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组词和读音,缺组词

道可道(也),非常(恒)道(也)。

字解道:规律、思想、方向、途径。可:允许、能够、确认。非:不、不是。恒:永久不变,经常的、普通的。常:长期不变,时常,普通的、一般的。也:表示强调、承认、肯定、判断句。

“恒/常”的区别:“恒”是永固久存且不变的。

“常”是一段时间内有规律的存在,这个规律是不变的。

“道①”指生化孕育整个宇宙所有物质、能量、生命的本源。

“道②”是指可以说、可以做、可以达、的言行思想,是可以被万物感受、感悟、感觉到的。

文释】道是可以被感觉到、可以说出来、能够做得到的,但并不是能一直被感受到、随时能表达出,一生都能永久不变做到的。

个人理解大道三千都是可以被人道出、做出的,但真正能说到做到的人、很难一直保持恒久不变,也并不适合所有人。

王弼《道德经注》

可道之道,指事造形,非其常也,故不可道

苏辙《老子解》

莫非道也。而可道者不可常惟不可道,而後可常耳。今夫仁義禮智,此道之可道者也。然而仁不可以為義,而禮不可以為智,可道之不可常如此。惟不可道,然後在仁為仁,在義為義,在禮為禮,在智為智。彼皆不常,而道常不變,不可道之能常如此。

薛蕙《老子集解》

道本无为,若有为之事非常道也。盖无为者,非为之可为。可道如礼,不虚道之。道常者,恒久不变之谓。

理解】通行版和帛书版二者对比,多出()字,因此断句就以“”字为词尾来断句。

而对于不同断句之处的理解,也会分析解读一二,以做佐证辅助之用,仍以【文释】为主要理解。

对此名句的理解要从“可道”“不可道”两种对立的方式和结果上去理解。

很多人一说一读一见“”字,就觉得玄玄乎乎的不知所云、不明所以。因此可以把“道”理解为说到、做到、达到、完成的方法和结果。具象化的理解更便于理解其含义,不要去单独的理解“道”,而是先以“道”组词来理解,比如道理、道达、道路等等。有此前提、在来理解“可道”“非恒道”就变得清晰起来。

其关键在于理解“”和“非恒”,我们“可以”说的、“可以”做的、“可以”想的、“可以”改变的、“可以”人为的,“可以”生杀予夺的,太多的“”却都不是能一直存在、一直发生、一直不变做下去、说下去的,这就是“非恒”。

然而不论是“可道”还是“不可道”都是道的一部分,就像“阴和阳”,所以要能【深度理解】,其一:人人都可以做到的,都是一时的不能长久的。

其二:道有三千应随道顺道而变,随遇而安方可长久。

其三:无人可以想到的、说到的、做到的才是恒久永存的。

“可道非恒”可以说可以做可以想像的都是昙花一现。“不可道恒”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只可拜服无法明确效仿模仿的,只可敬畏不能不敢冒犯的才是恒久大道。

这就像我们看见高山会敬畏会心胸开阔,看见大海会敬畏会心胸开阔,但在太空看到整个地球时,人只有敬畏和恐惧,这就是对“大”可入骨髓的本能敬畏。

因此理解所得“道也”持之以恒、不断循环、重复、轮回、的言行结果,这就是道也。

可以说道、做到、想到的,都是人的一时而非一生,道之所以恒久,就是因为人是无法用语言具体的描述、无法用身体具体的触摸,无法用具体的象、音所指的。

【具象解读】

①道指路:所有的道路都是相通的、可以走的、可以道达目的地的,所以不存在只有一条恒久固定的路线。

②道指说:任何人事物都是可以说的,但不能一直说、常说、光说不做。

③道指做:任何行为都是可以做的,但不能一直不变的重复只做那种行为,过犹不及。

【断句1】道、可道也,非、恒道也。

具象解读:道是可以说的通的,却不是永久适用永世不变的。每个朝代都有每个朝代的政策,都可以影响改变百姓生活,但都是一段时间的王朝更替罢了,不论哪种思想政令都能达到其目的,但都不是可以恒久不变的,这就是道的规律,人心的本质。因此凡是从“人”口中说出的话,都是不断变化不固定的。

【断句2】道可、道也,非恒、道也。

具象解读:道允许万物通过做任何方法、行为、都能达到自身的目的。但不可以一直这样延续不变下去,这也是道不变的规律法则。道允许、许可善恶、阴阳、男女、老幼、大小高低多少任何形式共同存在,这就是道也。因此善恶、阴阳、男女、老幼、大小高低多少从来就不是恒定不变的,这也是道也

【断句3】道可、道非、恒道。

具象解读:道可以允许的、道所反对的相违背的,二者共存才是恒久长存不变的大道。就像人可以做善事也可以做不善的事,这都是道所允许的,但与道繁衍生生不息所违背相反的行为,却是道反对的,因此万物害怕畏惧死亡是恒久不变的,万物都不会做亡族灭种的违背道的事,不论是人或是动植物,这是万物共同遵守的恒定的道。因此“道”许可的,和“道”否定的,就是“道”之所以恒久不变存在的。

结论】“道”无有、生死、两者恒定不断轮回、交合、转换的规律法则。道生万物万物却非道,万物亡命后又融归于道,因此道恒存不失、不缺、不变。

............试读结束............

查阅全文加微信3231169

如来写作网gw.rulaixiezuo.com(可搜索其他更多资料)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2311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ezuomuban.com/117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