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省级政府工作报告汇编(31篇)

2024年省级政府工作报告汇编(31篇)

目录

    1.2024年安徽省政府工作报告 3
    2.2024年福建省政府工作报告 35
    3.2024年甘肃省政府工作报告 77
    4.2024年广东省政府工作报告 103
    5.2024年贵州省政府工作报告 155
    6.2024年海南省政府工作报告 192
    7.2024年河北省政府工作报告 220
    8.2024年河南省政府工作报告 241
    9.2024年黑龙江省政府工作报告 265
    10.2024年湖北省政府工作报告 291
    11.2024年湖南省政府工作报告 322
    12.2024年吉林省政府工作报告 354
    13.2024年江苏省政府工作报告 385
    14.2024年江西省政府工作报告 412
    15.2024年辽宁省政府工作报告 437
    16.2024年山东省政府工作报告 466
    17.2024年山西省政府工作报告 497
    18.2024年陕西省政府工作报告 528
    19.2024年四川省人民政府工作报告 551
    20.2024年云南省人民政府工作报告 591
    21.2024年在青海省政府工作报告 616
    22.2024年浙江省政府工作报告 642
    23. 2024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工作报告 665
    24.2024年内蒙古自治区政府工作报告 695
    25.2024年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府工作报告 725
    26.2024年西藏自治区政府工作报告 759
    27.2024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政府工作报告 774
    28.2024年北京市政府工作报告 807
    29.2024年上海市政府工作报告 837
    30.2024年天津市政府工作报告 869
    31.2024年重庆市政府工作报告 897

