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工作学习心得汇编(53篇)
目录
1.走访慰问当用心用情用力 4
2.走访慰问当“有温度”“提精度”“强深度” 7
3.基层导师帮带:携手 走更稳更远的路 10
4.党建述职评议要“真述”“真评”“真改” 14
5.基层治理“关键”的“小大之辨” 17
6.让党建述职评议有“料”有“味” 20
7.当好人民的“主心骨”“先锋队”“贴心人” 23
8.善用“答题技巧”交出党建述职“高分卷” 26
9.念好农村党员教育“改”字决 29
10.以“上下有序”激励干部担当善为 32
11.年终考核“实”字为要 35
12.入“农”三分 写好乡村振兴“新篇章” 38
13.培养选拔年轻干部要“一”字当头 41
14.强化人才政策落实是释放人才红利的关键 44
15.“三度合一”让科技人才走向科技创新“主场” 46
16.党建述职评议考核当“实述”“深评”“真改” 49
17.念好“三字诀”让干部考核凭“实”定论 52
18.用好年轻干部锻炼成长“三件宝” 54
19.党建述职评议要“实打实” 57
20.多维度考核 精准绘好干部“政治画像” 60
21.念好“精”字诀让干部教育培训“收货满满” 62
22.聚焦“引育用”激活乡村人才“动力源” 64
23.凝“心”聚“力”绘就乡村振兴“人才画卷” 66
24.画“全息图” 识“千里马” 69
25.译好“和美乡村”亦要“信达雅” 71
26.党建述职要有“真材实料” 74
27.让干部变“孤雁单飞”为“雁阵齐飞” 77
28.打造县域人才竞争独特“卖点” 79
29.涵养“园丁”思维让人才“金种子”破土而出 82
30.“三结合”让年终考核考出“真效果” 84
31.党建述职要在“点上发力” 87
32.打造县域人才竞争独特“卖点” 89
33.在“墩苗”中培养干部 92
34.涵养“园丁”思维让人才“金种子”破土而出 94
35.党建述职评议考核要“敢述”“敢评”“敢改” 97
36.“个性化”定制“老中青”阶段干部“培育链” 100
37.以“园丁思维”培育“人才森林” 102
38.牢固树立“三种意识” 抓实基层党建工作 105
39.“穿针引线”巧绘乡村人才振兴“雁阵图” 107
40.组织开“良方”清除年轻干部“三不病症” 110
41.党建考核须“面面俱到” 112
42.述职考核不妨多些“现场感” 114
43.巧用“镜头语言” 提升党建述职“分辨率” 117
44.“三字诀”引领干部队伍“攀登无我” 120
45.干部教育培训要做好“三道加法” 122
46.年终考核要有“三味” 124
47.做不负“乡遇”的时代“心”人 127
48.“点线面体”多维视角 推动基层引才实施 130
49.人才工作要善于“就地取才” 133
50.@组工干部 在互联网浪潮中“破浪前行” 135
51.人才引用须较“真” 138
52.干部教育培训当以“精”字打头“实”字打底 140
53.打好干部管理“组合拳” 激发干事创业精神 143
走访慰问当用心用情用力
近日,中央组织部下发通知,要求各级党组织在元旦春节期间开展走访慰问生活困难党员、老党员、老干部活动。“感人心者,莫乎于情”。走访慰问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也是拉近关系、倾听意见、解决困难的重要方式,更是检验工作成效实不实的重要办法。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要践行好“四下基层”优良作风,深入艰苦地区、受灾地区和基层一线,问计于民、问需于民,切实把身子俯下去、把问题摆上来,用心、用情、用力做好走访慰问工作,真正将党和政府的关怀温暖送到困难党员、群众心坎上。
坚持问题和目标相统一,用心谋划定方案。“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要把“功课”想在先、做在前,有目的性、有针对性地加强党的创新理论学习,从内心深处深刻领会走访慰问的重大意义,提前熟知走访群体的政治素质、家庭情况、身体状况等相关内容,因人制宜提出慰问方案和对策措施。对新中国成立前入党的老党员,要普遍走访慰问;对在艰苦地区、受灾地区和基层一线奋战的干部,要主动嘘寒问暖;对获得“共和国勋章”“七一勋章”等荣誉称号的同志,要确保有关待遇落实准确;对因公去世基层干部家属,要做好照顾救助和长期帮扶工作。同时,要当好党的声音的“传播者”,突出走访慰问的政治功能,结合近日播出的《榜样8》专题节目内容,扎实做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宣讲工作,教育引导党员干部坚定不移做“两个确立”的坚决拥护者和“两个维护”的坚定践行者。
坚持身入和心入相结合,用情沟通察真情。“涉浅水者得鱼虾,涉深水者得蛟龙。”开展走访慰问,不是拍照打卡、走马观花,而是要往深里去、往实里走,时刻让党员、群众感受到党组织就在身边。要大兴调查研究之风,眼睛向下、脚步向下,扑下身子、沉到一线,既看“高楼大厦”又看“背阴胡同”,真正把情况摸实摸透。要真开门、开大门,主动融入人民群众之中,多与党员、群众讲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套话、大话、客气话,开诚布公、推心置腹地沟通交流,真心实意地倾听意见,从“聊家常”“套近乎”中顺藤摸瓜、抽丝剥茧,搞清楚党员、群众需要什么、关心什么、期盼什么,不断提高调查研究的科学性有效性。要善于从基层取真经,虚心向群众学习,真正拜群众为师,将群众浓缩的“真知识”、总结的“金点子”、闯出的“新路子”,通过深学细思、实干笃行,转化为自己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水平。
坚持检视和整改相促进,用力解题办实事。走访慰问的关键在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只谈不听、光说不做也会寒了党员、群众的心。要时刻牢记“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这个根本问题,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树立和践行正确的政绩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主动出实招、求实效,打基础、利长远,切实畅通好政策落实、工作落地的“最后一公里”。要针对调查研究发现的盲点难点、群众关注的痛点堵点,抓住就业、教育、医疗、托育、住房、养老等方面的突出问题,发扬共产党人最讲认真的精神,敢于较真碰硬、正面交锋,一件件研究、一条条细化,能改的马上改,确保立竿见影;对于一时解决不了的问题,要盯住不放、一追到底,按计划、有步骤、分阶段加以解决;对于普遍发生、反复出现的问题,必须从制度上找原因、从根子上查不足,统筹做好建章立制、强基固本等工作,不断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为现实。
走访慰问当“有温度”“提精度”“强深度”
近日,中共中央组织部下发通知,要求各级党组织在元旦春节期间开展走访慰问生活困难党员、老党员、老干部活动,使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深切感受到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关怀和温暖,进一步激励广大党员、干部坚定信心、开拓奋进,埋头苦干、勇毅前行。
干部走访慰问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是传达组织关爱、传递党的温暖的重要方式,及时了解困难群众的思想状况和存在的困难,便于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解决问题。然而,在实际走访过程中,往往存在走访不真不实、情况不清不楚等不良现象,导致走访成效大打折扣。广大党员干部要扎实做好走访工作,切实推动走访慰问“有温度”“提精度”“强深度”,真正达到“慰问一群人、激起一片暖、带动一片富”的良好效果。
用情感悟群众冷暖,在走访慰问中收集“刺耳言”,让走访慰问“有温度”。路线政策对不对,发展方向偏不偏,群众往往最具有发言权。群众的实践是最丰富最生动的实践,群众当中蕴藏着巨大的智慧和力量。正所谓“吃水不忘挖井人”,慰问生活困难群众是广大党员干部践行群众路线的生动体现。广大党员干部要主动放下架子、俯下身子、迈开步子,把走访的群众当作家人、把群众的事情当作家事,主动与群众坐在同一条板凳上,不说“官话”“套话”“大话”,善于从收集和整理的群众“刺耳言”和“牢骚话”中发现真问题,正确面对群众逆耳之言、揭短之语,让走访慰问“有温度”,切实把党的关怀和温暖送到群众心中,让走访慰问真正变成纾民困、解民忧、化民怨、暖民心的实践行动。
