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员领导干部学习两会重要讲话精神研讨发言、心得体会材料汇编(6篇)
目录
1.党员领导干部学习两会重要讲话精神研讨发言、心得体会 2
2.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26
3.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增强宏观调控有效性针对性 38
4.学习贯彻全国两会精神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 56
5.结合全国两会精神思考如何做好新形势下妇女研究工作 67
6.深入学习贯彻全国两会精神推动政协工作提质增效 76
党员领导干部学习两会重要讲话精神研讨发言、心得体会
2024年全国两会期间,***总书记先后三次发表重要讲话:一是x月x日在参加xx届全国人大x次会议xx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我们必须抢抓机遇,加大创新力度,培育壮大新兴产业,超前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忽视、放弃传统产业,要防止一哄而上、泡沫化,也不要搞一种模式。各地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先立后破、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根据本地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研条件等,有选择地推动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用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积极促进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二是x月x日看望参加全国政协xx届x次会议的民革、科技界、环境资源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时强调,人民政协各党派、各团体、各族各界各方面人士要围绕中共二十大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深入调查研究,积极建言资政,广泛凝聚共识,助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三是x月x日出席xx届全国人大x次会议解放军和武警部队代表团全体会议时强调,新兴领域战略能力是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重要组成部分,关系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关系国家安全和军事斗争主动,对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具有重要意义。要强化使命担当,深化改革创新,全面提升新兴领域战略能力。
***总书记的这三次讲话为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我们应该深入学习领会其精髓要义。
一、***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
(一)新质生产力的提出过程
2023年x月,***总书记在xx考察时强调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要求“在推进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上同时发力”,“着力打造西部地区创新高地”,“尽快成为带动西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
2023年x月,***总书记在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上指出:“积极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培育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
2023年x月,***总书记在听取黑龙江省委和省政府工作汇报时指出:
“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2023年xx月,***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强调,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
2024年x月,中央政治局就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进行第xx次集体学习。***总书记强调:“必须牢记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的硬道理,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把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统筹推进深层次改革和高水平开放、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等战略任务落实到位,完善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考核评价体系,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打牢基础。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必须继续做好创新这篇大文章,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
2024年x月,***总书记在参加xx届全国人大x次会议xx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在出席xx届全国人大x次会议解放军和武警部队代表团全体会议时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统筹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新型作战力量发展,取得一系列重大成果。党的二十大后,党中央从推动高质量发展全局出发,明确提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这为新兴领域战略能力建设提供了难得机遇。要乘势而上,把握新兴领域发展特点规律,推动新质生产力同新质战斗力高效融合、双向拉动”。
(二)新质生产力的内涵
新质生产力代表先进生产力的演进方向,是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的先进生产力质态。新质生产力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具有强大发展动能,能够引领创造新的社会生产时代。
更高素质的劳动者是新质生产力的第一要素。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最具决定意义的因素,新质生产力对劳动者的知识和技能提出更高要求。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能够创造新质生产力的战略人才,他们引领世界科技前沿、创新创造新型生产工具,包括在颠覆性科学认识和技术创造方面作出重大突破的顶尖科技人才,在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领域作出突出贡献的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青年科技人才;需要能够熟练掌握新质生产资料的应用型人才,他们具备多维知识结构、熟练掌握新型生产工具,包括以卓越工程师为代表的工程技术人才和以大国工匠为代表的技术工人。
