项目走”,严格资金使用监管, 进一步提高投资精准性有效性。更大力度激发民间投资,建立重点产业常态化项目推送机制,推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新机制实施,鼓励更多民间资本参与国家重大工程项目和补短板项目建设。强化项目谋划储备,分级分领域持续储备一批既利当前又利长远的高质量项目。加强项目用地、用海、环评等要素保障,推动重点项目尽早形成实物工作量。同时,更好统筹消费和投资,推动消费持续扩大,促进绿色、智能消费,打造消费新场景,培育更多消费新业态新热点,增加教育、医疗、“一老一小”等领域服务有效供给、提高供给质量。
全面深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ezuomuban.com/983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