用心分析问题症结,在走访慰问中送好“意见包”,让走访慰问“提精度”。走访慰问既要走访,也要慰问。然而,部分党员干部在走访过程中存在“拍照留念”就一走了之、收集问题“束之高阁”等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导致走访慰问浮在表面,让群众寒了心。治理之道,莫要于安民;安民之道,在于察其疾苦。广大党员干部要利用好“四下基层”这个重要抓手,以增强走访针对性为目标、以提升群众满意度为方向,在“做精”“做实”上下功夫,不搞“一刀切”和平均主义,坚持“量体裁衣”;同时,在走访慰问前做足“功课”,精准掌握被慰问对象的所想所需所盼,把有针对性的“意见包”送到群众心坎上,做到精确开出“药方”,让走访慰问“提精度”,让群众得到更多心灵温暖和实实在在收获。
用力解决急难愁盼,在走访慰问中当好“回访客”,让走访慰问“强深度”。走访慰问只是一种表现形式,了解基层存在的问题并加以解决才是最终目标;走访慰问更不是一次性的行动,下足“平常功夫”写好“后半篇文章”更为重要。因此,广大党员干部对了解到的群众困难,当场能解决处置的当场处理,不能当场解决的后续研究办法加以解决,第一时间协调相关部门切实把问题解决好、落实好,无法解决的耐心做好解释说明同时,要在走访慰问中当好“回访客”,实时掌握被慰问对象的实际情况和困难,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一户一策”的互助帮扶计划,对其家庭困难应帮尽帮、对其个人期盼全力实现,真正把实事办好、好事办实、暖事办暖,让走访慰问“强深度”,用心用情用力把走访慰问的“后半篇文章”写实。
基层导师帮带:携手 走更稳更远的路
基层年轻干部是干部队伍的源头活水,健全年轻干部帮带机制、提升年轻干部的基层治理能力是事关党的事业后继有人的根本大计。近些年来,多地启动实施“导师帮带制”,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助力年轻干部更好地适应基层环境,更稳地成长成才。“导师帮带制”是一项源头性工作,又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各级部门、帮带导师、广大年轻干部“三向发力”,“三方”要准确理解“三对关系”,奋力锻造一支让党放心、让人民满意的高素质干部队伍,让基层导师帮带工作行稳致远。
各级部门要准确理解“培”与“育”的关系,竭尽心力创造更优条件,为导师帮带工作提能鼓劲。年轻干部成长需要良好环境,各级部门要在导师帮带工作上下细功夫、实功夫,为党培育好干部。要根据年轻干部的岗位特点、个性特征选派德才兼备、富有责任的干部作为帮带老师,优先选派具有基层一线工作经历、有着群众良好口碑的“基层能人”,侧重乡村振兴带头人、优秀公务员、担当作为好干部等等。要压实压细导师“担子”,完善导师帮带“后半篇文章”,结合实地调研走访、查看工作落实情况等方式进行成果检验。要坚持“结果导向”,对成绩突出、表现优异的“师徒”、结对成果显著的干部给予一定的激励表彰,让“有为者有位”,激励更多优秀干部投身基层年轻干部队伍的培养上来,促进年轻干部敢闯敢拼,不断加强干部队伍建设。要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适时开展各类培训、学习提升等活动,加强帮带导师的品德修养、业务能力建设、日常管理规范等能力素质。要严把“入口关”,让真正有担当、有情怀、有能力的导师“上岗”。
帮带导师要准确理解“帮”与“带”的关系,竭尽心力履好职尽好责,为年轻干部成长保驾护航。“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帮带导师应当明白导师帮带的重要意义,“帮”的是一个人,“带”的是一颗心。“老带新”,同样,“新能促老”,年轻干部往往思维活跃,想法多、点子新,在某种程度上能够帮助老同志提供更多有价值的思路。初入基层,年轻干部面对的挑战与压力较大,特别是“外乡人”,需攻克语言关、环境关、风俗关等诸多“关卡”,同时群众沟通技巧、统筹协调能力等都亟待提升。以“聊家常”为例,用什么样的语气?怎样的切入点?聊不下去了怎么办?都值得深思。“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帮带导师要为徒弟“量身定制”培养计划,制定“成长档案”。带在身边做,带在身边教,让徒弟尽可能参与乡村振兴、基层治理、招商引资、信访维稳等中心工作。要尽其所能帮助年轻同志适应角色、进入岗位状态,对日常生活学习、思想动态也都要给予关注,定期谈心谈话、交流工作心得,更要及时指出不足,助其磨练筋骨,增长才干,涵养品性。
年轻干部要准确理解“学”与“用”的关系,竭尽心力锤炼本领才干,在基层舞台绽放火热年华。***总书记高度重视年轻干部成长成才,曾寄语年轻干部要努力成长为对党和人民忠诚可靠、堪当时代重任的栋梁之才。导师愿意教,学生更要配合学、主动学,要善于倾听、善于“察言观色”。自身要常读原著、常学原文、常悟原理,不断夯实理论素养。此外,更应深刻领会“为学之实,固在践履”。要珍惜每一次能够现场学习、“切磋琢磨”的机会,沉下心,久久为功,始终要以饱满昂扬的状态投入到各类基层工作“实战演练”中去。要正确看待“成长中的烦恼”,摒弃“高学历”的“优越感”,戒骄戒躁,全力以赴投身基层建设,把根扎牢扎深,虚心向导师请教,向群众学习。在干中学,在学中干,在基层一线锤炼干事创业所需的各种能力,要立志完成从“帮带成长”到“独挑大梁”的蜕变,锤炼“比学赶超”意识,争做“业务能手”“行家里手”。要勇于直面问题,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破解难题,在基层舞台绽放绚丽年华。
党建述职评议要“真述”“真评”“真改”
岁聿云暮,基层党建述职评议这场“期末考”也在如期举行。党建述职评议工作既是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有力抓手,也是履行党建工作第一责任人职责的一次“政治体检”。各级党组织书记在述职评议时,要紧盯“成绩”“问题”“整改”三张清单,念好“真”字诀,做到“真述”“真评”“真改”,向组织和人民交出一份满意的“年度答卷”。
“亮成绩”要有“真材实料”,杜绝“美颜滤镜”。“实事求是,不尚空谈。”如果述职报告工作亮点是用“虚假数据”“夸大其词”等经过美颜修饰而成的“成绩单”,那么这份述职报告就如同泡沫一样,一“戳”就破。成绩是干出来的,不是“妆”出来的。要想原原本本的“亮实绩”,就必须说实话、讲真话,决不能“绞尽脑汁”去“浓妆艳抹”。各级党组织书记要牢固树立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坚持“一就是一,二就是二”,要把自己摆进去、把工作摆进去、把责任摆进去,要用准确的数据、真实的事例来论证,杜绝“假大空”“搞浮夸”去“美颜”,真正把华而不实的“水分”挤干,把真材实料的“硬货”留下,让“成绩单”回归“素颜”真本色,力争做到抓住要点、突出重点、展现亮点,确保数据经得起分析、报告经得起推敲、实绩经得起检验。
“谈问题”要有“真心实意”,不能“不痛不痒”。找出真实存在的问题是述职评议的关键一环,若是存在“老好人”思想,用“有待加强”“还需努力”等“不痛不痒”的词汇来替代“辣评”,那么小问题将演变成“大顽疾”,最终“病入膏肓”,“无药可医”。因此,各级党组织书记务必卸下思想包袱、摒弃传统观念,坚持问题导向,少找客观问题、点上问题,要聚焦党建工作遇到的、基层工作难以解决的深层次问题,细致梳理、分类归纳,深挖问题产生的根源和病灶,真正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同时,要敢于“揭短亮丑”,并拿出“刀刃向内”的勇气和“自剜腐肉”的决心,直击“痛处”,做到真“红脸”、真“出汗”,这样才能把问题找准、后续才能把“药方”开对、问题最终得以“销号”,真正做到“清仓处理”。
“抓整改”要有“真刀真枪”,避免“形式主义”。“一语不能践,万物皆虚空。”党建述职能否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关键在于问题整改“后半篇文章”,倘若“一述了之”“述而不查”“述而不改”“改而无效”,便会落入“形式主义”的窠臼。因此,各级党组织书记要坚持问题导向与目标导向相统一,聚焦“上级反馈”“自己查找”“群众提出”的问题,要分类管理,坚持“当下改”与“长久立”相结合,对于当下能改的要即知即改、立行立改;对于一时解决不了的问题明确时限、责任到人,紧盯不放、一抓到底;对反复出现的问题要深入剖析、举一反三,拿出新招、实招、妙招推动问题彻底解决,严防问题“反弹”。真正做到整改一个销号一个,防止短板“年年述”、问题“年年改”、“病灶”“年年在”。
基层治理“关键”的“小大之辨”
“基层强则国家强,基层安则天下安。”作为基层治理的“主力军”,基层党员干部要坚持党建引领、见微知著、一心为民,找准基层治理“关键”,立足“小切口”“小细节”“小实事”,在凝聚合力、直击问题、转化成果的过程中绘就新时代“基层治理答卷”,走好属于基层党员干部自己的“赶考路”。