更高技术含量的劳动资料是新质生产力的动力源泉。生产工具的科技属性强弱是辨别新质生产力和传统生产力的显著标志。新一代信息技术、先进制造技术、新材料技术等融合应用,孕育出一大批更智能、更高效、更低碳、更安全的新型生产工具,进一步解放了劳动者,削弱了自然条件对生产活动的限制,极大拓展了生产空间,为形成新质生产力提供了物质条件。
更广范围的劳动对象是新质生产力的物质基础。劳动对象是生产活动的基础和前提。得益于科技创新的广度延伸、深度拓展、精度提高和速度加快,劳动对象的种类和形态大大拓展。一方面,人类从自然界获取物质和能量的手段更加先进,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范围扩展至深空、深海、深地等;另一方面,人类通过劳动不断创造新的物质资料,并转化为劳动对象,大幅提高了生产率。
只有生产力诸要素实现高效协同,才能迸发出更强大的生产力。在一系列新技术驱动下,新质生产力引领带动生产主体、生产工具、生产对象和生产方式变革调整,推动劳动力、资本、土地、知识、技术、管理、数据等要素便捷化流动、网络化共享、系统化整合、协作化开发和高效化利用,能够有效降低交易成本,大幅提升资源配置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
(三)深刻把握新质生产力的主要特征
与传统生产力形成鲜明对比,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的先进生产力,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
以创新为第一动力,形成高科技的生产力。科技创新深刻重塑生产力基本要素,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推动生产力向更高级、更先进的质态演进。新质生产力是科技创新在其中发挥主导作用的生产力,要以重大科技创新为引领,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加快科技创新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为主要载体,形成高效能的生产力。产业是生产力变革的具体表现形式,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持续迭代升级是生产力跃迁的重要支撑。作为引领产业升级和未来发展的新支柱、新赛道,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效能更高,具有创新活跃、技术密集、价值高端、前景广阔等特点,为新质生产力发展壮大提供了巨大空间。
以新供给与新需求高水平动态平衡为落脚点,形成高质量的生产力。供需有效匹配是社会大生产良性循环的重要标志。社会供给能力和需求实现程度受生产力发展状况制约,依托高水平的生产力才能实现高水平的供需动态平衡。当前,我国大部分领域“有没有”的问题基本解决,“好不好”的问题日益凸显,客观上要求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新平衡。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符合高质量发展的要求,有助于实现国民经济良性循环,更好发挥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增强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持续性。
(四)着力为发展新质生产力蓄势赋能
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是一项长期任务和系统工程。我们要坚持系统观念,坚持以实体经济为根基,以科技创新为核心,以产业升级为方向,着力推动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和质变。
正确处理新质生产力发展中的一系列重大关系。一是处理好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关系。形成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新型生产关系,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加快构建有利于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二是处理好新质生产力诸要素之间的关系。发挥科技创新的支撑引领作用,多管齐下培育新型劳动者、创造新型生产工具、拓展新的劳动对象,促进新质生产力诸要素实现高效协同匹配。三是处理好自主创新和开放创新之间的关系。坚持自主创新与开放创新协同共进,在开放环境下大力推进自主创新,用好全球创新资源,加快建设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四是处理好新质生产力和传统生产力之间的关系。统筹推进二者发展,及时将科技创新成果应用于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一手抓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和布局建设未来产业,一手抓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建设具有完整性、先进性、安全性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培育新型劳动者队伍。推动教育、科技、人才有效贯通、融合发展,打造与新质生产力发展相匹配的新型劳动者队伍,激发劳动者的创造力和能动性。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造就更多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以及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青年科技人才后备军。探索形成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工程师培养体系,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探索实行高校和企业联合培养高素质复合型工科人才的有效机制,源源不断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探索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全球人才招聘制度,加大国家科技计划对外开放力度,鼓励在华外资企业、外籍科学技术人员等承担和参与科技计划项目,为全球各类人才搭建干事创业的平台。
创造和应用更高技术含量的劳动资料。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牢牢扭住自主创新这个“牛鼻子”,推动劳动资料迭代升级。充分发挥国家作为重大科技创新组织者的作用,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整合科技创新资源,集聚各方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打造更多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硬科技”。充分发挥企业作为研发应用新型生产工具主力军的作用,加强创新要素集成和科技成果转化,构建龙头企业牵头、高校院所支撑、各创新主体相互协同的创新联合体,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纵深推进产业数字化转型,加强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工业互联网等数字技术融合应用,大力推广应用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生产工具,加快建设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制造示范工厂。
