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报告汇编(7篇)
目录
1.进一步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以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2
2.在推动文化传承发展上善作善成 15
3.国民经济回升向好态势不断巩固 26
4.推动新时代新征程工会工作高质量发展 35
5.奋力推动高素质专业化审计干部队伍建设 46
6.人民政协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功能建设的探索思考 49
7.做好养老金融大文章助力建设金融强国 57
进一步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以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全面深化改革,坚持目标引领,突出问题导向,坚决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动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工作,提出一系列具有原创性、时代性、指导性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我们要系统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论述精神,自觉把改革摆在更加突出位置,把准方向、守正创新、真抓实干,推动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走深走实。
一、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重要论述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全面深化改革作出的一系列重要论述,立意高远、内涵丰富、博大精深,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明确了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阐述了改革的正确方向、原则方法、重点任务。这些重要论述为在新的历史起点、新的历史方位上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根本遵循,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全面深化改革是有方向、有立场、有原则的。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进改革的目的是要不断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赋予社会主义新的生机活力;这里面最核心的是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偏离了这一条,那就南辕北辙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指明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前进道路和价值取向,强调要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确保改革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新时代新征程上,必须坚持党对全面深化改革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方向,更好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紧紧依靠人民推动改革,更多用改革的办法推动高质量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全面深化改革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要前进,就要全面深化改革开放;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我们必须通过全面深化改革,着力解决我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当前,我国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正处于从中等收入国家向高收入国家跨越的关键时期。能否实现这一跨越关键在于经济结构能否实现转型升级、经济发展能否实现由要素投入驱动向技术创新驱动的重大转变。全面深化改革,通过破除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的体制机制障碍,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充满生机活力的制度保证,是稳大局、应变局、开新局的重要抓手。新时代新征程上,必须聚焦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问题谋划推进改革,有效应对重大风险挑战,谱写好深化市场化改革、扩大高水平开放、加快创新驱动发展的新篇章,推动党和国家事业行稳致远。
全面深化改革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当今世界百年变局全方位、深层次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科技创新深刻重塑生产力基本要素,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推动生产力向更高级、更先进的质态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创新驱动发展能力稳步提升,研发人员总量稳居世界首位,在载人航天、量子信息、核电技术、大飞机制造等领域取得一系列重大成果。新质生产力已经在实践中形成并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生产关系必须与生产力发展要求相适应,通过全面深化经济体制、科技体制等改革,形成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能够有效打通堵点卡点,提高要素配置效率,让各类先进优质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顺畅流动。新时代新征程上,必须继续深化重点领域改革,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建立高标准市场体系,提供高水平制度供给,为发展新质生产力营造良好制度环境,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提供有力支撑,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战略主动。
全面深化改革要坚持正确方法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改革开放是前无古人的崭新事业,必须坚持正确的方法论,在不断实践探索中推进。当前,全面深化改革已进入深水区、攻坚期,需要统筹各个方面、各个层次、各个要素,注重推动各项改革相互促进、良性互动、协同配合。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坚持正确方法论提出明确要求,强调要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加强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胆子要大、步子要稳”,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等。这些重要论述蕴含着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哲学精髓,是推动改革落实的科学指南。新时代新征程上,必须坚持以问题为导向全面深化改革,加强改革调查研究,加大改革抓落实力度,做到全面推进和重点突破相结合,推动各项改革举措切实落地见效。