坚持党建引领,找准基层治理“关键人”,立足“小切口”、推进“大纵深”,凝聚治理合力。“群雁高飞头雁领,船载万斤靠舵人。”一方面,基层党组织担任着基层治理中的“第一责任人”的身份,就是要从基层党组织为“小切口”进行破题,聚焦高校、企业、医院等不同领域,聚焦经济发展、民生服务、平安法治等各项工作,推动党组织从“有形覆盖”到“有效引领”,切实把基层党建工作融入基层治理,把党的组织优势转化为提升基层治理效能的“有力武器”。另一方面,基层治理的主体是人,关键也在人。基层党组织当以“人”为关键持续发力,要从党员干部“小切口”破题,盯紧“一把手”、盯紧“班子成员”、盯紧“科办负责人”等党员干部,发挥“关键少数”带动“绝大多数”的作用,以“我是党员我先上”的实际行动带好头、打好样,把党的政治主张变成群众的自觉行动,形成以上率下、齐心协力的生动局面,推动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上下贯通、步调一致、齐头并进、走向纵深。
坚持见微知著,找准基层治理“关键题”,抓住“小细节”、寻觅“大线索”,精准直击问题。“草摇叶响知鹿过、松风一起知虎来、一叶易色而知天下秋。”基层党员干部要从“小细节”着手,从“小细节”寻觅“大线索”,坚持实事求是,自觉“拜人民为师”,自觉放低姿态向人民群众学习,要“身入基层”更要“心至基层”,聚焦群众的关心热点、直奔基层的急难愁盼,以抽丝剥茧的思维力、见微知著的敏锐力把“脉搏”摸清、把“症结”找准,“绞尽脑汁”拿出解决问题的实招、硬招、好招,以“刀刃向内”的决心和“壮士断腕”的勇气直面问题,“真刀真枪”解决问题,当好群众的“知心人”,敢闯敢干而又善作善成,让直击基层治理的问题有“准度”。
坚持一心为民,找准基层治理“关键事”,办好“小实事”、彰显“大幸福”,转化调研成果。“群众利益无小事,一枝一叶总关情。”基层是落实政策的“最后一公里”,是贴近人民群众的“前沿一线”。干好人民群众“小事”,就是做好基层治理“大事”。基层党员干部在实践中,要将人民“置顶”,用情倾听群众期盼,用心解决群众诉求,把群众关心关注的“小实事”作为自己履职尽责的“头等事”。“一语不能践,万卷徒空虚。”做好调查研究找问题的“后半篇文章”,要在调研成果的转化上下苦功夫。就必须胸怀“国之大者”的本心、“枝叶总关情”的初心,拿出“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一茬接着一茬干”、“一锤接着一锤凿”、一张蓝图绘到底,全方位、全过程、全链条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效于民,努力做到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用解决一件件暖心“小实事”彰显人民群众“大幸福”。
基层党员干部当牢记公仆使命,践行公仆担当,书写公仆初心,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坚持“潜功”“显绩”两手抓,奋力为党和人民提交一份提神振气的基层治理优异答卷。
让党建述职评议有“料”有“味”
年关将近,各项工作都已经进入了收尾阶段,各地纷纷将党建述职评议会摆上日程。党建述职评议是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有力抓手,既是一次“政治体检”“集中会诊”,也是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的重要抓手。各级党组织在述职评议中要严把“三关”,以“真刀真枪”确保“真材实料”,做到讲实绩、留“原味”,出实招、增“辣味”,求实效、常“回味”,真正让党建述职评议述出责任、评出压力、改出效果。
精准选料,留足“原味”,严把述职报告关。党建述职报告是检阅工作绩效、分析存在问题、对照整改落实的重要载体。述职报告能不能突出重点,直接关系到党建述职工作的质量。正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一年功”,要想台上唱得好,必须台下做得实。述职报告内容上要客观真实、实事求是,坚持把自己摆进去、把职责摆进去、把工作摆进去,要深入基层开展领题调研,用事实说话、用数据说话、用工作实绩说话,力争做到抓住要点、突出重点、展现亮点。在撰写角度上既要全面总结工作成绩,也要深入剖析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讲问题时不能隔靴搔痒、蜻蜓点水,要敢于揭短亮丑,并将原因分析透彻。在行文表达、语言风格上要有思想、有见解、有深度,报告既能如实反映自身德、能、勤、绩、廉的表现,也能准确表达自己的工作理念、思路、方法。
精撒调料,增添“辣味”,严把述职评议关。“真刀真枪摆问题,见骨见筋说顽疾。”评议点评作为党建述职评议的“重要利器”,目的在于查摆问题、补足短板,为基层党建工作“把脉开方”。党建述职评议会开的质量高不高,往往取决于点评的准度、辣度和温度。各级党组织书记要拿出“刀刃向内”的勇气和“刮骨疗毒”的决心,辣味十足地直戳痛处,直指不足,做到见人见事见思想,让述职对象红脸出汗、提神醒脑。党建工作抓得好不好,群众最有发言权。要坚持“开门纳谏”,注重听取群众代表的评价和意见,善于把群众请进评议现场,用现场提问、加问追问等方式,让基层党员干部群众当“裁判”、当“考官”、当“评委”,切实解决人民群众的实际难题,让述职评议成为提升工作质量的“助推器”。
精调底料,时常“回味”,严把整改落实关。成绩不说跑不掉,问题不找改不了。年年述职一般好,年年问题都一样,“旧瓶装新酒”“新瓶装旧酒”,既隐瞒了上级也糊弄了党员群众。党建述职评议结束后,各级党组织要坚持以问题为导向,精心研究科学的整改方案,列出整改清单,明确整改措施,实行台账式销号管理,整改一项、销号一项,谨防党建述职评议一述了之、述而不改。同时,要“以民为本”,始终坚持“两手抓、两促进”,以抓党建述职为契机,把解决重大民生实事与党建工作相结合,做到互促共进、同频共振,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整改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切实把教育、住房、医疗、就业等民生问题做实做细,让群众看得见整改效果、摸得着整改措施,以实实在在的行动取信于民。
当好人民的“主心骨”“先锋队”“贴心人”
地震无情,冰天雪地,低温救灾刻不容缓。12月21日,中共中央组织部印发《关于在防范应对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和抗震救灾中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广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通知》,号召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坚决贯彻落实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弘扬伟大抗震救灾精神,“做抢险救灾的先锋队、灾区人民的主心骨、受灾群众的贴心人”。
让党旗在第一线飘扬,当好汇聚“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民族伟力的“主心骨”。***总书记指出,“每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但只要我们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兄弟同心,其利断金”“岂曰无衣,与子同袍”,是千百年来中华民族同甘共苦、生死与共,同舟共济、守望相助的伟大团结精神的生动写照,也是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制度优势的有力彰显。在积石县遭遇地震的紧急时刻,从千里之外的长堤到祖国的首都北京,从繁忙的沿海地区到偏远的边疆民族地区,中华儿女齐心协力,步调一致,展开了一场救援的接力。党旗高扬,钢铁堡垒无坚不摧,各部门全力做好抗震救灾各项工作,灾区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充分发挥了组织指挥和协调动员的能力,利用网格化服务管理机制,迅速而细致地排查受灾情况和关注重点人群。我们坚守底线思维、树立忧患意识,在防灾减灾、预防次生灾害等方面做了最全面、最充分的准备,真正成为了人民群众的“主心骨”。
让党徽在第一线闪耀,当好传承“不畏艰险、百折不挠”责任担当的“先锋队”。“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是流淌在中华民族血脉中的文化基因,“多难兴邦”深刻反映了中国人民面对苦难时的辩证思维和坚韧态度。灾情就是命令!在积石山县,超过4000名党员先锋挺身而出,他们亮明身份、勇往直前,迅速展开行动,赶赴灾情最严重的第一线,出现在最需要的群众身边。抗震救灾的每项工作都在紧张而有序地进行,前线随处可见党员干部的身影,他们全心投入,排查搜救、紧急救治伤员,打开救援的生命之路,尽力安置受灾群众,修复损毁的基础设施,同时预防余震、低温等次生灾害……他们不遗余力,多统计一个灾情,多卸下一份救援物资,多搭建一个临时住所,将党的温暖送到每一位灾区群众的心中,这不仅是对党徽的再次擦亮,也是对入党誓词的再次忠实履行。在新时代的征程上,党员干部挺起抗震救灾的前线旗帜,明确身份,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把抗震救灾的战场转化为检验主题教育成效的实践平台,用实际行动来展现初心和使命的深刻理解和庄严承诺。