拓展更广范围的劳动对象。以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为重点,拓展劳动对象的种类和形态,能够不断开辟生产活动的新领域新赛道,夯实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物质基础。要深入实施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工程,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着力打造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绿色环保等新增长引擎,强化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全球价值链的技术优势和产业优势。从国家战略层面加强对未来产业的统筹谋划,在类脑智能、量子信息、基因技术、未来网络、深海空天开发等前沿科技和产业变革领域,组织实施未来产业孵化与加速计划,对前沿技术、颠覆性技术进行多路径探索和交叉融合,做好生产力储备。
推动更高水平的生产力要素协同匹配。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推动产业组织和产业形态变革调整,不断提升生产要素组合效率,提高全要素生产率。要做大做强一批产业关联度大、国际竞争力强的龙头骨干企业和具有产业链控制力的生态主导型企业,培育一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单项冠军”企业,鼓励龙头骨干企业发挥好产业链融通带动作用,实现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依托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协同共享和高效利用,推动生产组织方式向平台化、网络化和生态化转型,打造广泛参与、资源共享、精准匹配、紧密协作的产业生态圈,加速全产业链供应链的价值协同和价值共创。积极发挥数据要素的“融合剂”作用,推动现有业态和数字业态跨界融合,衍生叠加出新环节、新链条、新的活动形态,加快发展智能制造、数字贸易、智慧物流、智慧农业等新业态,促进精准供给和优质供给,更好满足和创造新需求。
(五)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新质生产力的本质是先进生产力,能够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劲推动力、支撑力。要发展新质生产力,就要先正确认识新质生产力。
一方面,传统产业与新质生产力不是对立关系,传统产业也不等于落后产业,不能当成低端产业简单清退。我国传统产业体量大、成熟度高,如钢铁、石化、电力、有色等产业,既是我国实体经济的底盘所在,也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基础和支撑。面对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要求,传统产业可待挖掘的潜力很大,通过采用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实现传统产业的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就可以走出一条新的绿色发展之路。新质生产力的特点是创新,通过创新和技术进步,一些传统产业也可以实现新的飞跃。
另一方面,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统筹考虑、实事求是、因地制宜,防止出现一哄而上、千篇一律的情况。我国国土面积广阔,各区位发展状况各异。东部沿海地区拥有强大的制造业、发达的服务业和较高的国际化程度,中部地区以重工业和农业为主,西部地区地域辽阔,自然资源丰富,东北地区则是我国的传统工业基地。各地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研条件不尽相同,这就决定了各地在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过程中,不能套用统一的模式,需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
门类齐全、规模庞大的工业体系,是我国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最为宝贵的财富,传统产业、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缺一不可。发展新质生产力,要立足于本地产业的发展方向,基于自身比较优势,有选择地推动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打造各具特色的产业集群。
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将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列为年度任务清单的第一条,意味着2024年的重点工作就是要持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促进社会生产力实现新的跃升。各地要不断深化对新质生产力的理论认识和实践探索,因地制宜,推动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取得新进展。
(六)新质生产力是绿色生产力
新质生产力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创新起主导作用,是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这就意味着新质生产力必然是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的生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客观上就是在发展绿色生产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加快形成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产业结构,实现生产过程清洁化、资源利用循环化、能源消费低碳化、产品供给绿色化、产业结构高端化,有利于将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上,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从而不断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
绿色发展,就其要义来讲,是要解决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问题。新时代以来,我国绿色发展取得重大成就,经济发展“含金量”和“含绿量”显著提升。绿色低碳转型持续深入,不仅为解决生态环境问题提供了治本之策,而且有助于加快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厚植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底色,大幅提高经济绿色化程度,持续增强发展的潜力和后劲。