2024年安徽省政府工作报告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政府工作,请予审议,并请省政协委员提出意见。
    一、2023年工作回顾
    过去一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三年新冠疫情防控转段后经济恢复发展的一年。全省上下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省委坚强领导下,锚定打造“三地一区”战略定位、建设“七个强省”奋斗目标,攻坚克难,开拓奋进,新冠疫情防控取得重大决定性胜利,经济回升向好,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现代化美好安徽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经济实力进一步提升。地区生产总值4.71万亿元,增长5.8%。粮食产量830.16亿斤,再创新高。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939亿元,增长9.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6.9%。固定资产投资增长4%,其中制造业投资增长20%。进出口总额增长7.8%,总量升至全国第10位。全省经济实现了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科技创新实现新突破。“人造太阳”装置实现403秒高约束等离子体运行,光纤量子密钥分发突破千公里,“九章三号”量子计算原型机突破255个光子操纵,均创世界新纪录。计算光刻EDA软件、高温合金叶片、叠屏显示等关键核心技术取得突破。讯飞星火认知大模型处于全国领先水平。每万人口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28.2件、增长19%,区域创新能力稳居全国前列。
    ——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取得重要进展。汽车产量249.1万辆、增长48.1%,新能源汽车产量86.8万辆、增长60.5%。光伏制造业实现营收超2900亿元、升至全国第3位,锂离子电池制造业营收突破1000亿元、增长15%左右。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5%,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11.2%、对规模以上工业增长贡献率70.3%。在一条条新赛道上,安徽新质生产力加快成长。
    ——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PM2.5平均浓度34.8微克/立方米,下降0.3%。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82.9%,提高1.1个百分点。国考断面水质优良比例90.2%,提高3.1个百分点。长江安徽段江豚种群数、野外扬子鳄种群数明显增多。江淮大地绿水青山成色更足,人与自然更加和谐。
    ——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7446元、增长5.1%,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144元、增长8%。城镇新增就业72.2万人,全年城镇调查失业率均值5.2%。社会保险覆盖面持续扩大,社会救助标准持续提高。“民有所呼、我必呼应”,人民群众获得感越来越充实。
    一年来,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适应形势变化,打出推动经济回升向好的组合拳。把握经济恢复阶段性特征,多措并举扩大内需、优化结构、提振信心、防范化解风险。推进“徽动消费”行动,传统消费稳定恢复,新型消费快速增长,旅游人数和收入超过疫情前水平。有效展开“投资安徽行”系列活动,制造业投资增速连续24个月保持18%以上,占比提高到31.1%,全省新开工50亿元以上项目76个。加强产业链招商,推行平台招商、基金招商、场景招商等新模式,“双招双引”成效持续扩大。常态化开展为企服务活动,新增减税降费及退税缓费超860亿元,惠企政策“免申即享”“即申即享”兑付资金99.7亿元、惠及企业2.3万户。人民币贷款增量突破万亿元,贷款余额增长15.8%、连续13个月居全国首位,其中制造业贷款增长29.1%、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增长27%。电力迎峰度夏度冬平稳顺利。有效防范化解风险,地方债务风险总体可控。
    (二)以高水平创新型省份建设为旗帜性抓手,科技创新策源能力进一步提升。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重大科技设施平台功能持续增强,量子信息、聚变能源、深空探测三大科创高地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合肥先进光源开工建设,深空探测实验室实质化运行。新获批全国重点实验室5家、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1家。高新技术企业数增长28%、总量居全国第8位,科技型中小企业数增长54%、总量居全国第7位,新增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29户、总量居全国第8位。企业研发投入、研发人员、研发机构、有效发明专利占全社会比重均超过80%。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试点全面推开。第二届中国(安徽)科交会成功举办。创新实施金融支持科创企业“共同成长计划”,科技型企业贷款余额5971亿元、增长54%。“科大硅谷”建设起势良好,新入驻科技型企业846家、创新创业人才近万人,设立海内外创新中心9家。安徽省国家级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建成运行。启动实施人才兴皖工程,推出4.0版人才政策,组织开展“人才安徽行”系列活动,新增各类人才95.5万人、总量达1272万人。
    (三)积极开拓高质量发展新赛道,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势头强劲。聚力打造汽车“首位产业”,出台支持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建设政策举措,全面展开整车、零部件、后市场“三位一体”布局,大众新能源汽车研发创新中心落户合肥,开放型汽车生态实验室组建运行,全省统一充换电综合服务平台建成使用。十大新兴产业全面发力,集成电路产量增长1倍以上,柔性显示产业产值增长1.9倍,装备制造产业营收突破万亿元,新材料产业产值突破5200亿元。新创建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6个,居全国前列。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完成规上制造业企业数字化改造7737户、规下制造业企业数字化应用3.46万个。未来产业有序布局,全国首个量子信息未来产业科技园挂牌运营,通用人工智能创新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启动实施。数字安徽建设深入推进,羚羊工业互联网平台入驻用户107.2万户、服务企业510.1万次,“海行云”“凯盛AGM”入选国家级“双跨”平台,培育国家级5G工厂19个、居全国第4位。
    (四)深层次改革加快推进,高水平开放取得新的积极进展。启动实施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组建省粮食产业集团、省生态环境产业集团,省属企业布局新兴产业投资536.5亿元、增长33.2%。实施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高效办理民营企业家恳谈会清单事项,规模以上民营工业增加值增长9.7%。加快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省新兴产业引导基金全面运营,新增境内上市公司14家,总数175家、升至全国第7位,其中科创板上市公司24家、居全国第6位。国家级开发区全部实现产业用地“标准地”方式出让。启动营商环境改革创新示范区建设,首批29项改革全省复制推广,“万家民营企业评营商环境”综合得分和最佳口碑排名均位列全国前十。创业安徽深入推进,创建国家级创新创业孵化载体19个,新登记经营主体141万户、增长19%,科创、融创、共创的氛围更加浓厚。