让初心在第一线坚定,当好砥砺“以人为本、尊重科学”实干力量的“贴心人”。昔日四川灾区没有饿死一个人、没有暴发重大疫情,创造了我国乃至全球抗震救灾史上的奇迹,奇迹的必然性蕴藏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与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中,成为在抗震救灾中考验我们理想信念和奉献精神的标准答卷。为守好人民群众的“安全线”,低温抗震救灾更见科学思路,地方党委和政府抓主要矛盾,尽可能调动各类专业力量快速有序投入救援,不少高科技装备“奔赴“一线:运-20、“翼龙”紧急出动执行空中侦察、物资投送、伤员转运等任务,调用卫星全力恢复通信、拍摄震区灾后影像等,目前积石山6.2级地震伤员均得到及时有效救治,灾区正常诊疗服务已经恢复。提前做好开春后全面恢复重建规划,我们要站稳群众立场,深刻认识到灾后重建工作的重大意义、复杂挑战和紧迫性,严格把控项目建设和工程质量的关键环节,将重建规划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紧密,确保把灾后重建工程打造成精品工程、民心工程,当好人民群众重建家园的“贴心人”。
善用“答题技巧”交出党建述职“高分卷”
党建述职评议是对年度党建工作的年终“摸底大考”,岁末将近,党建述职评议工作也在陆续展开。各级党委(党组)书记要坚持“抓好党建是最大政绩”的理念,认真对待这场大考,用好“答题技巧”,做好“讲成绩”填空题、“找不足”证明题、“抓整改”应用题这“三道大题”,力争交出党建述职“高分卷”。
拿出“真材实料”,答好“讲成绩”这道“填空题”。党建述职是深入了解党组织书记履职情况的“重要窗口”,更是决定下一步党建工作开展方向的“前置条件”,必须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用“真材实料”进行支撑,切不能为了追求“包装美”“新意浓”而盲目进行“夸大宣传”甚至是“虚假宣传”。各级党委(党组)书记要坚持“尊重事实”的作风,在“讲成绩”这道“填空题”中原原本本、完完整整地填入“准确答案”,让每一个点位、每一个数据都有“实例支撑”,还原工作成效的“素颜面貌”。同时,要给成绩“挤挤水”,进行“梳理整合”,不记“流水账目”、切莫“东拼西凑”,删繁就简扣重点,围绕中心工作、特色做法等方面进行报告,做到详略得当,让“亮点成效”从“常规工作”中“脱颖而出”,真正使听众听到可借鉴、可吸收的“先进经验”。
做到“深剖细思”,答好“找不足”这道“证明题”。党建述职不仅是对过往成绩的全面总结,更是一次通过各位评委“专家会诊”来查漏补缺的好机会,如果以“遮遮掩掩、讳疾忌医”的态度“讲问题、述短板”,那么“小病”终究会在“捂”的过程中变成“顽疾”,最终“病入膏肓”。批评与自我批评是我党的优良传统,党建述职更是必须牢牢把握“问题导向”,“红脸出汗”后的“知耻后勇”,才是不断前进的动力。各级党委(党组)书记切不能一味以“不够”“疏忽”来阐述、概括问题,要做到具体案例具体分析,从担当作为、执行力度、责任落实等方面深刻检视“思想、能力、站位”上存在的差距,于“找不足”这道“证明题”中以“实际表象”倒推“病灶根源”,在讲问题“是什么”的基础上讲清“为什么”,讲明“怎么办”,原原本本将问题摆到台面上,为后续定靶定向“补短提升”打下坚实基础。
确保“动真碰硬”,答好“抓整改”这道“应用题”。一语不能践,万卷徒空虚。党建述职结果要落到实处,最关键的是要写好整改“后半篇文章”,如果怀着“述完即可、一述了之”的态度,则会导致问题不断“旧病复发”,党建工作质量也会在原地“徘徊不前”。各级党委(党组)书记要让“承诺”落地,认真答好“抓整改”这道“应用题”,真刀真枪、一板一眼,对照薄弱领域和具体表现,提出深入化、有操作性的整改方案,以“阶段式+时限制”将措施落实到位,确保问题对标对表逐个销号,“清仓”不“积仓”。此外,整改不能仅仅盯着“述职中”的“台前问题”,还要注重解决“工作中”的“幕后问题”,要在消化已点评问题的同时摸清症结、总结经验,将“同根同源”的类似问题举一反三一并解决,谨防“按下葫芦浮起瓢”,推动整改问题由“一个”向“一类”深化,工作质效由“部分”向“全面”提升。
念好农村党员教育“改”字决
农村党员作为党组织前沿阵地的排头兵,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实践者、参与者和引领者,也是党密切联系基层群众的纽带,承担着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时代重任。本强则茂,基壮则安。农村党员教育是夯实党在农村领导的核心地位,增强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带领农村地区走向振兴的现实需要。立足新发展阶段,念好农村党员教育“改”字决,当以理念引导筑牢思想之基、分类培养提振干事之能、党风政风培育文明之风,进而为全面实现乡村振兴保驾护航。
认知要“改变”,理念引导筑牢思想之基。认知决定行动,行动改变未来。当下,部分农村基层党组织与领导干部对党员培训教育工作认识不到位,存在认为党员培训教育工作对实际工作影响不大的错误理念,将培训教育视为读书、念报这些枯燥乏味的活动,究其原因是受到消极落后的思想侵袭。行源于心,力源于志。各基层党组织要将理论教育与实践相结合,组织农村党员与本乡本土大学生联合培养,以研讨交流学习、组队实践活动等方式,将党的二十大精神、乡村振兴、理想信念教育、乡村基层治理等内容融入其中,在交流中促感悟,实践中促成长。要将理论教育融入农村党员的生活日常,以举办文化艺术活动、志愿者服务、公益活动等喜闻乐见的办法为依托,引导其了解本地的发展方向、目标、瓶颈等,激发农村党员主动学习理论知识、了解相关政策,学习***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利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去解决问题,真正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方式要“改善”,分类培养提振干事之能。巧干能捕雄狮,蛮干难捉蟋蟀。农村党员分布广泛、岗位职业多元化、文化程度参差不齐,教育工作就要结合具体实际科学精准谋划,否则开展起来毫无章法。各基层党组织要根据实际情况,自身特点划分本村党员类型,针对不同类型的党员开展培训教育工作,对年龄大、生活困难党员,开展“慰问帮扶式”教育,对其送学上门讲解并寄送学习手册,使这部分党员能够感受到来自组织上的关怀,同时使其及时掌握最新的政策方针与精神。要对思想活跃的创业型与贫困类型党员传授市场经济理念,有所侧重地教授农业技术、新思想、新政策,同时将专家意见引入乡村,在交流互动中探索致富新方法、发展新路径。对外出流动党员开展“追踪式帮扶”,利用互联网多媒体平台开展培训教育工作,打破地域时间方面的约束,运用微信群、QQQ、公众号、远程视频等多种方式满足农村党员各种学习需求,做到“离乡不离党、流动不流失”。
乡风要“改造”,党风政风培育文明之风。文化是文明的内在精神,是构成乡风文明的内核与精髓。乡风文明建设是凝聚共识、涵养公共品德、重塑乡村社会共同体的过程,对党组织在农村教育中具有重要作用。各基层党组织要针对各村实际与农民特点开展文化引导,通过传承传统节日文化,利用好农民丰收节,支持农民开展“村晚”“村超”“村BA”等特色活动,重塑村民的乡土情怀,焕发村落共同体意识;要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乡土文化与党建文化相融合,通过搭建村史馆、乡愁记忆馆、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等文化教育阵地,让农民从耳濡目染中汲取红色营养,培育农村的公共精神,提高村民的德治意识;要因地因时制宜开展“道德评选”“星级评定”等文明乡风活动,以身边人身边事激发村民产生情感共鸣,同时,不断完善村规民约,推进移风易俗,引导人们向上向善,营造宽松友好、文明祥和的社会环境,进而培育起文明的乡风、优良的家风、质朴的民风。
以“上下有序”激励干部担当善为
近日,《学习时报》刊发《建立完善领导干部能上能下常态化工作体系》文章。文章指出,要把日常了解与综合研判贯通起来,把精准认定和规范实施衔接起来,把教育约束与激励关怀结合起来,着力以正确用人导向引领干事创业导向,为实现湖南“三高四新”美好蓝图提供坚强组织保证。
千秋大业在用人,事业兴衰在干部。当前湖南正处于实现“三高四新”美好蓝图关键时期,亟需全省各级干部挺膺担当、敢做善为。要健全干部能上能下机制,以正确用人导向引领干事创业导向,引导干部把心思集中在“想干事”上,把胆识体现在“敢干事”上,把能力挥洒在“会干事”上,汇聚起打好打赢“发展六仗”、全面建设现代化新湖南的磅礴力量。