以新质生产力打造发展新优势、赢得发展主动权,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我们要清醒地看到,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仍处于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必须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针对绿色科技领域的短板弱项,要加快绿色科技创新和先进绿色技术推广应用,做强绿色制造业,发展绿色服务业,壮大绿色能源产业,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和供应链,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从政策取向上,要持续优化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的经济政策工具箱,发挥绿色金融的牵引作用,打造高效生态绿色产业集群;从社会层面看,要在全社会大力倡导绿色健康生活方式。
二、***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论述
***总书记指出:“要谋划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重大举措,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持续注入强劲动力。围绕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快完善产权保护、市场准入、公平竞争、社会信用等市场经济基础制度。完善落实‘两个毫不动摇’的体制机制,支持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发展壮大,激发各类经营主体的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深化科技体制、教育体制、人才体制等改革,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持续建设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塑造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优势。”
做好2024年经济工作,我们要以重点领域改革为牵引,全面推进各领域体制机制创新,激活发展潜能。改革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关键,是推动国家发展的根本动力。接下来,破除发展瓶颈、汇聚发展优势、增强发展动力,我们依然要坚持系统观念,善打“组合拳”,发挥好改革的先导和突破作用,更多解决深层次体制机制问题,多做创新性探索,多出制度性成果。
(一)始终坚持“两个毫不动摇”
我国实行的是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正是因为始终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我国经济不断创造发展奇迹。“两个毫不动摇”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体现着是“x+x>x”的生态效应,激发着各类经营主体的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凝聚起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磅礴力量。
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既是历史的必然,更是现实的需要。我们已经踏上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更加需要不断深化认识,扎实推动民营经济健康发展、高质量发展。必须澄清模糊认识、亮出鲜明态度,以分工互补、共生共存、相互融合的现代化理念,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大力营造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的发展环境,为民营企业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坚持“两个毫不动摇”不动摇,要实现“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良性互动、双向奔赴。要继续构建亲清政商关系,真正为民营企业解难题、办实事。民营企业要合法合规经营、强化自我提升,自觉走好高质量发展之路。
(二)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
1.强化市场基础制度规则统一
第一,完善统一的产权保护制度。完善依法平等保护各种所有制经济产权的制度体系。健全统一规范的涉产权纠纷案件执法司法体系,强化执法司法部门协同,健全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双向衔接机制。推动知识产权诉讼制度创新,完善知识产权法院跨区域管辖制度。
第二,实行统一的市场准入制度。严格落实“全国一张清单”管理模式,严禁各地区各部门自行发布具有市场准入性质的负面清单。研究完善市场准入效能评估指标,稳步开展市场准入效能评估。建立全国统一的登记注册数据标准和企业名称自主申报行业字词库。制定全国通用性资格清单,统一规范评价程序及管理办法。
第三,维护统一的公平竞争制度。坚持对各类市场主体一视同仁、平等对待。健全公平竞争制度框架和政策实施机制,建立公平竞争政策与产业政策协调保障机制。健全反垄断法律规则体系,加快推动修改反垄断法、反不正当竞争法,完善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健全审查机制。
第四,健全统一的社会信用制度。编制出台全国公共信用信息基础目录,完善信用信息标准,建立公共信用信息同金融信息共享整合机制。建立健全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健全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完善信用修复机制,加快推进社会信用立法。
2.推进市场设施高标准联通
第一,建设现代流通网络。优化商贸流通基础设施布局,加快数字化建设。推动国家物流枢纽网络建设,推广标准化托盘带板运输模式。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支持数字化第三方物流交付平台建设。加强应急物流体系建设,积极防范重要产品供应短缺风险。完善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区域联通、安全高效的电信、能源等基础设施网络。
第二,完善市场信息交互渠道。统一产权交易信息发布机制,实现全国产权交易市场联通。优化行业公告公示等重要信息发布渠道,推动各领域市场公共信息互通共享。优化市场主体信息公示,便利市场主体信息互联互通。推进同类型及同目的信息认证平台统一接口建设,完善接口标准。依法公开市场主体、投资项目、产量、产能等信息,引导供需动态平衡。
第三,推动交易平台优化升级。深化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整合共享,研究明确各类公共资源交易纳入统一平台体系的标准和方式。坚持应进必进的原则要求,落实和完善“管办分离”制度,加快推动商品市场数字化改造和智能化升级,加快推进大宗商品期现货市场建设,鼓励交易平台与金融机构、中介机构合作,依法发展涵盖产权界定、价格评估、担保、保险等业务的综合服务体系。
3.打造统一的要素和资源市场