    精心组织“徽动全球”出海行动,稳外贸稳外资成效显著。“新三样”产品出口增长11.6%,汽车出口114.7万辆、增长80.1%。跨境电商交易额增长超30%,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进出口增长20.1%。创建“海客圆桌会”等新型引资平台,新设外商投资企业超500家。皖企“走出去”覆盖145个国家和地区,对外投资增长35.9%。自贸试验区6项制度创新成果在全国复制推广。池州皖江江南保税物流中心(B型)通过验收,合肥中欧班列发运量增长13%,开通至墨西哥国际汽车滚装航线,填补我省远洋运输航线空白。世界制造业大会国际影响力进一步提升,徽商总会正式成立,RCEP地方政府暨友城合作(黄山)论坛、国际商协会大会等实现平台化运行。外事、侨务、对台、港澳工作取得新进展。
    (五)服务和融入重大国家战略,区域发展协调共进格局加快构建。坚持主动靠上去、精准接上去、全力融进去,精心主办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共同签署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国土空间规划等9项合作协议。G60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中心揭牌运行,牵头成立工业互联网产业链联盟,“7+3”结对合作园区挂牌运营。合肥、芜湖成为虹桥国际开放枢纽联动发展区。政务服务跨省通办远程窗口开通运行,152项高频事项“一网通办”,52项居民服务实事“一卡通办”。深入落实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中部地区加快崛起、共建“一带一路”等战略,实施一批通道对接、产业互促、环保共治等省际合作项目,安徽联动长三角与中部地区“桥头堡”功能进一步加强。
    培育增强全省各区域发展动能。以产业发展引领皖北振兴,制定支持皖北汽车及零部件、新能源、新材料、绿色食品等重点产业集群建设实施方案。编制完成合肥都市圈发展规划,提升安徽长江城市带科创实力和制造业能级。推进皖西大别山革命老区振兴发展,上海与六安对口合作落地制造业项目40个。大黄山世界级休闲度假康养旅游目的地建设有序展开,一批重大文旅项目相继签约。
    基础设施体系进一步改善。长三角(芜湖)智算中心加快建设,全省算力统筹调度平台上线运行,智能算力突破7000P,5G基站突破12万个。合武高铁安徽段、京台高速合肥至蚌埠段改扩建、凤凰山水库等项目开工建设,昌景黄高铁、滁宁城际滁州段、无岳高速、阜阳机场改扩建等项目建成运营。合肥、芜湖、阜阳、安庆国家现代流通战略支点城市获批建设。江淮运河全线通航,全省双通道达海、两运河入江、河江海联运新格局正在形成。
    (六)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乡村全面振兴扎实推进。启动建设千亿斤江淮粮仓,新建、改造高标准农田442.7万亩,实施大中型灌区改造项目36个,育繁推一体化种业企业达12家、居全国第2位。推进“粮头食尾”“畜头肉尾”“农头工尾”,启动实施“秸秆变肉”暨肉牛振兴计划。新认定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示范基地100个,绿色食品全产业链产值1.2万亿元。推进科技强农,安徽耕云农业大模型落地应用,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85%。成功举办中国农民丰收节全国主场活动。启动实施“千村引领、万村升级”工程,建设精品示范村200个、省级中心村838个,提质改造农村公路4166公里。乡村治理水平不断提升,淮北“一杯茶”七步调解工作法入选全国乡村治理典型案例。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17872元、增长15.2%。
    (七)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绿色低碳发展呈现新气象。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空气质量主要指标改善幅度居全国前列,长江、淮河干流出境水质保持Ⅱ类,巢湖总磷、总氮浓度分别削减19.5%、23.4%,治理农村黑臭水体1176个。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整改扎实推进。排查整治餐饮油烟、噪声扰民等群众“家门口”环境问题3.8万个。长江禁渔三年强基础目标圆满实现。新安江—千岛湖生态环境共同保护合作区获批建设。新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3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2个,马鞍山薛家洼、芜湖十里江湾成为最美岸线。完成人工造林28.15万亩。第十四届中国(合肥)国际园林博览会成功举办。长丰获批全国首批农村能源革命试点县。新增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1213万千瓦,累计发电装机占比提高到44.6%。
    (八)积极呼应群众急难愁盼,民生保障进一步加强。创办“民声呼应”平台体系,是我省践行宗旨、为民造福的品牌工程,我们建立覆盖省市县三级的联动机制,平台载体汇聚群众关切问题3.62万个、已解决3.5万个。统筹投入资金492.8亿元,实施10项暖民心行动和50项民生实事。皖北13个县(区)实现城乡供水地下水水源替换。启动“家门口”就业三年行动,实施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创业推进计划,开发政策性岗位20.9万个。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新建、改扩建公办幼儿园507所,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取得新进展,合肥大学、蚌埠医科大学正式揭牌,安徽高等研究院和一批现代产业学院启动建设。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增至9个、居全国第2位,城市社区医疗卫生机构、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全部达标。健全养老服务供给体系,家庭适老化改造惠及5.47万户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新开工棚户区改造18.4万套,改造老旧小区1273个,完成“难安置”房屋53.4万套。社会保障安全网得到加强,城乡低保、特困人员、残疾人“两项补贴”对象保障标准实现动态提高。妇女、儿童、老年人、残疾人合法权益得到有效保障,红十字、慈善、志愿服务等事业取得新进展。民族和睦、宗教和顺局面得到巩固,援藏援疆工作扎实推进。
    文化传承发展成果丰硕。凌家滩遗址被认定为中华文明“古国时代”第一阶段标志性遗址,新认定中国传统村落70个。文艺创作精品迭出,荣获全国性文艺奖项18个。“中国好人”上榜人数全国第一。691个公共文化空间投入使用,省科技馆新馆建成开放。我省体育健儿在杭州亚运会、亚残运会上取得佳绩。哲学社会科学、参事文史、档案方志等工作得到加强。
    深入推进平安安徽建设。黄山、芜湖做法入选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优秀创新经验,“六尺巷六步走”调解法等入选全国“枫桥式工作法”。开展涉法涉诉信访事项化解攻坚行动,信访事项一次性化解率、群众满意率“双上升”。保交楼累计完成交付86.4%。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扎实开展常态化扫黑除恶“打早除小”工作。深化重大事故隐患专项排查整治,生产安全事故起数下降9.4%。食品药品质量安全风险防控体系不断完善。气象、地震、防灾减灾等工作进一步加强。支持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军民科技协同、军地战略合作不断加强,深化国防动员体制改革落地有力,双拥共建、退役军人事务等工作取得新成效。