让干部“上”的硬气。突出事业为上,事业需要什么样的人就选什么样的人,岗位缺什么样的人就配什么样的人,坚决破除论资排辈、平衡照顾的弊端。坚持好干部标准,注重在重大项目建设、重大工程实施、重点工作开展和基层一线中识别使用干部,及时把那些在经济发展、项目建设、乡村振兴、民生服务、信访维稳等急难险重工作中表现突出的优秀干部选出来用起来,真正做到有为者有位、能干者能上、吃苦者吃香、优秀者优先,使干部工作上“有劲头”,事业上“有奔头”。要做好年轻干部跟踪培养,针对年轻干部阅历浅、经验少、实操能力较弱等特点,建立多岗位锻炼、基层墩苗历练、中心工作锤炼、急难险重任务考验相结合的年轻干部能力提升机制,让年轻干部在实践中砥砺意志、积累经验、增长才干,锻造履职尽责的“铁肩膀”“硬脊梁”,提高推动高质量发展、服务群众、防范化解风险的真本领,增强向“上”发展的志气、胆气和底气。
让干部“下”的服气。要把功夫下在平时,深化对干部的日常了解,动态掌握干部现实表现。常态化开展干部政治素质考察,通过日常调研、领导班子换届后调研、巡视巡察、平时考核等手段,近距离了解干部政治表现、能力水平、工作实绩、作风状态、群众口碑等情况,对每一位干部精准画像。做实干部年度考核和绩效考核,根据工作性质、岗位职责、任务难易等特点,科学制定考核办法,差异化设置个人考核指标,错开考核赛道,确保干部考核“考”到点子上、“核”在关键处,真正考评出干部政治素质、工作实绩、能力贡献的“真实成色”,实现“考人”“考事”“考绩”有效统一。对在同一个班子中年度考核连续排名靠后、不称职和基本称职得票率较高的干部,通过个别谈话、调研走访等方式深度了解,形成建议谈话提醒、交流调整干部的具体名单,执行干部下的程序。通过以事察人、依事鉴人、凭绩用人,让干部“下”之有据、“下”得服气。
干部下后决不能“一下了之”,放任不管。对被调整的干部,应跟踪了解其思想动态和工作状况,有针对性地做好教育管理工作。针对下的干部精神压力大、思想易波动的实际情况,组织部门要认真做好思想政治工作,与相关干部深入谈心谈话,点透问题、剖析原因、指明方向,帮助他们放下思想包袱,抖擞精神轻装上阵,主动到当地经济发展第一线、民生服务最前沿和乡村振兴主战场,去做促发展保民生的“领头雁”、访民情解民忧的“知心人”、抓稳定促和谐的“主心骨”。相关部门要做好跟踪指导,及时为他们加油鼓劲,动态更新下的干部管理纪实档案。经过严格的思想淬炼、实践锻炼和工作考验,按照组织程序,及时把符合任职条件和有关规定的被下干部安排重新上岗或提拔使用,形成良好的示范效应,让更多类似干部能振作起来,积极“返场”。
年终考核“实”字为要
年终考核是盘点年度工作的重要抓手,年终考核不仅是“承前”之要,更是“启后”之需。做好年终考核必须念好“实”字诀,让年终考核在“干实事、说实话、见实绩”中凭“实”定论,擦亮年终考核的“实”字底色。
“实”字为先,“挂榜干事”干实事。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落地落实,必须突出实干实效,要带着“自找苦吃”的精神、“咬定青山”的决心,朝着问题去、迎着困难上、顶着压力干,真抓实干、求真务实,一步一个脚印解决实际问题。抓实考核评价,本意是奖励先进、鞭策落后,但从实际操作层面来说,存在着一定的形式主义。进一步完善高质量发展考评体系,应当坚持“绩由事考,人以绩论”,明确“谁来考评”“如何考评”等问题,在保持力度、把握尺度、彰显温度上下足功夫,实现诸如每月派单、每月督单、每季挂榜、每年考核的规范化、常态化督导办法。既要挂榜晒绩,看群众满意,把为民造福作为最根本职责、最重要政绩,也要挂牌督办,对工作不合要求、流于形式、成效不明显的单位部门及时亮牌提醒预警,让干得好的脸上有光、让落后的红脸出汗,激励大家比干劲、比贡献,确保通过考核、奖惩倒逼工作落实。
“实”字贯穿,“对单考评”说实话。年终总结是“成绩单”和考核的“参考系”,要对一年来的工作“精准刻画”,不能浮夸拔高,也不能灌满水分。用好年终考核“指挥棒”,讲究督考搭配,丰富考核方法,考准工作成效,就要按照年初任务清单,逐项对照、精准赋分、综合考量,实行平时纪实、年度考核和专项考核相结合,正向激励和反向鞭策相结合,运用好“头雁清单”验收成果,使其成为激发动能的“助燃剂”、鞭策后进的“矫正器”。考核本身不是目的,而是要通过考核查出个人在年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予以改正。为此,年终考核需要把“实”贯穿始终,去深入实际了解情况,加强上下衔接和沟通,不打“人情” 分,不打“利益”分,力求“考实”“评准”,切勿“降格以求”,在客观透明、真检实考中,收集丰富“源头活水”材料,不仅要评出优劣,更要指出短板不足,便于其改进提升,让年终考核中“干货满满”。
“实”字托底,“到期收账”见实绩。考核与总结是过程而非目的,其目的是为了让正向激励的“风向标”更鲜明、实绩至上的导向更明确,务必整治材料痕迹不良风,必须化口号为行动、变务虚为务实。各部门单位进行年终“对账”时,要坚决抵制虚报数据、成果造假、隐瞒问题、夸大事实等弄虚作假的乱象,让考核真正成为考验干部、检验工作的“经验交流”。避免年终考核“一锤定音”,既要擦亮眼睛,分辨政绩“亮点”出“迷惑物”,不再以材料论“英雄”,也保持清醒,坚持求真务实,要“一把尺子量到底”,绝不能“浅尝辄止”,在查看材料的同时多走进实绩查看,核验材料内容是否真实,是否落实到位,真正把实绩考出来、把亮点考出来、把问题考出来,真正做到不偏不倚、一视同仁,给出一个客观公正的评价,让被考核者心服、口服、佩服,让敢为、能为、善为的干部在考核中“脱颖而出”。
入“农”三分 写好乡村振兴“新篇章”
12月19日至20日在北京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总书记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战略全局出发,对“三农”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不懈夯实农业基础,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广大党员干部当用心助力“三农”工作,在入“农”三分中善谋发展之策、善寻致富之路、善绘幸福之景,真正让农民的日子有奔头,凝心聚力写好乡村振兴“新篇章”。
一入“农家田”善谋良策,产业造势写好“发展篇”。“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扎根在乡村热土上,我们拥有得天独厚的土地资源、物产资源,从麦浪声声的北方之秋,到鱼米之乡的富庶江南,从瓜果飘香的两广地区,到高原作物擦亮的塞北名片,乡村振兴无论发展到什么阶段,粮食安全、农业生产这一“基本面”始终不变,我们不仅要把饭碗端牢,也要不断丰盈“米袋子”“果盘子”,让特色农产品走进千万家。广大党员干部当一入“农家田”善谋良策,既要向群众讲清楚守住耕地红线等要求政策,更要把新农耕技术、经营理念、专家意见引入乡村,与群众一同想办法把农业“基本盘”做大做强,让特色农业变成不可替代、优势拉满的产业链,真正写好满眼生机转化钧的“发展篇”。
二入“农人心”善寻新路,头雁领路写好“致富篇”。***总书记一再强调,“我们的目标很宏伟,但也很朴素,归根结底就是让全体中国人民都过上更好的日子。”乡村振兴如果是产业是推动发展的关键,那让群众“钱袋子”鼓起来、生活旺起来、心情爽朗起来,才是我们奋斗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如今的农村前景广阔、气象万千,各种大棚孕育着希望、村集体经济空前火热,无数致富好手、乡创客、归巢青年登台亮相,这都为美好未来创造了无限可能。广大党员干部当二入“农人心”多听听群众的心声和意见,在主动拜访农村致富好手、经常组织交流互动会中,不断探讨致富的方法、发展的新路径,把困扰他们施展抱负的“阻碍”用力清掉,以组织的扶持、资源的投入、服务的用心,真正让头雁领路写好“致富篇”。
三入“农庭院”善绘美景,量身定制写好“幸福篇”。山清水秀、天蓝地绿、村美人和的幸福画卷,是我们心中的美好和依恋,袅袅升起的烟火、儿童嬉戏的笑声、抬头望去的远山、侧耳聆听的鸟鸣、轻轻拂过的花香,光是闭眼想象一番,心情都能上升好几度,更别说生于此、居于此、奋斗于此。广大党员干部当三入“农庭院”善绘美景灿烂,始终遵循“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的原则,以民心民意为航标,不搞大拆大建大改的“一刀切”,也不走“盆景工程”“表面光鲜”的糊弄敷衍套路,切实回答好又要发展、也要生态的现实课题,平衡好既要保留传统古韵、也要注入现代智慧的时代需要,真正做到因地制宜、量身定制,让每一个村庄都能美得特别、魅力十足,用“农”墨重彩写好“幸福篇”。
培养选拔年轻干部要“一”字当头
发现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是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的一项基础性工程,是关系党的事业后继有人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大战略任务。党的二十大再次强调要:“抓好后继有人这个根本大计,健全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常态化工作机制,把到基层和艰苦地区锻炼成长作为年轻干部培养的重要途径”。选拔优秀年轻干部要坚持“一”字当头,识准、育强、用好。