第一,健全城乡统一的土地和劳动力市场。统筹增量建设用地与存量建设用地,实行统一规划,强化统一管理。完善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节余指标、补充耕地指标跨区域交易机制,完善全国统一的建设用地使用权转让、出租、抵押二级市场,健全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体系,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和城镇新增建设用地规模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政策。
第二,加快发展统一的资本市场。统一动产和权利担保登记,强化重要金融基础设施建设与统筹监管,选择运行安全规范、风险管理能力较强的区域性股权市场。推动债券市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发展供应链金融,加大对资本市场的监督力度,健全权责清晰、分工明确、运行顺畅的监管体系,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防止资本无序扩张。
第三,加快培育统一的技术和数据市场。建立健全全国性技术交易市场,完善知识产权评估与交易机制,推动各地技术交易市场互联互通。完善科技资源共享服务体系,推动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仪器设备开放共享,加大科技领域国际合作力度。加快培育数据要素市场,建立健全基础制度和标准规范,深入开展数据资源调查。
第四,建设全国统一的能源市场。在有效保障能源安全供应的前提下,结合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任务,有序推进全国能源市场建设。健全油气期货产品体系,规范油气交易中心建设。推动油气管网设施互联互通并向各类市场主体公平开放。稳妥推进天然气市场化改革。健全多层次统一电力市场体系,进一步发挥全国煤炭交易中心作用。
第五,培育发展全国统一的生态环境市场。依托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建设全国统一的碳排放权、用水权交易市场,实行统一规范的行业标准、交易监管机制。推进排污权、用能权市场化交易。推动绿色产品认证与标识体系建设。
4.推进商品和服务市场高水平统一
第一,健全商品质量体系。建立健全质量分级制度,广泛开展质量管理体系升级行动,加强全供应链、全产业链、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深化质量认证制度改革,支持社会力量开展检验检测业务。推动重点领域主要消费品质量标准与国际接轨,实施产品伤害监测和预防干预。推进内外贸产品同线同标同质。进一步巩固拓展中国品牌日活动等品牌发展交流平台。
第二,完善标准和计量体系。优化政府颁布标准与市场自主制定标准结构。强化标准验证、实施、监督。紧贴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等重点领域需求,突破一批关键测量技术,研制一批新型标准物质,不断完善国家计量体系。促进内外资企业公平参与我国标准化工作,开展标准、计量等国际交流合作,加强标准必要专利国际化建设。
第三,全面提升消费服务质量。改善消费环境,强化消费者权益保护。加快完善并严格执行缺陷产品召回制度,推动跨国跨地区经营的市场主体为消费者提供统一便捷的售后服务。畅通消费者投诉举报渠道,优化消费纠纷解决流程与反馈机制。建立完善消费投诉信息公示制度,完善服务市场预付式消费管理办法。围绕重点民生领域,推动形成公开的消费者权益保护事项清单。
5.推进市场监管公平统一
第一,健全统一市场监管规则。加强市场监管行政立法工作,完善市场监管程序,加强市场监管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对直接关系群众健康和生命安全的重点领域,落实最严谨标准、最严格监管、最严厉处罚、最严肃问责。对互联网新业态,推进线上线下一体化监管。加强对工程建设领域统一公正监管,依纪依法严厉查处违纪违法行为。强化重要工业产品风险监测和监督抽查,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商会作用。
第二,强化统一市场监管执法。推进维护统一市场综合执法能力建设,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反垄断、反不正当竞争执法力量。建立综合监管部门和行业监管部门联动的工作机制,统筹执法资源,统一执法标准和程序,提高综合执法效能。鼓励跨行政区域按规定联合发布统一监管政策法规及标准规范,创新联合监管模式,加强调查取证和案件处置合作。
第三,全面提升市场监管能力。深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完善“双随机、一公开”监管、信用监管、“互联网+”监管、跨部门协同监管等方式。充分利用大数据等技术手段,加快推进智慧监管。建立健全跨行政区域网络监管协作机制,鼓励行业协会商会、新闻媒体、消费者和公众共同开展监督评议。对新业态新模式坚持监管规范和促进发展并重。
6.进一步规范不当市场竞争和市场干预行为
第一,着力强化反垄断。完善垄断行为认定法律规则,健全经营者集中分类分级反垄断审查制度。破除平台企业数据垄断等问题,加强对金融、传媒、科技、民生等领域和涉及初创企业、新业态、劳动密集型行业的经营者集中审查,稳步推进自然垄断行业改革,加强对创新型中小企业原始创新和知识产权的保护。
第二,依法查处不正当竞争行为。对市场主体、消费者反映强烈的重点行业和领域,加强全链条竞争监管执法。加强对平台经济、共享经济等新业态领域不正当竞争行为的规制,整治网络黑灰产业链条。健全跨部门跨行政区域的反不正当竞争执法信息共享、协作联动机制,构建跨行政区域的反不正当竞争案件移送、执法协助、联合执法机制。
第三,破除地方保护和区域壁垒。指导各地区综合比较优势、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产业基础、防灾避险能力等因素,找准自身功能定位,力戒贪大求洋、低层次重复建设和过度同质竞争,不搞“小而全”的自我小循环,更不能以“内循环”的名义搞地区封锁。建立涉企优惠政策目录清单并及时向社会公开,加强地区间产业转移项目协调合作,建立重大问题协调解决机制,鼓励各地区持续优化营商环境。
第四,清理废除妨碍依法平等准入和退出的规定做法。除法律法规明确规定外,不得要求企业必须在某地登记注册,不得为企业跨区域经营或迁移设置障碍;不得设置不合理和歧视性的准入、退出条件;不得以备案、注册、年检等形式设定或者变相设定准入障碍;不得在资质认定、业务许可等方面,对外地企业设定明显高于本地经营者的资质要求、技术要求、检验标准或评审标准。
第五,持续清理招标采购领域违反统一市场建设的规定和做法。制定招标投标和政府采购制度规则要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进行公平竞争审查、合法性审核。不得违法设定与招标采购项目具体特点和实际需要不相适应的资格、技术、商务条件等。不得违法限定投标人所在地、所有制形式、组织形式,或者设定其他不合理的条件以排斥、限制经营者参与投标采购活动。深入推进招标投标全流程电子化。
三、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
***总书记指出:“科技界委员和广大科技工作者要进一步增强科教兴国强国的抱负,担当起科技创新的重任,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要务实建言献策,助力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和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健全科技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进一步激发各类人才创新活力和潜力。”
(一)加强基础研究,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国际科技竞争向基础前沿前移。应对国际科技竞争、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迫切需要我们加强基础研究,从源头和底层解决关键技术问题。