二、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取得历史性成就
党的十八大以来,各领域基础性制度框架基本确立,很多领域实现历史性变革、系统性重塑、整体性重构。从经济体制改革看,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市场体系和宏观调控体系持续健全,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书写了经济发展奇迹新篇章。
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建设取得积极成效。十多年来,我国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稳步推进高标准市场体系建设,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高效规范、公平竞争、充分开放的全国统一大市场加快形成。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国有经济功能定位、布局方向、调整机制更加明确。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民营经济发展环境不断优化。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公平竞争审查制度深入实施,营商环境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水平显著提升。截至2023年底,登记在册经营主体达1.84亿户,其中民营企业超过5300万户,分别比2012年增长了2.3倍和3.9倍。
宏观经济治理体系不断健全。十多年来,我国充分发挥国家发展规划战略导向作用,发挥年度计划宏观引导作用,加强财政、货币、就业、产业、投资、消费、环保、区域等政策的协调配合,把非经济性政策和经济政策均纳入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评估,宏观调控前瞻性、针对性、有效性进一步提高,我国经济实力大幅提升。2023年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26万亿元,增速居世界主要经济体前列。多年来,我国一直是世界经济增长的最大动力源,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30%。
现代化产业体系发展壮大。十多年来,我国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大力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构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建立健全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通过优化要素配置和调整生产结构不断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2012—2023年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从1.03万亿元增长到3.3万亿元,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达2.64%,超过欧盟国家平均水平,创新型国家建设成效明显。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传统产业转型加快,新兴产业蓬勃发展,服务业规模持续壮大。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比重达到30%左右,连续14年位居全球首位,其中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分别从2012年的9.4%、28%提高到2023年的15.7%、33.6%。服务业增加值占比从2012年的45.5%提高至2023年的54.6%。
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加快建立。十多年来,我国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全面开放,双边、区域和多边合作持续推进。我国已成为1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主要贸易伙伴,货物进出口总额连续多年居世界第一。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全面实行,面向全球的贸易、投融资、生产、服务网络加快构建,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加快推进,22个自由贸易试验区和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蓬勃展开,与29个国家和地区签署了22个自贸协定。共建“一带一路”已成为当今世界最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和最大规模的国际合作平台,我国已与150多个国家、30多个国际组织签署了230多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中欧班列通达欧洲25个国家200多个城市。
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十多年来,我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围绕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推进社会事业改革创新,在收入分配、就业、教育、社会保障、养老托育、医疗卫生、住房保障等领域推出一系列重大改革举措,打赢脱贫攻坚战,历史性地解决了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并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取得长足进展。健全促进就业创业体制机制,2013—2023年累计实现城镇新增就业超1.4亿人。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中等收入群体超过4亿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不断提升,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统筹推进区域重大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区域协调发展和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进一步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不断健全,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
经济安全保障能力持续提升。十多年来,我国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集中统一、高效权威的国家安全领导体制加快健全,新安全格局加快构建,为新发展格局提供了坚实保障。粮食产购储加销体系不断健全,牢牢守住了18亿亩耕地红线,实现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能源供给保障能力持续提升,一次能源生产总量达到48.3亿吨标准煤,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超过总装机的50%。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不断增强,产业安全发展短板加快补齐,大宗商品、原材料保供稳价有力有序。数据安全能力建设持续推进。金融风险防控体制机制逐步完善。
三、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积累了宝贵历史经验
