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全市机构编制资源配置情况的调研报告
***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中强调:“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机构编制工作,要加强顶层设计和整体谋划。”为落实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市委编办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通过大数据分析我国和××市人口发展变化趋势,对机关事业单位人员编制现状和存在问题进行了调研分析,对未来人员编制结构发展趋势进行了科学研判,对创新编制管理方法路径进行了探索创新,力求更好服务保障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一、从可持续发展视角看××市当前编制资源结构配置特点
××市把服务保障党的XX大作出的一系列事关全局的重大决策部署摆在突出位置,根据职能配置和工作任务科学分配编制资源,积极保障国家重大战略和省、市重点工作的编制需求。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目前××市在编制资源配置、新老人员接续、严控人员编制总量等方面,总体是符合全市发展需要规律的,主要特点如下:
一是干部队伍接续呈现良性循环。毛主席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指出:“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干部队伍梯次建设也是人员编制管理的重要方面。为此,从年龄结构方面,我们以每5年为一个年龄段,对全市在职在编人员进行动态统计,形成年龄分布饼状图,每个年龄段基本维持在15%左右,分布基本平衡,呈现了良性的人员状态。从人员学历上看,××市公职人员受教育程度越来越高,由十年前的大专、本科为主,提高到当前的本科、硕士为主(占总人数的73.2%),人员基本素质和核心能力不断提高。整体上看,××市公职人员队伍能够实现新老人员的有序交替。
二是重大战略、重大领域得到重点保障。党的XX大明确提出:“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市围绕科技强市、制造立市发展战略,对科技、工业等战略需求领域从机构编制资源方面予以重点倾斜。在机构设置上,创新组建了科学院、科技创新发展中心、企业创新发展服务中心、中医药实验室等新兴机构。在编制使用上,集中全市编制资源对这些领域进行了重点保障,如统筹500名事业编制支持科学院的发展。
三是民生领域得到有效支持。重视研究解决人民群众普遍关切的体制机制问题,对教育、医疗、社保等民生领域加大编制支持力度,增大学校、公立医院的用编自主权,在教育系统全面推行“县管校聘”,推动教师合理流动,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在卫生领域,建立医共体统一管理机制,推进区域医疗资源配置更加合理高效,实行乡村医生“乡聘村用”,提高基层医疗服务能力。
四是编制分布得到动态调剂。针对各地普遍存在的地区间、层级间编制分布不合理,“做加法易、做减法难”等现实问题,××市从经济社会发展变化情况出发,推动编制资源总量控制、动态管理、按需调节,探索出了指标量化测算法来科学分配编制资源。
五是用编缺口得到周转补给。灵活使用周转编制,建立市直事业单位编制周转池,用于解决市委市政府重点工作、急难险重工作领域临时性、周转性用编问题;建立全市中小学教职工编制周转池,用于解决因人口虹吸效应明显产生的个别中小学急需用编问题;建立人才专项编制周转池,用于解决人才引进急需用编问题;建立人大、政协机关过渡性周转编制池,用于解决部分年龄较大领导干部转岗到市人大、政协任职用编问题。
六是基层用编得到倾斜保障。探索开通多种渠道,将市县改革精减出的编制资源向基层重点民生领域和乡镇一线下沉。开辟基层人员成长通道。围绕基层治理专职人员较少的情况,每年从市级层面拿出100名编制,保障县区基层一线招聘事业单位人员用编,形成从优秀社区工作者中录用乡镇(街道)事业单位人员的长效工作机制,畅通基层优秀从业人员的成长渠道。深化“减县补乡”工作。围绕基层一线对人员编制量持续增加的现实需求,不断深化减上补下、减县补乡工作,结合乡镇机构改革,共从市县两级向乡镇下沉1161名事业编制,很好地服务保障了基层一线事业发展建设。