第一,强化基础研究前瞻性、战略性、系统性布局。基础研究处于从研究到应用、再到生产的科研链条起始端,地基打得牢,科技事业大厦才能建得高。加强基础研究要突出前瞻性、战略性需求导向,优化资源配置和布局结构,为创新发展提供基础理论支撑和技术源头供给。
第二,深化基础研究体制机制改革。世界已经进入大科学时代,基础研究组织化程度越来越高,制度保障和政策引导对基础研究产出的影响越来越大。我国支持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的体制机制已基本建立但尚不完善,必须优化细化改革方案,发挥好制度、政策的价值驱动和战略牵引作用。
第三,建设基础研究高水平支撑平台。要协同构建中国特色国家实验室体系,布局建设基础学科研究中心。要科学规划布局前瞻引领型、战略导向型、应用支撑型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要打好科技仪器设备、操作系统和基础软件国产化攻坚战。要加快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技文献和数据平台。
第四,加强基础研究人才队伍建设。近年来,我国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深化人才体制机制改革,取得显著成效,但基础研究人才队伍仍有明显短板。必须下气力打造体系化、高层次基础研究人才培养平台,让更多基础研究人才竞相涌现。
第五,广泛开展基础研究国际合作。当前,国际科技合作面临少数国家单边主义、保护主义的冲击和挑战。我国要坚持以更加开放的思维和举措扩大基础研究等国际交流合作,营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
第六,塑造有利于基础研究的创新生态。开展基础研究既需要物质保障,更需要精神激励。我国几代科技工作者通过接续奋斗铸就的“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探月精神、新时代北斗精神等,共同塑造了中国特色创新生态。
(二)坚持问题和需求导向,打好关键技术、核心技术攻坚战
要用好用足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为集中力量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提供支撑。解决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重点在推动内需潜力有效转化为科技创新动力。超大规模市场有利于稳定技术产品的销售收入,能有效保障持续创新,促进技术快速迭代。
四、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以高水平保护支撑高质量发展
***总书记强调:“广大环境资源界委员要在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以高水平保护支撑高质量发展上作出新贡献。要守牢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底线,完善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夯实高质量发展的生态基础。全面准确落实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方针,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加强资源节约集约循环利用,拓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塑造新优势。”
第一,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蓝天保卫战是攻坚战的重中之重,要以京津冀及周边、长三角、汾渭平原等重点区域为主战场,优化调整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大力推进挥发性有机物、氮氧化物等多污染物协同减排。碧水保卫战要促进“人水和谐”,要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治理,深入推进xx、黄河等大江大河和重要湖泊保护治理。净土保卫战重在强化污染风险管控,要开展土壤污染源头防控行动。
第二,加快推动发展方式绿色低碳转型。坚持把绿色低碳发展作为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治本之策,加快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厚植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底色。要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守牢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底线,统筹优化农业、生态、城镇等各类空间布局;坚守生态保护红线,强化执法监管和保护修复;坚决守住xx亿亩耕地红线。
第三,着力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要站在维护国家生态安全、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和对人类文明负责的高度,加强生态保护和修复。要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加快建设以国家公园为主体、以自然保护区为基础、以各类自然公园为补充的自然保护地体系。要切实加强生态保护修复监管,在生态保护修复上强化统一监管。坚决杜绝生态修复中的形式主义。
第四,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要坚持全国统筹、节约优先、双轮驱动、内外畅通、防范风险的原则,落实好碳达峰碳中和“x+N”政策体系。要有计划分步骤实施碳达峰行动,深入实施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确保安全降碳。要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抓好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大力发展风电和太阳能发电,统筹水电开发和生态保护,重点控制化石能源消费。
第五,守牢美丽中国建设安全底线。要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积极有效应对各种风险挑战,保障我们赖以生存发展的自然环境和条件不受威胁和破坏。要切实维护生态安全,进一步完善国家生态安全工作协调机制。要确保核与辐射安全,坚持理性、协调、并进的核安全观,构建严密的核安全责任体系。积极参与核安全国际合作。
第六,健全美丽中国建设保障体系。要统筹各领域资源,汇聚各方面力量,打好法治、市场、科技、政策“组合拳”。要强化法治保障,统筹推进生态环境、资源能源等领域相关法律制定修订。要完善绿色低碳发展经济政策,强化财政支持。
五、深化改革创新,全面提升新兴领域战略能力
***总书记在出席解放军和武警部队代表团全体会议时强调,“新兴领域战略能力是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重要组成部分,关系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关系国家安全和军事斗争主动,对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具有重要意义”,“要乘势而上,把握新兴领域发展特点规律,推动新质生产力同新质战斗力高效融合、双向拉动”。
要突出发展重点,抓好新兴领域战略能力建设有关战略和规划落实。要统筹海上军事斗争准备、海洋权益维护和海洋经济发展,提升经略海洋能力。要优化航天布局,推进我国航天体系建设。要构建网络空间防御体系,提高维护国家网络安全能力。要加强智能科技重大项目统筹实施,加大先进成果应用力度。