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实践,既取得了许多重大历史性成就,也积累了许多弥足珍贵的历史经验,对新征程上进一步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有力破除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需要长期坚持、不断完善发展。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办好中国的事,关键在党。党的十八大后,中央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2018年改为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担任领导小组组长、委员会主任,加强对改革工作的举旗定向、统筹协调,有力指导和推动了改革事业胜利向前。展望新征程,改革任务仍将十分艰巨繁重,只有始终加强和改善党对改革的全面领导,才能确保改革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才能有效动员和组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一起奋斗,才能成功应对改革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和风险挑战。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初心使命。推动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和主观能动性是推进改革的力量源泉。展望新征程,只有坚持人民至上,站稳人民立场、把握人民愿望、尊重人民创造、集中人民智慧,才能提出并实施正确的改革方案,才能从人民群众的实践创造和拥护支持中获得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强大动力。
坚持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的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全面深化改革,正是因为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通过集中解决制度性问题,大力破除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从而不断激发了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和活力,使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实现跨越式提升。展望新征程,只有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大力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激发和增强社会活力,才能更好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才能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奠定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
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方向决定前途,道路决定命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当代中国大踏步赶上世界、引领时代发展的康庄大道,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根本方向。改什么、怎么改,必须以是否符合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否符合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治理效能为基本尺度。展望新征程,只有毫不动摇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始终保持志不改、道不变,才能把改革的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行得正、行得稳、行得远。
坚持以开放促改革。对外开放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与改革、创新一起,都是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既是顺应国际发展环境复杂深刻变化作出的战略选择,更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打造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的内在要求。展望新征程,只有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坚定不移深化高水平对外开放特别是制度型开放,才能推动改革不断向广度和深度进军,才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宏伟事业不断向前迈进。
坚持系统观念。改革是一场深刻而全面的社会变革,是涉及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各层面的复杂系统工程。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在全面深化改革中更加注重各领域改革的协调联动和互促配合,从而更好实现各方利益的统筹兼顾,实现改革力度、发展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程度的协调一致。展望新征程,只有进一步加强改革的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才能推动各方面制度体系更加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才能有效提升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更加有力的制度保证。
四、全力推进落实经济体制改革重大任务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必须继续把改革推向前进,突出问题导向,着力解决制约构建新发展格局和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卡点堵点问题、发展环境和民生领域的痛点难点问题、有悖社会公平正义的焦点热点问题,有效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不断为经济社会发展增动力、添活力。从经济体制改革看,聚焦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重点做好七方面工作。
一是完善落实“两个毫不动摇”的体制机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推动各类所有制企业协同发展,充分激发各类经营主体的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健全国有经济管理体系,培育一批核心竞争力强的国有企业。支持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发展壮大,落实好常态化沟通交流机制,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弘扬优秀企业家精神,支持企业家专注创新发展。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