一以贯之突出政治标准“选”。精准识别干部是选好用好干部的前提。要全面客观地考准考实干部,必须把考察干部的工作抓在经常,融入平常。要通过干部推荐考察、定期开展实绩评估等方式,多方面、全方位、立体化考察干部的履职表现,走进干部的工作圈、生活圈、社交圈,看理想是否坚定、是否将守纪律、讲规矩内化为思想自觉,要善用“慧眼”察言观色,将“两面人”“墙头草”“带病人”甄别挑出,将政治过硬、能力突出、作风优良、群众公认的干部识别出来,并纳入台账管理,考核成熟后及时提拔重用,做到“人岗相适”。
一环不漏紧盯能力提升“育”。早熟的果子长不大,拔苗助长易夭折。年轻干部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基层“蹲苗”历练,要让干部到基层去,和群众坐在一张凳子上,学习群众说“土味话”,与群众聊一聊“家长里短”,挽起裤腿走“农家路”,看看农村最真实的样子,撸起袖子做“农家活”,体会农民在生产、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引导干部设身处地地为群众想办法、谋出路。要有计划地选派干部到应急处突“火线”、经济发展“一线”、乡村振兴“前线”等急难险重岗位和关键吃劲岗位锻炼,坚持在重大项目、重要产业、重点工作一线培养锻炼干部抓落实的能力,让干部“直起身子”有担当、“俯下身子”能吃苦。
一刻不松强化作风监督“管”。党要管党,首先是管好干部;从严治党,关键是从严治吏。组织部门要坚持严管就是厚爱,经常与干部谈心谈话,加强对年轻干部思想波动、工作怠慢、作风漂浮等方面问题的日常监管,抓早抓小、管严管常,让年轻干部在监督中成长、在约束中成才。要严格落实“凡提四必”,严把分析研判、初始提名、推荐考察、档案审核、征求意见、沟通酝酿、讨论决定、公示任职“八道关口”,严格审查“三龄两历一身份”等档案资料,规范干部选用程序,并加强与纪委监委、政法、审计、信访等部门的联系协作,构建全方位干部监督网络,有效防止干部“带病提拔”。
一如既往树立实绩导向“用”。为政之要,莫先于用人。选用干部,必须牢固树立重实绩、重实干的导向,要坚持事业为上,以事择人、人岗相适,把真正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好干部使用起来。要将“三重三线”作为培养锻炼年轻干部的“主阵地”,充分发挥基层“赛马场”作用,通过月摸排、季分析、年考核,真正把经过基层扎实历练、实绩突出、口碑好的干部用起来。要健全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常态化工作机制,坚决破除论资排辈、唯学历、唯资历的观念,坚持以实干看德才、以实绩论英雄,及时把在急难险重一线作风扎实、表现优秀的年轻干部纳入组织视野,不拘一格给位子、压担子、建平台、搭舞台,全面激发年轻干部干事创业激情。
强化人才政策落实是释放人才红利的关键
近年来,各地着眼于“抢人大战”,使出“浑身解数”,纷纷制定出台了各类人才政策,想尽一切办法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古人曰:“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人才政策成效如何,除了政策的顶层设计科学合理外,政策落实也至关重要。抓好人才政策落实,必须下真功、用真心、见真情,才能更充分释放人才红利。
下真功学懂弄通政策措施。***总书记强调,千秋基业,人才为先,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关键在人才,人才越来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资源。人才政策涉及人才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有规定性、延续性、综合性,有的也具有一定的灵活性。人才工作者只有做到“政策通”“一口清”,才能宣传好、落实好人才政策。因此,对各项人才政策条款,不仅要学习,还要牢记于心;不仅要知晓字面上的含义,更要具备向人才宣传、解释的背景知识与业务能力。这看似是一件简单的事,实则不然,需下真功夫,多频次、多角度熟悉掌握人才政策,才能将人才集聚到党的事业中来。
用真心宣传推广政策举措。***总书记强调,要聚焦国家重大战略,促进人才规模、质量和结构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相协调。一个企业、一个学校,少则几百人才,多则上万人才,情况各有差异,政策需求也不同。只有上门入户“面对面”,联系人才“心贴心”,才能够做到政策宣传推广“实打实”。人才的工作生活状况都是动态的,只有分批次、分群体深入人才,才能及时掌握人才的所思所想、所望所盼,也才能将人才政策宣讲推广到位。特别是企业、高校、医院等人才密集单位,只有有针对性开展人才政策宣讲,才能让人才最大广度、最大限度享受人才政策。这需要用心细致工作和长期积累,才能推动人才服务国家重大战略。
见真情用活用好政策机制。***总书记强调要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政策的落实都有一定的程序性要求,摸底、申报、核查,作为基层人才工作者,更多的是一些基础性、桥梁性的工作,一次、两次,或者更多个来回,政策才能落实。因此,要带着真情对待人才,进企入院“不辞辛劳”,用活政策“不怕麻烦”,跟踪落实“不遗余力”,才能将人才政策执行好、落实好,才能让人才的创新创造活力充分涌现。
“三度合一”让科技人才走向科技创新“主场”
近日,***总书记在广西考察时强调,把科技创新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深化教育科技人才综合改革,加强科教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大技术改造和产品升级力度。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也是创新活动中最为活跃、最为积极的因素。各级组织部门要以“三度合一”做好“引育留”文章,让各类科技人才在科技创新的大舞台上施展拳脚、大显身手,驱动高质量发展之帆破浪前行、一往无前。
拓宽“引”的广度,以“不拘一格降人才”的魄力招贤纳士,打造八方来投“强磁场”。人才兴,则事业兴;人才强,则国家强。早在正定工作期间,***同志就深刻认识到引才工作的重要性,指出“人才引进要有新思路、宽眼界、大举措,这就要有国际眼光,从全国范围、世界范围吸引人才”,提出多项引才举措。科技人才是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源,是跑赢“新赛道”的重要支撑力量。各级组织部门要牢固树立“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的发展理念,打破阻碍人才引进的“条条框框”,坚持“唯才是举、不拘一格”,立足国内、放眼国际,大力引进“双一流”高校毕业生、海归硕博等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并为他们提供一流的科研工作平台和生活环境,以枝繁叶茂的“梧桐林”引来八方“凤凰栖”。
把握“育”的精度,以“吹尽黄沙始到金”的韧劲锻才造士,构筑彬彬济济“蓄水池”。育才造士,为国之本。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是国家和民族长远发展大计。人才是实现高质量发展、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性资源,综合国力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面对日益白热化的人才竞争,面对高科技领域“卡脖子”难题,坚持人才自主培养是突围赶超的必由之路。正如***总书记所指出的,“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更加重视人才自主培养,加快建立人才资源竞争优势”。各级组织部门要牢记使命,急国家之所急、应国家之所需,充分发挥大专院校、科研院所、企业创新平台育人功能,大力培养高精尖科技人才,不断充实科技人才“蓄水池”,为科技强国建设注入源源不断的“源头活水”。
突出“留”的温度,以“善加惜爱待真心”的赤诚礼贤下士,营造欣然自得“暖心港”。从兴建“人才楼”“招贤馆”,到成立人才技术开发公司吸收人才;从千方百计为人才调动提供方便,到为调入人才解决住房问题……这是“人才九条”中的“留才之道”。在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时,***总书记再次强调,“优化创新产业环境,加强人力资源开发利用,加大人才振兴的政策支持力度,打造更多创业创新平台,支持东北留住人才、引进人才。”各级组织部门要打好留才“组合拳”,坚持用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待遇留人,以“放使干霄战风雨”的干事环境用好人才,以事无巨细的“保姆式”服务温暖人才,以“真金白银”式的待遇回馈人才,让科技人才“有枝可依、有为有位、筑巢安家”,走上属于他们的“主场”,不断攀登前沿科技“制高点”。
