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十四五”期间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当前,随着城镇化率逐步提高,农村常住人口持续减少、青年人口流失加快,进而导致“人走房空”现象在农村普遍存在,已成为乡村建设行动亟需破解的难题。为进一步摸清泰州农村空心化情况,调研组通过座谈、走访等形式,开展专题调研,在此基础上形成专题报告,以期为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提供决策参考。
一、泰州农村空心化现实状况
“农村空心化”是指大量农村人口特别是青壮年人口逐渐脱离农村,间接导致房屋空置、基础设施闲置或废弃等村庄内部衰败的空间形态的分异,是农村地域系统经济社会表现出的一种失衡发展状态。本课题以泰州7个乡镇32村为研究对象,结合面上整体情况,进行了调查。总体上,当前泰州农村空心化主要集中在人口、房屋、土地、教育等方面。
一是农村人口持续减少,存在“两多两少”现象。泰州市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泰州常住人口中,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144万人,占31.94%。与2010年泰州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乡村人口减少近61万人。人口空心化不仅表现为农村常住人口数量上的减少,同时在农村常住人口中,年龄呈现两极化分布,农村留守群体老龄化趋势严重,存在“两多两少”的现象,即外出务工就业人员、“老病弱”留守人员多;学龄儿童、青壮年劳动力少。调查结果显示,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占农村常住人口比重平均超过30%,个别农村甚至高达63.3%。
二是农村空置房不断增多,部分村庄缺少“人气”。农村空关房增多,农村普遍缺少“人气”,“城里有房,农村有家”现象比较突出。调查结果显示,一半以上的村庄常年或阶段性闲置房屋空置率超过10%,有4个村庄空置率超过20%,农村村民或子女在集镇、县城以及其他城市购房比例占40%左右。其中,兴化市沈伦镇空置率高达56.77%。安冒村、沈北村城镇有房但老年人居住在农村的比例分别在80%、60%左右。
三是公共资源利用率不高,部分设施更新不够。在新农村建设、乡村振兴等一系列战略背景下,政府对农村公共品投入不断加大,道路硬化、村庄环境整治等都有财政配套资金,农村基础设施不断改善。但调研发现,在农村劳动力外流增多的趋势下,公共品闲置现象非常突出。如按标准改造、建设的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基本闲置;大部分老年人不识字,青年人大量外出,农家书屋成为摆设;部分村庄安装的健身器材也已生锈不能正常使用。
四是土地经营呈现规模化趋势,仍有少量抛荒现象。此次调研的32个村庄都有一定规模的土地流转,平均流转率近50%,部分靠近集镇的村土地流转率达98%。外出务工农民已不再将土地大面积抛荒,或农忙时抽空回来务农,常年外出的流动人口、部分留守老人将土地进行流转,既避免了土地的浪费,又能给农民增收。需要注意的是,土地大规模流转后新的抛荒形式值得警惕。2020年,高港大泗镇出现外地种植大户因经营不善拖欠租金跑路的现象,造成土地抛荒326亩,引发新的农村土地经营矛盾纠纷。此外,零散耕地不便于流转,部分农村存在土地小面积抛荒现象。
五是乡村基础教育不断萎缩,生源大量流失。伴随着乡村空心化,城区对乡镇优质生源的虹吸,同步延伸到了初中、小学甚至幼儿园,乡镇教育不断萎缩。据统计,泰州2009年以来,乡镇高中从45所缩减至33所,部分高中因历史原因虽然生源数不断缩减依然考虑保留。在人口外流严重的兴化市农村,因入园幼儿数量太少,只能建立31个幼儿临时看护点。
六是乡村人才短缺,基层治理能力不足。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农村人才大量流入城镇,成为城镇人才的输出地,极少有大学毕业生愿意回归产业基础薄弱的农村。农村留存下来的从业人员老龄化、散户化特征突出,文化程度不高,对农业技能掌握能力不足,农业专业技术人员、农村产业领域创新创业人才匮乏,经营性收入普遍较低。近年来,农村经过几轮村级班子换届,村干部队伍政治化、年轻化、才干化的趋势日趋明显,但总体而言,村级班子中“领头雁”人才仍严重缺乏,懂农业、懂管理、懂经营的村干部更是凤毛麟角,缺乏应对农村空心化的能力和办法。
二、泰州农村空心化成因分析
泰州农村人才、资金的持续流失,造成农村发展潜力进一步被削弱,陷入“人口流出——宅基地闲置——经济缺乏活力——人口流出”的循环过程。
(一)经济因素:为增加工资性收入,农民不得已外出务工基于城乡就业收入水平高低的理性比较,为了养家糊口,改善生活质量,农村劳动力大规模流向城市,最终造成农村人口空心化、产业空心化等问题。
1.土地资源有限,人地矛盾突出。调查结果显示,32个村人均耕地面积平均1.2亩,低于全国人均耕地1.52亩。微薄的种、养殖业收入难以实现小康生活,即使素有“苏中番茄第一村”兴化市陈堡镇蒋庄村,种植番茄一亩年收入可达万元,仍有27%的农民常年外出务工、经商,增加家庭收入。城市就业机会多,调研中农民反映,每月打工收入可以维持在3000—4000元左右,远高于农业收入。人地矛盾突出,为增加家庭收入,农民不得已只有外出务工。
2.地理位置相对偏远、远离经济中心,处于“三不靠”(靠近城区、镇区、工业集中区)地区的农村,农民不得不离开,外出打工增加家庭工资性收入。如兴化市沈伦镇安冒村。沈伦镇综合经济排名在兴化市第三梯队,镇域经济发展一般,村民外出打工、经商者较多,安冒村常年外出人口1500人,占户籍人口52.5%,超过一半的农民常年在外工作,过年过节回来小住的空关房达到60%以上。
(二)社会因素:城乡二元结构带来资源配置差异是农民选择进城的重要原因
城乡二元结体制下,教育、卫生、体育、养老等优质公共服务资源在城市聚集,而农村由于长期资金投入不足,导致公共服务能力无法满足人们对提高生活质量的需求。
1.进城享受优质教育资源。为了使子女有良好的教育环境,许多农村家庭暂住城镇陪读子女,或者选择在县城、姜堰、泰州买房,农村老宅由老年人留守。沈伦镇中心小学目前尚有在校生近500人,但为了孩子能够考上好高中、好大学,到了初中阶段家长开始考虑择校,导致镇初中在校生锐减,目前不足100人,每个班不足30人。
2.进城享受优良医疗服务。村卫生室业务用房不足、医疗设施设备落后、医护人员数量少并且医疗技术水平低,难以满足老年人基本的医疗保健需求。调研的村庄虽然都配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ezuomuban.com/1832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