二是构建高标准市场体系。加快完善产权保护、市场准入、公平竞争、社会信用等市场经济基础制度。完善适应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长效体制机制,大力整治市场垄断和不正当竞争行为。完善市场准入制度体系,持续推进新业态新领域准入放宽。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推动各种生产力要素跨区域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完善宏观经济政策协调机制,更好发挥国家发展规划战略导向作用,加强新出台政策与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评估。
三是打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难点。全面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深化科技体制、教育体制、人才体制等改革,完善支持全面创新的基础制度。加快建立产业需求引领的创新体系,持续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深入实施制造业重大技术改造升级和大规模设备更新工程,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积极培育具有国际先进水平和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健全数据基础制度,大力推动数据开发开放和流通使用。
四是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主动对标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推动货物贸易优化升级,创新服务贸易发展机制,发展数字贸易。不断完善外商投资权益保护机制,进一步缩减外资准入负面清单,持续建设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进一步便利中外人员往来,切实打通外籍人员来华工作、学习、旅游堵点。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高标准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打造更多高能级对外开放合作平台。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维护多元稳定的国际经济格局和经贸关系。
五是加大民生领域改革力度。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健全就业公共服务体系,完善重点群体就业支持体系,完善劳动者权益保障制度。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推动社会保险参保扩面,完善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健全基本养老、基本医疗保险筹资和待遇调整机制。健全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完善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动态调整机制。健全区域协调、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
六是健全全面绿色转型体制机制。协同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和绿色低碳发展,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加快培育壮大绿色低碳产业,加快构建绿色制造和服务体系。加强资源节约集约循环利用,构建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完善生态保护补偿制度和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推进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建立健全碳达峰碳中和标准计量体系,完善碳定价机制。
七是加强经济安全能力保障。健全房地产企业主体监管制度,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加快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统筹好地方债务风险化解和稳定发展,建立防范化解地方债务风险长效机制,建立同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政府债务管理机制。全面加强金融监管,健全权责一致的风险处置责任机制,健全以投资者为本的资本市场基础制度。强化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健全粮食产购储加销协同保障机制,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加快构建数据基础制度,构建大国储备体系,有效维护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
在推动文化传承发展上善作善成
“当河海之要冲,为畿辅之门户。”xx,襟河枕海,绵长文脉浸润着城市筋骨,彰显着独特韵味,历史的波澜与时代的脉动交汇于此。
2024年2月1日至2日,习近平总书记亲临xx视察指导工作、看望慰问基层干部群众。总书记到西青区辛口镇第六埠村、古文化街、平津战役纪念馆等考察调研,强调“xx要深入发掘历史文化资源,加强历史文化遗产和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市场体系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打造具有鲜明特色和深刻内涵的文化品牌,进一步彰显xx的现代化新风貌”。在听取xx市委和市政府工作汇报后,总书记要求xx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上、在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上、在文化传承发展上、在城市治理现代化上善作善成。“四个善作善成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了丰厚滋养。
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历”重要要求,其中之一是在文化传承发展上善作善成。
新时代同心筑梦,新征程凯歌前行。xx将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xx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引,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不负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重托。
一、守根脉:“爱惜城市历史文化遗产”
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历史遗迹、文化古迹、人文底蕴,是城市生命的一部分。文化底蕴毁掉了,城市建得再新再好,也是缺乏生命力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
xx是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承万年人文之精华、千年文明之底蕴、六百年建城之风韵,人文荟萃,文脉悠长,积淀了众多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存储了厚重的历史文化记忆,为传承发史文化遗产不可再生、不可替代,必须始终把保护放在第一位,坚持保护为主不动摇。位于xx市xx区的梁启超纪念馆里,年轻游客们齐声诵读着“少年强则国强”,观众留言簿上写满了人们的肺腑之言,“见了真正的饮冰室,‘无负今日’受益匪浅”。在这里,观众能够身临其境地翻开一部鲜活的近代史。得益于近年来实施的梁启超旧居文物保护工程,场馆从馆舍修缮、展览策划、文物保护等方面实现了总体提升。旧
居旁的“饮冰室”书斋修缮工作也已提上日程。“要爱惜城市历史文化遗产,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2019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梁启超旧居时叮嘱。
