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传部长党课】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四重维度

【常委宣传部长党课讲稿】A文化思想的四重维度
    [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A总书记围绕着新时代文化建设提出了许多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构成了内涵丰富、论述深刻的A文化思想。从理论向度来看,A文化思想以理论自觉实现了对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守正创新;从历史向度来看,A文化思想以历史自觉把握了“文明蒙尘”到“文明再造”,再到“文明复兴”的历史脉络,着力赓续好中华文脉;从实践向度来看,A文化思想以实践自觉回答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四个之问”,把握了中华文明发展规律;从价值向度来看,A文化思想以价值自觉谱写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新篇章,明确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任务书和路线图,更为全人类文明发展提供思想借鉴和行动指南。
    [关键词]A文化思想;理论向度;历史向度;实践向度;价值向度
    A文化思想作为A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围绕着新时代文化建设实践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作为一个内涵丰富、逻辑严密的思想理论体系,它是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与新时代文化建设具体实际、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在理论向度、历史向度、实践向度、价值向度有着鲜明的内在科学性。新时代新征程上继续推进文化建设必须深刻领会、系统把握A文化思想的科学向度。
    一、以理论自觉实现文化思想的守正创新
    A文化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以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为理论根基,继承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传承并创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时也实现了对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弘扬发展,呈现出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一脉相承、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和当代中国共产党人高度的理论自觉与理论自信。
    (一)对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继承发展
    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文化产生发展规律科学揭示的正确理论,是我们党推进文化发展与进行文化建设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马克思认为人类通过劳动实践创造了整个外在世界,也是文化创造的主体,提出“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1],把文化看作是人类劳动实践的产物,A总书记指出“史诗是人民创造的”[2],在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实践中汲取文化创作的力量。恩格斯说:“政治、法、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等的发展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但是,它们又都互相作用并对经济基础发生作用。”[3]文化对社会经济、政治等方面有着反作用,先进的文化可以引领社会其他方面的发展。A总书记指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文化是“重要内容”;推动高质量发展,文化是“重要支点”,强调文化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在苏维埃俄国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现实情况下,列宁提出“必须取得资本主义遗留下来的全部文化,并且用它来建设社会主义”[4],A总书记提出在文明交流中实现取长补短、丰富自身色彩,实现世界文明的共同发展。除此之外,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还提出关于社会主义国家文化建设的论述,如坚持无产阶级在文化建设的领导权,文化建设要面向人民实际、扎根人民生活,发展社会主义文化教育事业等,这些都为A文化思想的形成提供了理论支撑。
    (二)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
    文化的发展具有鲜明的继承性和连续性,不管是物质生产活动的开展还是思想文化的迭代更新都离不开文化创造积累的文化成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历史实践和思想成果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有着超越时空、超越民族界限的普遍意义。A总书记多次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并指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5]15。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5]15,都在治国理政的实践中得到历史继承和时代展现:从“天下为公”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从“民为邦本”到“人民至上”;从“为政以德”到“领导干部要讲政德”;从“革故鼎新”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从“任人唯贤”到新时代“二十字”好干部标准;从“天人合一”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从“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中汲取中华民族前进力量;从“讲信修睦、亲仁善邻”中探寻交往处世之道等,都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的高度契合。另外,A总书记十分重视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找源头活水,在很多重要讲话中旁征博引,让传统文化焕发新光彩,如用《诗经》中“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激励中华民族不断创新;用《管子·乘马》中“事者,生于虑,成于务,失于傲”告诫党员保持清醒头脑、增强忧患意识;用老子“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巩固强化党员人民至上的根本政治立场等。
    (三)对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弘扬发展
    A文化思想也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革命、建设和改革中形成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进行了传承弘扬。“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6]139,在革命历史中凝结形成的革命文化和革命精神在A文化思想中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等革命精神充分彰显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觉悟和革命信念。A总书记也多次强调在革命文化中汲取力量,其蕴含的光荣传统和红色基因更是我党在新时代始终保持好革命者精气神,也是保持昂扬斗志、奋发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伴随着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以及科学文化方面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指导方针的提出,广大文艺工作者以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创造了数不胜数的优秀文艺作品,工人阶级以主人翁的姿态积极投身社会主义建设,新中国的文化建设开始沿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正确航线,破旧立新,不断创造崭新的社会主义文化。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为我国文化发展提供了新的时代契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先后提出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文化强国等关于文化建设的理论,对中国文化的发展繁荣起到了积极作用,彰显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价值引领和精神动能。
    二、以历史自觉主动赓续中华文脉
    连续性作为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要求中华民族需以强大的历史自觉从连续性上认识中国和中华文明。A文化思想有着鲜明的历史向度,深刻体现在“文明蒙尘”后的历史警醒、“文明再造”中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人类文明新形态”对“文明复兴”的展望。把握A文化思想的历史向度,从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紧密相连中主动赓续中华文脉。