新兴领域发展从根本上说源于科技的创新和应用。要增强创新自信,坚持以我为主,从实际出发,大力推进自主创新、原始创新,打造新质生产力和新质战斗力增长极。要把握新兴领域交叉融合发展特征,加强集成创新和综合应用,推动形成多点突破、群体迸发的生动局面。
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一、2024年全国两会的中心任务和主要内容
2024年全国两会的中心任务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全会精神;主要内容则是关于xx届全国人大x次会议的主要议程、全国政协xx届x次会议的主要议程、xx届全国人大和xx届全国政协2023年工作情况和2024年工作安排。
围绕这一中心任务,全国人大和政协因其职能不同,分别有着各自的议程。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议程首先是审议政府工作报告。2024年x月x日,国务院总理xx代表国务院,向xx届全国人大x次会议作政府工作报告。此外,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还需审查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等,同时审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组织法(修订草案)》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工作报告》。
2024年x月x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赵乐际向xx届全国人大x次会议作《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工作报告》。赵乐际委员长的报告对2023年全国人大常委会的工作进行了全面总结,主要包括弘扬宪法精神、提高立法质量、完善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依法行使职权、做好监督工作以及加强人大代表工作能力建设等方面。同时,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还需服从国家的总体外交布局,推动相关外交活动,并不断加强常委会的自身建设。这些都是2023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工作的重点。
2024年x月xx日上午,全国政协xx届x次会议通过了政协第xx届全国委员会第x次会议关于常务委员会工作报告的决议、政协第xx届全国委员会第x次会议关于政协xx届一次会议以来提案工作情况报告的决议、政协第xx届全国委员会提案委员会关于政协xx届x次会议提案审查情况的报告、政协第xx届全国委员会第x次会议政治决议。
2024年是新中国成立xx周年,也是人民政协成立xx周年。全国政协xx届x次会议胜利召开,标注新时代新征程上又一次新的出发。这次政协大会自x月x日开幕以来,来自xx个界别的xxxx多名政协委员深入协商议政、广泛凝聚共识,寻求最大公约数、画出最大同心圆,凝聚起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磅礴力量。
xxx同志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工作报告中,
对全国政协2023年的工作进行了全面总结。他指出,2023年是全面贯彻中共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以***同志为核心的中共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接续奋斗、砥砺前行,坚决克服内外困难,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新冠疫情防控平稳转段,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科技创新实现新突破,安全发展基础巩固夯实,民生保障有力有效,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任务圆满完成,社会大局保持稳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迈出坚实步伐,极大增强了全国各族人民信心和底气。
全国政协xx届x次会议以来,共收到提案xxxx件,立案xxxx件。截至2024年x月底,xx.x%的提案已经办复。提案内容涵盖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等各个领域,充分体现了政协委员们的履职热情和责任担当。
二、2023年经济社会发展回顾
2023年,我国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加大宏观调控力度,着力扩大内需、优化结构、提振信心、防范化解风险,国民经济回升向好,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取得重要进展,科技创新实现新的突破,改革开放向纵深推进,安全发展基础巩固夯实,民生保障有力有效,社会大局和谐稳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迈出坚实步伐。
第一,经济总体回升向好。国内生产总值超过xxx万亿元,增长x.x%,增速居世界主要经济体前列。城镇新增就业xxxx万人,城镇调查失业率平均为x.x%。居民消费价格上涨x.x%。
第二,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取得重要进展。传统产业加快转型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蓬勃发展,未来产业有序布局,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一批重大产业创新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国产大飞机Cxxx投入商业运营,国产大型邮轮成功建造,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占全球比重超过xx%。
第三,数字经济加快发展,xG用户普及率超过xx%。深入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进一步放宽放开城市落户条件,增强县城综合承载能力,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高到xx.x%。强化农业发展支持政策,有力开展抗灾夺丰收,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乡村振兴扎实推进。完善区域协调发展体制机制,在落实区域重大战略方面推出一批新举措,实施一批重大项目,区域发展协调性、平衡性不断增强。
第四,民生保障有力有效。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x.x%,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继续缩小。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脱贫地区农村居民收入增长x.x%。加大义务教育、基本养老、基本医疗等财政补助力度,扩大救助保障对象范围。提高“一老一小”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标准,xxxx多万纳税人受益。加强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和保障性住房供给,惠及上千万家庭。