    在新一届政府开局之年,我们扎实开展学习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牢牢把握“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总要求,从“六破六立”入手,推动思想大解放、环境大优化、能力大提升、作风大转变、任务大落实。加强法治政府建设,深化公共政策兑现和政府履约践诺专项行动,化解“新官不理旧账”类问题82个,全省办结行政复议案件9380件,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率保持100%。省级政府透明度指数居全国第3位。自觉接受人大监督、政协民主监督和社会各方面监督,制定修改废止省政府规章9件,提请省人大常委会审议地方性法规14件,办理省人大代表建议1136件、省政协提案675件。完善扁平化管理、专业化推进的机制,工作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进一步增强。深入推进零基预算改革,统筹整合110个预算单位资金设立10个大专项,以资金分配方式改革倒逼政府部门工作协同、实现集中财力办大事。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开展“半拉子工程”“形象工程”“面子工程”等专项整治,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营造风清气正劲足的政治生态。
    各位代表!
    过去一年,我们克服困难、坚毅前行,成绩来之不易。这是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的结果,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的结果,是省委带领全省人民团结拼搏、开拓奋进的结果。在此,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在各个岗位辛勤工作的全省人民,向给予政府工作大力支持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人民团体和社会各界人士,向驻皖人民解放军指战员、武警官兵、政法公安干警和消防救援队伍指战员,向在群众身边辛勤奉献的基层干部和工作者,向所有关心支持安徽改革发展的中央各部门、兄弟省区市、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和国际友人,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诚挚的感谢!
    同时,我们也清醒看到,我省发展还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有效需求不足,部分中小企业经营困难,经济回升向好的基础有待进一步巩固。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仍较突出,增强欠发达地区发展动能有待突破。生态环境质量还存在不稳定因素,节能减排降碳任务艰巨。民生领域还有不少短板,就业总量和结构性矛盾并存。政府系统干部队伍素质能力需要进一步提高,个别干部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有的地方和部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依然突出,少数领域腐败问题仍有发生。这些问题是前进中的问题,我们要增强信心和底气,积极有效解决问题,奋发有为应对挑战,不辜负全省人民期待!
    二、2024年重点工作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做好政府工作,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总书记关于安徽工作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紧扣“三地一区”战略定位、“七个强省”奋斗目标,统筹扩大内需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切实增强经济活力、防范化解风险、改善社会预期,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持续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增进民生福祉,保持社会稳定,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奋力开创现代化美好安徽建设新局面。
    综合分析形势,当前我省正处于厚积薄发、动能强劲、大有可为的上升期、关键期,具有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强劲韧性,拥有多重国家战略叠加的广阔机遇,但也面临严峻复杂的外部环境和各种困难挑战。我们必须更好落实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的要求,夯实“稳”的基础,增强“进”的动能,树立“破”的勇气,提高“立”的质效,扎实做好政府各项工作。
    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左右,全员劳动生产率16万元/人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7%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7%左右,进出口总额增长9%左右,外商直接投资增长10%以上,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3%,城镇、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6.5%、7.5%,城镇调查失业率5.5%左右,城镇新增就业68万人左右,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左右,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强度2.7%左右,人才资源总量1380万人,粮食产量及播种面积、生态环境质量等指标完成国家下达年度目标任务。
    重点做好十一个方面工作。
    (一)一体推进教育强省、科技强省、人才强省建设,强化高质量发展基础支撑
    深入推进高水平创新型省份建设,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把科技创新势能更多转化为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建强战略科技力量。加强国家实验室服务保障,加快建设量子信息、聚变能源、深空探测三大科创高地。开工建设空地一体量子精密测量实验设施,争取深空探测重大标志性工程立项实施。在集成电路、工业母机、智能成套装备、基础软件等领域,实施重大科技专项和重点研发项目。新建一批前沿技术概念验证中心、中试基地,重组升级省(重点)实验室100家以上。
    完善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构建从科技型中小企业到科技领军企业的梯次培育体系,支持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净增科技型中小企业5000家以上、高新技术企业3500家以上、科技领军企业10家左右。推进高水平新型研发机构建设,支持龙头企业牵头组建产业研究院。深入实施“两清零”行动。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科研项目立项、组织实施、评价等机制。加快全省应用场景一体化大市场建设。持续办好“双创汇”活动。建成“科大硅谷”高新孵化园,高质量运营“一栋楼就是一个创新联合体”的创新单元60个以上。推动“科大硅谷”、中国科大科技商学院、羚羊工业互联网等平台相互赋能,构建“政产学研金服用”融合互动机制,形成富有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
提升教育服务发展

............试读结束............

查阅全文加微信3231169

如来写作网gw.rulaixiezuo.com(可搜索其他更多资料)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2311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ezuomuban.com/85224.html