七是“严控总量”得到有效落实。***总书记指出:“要把规模控制在合理、可持续的范围内。”结合机构编制工作服务保障经济社会发展的定位,××市落实总书记“严控总量”和“好钢用在刀刃上”的重要指示,坚持科学规范管理编制资源,从严控制财政供养人员数量,用编制管理的刚性约束解决当前面临的职能交叉重叠、规模膨胀、财政供养压力大等问题。同时,通过改革创新收回低效编制,通过科学评估测算核准编制,通过动态调剂分配周转编制,通过加强管理用好编制,确保在机构限额和编制总量内,各单位能够有效承接新职能新任务,编制资源的使用更加优化协同高效。
二、从大数据变化看机构编制结构布局需要关注的发展动向
从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眼光看,我国人口结构出现的新变化,对机构编制工作提出了新要求、新挑战。
一是新出生人口数量下滑问题。人口是教育、医疗等资源配置的重要变量,人口结构和规模的变化深刻影响着相关领域资源供给。从新出生人口趋势上看,生育政策的变化带来了出生人口短期上涨,但在度过政策红利期后,我国受育龄妇女数量减少、生育观念变化、婚育年龄推迟、新冠疫情等多重因素影响,出生人口逐年下降。全国出生人口在2016年达到1883万后逐渐下降,2022年下降到956万,较2013年减少41.7%,较2016年减少49.2%,2023年预测为788万,再创新低。××市新生人口在2016、2017年达到最高峰,其后逐年下降,2022年新生人口较2016年下降48.1%,同全国趋势基本一致。再加上城镇化率提高和城市虹吸效应影响,新生人口还呈现市区多、县乡少,新区多、老城少的现象。以教育领域为例,按照师生比对应,2022、2023年是近十年对小学教师需求量最大的年份,从2024年开始,教师需求下降,以2023年为基准,到2025、2026年,××市幼儿园教师需求减少13,到2028、2029年,小学教师需求将下降51.7%,初中、高中依次类推,县级减少情况更为严重。这些情况对教育、医疗等与人口结构密切相关的民生领域方面编制调整都提出了新要求。
二是老龄人口大幅增长问题。我国从1999年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后,老龄化程度日益加深,老年人服务保障体系亟待完善健全。第一,老龄人口越来越多。根据相关资料,截至2022年底,全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占全国总人口的19.5%,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11.5%,整个社会已进入深度老龄化。××市65岁以上老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已从2013年的9.5%,增加到2022年的15.3%,高出全国平均比例近4个百分点。第二,人均寿命越来越长。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人均寿命逐渐增加,从解放时的35岁,增加到改革开放时的65.5岁,新世纪初超过70岁,2022年增加至77.3岁,预计2035年将达到80岁以上。第三,退休后时间越来越晚。我国现行退休年龄为1978年制定,规定我国职工现行退休年龄为男干部60岁、男工人55岁、女干部55岁、女工人50岁,对应当时人均寿命仅为65.5岁,对比现在数据,人员退休后平均生活时间由不到10年延长到将近20年。再叠加计划生育政策、大城市对年轻人的虹吸效应等影响,社会养老压力与日俱增,中小城市尤为突出。
三是新入职人员性别比例变化问题。近年来,我国体制内女性数量不断增加,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性别失衡结构性矛盾,部分单位“娘子军”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以××市为例,除政法系统外,近十年新进公务员和参公人员中男性占46.1%,女性占53.9%,女性已多于男性,事业单位新进人员中男性占28.9%,女性占71.1%,女性远远多于男性。综合来看,新进公职人员呈现女远多于男的情形,男女比例接近3∶7,有些行业和领域对男性工作人员的需求极为迫切。性别失衡对单位工作的开展带来了不利影响,如一些需要重体力劳动和长期外勤工作的基层岗位,女性常常面临种种困难和不便,再加上因孕期或产假而缺勤,客观上增加了单位的负担和其他同事的工作压力。目前,在具体组织招录招聘的时候,尚未结合用人单位、岗位的实际需求,加强对性别比例的科学把握和合理规划。
四是年轻人结婚、生育、参加工作年龄推迟问题。当前,年轻人成熟期普遍推迟,大数据显示,这是由年轻人“就业晚”造成的。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受婚育年龄推后影响,根据《中国人口普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ezuomuban.com/1072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