近年来,全市120余项文物保护项目深入实施,一大批全国和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重现历史原貌。从独幢建筑扩展到历史街区,系统性保护的观念在xx得到充分彰显。2023年,被誉为“万国建筑博览会”的和平区五大道街区入选第二批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创建名单。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使城市肌理得到充分展现。
系统性保护理念和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相遇相融,催生了京津冀三地发布《京津冀地区主要历史文化资源分布图》,整合各方面力量参与文物保护,共同为历史文化遗产“保驾护航”。一个广泛覆盖文物古迹、古老建筑、名城名镇、历史街区、传统村落、文化景观、非遗民俗等各类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大格局,正在逐渐形成。
让更多文物和文化遗产活起来。历史文化遗产的价值不仅在于见证历史,更是为了以史鉴今、启迪后人。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指出“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时代精神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
“国是家、善作魂、勤为本、俭养德、诚立身、孝当先、和为贵”。从2013年开始,一个取材于xx泥人张彩塑工作室的彩塑作品“梦娃”形象红遍大xx北、深入人心。从静态彩塑到动态视频,“梦娃”传递出的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对精神世界的追求、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珍视、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诠释。
2023年新年,xx博物馆人潮涌动,“北宋三大家”之一的范宽所作的《雪景寒林图》真迹展出,一票难求,“为一幅画奔赴一座城”成为独特文化现象。许多人不仅仅是来亲眼目睹画作本身的绝妙和意趣,更是体味其所蕴含的天人合一的思想和韵味。
一件件古老的文物,讲述人们通俗易懂的历史;一段段悠久的历史,成为人们喜欢聆听的故事;一个个精彩的非遗项目,成为人们喜闻乐见的体验,越来越多的历史文化遗产不再是沉睡的记忆,而是被赋予了鲜活的生命。xx制定《关于让文物活起来实施方案(2022—2025)》,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工程,统筹推进传统工艺振兴计划、戏曲振兴工程、戏曲像音像工程、曲艺传承发展计划,推动历史文化遗产“见人见物见生活”,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在当下、服务当代,展现蓬勃生机活力。
“中国式现代化离不开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习近平总书记意味深长地说道。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宏伟进程中,要深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沃土,厚植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以坚定的文化自信、历史自信,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衔接,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力量。
二、承血脉:“珍惜来之不易的红色江山”
鉴往知今守初心。xx是一片富有光荣革命传统的热土,是中国最早传播马克思主义、最早建立党的地方组织的地区之一。1920年,“南陈北李”悄然来津,此次xx之行,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发出了先声。
党的百余年奋斗征程在xx留下了辉煌的浴血奋战史、艰苦创业史、改革创新史,涌现出一大批英雄人物和先进模范,为这片热土打上了红色烙印,闪耀着永不磨灭的光辉。
红色资源记录百年征程。我们党的历史,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每一次历史巨变都彰显了我们党的伟大功绩,每一位革命英雄都体现了我们党的光辉传奇,每一种革命精神都昭示了我们党的理想信念,每一件革命文物都承载着我们党的情怀担当。
今年是xx解放75周年,清明节前夕,平津战役纪念馆连续3天在英烈名录墙上补刻了29位烈士的英名。1949年初,解放战争“三大战役”的最后一役平津战役取得全面胜利,7030名烈士长眠于华北大地,391位烈士由于各种原因没能留下名字。建馆27年来,找寻“无名”英烈、帮助烈士“归队”成为纪念馆坚守的使命。
摸清红色家底是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的基础和支撑。近年来,xx公布了第一批红色资源名录、两批革命文物名录,涵盖各类重要红色资源243项、不可移动革命文物76处、可移动革命文物8220件(套)。xx加强对“红色家当”的全面保护,既应保尽保、又突出重点,坚持修旧如旧,加强日常管理,最大限度保存革命文物和红色资源的原貌。
红色血脉映照初心使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红色血脉是中国共产党政治本色的集中体现,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力量源泉。”革命英雄、革
命精神、革命文物,凝聚着中国共产党人艰苦奋斗、牺牲奉献、开拓进取的伟大品格,深深融入我们党、国家、民族、人民的血脉之中,为立党兴党强党提供了精神养分。
xx始终重视弘扬革命文化、发扬红色传统,赓续共产党人精神血脉。面向全国设立哲学社会科学“揭榜挂帅”重点课题,突出红色底色,加强革命史、党史研究,深入发掘党的历史根脉和精神基因。出台《xx市红色资源保护与传承条例》,建立xx市红色资源保护与传承工作联席会议专项机制,为红色资源保护传承利用提供制度机制保障。将重要革命纪念设施、场所、展馆提升改造纳入民心工程,更新深化展陈内容,举办“红色记忆——xx革命文物展”、“中国精神展”,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贯彻落实《党史学习教育工作条例》,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面向全社会开展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宣传教育,引导党员干部学而时习之,增强斗争精神、汲取奋进力量,让初心薪火相传、把使命勇担在肩。
红色基因涵育时代新人。中华崛起少年强,海棠依旧诉情长。xx是周恩来、邓颖超两位革命先辈求学和战斗过的地方。如今,越来越多的学生家长把参观周恩来邓颖超纪念馆、觉悟社纪念馆作为红色研学的重要站点,“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已深深镌刻进无数青少年的心中。
青少年是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对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革命传统教育要从娃娃抓起,既注重知识灌输,又加强情感培育,使红色基因渗进血液、浸入心扉,引导广大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xx着眼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实施“信仰之光”红色基因传承工程,深化“百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传精神”主题活动,开展红色文化大课堂、红色资源进校园、青年学子思政公开课大赛,通过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红色文化浸润,引导“强国一代”从小在心里种下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种子,让红色基因、革命薪火生生不息、代代相传。