    (一)“文明蒙尘”的历史劫难促进了中华民族的深刻觉醒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璀璨恢宏,五千多年的中华文明孕育了厚重的中华优秀文化和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古代中国不论是经济发展还是科学技术都长期处于世界领先位置,但鸦片战争强行打开了清朝闭关锁国的大门,使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从此“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7]477,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难,中华文明走向了一条曲折坎坷的荆棘之路。西方列强不仅在中国实行军事侵略、政治控制、经济掠夺,还通过传教、发行刊物、兴办教育等手段对我国进行文化渗透,企图麻醉中国人民的精神和民族自尊心达到全面控制的目的。列强的侵略客观上促使中华民族意识的觉醒,为了捍卫民族独立和尊严、捍卫中华文明,先进的中国人毅然踏上了寻求复兴之路,从洋务运动到辛亥革命、再到新文化运动,从学习器物到学习制度、再到学习文化,国人在西学东渐中不断吸收西方文明,在社会中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各种新思想势如破竹地不断涌现,其中就包括科学先进的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伟大觉醒中,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中国共产党一经诞生,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确立为自己的初心使命,把复兴中华文明的重任扛在肩上。
    (二)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实现“文明再造”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实践中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在文化建设的实践中探索出一条具有首创意义的发展道路。1923年,党制定的《教育宣传问题决议案》指出,“文化思想上的问题亦当注意,这是吸取知识阶级,使为世界无产阶级革命之工具的入手方法”[8]。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系统阐述了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文化,创造性地提出了新民主主义的文化纲领,即建设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新中国成立后为了迅速恢复国民经济、改变百废待兴的社会状况,毛泽东提出通过文化事业方面的改革工作来推动经济状况的好转。1956年提出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为新中国科学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根本保证。改革开放后,各种思想观念摩擦碰撞,亟须正确的价值引导和思想文化引领。邓小平创造性地提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战略任务,确立了“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战略方针,实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江泽民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重要命题,明确要发展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党的十五大将文化建设置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9]。胡锦涛认识到宣传思想工作和文化工作的极端重要性,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最大限度地凝聚社会思想共识,同时在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第一次明确提出“文化强国”建设的奋斗目标。
    (三)“人类文明新形态”整体展望“文明复兴”的光明前景
    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中国共产党人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实现对西方文明祛魅,在曲折坎坷中坚守住中华文明所走出的一条崭新文明道路。从根本上超越了资本主义霸权和狭隘的“文明优越论”“霸权主义论”“零和博弈论”的资本主义文明,秉持着文明交流互鉴的价值理念,继承发展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大同”“以和为贵”思想,实现了对资本逻辑下的文明形态的超越和矫正。既是现代化文明的中国样态,同时也是立足于“两个大局”,致力于建设美好世界、思考人类社会未来发展方向、关切人类前途命运、探求人类文明共生共荣的中国方案。“21世纪,中华民族对于世界的贡献,更突出地表现为对于文明的贡献,即在世界大变局中自觉参与人类文明的重建,积极引领人类的精神成长和文明进步”[10]。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中国式现代化所创造的社会主义文明形态,不是既定的、一成不变的,而是以开放包容、兼收并蓄的开阔胸怀的全人类共同价值,摆正了人类文明发展的正确方向,创造了人类走向未来的新模式,开创了人类文明发展的光明前景。
    三、以实践自觉积极开拓中华文明崭新图景
    以A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在新时代文化建设实践中提出一系列原创性、具有时代特征的文化建设的部署举措,科学全面地构成了A文化思想。A文化思想的提出鲜明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对文化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不仅理论上有高度、思想上有深度,也有着显著的实践特色和现实形式。
    (一)深刻回答了新时代文化建设“四个之问”
    以A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文化建设摆在治国理政突出位置,不断深化对文化建设的规律性认识,以A文化思想科学回答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和时代之问。A文化思想科学回答了中国之问,强调文化自信,巩固了文化主体性。“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6]24。“任何文化要立得住、行得远,要有引领力、凝聚力、塑造力、辐射力,就必须要有自己的主体性”[11]8。有了文化主体性,才能传承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才能以强烈的文化自信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A文化思想科学回答了世界之问,强调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胸怀天下,以为世界谋大同为己任,主张“让中华文明同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丰富多彩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的精神指引和强大的精神动力”[6]214。A文化思想科学回答了人民之问,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文化创作导向。我国的文化建设归根到底是为人民群众进行的文化建设,人民情怀是A文化思想的内在旨归。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用积极健康的文化成果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需要。A文化思想科学回答了时代之问,强调文化发展既要坚持守正创新、又要坚持开放包容。根据实践要求和时代需要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新的时代内涵,用新的文化理论成果推动新时代各项事业的发展。同时,秉持开放包容的实践指向,汲取世界优秀文明成果为我所用,借以丰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二)“两个结合”的提出展现了对中华文明突出特性的全面把握
A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的讲话上首次提出“两个结合”,之后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又对“两个结合”作了进一步论述,指出,“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11]8。“两个结合”作为A文化思想的重要内容和新时代文化建设的方法论,是我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史实践的经验总结,展现了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科学认识和中华文明突出特性的深刻把握。A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概括了中华文明五大突出特性,即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两个结合”,尤其是“第二个结合”深刻把握了中华文明这五个突出特性,有力地推动了中华文明现代化转化。“两个结合”激活了中华文明

............试读结束............

查阅全文加微信3231169

如来写作网gw.rulaixiezuo.com(可搜索其他更多资料)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2311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ezuomuban.com/1430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