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4年全市深化作风整顿建设工作部署推进会上的讲话
同志们:
作风建设,关乎事业兴衰成败,联系着民心向背,决定着我们能否在新时代的赛道上跨越险阻、破浪前行,顺利抵达既定目标。今天,我们召开2024年全市深化作风整顿建设工作部署推进会,这充分彰显了市委、市政府对作风建设一以贯之的高度重视,也凸显了作风整顿于当下我市高质量发展进程中的关键意义。下面,我就深化作风整顿建设工作讲几点意见。
一、回溯过往,明鉴得失
回首过去一段时期我市作风整顿工作历程,可圈可点之处着实不少。在政务服务领域,“放管服”改革大刀阔斧推进,行政审批流程历经系统性重塑。诸多部门削减繁琐冗余环节,曾经让企业与群众折返奔波的“马拉松式”审批渐成历史,办事窗口整合优化、“一站式”服务落地生根,平均办理时限大幅压缩,有的事项甚至实现“即来即办、立等可取”,营商环境的“软土壤”日益肥沃,市场主体活力得以充分释放,新增企业数量呈现稳健上扬曲线,为经济发展注入源源不断内生动力。面对基层群众诉求,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机制织密民生“保障网”。广大基层干部扎根一线、沉下身去,走街串巷倾听民声,从老旧小区改造的“微心愿”到乡村振兴产业帮扶的“金点子”,事无巨细、积极作为,把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化解在萌芽、处理在当下,群众满意度逐步攀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愈发紧密、坚实。
然而,“行百里者半九十”,在成绩斐然背后,沉疴痼疾犹存,暗礁潜伏水下,不容忽视。
(一)部分干部思想懈怠,患上“慵懒症”。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对新理念、新技术、新政策学习浅尝辄止,工作按部就班、墨守成规,面对复杂棘手难题,要么束手无策、消极等待,要么推诿扯皮、上交矛盾,缺乏主动破局、创新求变精气神,致使一些工作长期在低水平徘徊,错失发展先机。
(二)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歪风仍有残余。文山会海虽历经整治,却时有反弹,有的会议冗长空洞、文件照抄照搬,实质工作指导意义寥寥;一些干部热衷“走过场”“做虚功”,调研“走马观花”,项目“只挂帅不出征”,用“痕迹”替代“实绩”,徒增基层负担,消耗行政资源,工作落实在“空转”中折损效能。
(二)在执法监管环节,还存在“乱作为”与“不作为”交织乱象。部分执法人员法治观念淡薄,滥用自由裁量权,“以罚代管”“选择性执法”,办“人情案”“关系案”,严重破坏公平公正市场秩序与法治环境;与此同时,对违法违规行为“视而不见”“养痈遗患”现象亦有之,监管“真空地带”为不法行为滋生提供温床,损害公共利益、危及社会稳定。
二、聚焦当下,深剖根源
作风问题屡禁不止、纠而复生,其根源恰似盘根错节老树,错综复杂,深挖细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
(一)思想根基松动是“源头祸水”。理想信念“总开关”拧不紧,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受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侵蚀,“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认知错位,心中无大局、肩头无担当,自然在工作中滋生敷衍塞责、贪图安逸等不良作风,背离初心使命,坠入作风“泥沼”。
(二)制度笼子“疏而有漏”为“滋生温床”。部分单位规章制度陈旧滞后,跟不上工作形势变化节奏,对新问题缺乏预判与规范;有的虽有制度却执行绵软无力,“牛栏关猫”,惩处机制失之于宽、失之于软,违规成本低,致使制度沦为“稻草人”,难以对不良作风形成刚性约束。
(三)监督体系“力有不逮”成“放任缺口”。内部监督碍于人情世故、层级掣肘,往往“高举轻放”“隔靴搔痒”;外部监督渠道虽多元但协同不足,群众监督、媒体监督反馈问题处置有时拖沓,监督合力未有效凝聚,让作风问题在监管“缝隙”中隐匿、存活、蔓延。
三、展望四季度,靶向发力
四季度,全年工作进入收官冲刺关键期,深化作风整顿建设刻不容缓、时不我待,要对准“靶点”、精准“施药”,以雷霆手段破除顽疾,以长效机制巩固成果,重点在以下维度攻坚突破。
(一)拧紧思想“总开关”,筑牢作风“防火墙”
强化思想政治教育“铸魂工程”。以党纪法规学习为基,结合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宣传教育,创新开展“沉浸式”“情景式”培训,依托红色教育基地、廉政文化场馆,让干部在感悟先辈精神、汲取奋进力量中,校准价值坐标,增强纪律意识、规矩意识、宗旨意识,主动摒弃歪风邪气,涵养清正廉洁、担当作为优良作风。抓实警示教育“醒脑行动”。深度剖析本地典型作风问题案例,制作警示教育片、编印案例读本,以身边事教育身边人,组织干部“零距离”旁听庭审、“面对面”反思检讨,以案释法、以案明纪、以案促改,敲醒“麻木者”、警示“侥幸者”,筑牢拒腐防变思想防线,催生敬畏之心转化为自律之行。
(二)织密制度“防护网”,强化作风“硬约束”
全面检视制度漏洞。各部门单位对标工作职能与作风建设要求,围绕项目审批、资金管理、人事任免等关键环节,系统梳理现有规章制度,邀请专家、服务对象“会诊把脉”,查找制度空白、条款模糊、衔接不畅之处,为制度“修枝剪叶”“更新换代”夯实基础。精细完善制度设计。出台制度注重操作性、针对性、前瞻性,明确权力边界、规范办事流程、细化量化标准,引入风险防控机制,强化内部制衡;同步建立制度定期评估机制,依据政策调整、形势变化适时优化修订,确保制度“管用、够用、好用”。刚性执行制度规定。加强制度宣贯解读,组织干部专题学习、测试考核,确保熟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ezuomuban.com/1616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