三、续文脉:“进一步彰显xx的现代化新风貌”
今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xx视察指导工作时指出,以文化人、以文惠民、以文润城、以文兴业,展现城市文化特色和精神气质,是传承发展城市文化、培育滋养城市文明的目的所在。这一重要要求,既是对文化传承发展规律的普遍性揭示,更是对xx传承发展城市文化、培育滋养城市文明的精准性指导,充分彰显了习近平文化思想“明体达用、体用贯通”的理论品格和鲜明特征。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xx把文化建设有机融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大都市,全力落实好总书记重要要求。
展现城市文化特色和精神气质。习近平总书记评价,xx是一座很有特色和韵味的城市。九河入海的特殊地理位置和近代以来的风云际会,共同造就了xx内陆文化和海洋文化相互借鉴、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交相辉映、中华文化与外来文化兼容并蓄的特质。从历史传承的脉络看,xx文化的原始底色是“上善若水、沽水流霞”的“水文化”;从区域文化经纬看,xx文化的发生发展涵养了“南北交汇、东西互鉴”的“融特质”;从时代发展的视野看,xx文化的创新创造衍生了“志在万里、达济天下”的“开放范”。多元性、包容性、融通性、开放性、创新性构成了xx文化的基本特征。xx文化名人辈出,是京剧和相声的大码头、评剧发祥地、北方曲艺之乡、中国话剧摇篮、歌唱家摇篮,不仅在近代文化史上占据特殊地位,也形成了具有较高辨识度的津派文化。
城市文化属于人民,也滋养着人民。今年2月10日大年初一,xx卫视相声春晚如约而至,创新编排的节目在欢声笑语中为全国观众呈上一道“文化大餐”,流动满满津味儿年味儿。艺术的生命力体现在艺术与观众的双向奔赴。2023年,首届xx音乐节持续近两个月,国内外顶级院团、著名艺术家来津献艺,40场音乐会平均上座率达83%。历时3个月的2023海河戏剧节为10余万观众奉献了47部、170余场中外优秀剧目,掀起了戏剧话题热潮。
新征程上,xx要坚持久久为功、绵绵用力、润物无声,总结提炼、大力弘扬xx城市文化特色和精神气质,丰富时代内涵和时代价值,持续提升xx文化的标识度和影响力,不断擦亮津味、津派文化品牌,讲好xx故事,扬xx之风,传xx之声。
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市场体系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这“三个体系”建设,涵盖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各方面,目标指向是提升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品质,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大都市的内在要求。
文化不是象牙塔里的玩赏,而应根植于人民群众中,成为其日用而不觉的一种生活方式。2015年,xx以“变补贴院团为补贴百姓”的方式创新推出文化惠民卡,让群众“花小钱看大戏”。发行9年来,累计补贴102.2万人次、组织惠民演出3.8万余场,带动创造票房总计4.65亿元。小小文惠卡是xx兴文化、惠民生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xx统筹推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高水平建成滨海新区文化中心图书馆、国家海洋博物馆等一批文化设施,扩大优质文化产品供给,电影《周恩来回延安》、电视剧《换了人间》、图书《海边春秋》等一批津产佳作荣获“五个一工程”奖,8家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园区、9家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实力持续增强。
文旅是以文兴业的重要载体。xx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多方协力积极推动生态景观、历史文化遗产、公共文化设施和商贸综合体等串珠成链、连线成片,做强特色文化品牌,发展“文旅+”,提升“吃住行游购娱”全链条服务质量,让人们在领略自然之美、城市之美中感悟文化之美、陶冶心灵之美。
新征程上,xx要以人民群众对高品质精神文化生活的新期待为导向,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持续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打造社会力量参与、业态深度融合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广泛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惠民活动,引导优质文化资源和文化服务更多向农村、基层延伸。充分发挥戏剧、曲艺、文学、音乐、美术等方面优势,实施津派文化精品创作计划,加强文艺创作生产组织引导,推出更多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文艺精品力作。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优化文化发展政策措施,推动国有文化市场主体创新发展,激发各类文化市场主体创新创造活力。坚持盘活存量、培育增量、提升质量,改造提升传统业态,推动媒体MCN(多频道网络)、网络游戏产业等高质量发展,做强做优文化创意产业,加快形成现代文化产业体系。以打造特色鲜明的文化旅游目的地带动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进一步优化消费供给,创新消费场景,提升消费体验,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升级的消费需求。
提升市民文明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城市之美,不在于形制,而在于文明。“社区是我家,美好靠大家”、“做好事、不能等、不能停”,这些理念在xx第一个“好人社区”xx区xx社区已经深入人心。截至目前,全市已建成“好人社区(村)”试点27个,以社区为单元凝聚“好人”力量,从“各美其美”到“美美与共”,引领着城市文明的新风尚。这是xx持之以恒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取得丰硕成果的鲜活案例。
近年来,xx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开展“争做文明有礼xx人”和“学雷锋、做雷锋,共建xx志愿城”等主题活动,全域创建文明城市,抓典型引领促风气提升,抓阵地建设促机制完善,抓德治教化促基层治理,文明的新风、道德的力量更加浸润人心。
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促进精神富有、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精神文明建设服务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要求。新征程上,xx要坚持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立心铸魂的战略工程,统筹推动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不断提高市民精神品位、培育社会精神风尚、塑造城市精神品格,让精神文明之花开遍津沽大地。
“津门极望气蒙蒙,泛地浮天海势东。”乘着习近平总书记视察xx的强劲东风,xx锚定目标、步履铿锵,以“善”的能力、“作”的行动、“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ezuomuban.com/1246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