综上所述,2023年我国经济形势总体回升向好,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成果显著,创新引领产业升级,经济社会发展新动能不断增强,民生保障工作有力推进。这些成绩的取得,为我们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把握高质量发展,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2024年x月x日,***总书记在参加xx届全国人大x次会议xx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我们必须抢抓机遇,加大创新力度,培育壮大新兴产业,超前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
新质生产力与高质量发展相互促进、相互支撑。***总书记指出:“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总书记的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发展新质生产力和推进高质量发展的辩证统一关系。一方面,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引领性力量,也是关键路径和动力支撑,有助于提高生产效率和资源利用效率,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另一方面,高质量发展能够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广阔空间和有利条件。推进高质量发展必然要加大对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投入,也必将激发多样化、高品质的需求,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更多机遇和条件。
***总书记指出,人工智能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量,加快发展新一代人工智能是事关我国能否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的战略问题。当前,以智能经济为核心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尚处于初创期,我国急需大力发展智能经济,以智能经济发展为契机全面助推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同时,***总书记强调,各地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先立后破、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根据本地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研条件等,有选择地推动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用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积极促进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要防止一哄而上、泡沫化,也不要搞一种模式。
新质生产力是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的先进生产力质态,但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要忽视、放弃传统产业,也不能一哄而上,搞一种模式。培育新质生产力,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先立后破、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根据本地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研条件等,有选择地推动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用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积极促进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
***总书记在参加xx代表团审议时指出,深化科技体制、教育体制、人才体制等改革,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为此,需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着力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让各类先进优质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顺畅流动,让创新创造源源不断涌现。加快培育新型劳动者、创造新型生产工具、拓展新的劳动对象,促进新质生产力诸要素实现高效协同匹配。及时将科技创新成果应用于具体产业和产业链,加快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和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同时着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建设具有完整性、先进性、安全性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畅通教育、科技、人才有机循环中的堵点,更好体现知识、技术、人才的市场价值,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良好氛围,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石。因此,我们不仅要强化科学、技术、工程等领域人才培养,也要创造环境让通晓商业模式和管理方法的企业家和投资人才脱颖而出;不仅要健全要素参与收入分配机制,也要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不断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从而为形成新质生产力提供人才支撑。
2023年x月,***总书记在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上指出,要积极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培育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2023年底,***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再次强调,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和“新质生产力”相互关联,释放出鲜明的信号——积极发展、培育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全面振兴,带动新经济增长点不断涌现,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
对于新质生产力的理解,我们还需要注意到它对生产力要素的影响。例如,对劳动者的要求发生了改变,不同于传统的劳动生产力。同时,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ezuomuban.com/1002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