党建述职评议考核当“实述”“深评”“真改”
岁末年终,基层党建述职评议考核工作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党建工作述职评议考核是各级党委(党组)书记履行第一责任人的“年终大考”,是回顾工作、检验成效、提升经验的有效做法。在开展具体工作时,各级党委(党组)书记要把述职评议考核作为“风向标”,紧盯亮点、问题、整改“三张清单”,做到“实述”“深评”“真改”,交出务实基层党建工作的年度“答卷”。
聚焦“述”,实事求是“亮家底”。党建述职报告是工作年度书面答卷,答卷内容、工作亮点要联系实际、客观真实,用事实“说话”、用数据“报账”,不能为好看而“美颜”,更不能为了“贪大求全”而“自卖自夸”。各级党委(党组)书记要树立“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坚持把自己摆进去、把工作摆进去、把责任摆进去,客观真实,实事求是,拧干述职的“水分”,保留工作的“干货”,以述职报告的“素颜化”展现基层党建的真实面貌。要坚持面面俱到“亮家底”,抓住工作重点和突出成绩、亮点强项进行阐述,将准确的数据、详细的事件添加到党建述职报告中,不仅做好自身年终情况,也要总结班子党建工作,深刻展现一年中的工作亮点,归纳总结成可借鉴、可持续的方法特色,让党建述职更具现实性、客观性。
抓好“评”,深剖细思“击痛点”。党建述职不仅是对过往成绩、成功经验的一次总结和梳理,也是一次查漏补缺、认清自我、积极改进的好机会。述职评议的目的在于直面问题、查漏补缺,切莫在问题上遮遮掩掩、避重就轻、不敢评述,只有找准基层党建工作中的薄点、弱点,才能真正做到“精准把脉”“对症开方”。各级党委(党组)书记要坚持问题导向,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聚焦党建工作中遇到、基层工作中难以解决的、群众工作中出现的各类问题,通过建立台账、张贴标签的方法将问题分类归纳,同时拿出“刀刃向内”的勇气,坚持“评到要害、说到点上、治到根上”,让基层党建整改工作的方向更加明确。要杜绝评出来的“表面功”,坚持深层次问题剖析,多方位反思问题,摒弃“是非面前不开口,遇到矛盾绕道走”的思想,点到具体问题,点出具体事例,提出质疑、直戳要害、抛出辣味十足的问题,让述职者们“红红脸、出出汗”,使基层党建问题查摆得更加清楚明了。
坚持“改”,动真碰硬“不卸担”。一语不能践,万卷徒空虚。在往年工作实际中,仍存在党建述职评议会后就“万事大吉”的思想,存在照搬照抄、套用往年述职整改措施的“假把式”现象。述职评议切不能一述了之、一评了之,更不能存在“年年查、年年改、年年有”的问题,否则就失去了述职评议的现实意义,让党建述职成为机械化工作。各级党委(党组)书记要将党建述职作为“进行时”,而不是“完成时”,及时制定整改措施,坚持建立问题台账、责任清单、整改任务,明明白白研、真真切切改,实行挂账督办、办结销号的方法,做到条条能落实、件件有回音,让基层党建述职评议开好头、更结好尾。要抓好全面与重点的关系,对于现期能解决的,即知即改、立行立改;对于短期内无法完成的,要制定长期性、持续性的规划,紧盯不放,真抓实干;对于整改完成的,要坚持“回头看”,跟踪问效,久久为功,坚持深入基层一线问问“整改措施行不行”“整改工作好不好”,创造出经得起党和人民检验的实绩。
念好“三字诀”让干部考核凭“实”定论
“得人之道,在于知人;知人之法,在于责实。”干部考核是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推动党中央决策部署贯彻落实的重要举措。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要充分发挥好干部考核的指挥棒作用,“细”“准”“严”让干部考核凭“实”而进,才能真正把符合事业发展需要、符合人民群众要求的好干部选出来、用起来。
考核要“细”,凭“实干”立指标。基层工作千头万绪,每个岗位的情况都有所不同,考核标准不能“一刀切”,应当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具体的考核指标。要注重考核过程中公开透明,让基层干部清楚地知道自己的工作表现和考核结果,避免出现“暗箱操作”的情况。让广大党员干部树立正确政绩观,激发干事创业热情,增强防范风险敏锐性,处处注重细节,自觉做优秀的勤奋人。要聚焦考核的范围、内容、标准、程序,结合平时考核、民意调查、实地调研等途径,让考核考在关键处,考出真成绩、真业绩,评出真才干,树立模范标杆,营造出风清气正的干事创业环境。
考核要“准”,凭“实据”定档次。考核的目的是发现问题、改进工作,如果考核结果不真实,就会误导工作方向。因此,要建立科学的考核体系,采用多元化的考核方式,结合定性和定量分析,确保考核结果的准确性和客观性。设置考核指标时既要有反映政治品质的共性指标,也要根据各自的职能特点和业绩标准等设置差异化个性化指标,做到以事实为依据,正确评价参评人员工作实绩,避免主观臆断和个人色彩,让考核更加客观、实际。
考核要“严”,凭“实效”树导向。考核不能走过场,要严格按照考核标准进行,对于不达标的要进行问责。同时,要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确保考核过程的公正和公平。考核对基层干部而言,涉及影响较大、运用面广,考核时不奖优罚劣,容易陷入好人主义,难以运用充分。要坚持把考核结果与班子研判、干部选用、奖优罚劣等结合起来,对考核排名靠前的单位,班子成员年度考核优先评优授奖;对考核排名靠后单位存在的问题提出整改措施,督促落实整改,充分发挥考核工作的正向激励、反向鞭策、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作用,让考核结果运用更充分,树牢奖优罚劣正确导向。
用好年轻干部锻炼成长“三件宝”
***总书记强调,年轻干部健康成长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后继有人。培养对党和人民忠诚可靠、堪当时代重任的栋梁之才,当下要用好政治淬炼、严管厚爱、一线锻炼三件“法宝”,帮助年轻干部不断锤炼对党忠诚的政治品格,追求高尚纯粹的思想境界,练就堪当重任的过硬本领,让其在新时代新征程上留下无悔的奋斗足迹。
用好政治淬炼这件宝,拧紧理想信念的“总开关”。年轻干部离不开政治营养,正如植被离不开土壤,学习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就是年轻干部提高政治“三力”、汲取政治营养的主阵地。当前,不乏年轻干部贪污腐化、对党不忠诚不老实的违纪违法案例,行差踏错、误入歧途,或为欲望,亦或为情感,归根结底在于政治素养不够高。本次主题教育以“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为总要求,正是给年轻干部健康成长指明了路径,也是年轻干部转作风、促实干、见成效的“必修课”。因此,年轻干部更应该深深扎根主题教育的土壤,站稳政治立场、把准政治方向、汲取政治营养,努力往“正”的方向发展,以“拳拳”忠诚勇担“铮铮”道义。
用好严管厚爱这件宝,激发干事创业的“硬担当”。***总书记指出,坚持纪严于法、纪在法前,抓早抓小、防微杜渐,让党员、干部切身感受到党的严管和厚爱。现在的年轻干部大多是“三门”干部,心性尚未磨砺成熟便掌握一定公权力,如果不受管束难免会被欲望迷失双眼。年轻干部“严管”要注重抓早、抓小、抓苗头,在“八小时内外”苦其心志、正其言行,引导年轻干部走强党性、长才干的健康成长之路。年轻干部的培养,不仅在“管”,而且要“爱”。“厚爱”体现在为年轻干部施展才华搭建舞台上,体现在为敢于担当的年轻干部撑腰鼓劲上,要用看得见的“利”激发他们使不完的“力”。
用好一线锻炼这件宝,练就勇挑大梁的“真本领”。“刀在石上磨,人在事上练”。年轻干部是否健康成长,不能靠不出事、不惹事来衡量,而要看敢担多少事、能干多少事,用实绩验证能力。乡村振兴、生态文明、风险防范等工作一线,往往直面群众、直视问题、直击痛点,困难挑战层出不穷,在这样的战场经风雨、见世面,才能练就硬本领、真本事。年轻干部正处在奋斗的关键期和事业的上升期,切不可摆烂躺平、消磨自己的斗志,要多下基层、走村寨、坐板凳、拉家常,读好“无字书”、进好“百家门”、行好“万里路”,在为民造福的实践锻炼中茁壮成长。
党建述职评议要“实打实”
党建述职评议是对年度党建工作的“年终大考”。随着岁末将近,党建述职评议工作也在陆续展开,各级党组织要用好党建述职评议这个有力抓手,在“述”“评”“改”上做到“实打实”,有效推动党建工作提质增效。
要述出“实际”,多说“干货”。党建述职评议,是对过去一年党建工作的全面总结,各级党组织要聚焦主责主业,根据上级规定的“必答题”,进行分门别类“作答”,在述上级指示精神贯彻落实情况时,要围绕学习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二十大会议精神以及上级有关会议精神,讲清楚是如何推动在本地贯彻执行、落地见效的。在述抓党建工作取得的成绩时,要围绕群众关心的问题,全面盘点过去一年抓党建工作做了哪些方面的事,取得了哪些成绩,有什么新特点,打造了哪些亮点等。在述不足与努力方向时,要坚持实事求是,深入自查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找准工作短板,避免不谈问题、回避问题,深刻剖析问题产生原因,明确整改措施和努力方向。要“实打实”交出一本“清楚账”,面对面述出“实际”,真正把抓党建工作述全面、述清楚、述透彻。
要评出“实情”,多指“短板”。“评”不是简单的点评内容、评定等次。在评议前,要结合实际,根据每年年初明确的党建工作重点任务,对述职单位的党建重点工作开展情况、综合绩效考核情况及干部职工遵规守纪情况等进行实地走访和综合评价,排除客观因素影响,深入了解党建工作的情况。在评议时,要根据不同层级、不同类型党组织职责任务和工作实际,采取书面评议、即述即评、随机提问等方式,进行现场点评,参会的党员干部、群众代表可以就述职内容进行随机提问,要求述职的书记现场作出回答。在述完后,要根据实际情况,按“好、较好、一般、差”确定等次,并对落实党建责任不力、基层党员群众反映差的,提出具体的整改意见、限期改正,情况严重的应进行约谈,甚至追究问责,不断凝聚“抓好党建是最大政绩”的共识。
要改出“实效”,多抓“问题”。述职评议既述出了问题和不足,也评出了责任和压力,更是述出了今后要整改的问题和方向。各级党组织要逐一对照“述评”中发现的突出问题,深入找准党建工作和中心工作的结合点,按照项目化方式领题立项,抓好问题整改,制定问题整改方案,明确整改措施、整改时间、整改成效,对于能立马解决的问题,要“立行立改”;对于不能马上解决的问题,要“常抓常改”,做到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实实在在把问题清单转化为整改清单和责任清单,推动党建述职评议工作形成工作闭环。同时,要强化述职评议结果运用,将其作为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培养教育和奖励惩戒的重要依据,切实增强抓党建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推动党建工作高质量发展。
多维度考核 精准绘好干部“政治画像”
干部能力千万条,政治能力第一条。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把政治标准放在首位,做深做实干部政治素质考察,突出把好政治关、廉洁关。考准考实干部政治素质,我们既听其言、更观其行,既察其表、更析其里,透过现象看本质,突出考察评价干部的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从根本上改变不提拔不考察、不调整不接触干部的状态,以知事识人的“火眼金睛”,精心描绘干部的“政治画像”。
“听其言”画“轮廓”。听本人言,了解拟选拔任用对象思想状态;听他人言,掌握其整体表现,系统画出干部“政治轮廓”。要坚持把功夫下在平时,建立健全日常近距离识别考核干部的工作机制,综合运用谈心谈话、巡视巡察、考核考察等多种方式,详细了解信访举报、网络舆情、群众口碑等多方面情况,从“只言片语”“弦外之音”中,了解干部的具体表现,特别是“八小时之外”表现。对考察中听到的不同意见、发现的异常现象要扭住不放、探究真伪,切实把“口言善、身行恶”的“两面人”甄别出来。
“观其行”画“色彩”。要坚持“定性”和“定量”相结合,通过数据衡量干部的成绩,运用实事印证干部的表现,聚焦高质量发展、乡村振兴、疫情防控等急难险重任务,聚焦突发事件和岗位的进退留转,通过日常跟进、听取汇报、查验核实等方式,考察干部的政治素养、担当精神和干事本领,特别要把在处理疑难复杂问题中展现的格局和能力水平作为考察识别干部政治素质的重要依据,使干部的政治素质由“抽象”到“具象”,更具体量感。
“察其表”画“质感”。政治素质属于人的内在品质,是思想深处的东西,比较抽象、虚化,难以具体量化、精准把握。政治素质考察首要的是将“虚”像“实”画,围绕政治忠诚、政治定力、政治担当、政治能力、政治自律等方面内涵,从正反两方面细化具体标准和情形,全面系统地画出干部的“政治像”,让相对抽象的政治素质具体化、有界定、能评判。
“析其里”画“全景”。“政治像”画出来还不够,要像中医那样望、闻、问、切。要探索实施政治素质专项审核把关制度,综合单位意见、考察组了解和日常管理掌握等多方信息进行深度研判分析,结合干部政治素质、干事能力等各个方面的现实表现,多层面、多角度甄别,真正把情况找准查实,不放过有问题的干部,不耽误没问题的干部,让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干部形象跃然纸上,让观者“如见其人”,切实把群众认可、干部服气的好干部选出来、用起来。
念好“精”字诀让干部教育培训“收货满满”
干部教育培训是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的先导性、基础性、战略性工程,事关党和国家发展大局。新时代新征程上,做好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必须找准切入点和着力点,“精益求精”强师资、优课程、搭平台,以高质量的教育培训培养和造就一批党和人民需要的好干部。
内举外引“精心”配备讲师,让干部教育培训水准“硬货满满”。整合师资力量,增强干部教育培训渗透力。采取“内举外引”的策略,精选一批优秀的“讲师”,并坚持专兼结合的方式,挑选理论功底深厚、基层工作经验丰富的领导干部、专家学者纳入师资库,实现师资力量的多元化。要选派经验丰富的导师进行传帮带,把关课程PPT、讲义,提出授课意见建议,对教师进行全方位的跟踪指导。要充分发挥各领域人才的专业优势,借助高等院校教育资源优势,与各级党校建立长期办学合作关系,积极邀请引进专家学者、客座教授、专业讲师等来授课,推动优秀教师资源向当地聚集,有效补充干部教育师资力量,推动基层党员干部解放思想、开拓眼界、拉高标杆。
按需施教“精准”确定教材,让干部教育培训内容“干货满满”。因人而施之,教也,各成其材矣,而同归于善。干部教育培训要突出“干什么训什么,缺什么补什么”,注重靶向施教、因材施教。要摒弃“开大班、上大课、一刀切、一锅煮”的培训方式,适应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要求,坚持广泛征求意见,针对培训对象不同,科学设置培训层次、优化设置培训班次、合理设置培训人次,立足地区发展重难点,培训高质量发展、营商环境、乡村振兴、基层治理等内容。针对专业知识相对欠缺等问题,突出业务相关政策、岗位工作专业技能培训,强化专业训练,选派干部到经济发展主战场、服务群众第一线、生态建设练兵场,上好思想课、群众课、实践课,真正做到教学相长、学学相长,努力培养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干部队伍。
别出心裁“精细”设计方式,让干部教育培训教学“新货满满”。“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干部教育培训作为干部充电蓄能的“加油站”“充电站”,不是那种“你讲我听”的单一“灌溉式”课堂,而是一场能吸引人、可操作、增加趣味的交流活动。要精准把握教育培训的规律,破解“填鸭式”教和“待哺式”学,鼓励探索圆桌研讨会、擂台赛等交互式教学方法,变被动受训为主动学习。要运用好干部网络学院、“指尖课堂”等学习载体,利用“碎片化”时间学习,通过“线上教线下练”“课堂学实践练”等方式,将教育阵地延伸到基层,把培训课堂拓展到室外,通过到田间地头、车间厂房、机关学校等地进行参观学习、以干代学,实现教学相长、学用相长。
聚焦“引育用”激活乡村人才“动力源”
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总书记多次指出,要激励各类人才在农村广阔天地大施所能、大展才华、大显身手,打造一支强大的乡村振兴人才队伍。人才是乡村振兴“第一资源”,各级组织部门要因地制宜,用好“聚育用”,加快推进人才队伍建设,激活乡村振兴“动力源”。
广开门路“引”,递好“橄榄枝”。乡村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题中之义,人才不振兴,乡村难振兴。***总书记强调,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乡村人才都有一技之长,但乡村人才大多是“单打独斗”“各自为战”。组织部门要下足“真功夫”、递好“橄榄枝”,用真真实实的诚意和海纳百川的胸襟引进人才,多想“金点子”,广拓“人才门”,让干部人才、农技人才、管理人才、教育人才、文艺人才等各类人才向乡村汇聚,打破唯学历、资历、职称和身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ezuomuban.com/826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